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时代,我们的网络,我们的生活 - 所思所想 - 雨枫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48 次) 时间:2001-05-04 13:59:50 来源:雨枫 (雨枫) 原创-IT

记得第一次上网是在几年前,当时电信刚刚把拨号上网作为一项“新兴业务”推出的时候。偌大的电信业务演示厅里一共只有2台PC,却聚集了大约有百十来号人。大家围在那台宝贝电脑前面,像是参观珍稀动物一般;许多人在那里一呆一天,就是为了找个机会亲手尝试一下与“网”连接的感觉。

后来过了几个月,城市里终于出现了几家网吧,尽管收费贵的吓人(最高的曾经达到20块钱一小时)但仍然有不少愿意“尝鲜”又付的起钱的人光顾。记得当时电信的上网费是100块钱7小时,还不包括电话费。这样的价格自然让我等穷酸小子望而却步。于是只好到处盯着哪里有计算机展览之类的活动,起个大早赶去,只是为了能占一个位子,过个把小时的上网瘾。再后来,当市区出现了第一家5元每小时的“廉价”网吧时,我记得自己很是欢呼雀跃了一阵子。

后来,为一家专门替人制作网站的小公司联系业务。出去跑的时候,当人家听说我是做“网络工作”的时候,那神情俨然是在看外星人一般。记得那时和人说的最多的话题,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向对方解释“网络是什么?网站是什么?这个东西(网站)有什么用处?”这类的问题。现在回想起来,自己也算是为国内网络大环境的发展尽过一点绵薄之力呢。

那段时间,网络对于一般的大众来说,就和量子力学、相对论之类的东西差不多,属于“另一个世界里的玩意儿”。即使是对计算机比较了解的人,网络也只是“新世纪里的一个美好憧憬”。只有那些家底比较厚实,或者有工作之便的人才能爬到论坛、聊天室里面去享受一下“网络时代的幸福生活”。那时候上网的人少,网络上的中文信息更少,当时在网上建立中国最早一批网站的人,到今天许多都成了一代大虾,例如高春晖、杨震霆、丁磊等等。

记得最早一次看网易到的网站,是它们推出中国第一个免费主页空间的时候。当时那个网站的内容也非常简单,一点也不比现在县级企业的站点强。当时谁也没想到那样一家小公司会发展成今天的中文门户巨头。后来,随着张朝阳的“横空出世”,媒体才真正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这批做网站的人身上(当然,其实更多的还是受到了杨致远的影响)后来就出现了“知识英雄”这个词儿。当时给人的感觉,是和比尔.盖茨差不多的人,十足真金的大英雄。

又过了半年,一种叫做IP电话的东西开始被少数人研究,然后半遮半掩的出现在了大家面前。记得当时叫做“网络电话”。当时出去推销网络电话的人就像是做特务一般(因为电信会查),出没于各种国际贸易公司、船运公司等单位,推销的东西则是一个个黑色的、模样像是外置modem那样的小盒子。当时一般都是向客户宣传“这个东西可以让你们省一半的国际长途电话费”居然应者甚众。而电信公司就只好隔三差五的到各大公司里去搜查“小黑盒子”,然后加以罚没。

不过“网络电话”几经周折最终还是被拿到了桌面上。电信以一种复杂而矛盾的心态推出了自己的IP电话服务,为的只是和虎视眈眈的竞争对手比拚。而用户终于可以用只有原来价格几分之一价格打国内、国际长途了,老百姓第一次感受到了网络给自己带来的实惠。

时间依旧在飞快的流逝着……不知何时,大街小巷里的网吧逐渐多了起来;电信部门营业柜台前办理上网开户手续的人排起了队。网恋的故事开始在许多人中间流传……年轻人开始习惯于把“恐龙、青蛙、MM”之类的词汇挂在嘴边,长相并不英俊的痞子蔡竟然也成了许多都市男女的偶像……书店里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以及它的n个克隆版本偷走了无数单纯少女的眼泪,大有取琼瑶而代之的架式——一切都是拜网络之赐!

当海那边的nasdaq“尸横遍野”的时候,国内股市上的“网络概念”依旧火热,许多网民关注着这些网络概念的股票,自然也就对网络业有了一份不一样的关心……网络成为股票交易大厅里最热门的谈论话题。而许多股民则用更直接的方式体会到了网络带来的便利———网上炒股、手机(上网)炒股……昔日大户室里才有的服务已经走进了千万股民的家中甚至是口袋里。

家庭主妇开始在“8848”上选购自己中意的商品;书虫子们已经习惯于在“当当”上浏览各种书目信息,再安坐家中享受着送货上门的服务;学生们更愿意从网络上获得学习、研究所需要的资料……关心天下大事者,自有新浪、联合早报让你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广大股民要研究股市风云,也有和迅、赢时通可供光顾……有了网络,似乎一切都已经变得不同。

甚至于,当笔者在QQ上被上网只有几个月的小MM耍的团团转时;看着一个个稚气未脱的小弟弟小妹妹们熟练的操作着电脑在网海中遨游时……也不得不承认,网络,已经永远的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它再也不是少数人手里精致的玩具,而是像空气一般的生活必需品。以前,我们常说:“网络改变生活。”而现在,我们更应当说:“网络就是生活”。

【本文首发于天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