社会办高等教育 信息化市场远大 - 原创文章 - 窦毅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39 次) 时间:2001-05-07 16:50:11 来源:窦毅 (amdk7) 原创-IT

社会办高等教育 信息化市场远大
本报记者   窦毅

胡泳先生在他的《另类空间》中说过,“在今后5年,生活在工业国家的人中每5人就有4人的工作方式将与前50年不同。到2004年,3/4的雇员必须接受新的职业培训或者学习新的技能以继续从事原来的工作。人再也不能指望一次完成所有的教育……”时间已过去2年了,从现在看来,这个估算还是有点过于超前,但还是非常有发展眼光的,一个终身教育的观点提到了我们每一个人眼前。同时一个教育资源短缺问题也摆在面前,以我国现有的国家教育机构很难完成这一艰巨的使命,尽管全国高等学府超过千所,但全民终身教育的真正实现必须要依靠社会人力、财力的介入,社会办学在这种背景下而生,同时也不断发展起来。随着科技、网络的普及,现代教育对信息化环境要求不断提高,社会办学机构的信息化建设需求开始被越来越多的IT从业人员所关注。它的市场前景如何?信息化发展情况如何呢?带着疑问记者走访了几家在京院校。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中国的高等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结合体系,传统的国家大学为根本,社会办学为补充,其中社会办学有包括:社会机构独立办学、社会机构与国家大学合作办学、国家大学所办面向社会招生的教育。中国目前在适龄人口之中能够进入各类大专院校(含成人教育学院)的比例是9.1%。到2001年预计有望超过11%。在中国大部分青年人还无法受到高等教育,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高达50~70%。不能接收第三阶段(大学阶段)教育的青年是很难进入信息时代平台的。2000年中国应届高中毕业生达到400余万人,只有50~60%的学生可以升到高等学府,约有10%的学生会寻求通过社会办学来完成高等教育。也就是说将达到40万/年,仅北京一地每年就要接纳10万不止,而且人数还在逐年增高,另外还要加入在职人员接受的长、短期培训,每年参与接受社会办高等教育人数将达到百万数量集。根据统计北京地区现有社会办高等教育机构100多所,全国越千所。如果以每个学生每年在自己的学业上花费2500元(事实上,这个数字很保守),每年中国市场将有数百亿资金在社会办学教育系统流通,而根据国家规定教育属于非盈利机构,所以资金的剩余将重现滚入下一年的教育投入中。如此计算从1982年我国开始出现社会办学机构,社会办学市场积累资金超过数千亿,教育资金好象滚雪球一样。正象中国人民大学网络学院张筱达所说的,对于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不是主要问题。记者采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挖掘中国社会办学系统的信息化建设,而信息化建设首要问题是市场,看这个市场有没有前景。而显然教育是有前景的,作为“立国之本”的教育,在中国虽然已有几千年历史,但依然是“朝阳产业”,而且作为有希望的民族、社会,教育会永远处在这种地位的,胡泳先生的预言也许我们将永远面对。同时这些年,从政府机关、企业公司,一直到个人,对教育的认知都有大幅度提高。

