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77 次) 时间:2001-04-25 13:41:19 来源:张旭东 (张羿) 原创-IT
数字接管城市–广东南海信息化路径
(此文发表在
未来的数字城市可以被描绘成这样一个类人的怪物:一条条互相勾连的光纤是城市的神经,各种各样的信息是其中流淌的血液,一个超级CPU是城市的大脑,城市在这三者之上快速、智能地生存并运转。
摩天大楼林立曾经使城市长高过一次,城市周边的卫星城镇的出现使城市变大过一次,技术专家、未来学家说,采用信息新技术之后的城市,将在未来变得聪明起来。
聪明的城市对任何人都充满诱惑,许多城市也因此蠢蠢而动,纷纷勾画自己的城市数字化路径。香港提出了“数码港”,上海瞄准的是“信息港”,北京、深圳规划的是数字城市,新加坡的目标是智能城市。更厉害的是美国,1998年,他们甚至提出了神奇而又令人可怕的“数字地球”概念,其最终目标是用各种各样的管线缠绕地球。
各地名字叫得异乎寻常,但奔跑的却是一个方向。不同的城市在同一方向上前进,就形成一个竞技场。广东南海是这一竞技场上的运动员。从1996年开始,踏上这一条路的南海一走就是5年。
由于和信息化攀上了亲,南海就像镀上了一层金。越来越多的充满诱惑力的传闻,使一拨又一拨的人来这里取经。因为南海曾经出过康有为,南海的信息化路径,甚至被称做了数字维新。
数字维新是一个扬弃的过程,也是一个利益重新划分的过程。在中国的信息化进程中,我们除了可以听到金钱、技术的声音之外,更引人注目的是血。长沙为了实现三网合一,出现了持械斗殴事件,200多人受伤,流下的是血;深圳为了联通网络,广电和邮电各自寻找武警和公安做帮手,最后闹到了持枪对峙境地,即将流淌的也是血。南海在三网合一过程中走的并非“和平演变”的道路,虽然一波三折之后峰回路转,但其中的苦痛,自有必要言说。
无论如何艰难,在5年之后,南海还是实现了与信息化的亲密接触。而且这一条路还要一直往下走。但什么叫数字维新,什么叫信息化,在南海还没有人能讲清楚。信息化之后的城市将是什么模样?在政府推动、创造出一种环境之后,如何实现企业化运做?怎样才能形成一种发展信息化的良性循环系统?企业以及普通老百姓在其中能分食到哪些果子?这一果子现在是酸涩的还是已经成熟?这些问题都有必要寻找答案。
深入南海,目的是寻找中国信息化的最佳路径。虽然,正在下着信息化这样一盘棋的南海,和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比较,规模太小;和北方贫穷城市比较,经济太富;和美国的一些城市比较,这里的技术又太落后。由于每一个城市的底子不同,也许信息化的运转速度、轨迹会有所不同,但目标却会统一。我们寻找的是中国信息化道路上的一种标本,探究的是一种旧的城市模型向新的模型转变的过程。
南海受过的痛苦,其他城市或者选择规避,或者偷偷承受。南海走过的路,其他城市可能也要走过。聪明的城市,理应受到瞩目。
“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我们要让信息学南海。”这是南海市市委书记邓耀华的一个野心。
数字接管城市
——广东南海信息化路径
本刊记者 张旭东
南海底色
表面看上去,南海与珠江三角洲的其他城市基本雷同,丝毫显现不出奇异之处。城市街道上,照样是象蝗虫一样成群接队呼啸而过的摩托车,街道两侧是一字排开的密密麻麻的小店铺,街道远处传来的是建筑工地的机器轰鸣声……各种各样的声音使南海象所有的南方城市一样显得喧闹不堪,甚至让人心生烦意。唯一不同的可能是,由于南海邻近广州白云机场,抬起头,人们经常能看到飞得很低、象大鸟般孤独滑翔的飞机。
正是三月时节,几日的小雨,使南海的街道湿漉漉的,道旁的椰子、芒果、棕榈树绿得透亮,紫荆花和桂花次第开放,淡淡的花香在整个城市中弥漫。
南海正在遭受寒流袭击,城市温度只有15度。而在此之前,最高温度曾经攀升到了28度。此时北京的温度还在零度左右徘徊,公园里的冰正在融化,人们裹在棉衣之中,还要不时受沙尘暴的困扰。
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的南海人,因为气候适宜活得很幸福,因为富裕过得很滋润。由于靠近港澳,邻接广州,面积1150、51平方公里,人口108万的南海在为这些大型城市提供农产品服务的同时,靠着纺织、陶瓷、铝型材、皮革等产业,发了家,致了富。在这里,几个人掌管、务作着全村的土地,栽植着草皮、蔬菜和花卉,其他人都去开工厂。某种意义上讲,工厂就是南海田地里种植的庄稼。每年,都会有一茬一茬的公司倒闭,又有一茬一茬的公司生长出来。据统计,南海生长着7万多家企业,每年产值上百万、千万的象模象样的企业就有两万多家。由于工业发达,每年南海工厂要吃掉60亿度左右的电,每个人耗电量达到5000度。
