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中国软件的诺亚方舟 - IT思路 - 曹阳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15 次) 时间:2001-04-27 03:09:35 来源:曹阳 (rongzi) 原创-IT

今天,只要一提及软件,业内人士是否马上就会想到印度。在世界银行对有关国家软件出口能力所做的评估中,印度软件出口的规模、质量和成本等综合指标都位居世界第一,印度已被美国认定为最可靠的软件供应国。然而大约在十年前,印度和中国的软件业还处在同一发展水平上,仅仅十年的时间,中国就已无法与印度在同一个数量级上做比较。这也许正是知识信息时代的特点吧!

软件其实也是一种工业,也应该按照大工业生产方式实行分工协作,实现工序化工程化,否则软件永远只能被称为一个行业而不能成长为一个产业。只有当中国出现了万人的大型专业软件企业,只有当国内的软件企业组织和经营机制大幅度改善后,中国软件行业才能真正有了规模。

在印度,软件企业完全是工厂式的运作,生产实行分工协作,每一个人都只进行一个独立单元的编程作业,多个人协作形成的团队就可以完成大型项目的设计工作,如此一来,就大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而相比之下,中国的软件公司还只停留在小作坊式的发展阶段,类似金山这样经过十几年发展的大公司也不过五六百人,而国内多数软件公司只有一二百人,凭借几个人的智慧,小打小闹,而且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另立山头,这样的运作必然无法使中国软件业有质的飞跃。

与分工协作相适应,印度软件公司非常重视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大工业生产的规律告诉我们,无论是传统行业,还是新兴的IT产业,只有标准化的生产、规范化的管理、才能提高效率,制造出高质量的产品。在印度,有近200家软件公司通过了ISO9000认证,全球23家通过CMM5级认证的软件企业中有14家在印度。通过CMM模型的管理,印度大幅度提高了其软件开发的能力和软件产品的质量,并有效的保证了软件产业的稳定发展。

构建软件工厂,就需要大量软件从业人员,否则没有产业化的人力资源,软件的产业化发展也无从谈起,印度的成功经验揭示了这一点。在印度,软件从业人员的培养已经系统化、社会化,形成了规模化、产业化的IT职业教育培训,每年可以为印度输送14万的软件基础人才,为印度软件企业培养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培养了丰富的熟练编码工人。大量的熟练编码工人充实到软件企业的生产第一线,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从而创造了印度软件神话。

中国加入WTO已成定局,而国内的软件企业如果不能改变原来的软件生产方式,不能实现市场化生产经营,就不可能得到理智的风险投资的关注;如果不能实现从个别化生产到标准化协作的转变,不能从根本上提高软件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就不能提高开发大型软件系统尤其是商用系统的成功率,面对入世后跨国软件公司的强劲挑战,中国的软件企业将会寻找什么样的生存空间?

产业化:中国软件的诺亚方舟 - 入云龙 - 2001-04-27 09:03:41

你好,曹阳,你是老家张家口、北航毕业、在沈阳上班的曹阳吗?

RE:产业化:中国软件的诺亚方舟 - rongzi - 2001-05-25 04:31:24

【(rongzi)回复(入云龙)的大作】 只说对了一个,我老家张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