社会办学信息化市场前景
考察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状况,可以看到,大多数学校都经历了“三步走”的历程。一是买几台PC,用于办公室和备课;二是建立电脑教室,用于学生学习电脑,进而发展为多媒体电脑教室,用于进行各科教学;三是在多媒体电脑教室的基础上,建立校园网,进而与Internet相连接,享用网上资源。考察当前全国各类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普及程度,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在全国1000余所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中,目前电脑已基本得到普及,绝大多数院校都装备有电脑教室。全国大约有500所高等院校,初步建成校园网,并接入Internet,约占高校总数的1/2。其中一些院校,如清华、北大、北邮,不仅是校园网建设的先进单位,也是我国电脑网络建设的核心和骨干。然而在社会办学一端,先期大多采取租用普通高校机房,这样很多自己的课程要受到限制,教师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所需实施教学。一些发展比较大的社会办学院校已经开始自行建设校舍,建立自己的物理校园,如:现代管理大学,目前已在京郊的良乡建设了自己的校园,并先后投资20万建立了两个机房系统。而应用还仅仅限制在上课实习而已,离校园信息化系统还有着非常大的差距,要真正实现校园网还要进一步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研修中心的丁丁先生是这样看待高等教育信息化系统的——“我们的学生主要以企事业单位的中高层领导为多,这些人多数受过一定教育,但对于计算机技术有许多还处于非常低的水平上。有些是因为由于上级领导部门要求,而更多的是想利用研修机会更多地接触信息化,为自己的企业将来信息化做预备,因此这些学生要求我们可以提供相对比较完善的信息化系统,或模拟系统供他们实验。另外学校本身也需要达到一种近乎于无纸化办公。举个例子说山西某地煤矿系统受上级要求建立了自己煤炭工业管理网,只要是煤炭单位就要上网参与,这些单位的领导人员就必须掌握了解一定的网络知识,这样才能适应工作。他们的问题是由自己工作需求和上级要求共同产生的。”
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研修中心的信息化系统现状,主要分两部分:一是建立一个网页,将自己的服务、招生信息、案例、课件……放在网上,算是学校的对外交流;另一块是比较重要的——局域网,有一个三层教学楼,局域网包括电脑教室和办公网(供40多人同时办公的环境,力求无纸化办公)。其中在互联网端,只需要信息人员定期更新,投入不大,主要投资在局域网端,包括单机、服务器等等大约投入了六、七十万,但投资基本在硬件上(关于这方面问题请见“信息化关键在应用”),而且还只能供学生上课用。
在一家社会办学校代课的某大学计算机教师如是说:“我发现来自社会的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实践要求更高。因为他们大多数人的工作要求自己对计算机有比较高的水平,已经切实感受到信息化知识的重要,而且在学习中,由于要求学到马上可以用到的,对实际操作比对老师讲理论感兴趣。”记者从人大的电脑培训班了解到,在该培训班中开设的“白领办公软件”、“计算机等级考试”、“高级网页设计”等众多班中,“白领办公软件”班最受欢迎。从而也表明了社会人员对实用学习类的要求。学习实用类计算机知识学生必然希望提供比较好的上机实践环境。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到,就目前而言,国家教育信息化基本进入成熟阶段,不但有自己的电脑教室,还有相对比较完善的校园网,而在社会办学由于受资金及规模限制还仅仅停留在“第二阶段”——建立电脑教室上,其中这里面的主要投资又集中在硬件方面。电脑教学中软件应用体系还非常差,而真正意义上的校园网还没有,可以预见在今后5年,社会办学的信息化市场需求的增加将在超过国家大学。
信息化关键在应用
社会办学的信息化市场需求将在一定时期超过国家大学,并不是说国家大学已经达到了比较良好的信息化,其实在国内信息化需求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被挖掘出来,尤其在软件,如:课件教学、VOD演示、学生论坛……目前不少学校投入了信息化建设并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
现代管理大学的校长邹海说:“机房在日常教学中,用处并不是很大,因为我们的课程中,计算机只占其中一部分。下一步我们的投资重点是建设更多的教学楼,信息化建设不是目前的首要问题。”从现代管理大学的案例中,我们并不能说信息化建设不是目前社会办高等教育的首要问题,其实这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应用问题。在现代管理大学的良乡校园已经花费了20余万元,建立了规模为70~80部PC的教学局域网,然而由于设备投资仅局限于硬件上,并没有采购相关的教学应用软件系统,计算机应用显得苍白无力。软件是信息化的核心,是信息化的灵魂。在国务院的决定和教育部的计划中,都提出要采取多种有效的措施,大力发展教育软件,并且要重点建设几个教育软件开发研制基地。同时国家有意向将今后开发的课件统一放在教学网上共享,减轻各校软件投资的压力,同时达到有限利用资源的目的。对于IT厂商,应该从中看到学校更趋向接受一个合理的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而不是设备本身。
此外目前还有不少学校对信息化的建设过于狭隘,仅仅限于对学生的课堂实践。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应该是全方位多方面的。教育信息化的作用,不仅用于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并将用于学校行政管理,教师备课及查阅资料,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进而包括教师培训,学生的考试、录取,毕业生的就业服务等许多方面,都将在网上进行。
信息化建设关键在应用,对于IT厂商,对信息化设备的盲目推销,不如培训更多的教育人员,让他们更实际地接触、感受到信息化建设的优势。其实这不难理解,我们所说的教育信息化应该是培育和发展以智能化教育工具为代表的新的教育能力,我们要的是能力,而不是工具。
远程教育的IT新机会
2000年7月5日,国家颁布的《教育网站和网校暂行管理方法》中,允许高校与“资质良好的企业”合办网校,到目前为止,全国已出现37所大学网校,仅仅1年时间,招收学生人数超过两万,从国家给出的优惠政策和参与学习人员的热情度来看,网络化教学成为近期一个比较大的增长点。远程教育由于授课地点、授课方式的灵活性,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自己需要的教育。我们知道网络化教育对信息化的要求更为严格,教师与学生的授课、答疑等等行为都要通过网络完成,建设自己强大的信息管理系统成为进一段时间进入网络办学机构的首要问题。在这方面不但促使学校完善自己的信息化,而且对学习者也需要采购相应的信息设备。无可置疑Internet化教育的开发,IT商机无限。
作为“朝阳产业”,作为国家大学教育有力的补充,社会办高等教育一定会在我国有非常大的发展前景,其信息化发展更是其中的重头戏。作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她的教育投资是不应该出现萎缩的,是应该不断增长的,尤其是在我国教育基础还比较差的前提。作为IT厂商抓住这一需求,不但会在短期内增加自己的订单,更重要的是从长远出发,拓展自己的发展。上面我们结合需求谈了很多,那IT厂商是如何看待教育的呢?下面我们来看看两家公司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