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创业板企业资金的募集与运用 - 我谈股市 - SamuelTsui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55 次) 时间:2001-04-30 16:43:47 来源:SamuelTsui (samuel) 转载

透视创业板企业资金的募集与运用
2001-04-28 15:08:28
创业板上市公司大多属于中小型企业,一方面创立时间短,资产规模小,管理普遍水平
不高,对于募股资金的运用可能难于把握好,但另一方面,由于具有高科技含量和高成长性,
投资者对其业绩预期值会很高,因此一级市场发行价格的认同就有可能很高,那么会不会出
现上市公司将募集到相对于其股本总额过多的资金?如果会,企业能否运作好这笔钱呢?即
小马是否拉得动大车?
  募多募少各有章法
  “不可否认,目前许多创业板拟上市企业可能出现这个问题,但对于我们公司来说,这
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湖南银河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虹在谈到“小马拉大车”现
象时说道。
  刘虹有他的理由,他认为银河信息所有募股资金投入项目均经过有关部委的立项和认证,
没有将资金轻率地投入未经论证项目的行为;公司主业技术含量高,市场需求量大,只要公
司有充足资金投入项目,回报必然丰厚;公司作为典型的高科技企业,成长势头良好,较小
规模可以使募股资金投入产生较高利润率,达到“四两拔千斤”快速发展效果。
  记者在采访另一家拟上市企业时,得到的答案却不同。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董秘
周立新告诉记者,像万方数据这样的企业,从事的信息资源建设业务本身具有积累性的特征,
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建设需要不断的投入和积累,获取的回报也是随着资源的不断累积而加速
成长。
  自身的业务特点决定了万方数据的募集资金思路:信息资源的建设和服务需要充足的资
金投入,但同时更需要的是资金长期有序的投入,所以公司在首次募集资金时只会根据实际
业务需要募集适量的资金,公司更加注重使募集资金产生最高的效率,使投资者获取更高的
回报。随着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再源源不断地从市场融入资金投入到新项目上,形成企业现
金流和业务发展的良性循环。
  资金量过大不一定是好事
  不管是“四两拨千斤”,还是长期有序地投入,对于企业自身来说,募集资金的计划一
定要依照企业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的制定。并非募集资金量越大对企业来说就越好。
  对于企业来说,掌握大量的资金固然有好处,但同时也存在不少弊端。
  弊端一是增大了企业的资金成本。企业募集的资金,必须通过投资产生收益,才能得到
资本市场投资者的认同,如果企业募集的资金量超过了实际资金需求量,那么就会存在一笔
闲置资金无法通过项目投资产生收益,从而增大了企业的资金成本。
  弊端二是阻碍了优化资源配置的进行。如果本来企业募资计划所投项目不需要那么多的
资金,而企业为了募集更多的现金而私自人为扩大了投资项目的资金需求量。这样的做法从
资本市场来看是降低了资本收益率,从而使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无法产生最佳效果。
  弊端三是可能增加企业投资的盲目性。当企业募集的现金超过了招股说明书所述投资项
目的实际资金需求时,企业就会想方设法将闲置资金利用起来使其产生效益。于是便产生了
现在资本市场上常见的企业“投资饥渴症”。因为是脱离自身主营业务而进行的投资,企业
的投资容易产生盲目性。
  还有一些企业,为了让过多的募集资金产生高收益,于是找到证券公司做资产委托管理,
通过证券市场获取收益。这种做法既违反了证监会的规定,同时也有悖于资本市场为企业提
供融资渠道的初衷,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
  券商要尽职尽责公正客观
  上市公司募集资金量的多少,与一级市场的发行价格关系很大,发行价定得高,募集资
金额就会很大。证券法规定,股份发行采取溢价发行的,其发行价格由发行人与其承销商确
定,报国务院证券监督机构核准。因此,上市公司资金的募集与其股票的承销商有着密切关
系,更何况创业板实行保荐人制度,上市公司的股票承销成败和今后二级市场的表现,都关
系到保荐人的声誉。
  从获取高额发行费用来说,券商当然希望企业发行量越大、发行价格越高越好。对于创
业板企业,由于对盈利没有要求,对企业能力的判断关键在于成长性,比如一家每股利润只
有几分钱的公司,投资者完全可以相信明年、后年它能达到五毛、八毛,这样它的市盈率会
很高,甚至可以无限大,它的发行定价也会随之到十几元、几十元。
  据说现在有些证券公司成立了创业板企业发行定价研发小组,要制定出一个符合创业板
上市公司高成长特点的定价公式,包括同比、市场容量、业绩等因素,为的也是提高企业发
行价格。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发行市盈率的提高和过多包装,也给券商带来较大的难度和发行风
险。据平安证券综合研究所陈翔凯的分析,如果券商采用提高发行市盈率的方法募集资金,
不仅增加券商的发行风险,而且,上市后的价格过高,容易跌破发行价或出现跌幅较深,影
响发行人和券商的二级市场形象;如果券商采用过多包装的方法募集资金,就容易导致过分
以至虚假包装,违反“公平、公正、公开”的三公原则,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把握好投资项目问题不会太大
  对于拟发行股票并上市的企业来说,募集资金计划的确定应当是一个谨慎的问题。对于
募集资金的使用方向、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募集资金使用计划必须进行周密科学的研究。
  有关政策法规规定,公司投资项目要有可行性研究报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和技术改造
项目必须按有关规定获得国家或政府主管部门立项批文。公司所募资金必须按招股说明书的
承诺使用,如有特殊情况需要改变,事先要向证监会报告。因此,从政策基本面看,政府对
于企业募集资金的计划和运用要求是很高的,监管也是很严格的。
  另外,虽然征求意见中的《创业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规定,首次公开发行新股后,
公开发行的股份应该达到公司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五以上,上不封顶,但不久前颁布的上
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却规定,本次新股发行募集资金数额原则上不超过公司股东大会批
准的拟投资项目的资金需要数量,因此,根据记者的了解,原本总股本规模大多在五、六千
万以下的拟上市公司,新股发行也不过在两、三千万,这样其募集资金额也不会高到哪去。
  经济学家王国刚指出,所谓的“小马拉大车”只是人们的一种担心,未必会成为现实,
因为募集资金的多少毕竟受投资项目的限制。但小马拉大车总比大马不拉好,有些大企业通
过证券市场募来了钱,却搁置不动,相当于原来制定的投资项目是虚假的。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把握好投资项目,王国刚建议先制定出两年的投资计划,然后
倒过来算需要多少资金。两年后如果资金不够,还可以配股或增法新股。只要在制度上、机
制上很好地把握,这并不是太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