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50 次) 时间:2001-04-28 10:47:48 来源:王宏亮 (乐天) 原创-IT
互联网“黑洞”
自去年一季度纳指告跌,网络热骤然降温,向基本面回归的呼声一时甚嚣尘上。 一度曾乐观有加的风险基金开始不无痛苦地意识到投资回报的长期性和艰巨性–那种投下种子后即可坐等目标公司长成摇钱大树的日子不会重现了,尤其是在网络企业IPO 的通道已经关闭或行将关闭的商业生态系统下。
为了争夺注意力和目标市场,互联网公司不得不免费提供网络资源,作大量的宣传和营销推广,于是形成了巨大的资金“黑洞”。其烧钱速度之快和风险之大,是他类行业无法比拟的,因此需要大量风险资本的支持。但也正因为风险大,网络业投资的成功率非常之低,低到不足10%。有专家预言,到2001年年底,三分之一以上的美国上市互联网企业将用完储备现金。
海外风险投资对中国互联网业的投资开始患得患失起来。随着中国网络广告渐次走低,日显疲态,风险投资者对下一个年度的网络广告收入预期进一步降低。于是, 为了挺住,绝大多数门户网站被迫寻找其他的增值业务和利润增长点。例如,在网络广告大户新浪公布公布的新措施当中,网络服务本身的比重已愈来愈重,而网络广告业务则退居次席,不再作为主要和唯一的利润增长源;与此相应的是,风险投资商也进一步压缩了在网络及其相关产业的投资,重新调整了投资行业分布。
对网络的误读与重新解读
将筹码押在对等计算、光纤、宽带、通信设备、无线通讯设备等“硬”技术上的风险投资公司多了起来。但此刻即怀疑互联网作为商业乃至产业的有效性,甚至断言持有互联网公司的基金将成为输家,显然还言之过早和失之武断–谁赢谁输谁胜谁负的问题还并没有解决,也不可能马上解决,因为大多数风险资金距离结束还有8到10年的时间段。此外,如果抛开资本市场的泡沫消解和商业模式此消彼长的短暂流行,从互联网的整个生命周期来看,目前的网络业还不过是个牙牙学语的婴孩,此时不盈利并不代表将来不盈利。网络价值链的各个层面还远没有被发掘和触及。
事实上,在目前的低谷期,网络业是大大地被误读了,大有重新予以解读的必要。已有专家预言:在2001年,我们将会看到部分网络公司首次实现赢利。根据华尔街研究公司IBES的研究结果,实现赢利的公司数目准确来说将会达到48家,其中有25家公司要到下半年才会实现扭亏为盈。美林公司称,尽管未来一两个季度仍然比较艰难,但很明显互联网产业已经度过了低谷时期,预计未来的发展将会呈现逐步上升之势。该公司建议投资者加大对一些著名互联网企业的投资力度。最近,布罗杰特也在一份投资研究报告中宣称,互联网产业已经开始走出“谷底”,步入恢复性增长时期。
商业模式的变迁与流行
细心观察一下就会发现,网络模式的演化与风险投资公司追逐并跟进的步伐基本上是同步的。从一度流行而后被众口一词看淡的ISP、ICP、B2C、C2C、B2B,到如今被追逐趋势的风险投资商趋之若鹜的最新商业模式,如宽带城域网、光纤网路、应用软件、系统集成、第三代移动通信、语音识别技术、ASP 、IDC、P2P(对等联网)、鼠标加水泥模式、生物科技等等,各种灿烂于一时的模式如走马灯般不断出彩。这些飘扬的彩带不光激起了投者商的迷狂,也使他们误把暂时的流行当作了高额回报的永久保证。于是围绕流行趋势不停更换投资对象和调整投资战略的现象愈演愈烈。
其实,很多新奇的模式并没有离开互联网经济,而不过是其更为深层的挖掘和更为广延的扩展。例如,随着Internet的发展,电子商务软件越来越成为投资的热门,在美国甚至有软件业重新排座次一说,前十位的软件公司全都与电子商务有关;在中国,最近软件业领跑者金蝶、用友、中软等也都把基于电子商务软件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作为核心业务来不遗余力地发展。与过去投资人将软件企业看成了传统企业而对之大加冷落相比,以“向服务业回归”为旨归的现阶段已开始重估应用软件的商业价值。
再举被视为“2000年业界唯一震撼人心的发现”的P2P为例。P2P技术能允许所有的PC不通过服务器而在PC之间互换存在硬盘上的文件、目录,甚至共享整个硬盘,而不是像过去那样要到服务器上去浏览与下载,这使得个人电脑上未经锁定的文件和数据连接到互联网上成为可能。通过让绝大部分的节点和其它节点直接交互,P2P不仅真正地消除了中间商,而且改变了以大网站为中心的状态,使个人电脑再一次成了“中心”和内容的主要存储地。这一技术的革命性意义在于,大部分互联网服务都可以归入P2P的应用范围之列。然而,容易被忽略的一点是,这样一个可能颠覆音频、视频甚至整个软件产业的全新商业模式,本身就深藏在互联网技术的背后,只不过初始阶段的互联网没有意识到或在商业应用上偏离了P2P而已。例如在局域网中,以及在即时讯息系统譬如ICQ、AOL Instant Messenger、Yahoo Pager、微软的MSN Messenger以及国内的OICQ中,文件共享功能其实早就已经实现了,但把这种“对等联网”技术拓展到整个Internet上,并使其展示出巨大的商业前景,却的确肇始于,并且要归功于P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