由于在南海,很少能看到政府挥舞着棍棒指手画脚、干预市场,政府创造的是一种企业生存的宽松环境,企业创造着利润和税收,南海的综合实力因此在全国同级城市中名列前茅。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40多个亿,财政收入60多个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了600亿元,人均存款额排在了全国的第一位。在南海,一个村子就是一个股份制的集团公司,就是一个小洋楼的集群,就是一个个制衣厂、皮鞋厂、纽扣厂等的集合。据说,南海的年轻人去当兵,几年下来,村子里可以补贴几万元。
多如牛毛的工厂里出现着一批批富裕的南海人。在北方,一个人下班回家天经地义;在南海,暮色降临,一群群的人就会象鱼儿一样,次第游进路边的一个个小茶馆、小饭馆,泡上一杯淡茶,要上几块小点心,凑着灯光,在喧闹声中开始独具南方特色的夜生活。
在茶桌上,南海人得到各种信息,也在寻找着各种赚钱的机会。一旦认定了方向,他们就会甩开膀子扑了过去。
没有哪个地方的人比南海人更渴求信息。“政府如何给企业服务?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为企业提供商品信息。”邓耀华说:“1996年,互联网出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编织网络
从1995年开始,邓耀华就带着自己的几个骨干,利用下班时间在南海市区的敦煌茶艺馆里出没。他们在悠扬的丝竹声中,规划着自己的信息化城市的蓝图。当时,邓耀华等人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南海不是中心城市,没有石油,也没有港口,以后,要增加税收靠什么?如何使南海的工业化得以提升?如何使南海的工厂增加产值?政府如何给企业服务?
1996年春天,中科院物理所连接到国际互联网上,互联网技术从实验室走出并展现在中国人面前。虽然当时上网速度很慢,甚至“猫”还要“吱吱”叫,但见过互联网“世面”的科技部的一位先生到南海出差时,还是将它描绘得神乎其神。
听到这位先生传经布道之后的南海人很是心动。但在1996年时,南海人还是首先将互联网看做一种通讯工具。当时,邓耀华等人就想,能不能通过互联网,通过发送电子邮件,将新华社等处的商品信息传递给自己的企业?但到底怎么搞,没有人知道。
正在这样想着、寻找着道路时,大概在1996年7月,广东省科委搞了一个叫做广东公用信息多媒体网的信息平台,接到了国家科研网上。虽然当时这一平台在广东并没有得到多少反响,但得到这一信息的南海高层却非常兴奋。他们组织市里的五套班子,坐着几辆大巴,浩浩荡荡去看。看的结果是,南海很快决定,要布一条线,借助广东科委的平台连接到互联网上。
南海拿出300多万元,购买了设备,铺设了网络。就这样,信息化开始迈出第一步。
300多万开始启动一个梦想。南海市科技信息局副局长张建华回忆说:“南海当时很轰动。南海成了全国第一个接入互联网的县级市,大家都觉得稀奇,到处有人来看,我们自己也很高兴。”
但高兴和幻想之余,互联网上除了能收发邮件,到底还能做什么,南海人都不知道。“不知道就要寻找外脑,于是我们就请很多人来做报告。”张建华说。
李衍达启蒙
李衍达就在这时出现在南海。
李衍达,籍贯南海,清华大学信息技术学院院长,院士。1996年7、8月间,他带着一个IBM的很重的笔记本回到家乡。
邓耀华发通知,把所有南海中层以上的干部都招来。只有380多个座位的南海市委科技会堂挤满了人,走廊上也加了座位,甚至有更多的人站着听。
李衍达拿出自己的笔记本,一边做着演示一边讲。当天,教授主要讲的内容是什么叫信息高速公路,互联网技术如何革新传统的生产、销售和配送,可能会在哪些方面得到应用,这一技术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虽然当时笔记本电脑的硬盘空间还很小,做一个演示要等老半天,但看着投影上的内容,听着李衍达的话,所有南海的干部还是非常震惊。
干部们听的时候鸦雀无声,听完后会场就煮开了粥。有人站起来提问,有人就开始发议论。
“喔,将来生意是这样做的。”
“喔,原来定单还可以这样获取。”
“以后三网合一后,电视是这样看的。”
“听完讲,大家都很开心。”邓耀华对当时的情景这样描绘。除了开心,这次讲座还给邓耀华等人很大触动,他们开始认识到,信息化还可以带动工业化,从而使社会迈向现代化。
技术寻找到了应用的方向才能发挥自己的力量。南海开始有了互联网的感觉,开始找到了自己信息化的方向。
里水实验
在李衍达教授做完讲座一个月之后,南海就快马加鞭,注册了南海信息网络有限公司。该公司由南海电信投资1000万元,占有其中40%的股份,南海广电和科技局所属的南海科技投资公司算一家,投了另外一部分钱,占有其中的60%的股份。这家公司要做的就是拿出电信的骨干光纤网,拿出广电的铜轴接入网,将二者相连之后铺好网络,实现光纤入户,在其上附加互联网业务,完成三网合一。
借助广电和邮电的网络,既可以避免资源浪费与闲置,又可以在节约投资的前提下给互联网新业务的开展寻找到通道,这当然是一个非常好的想法。而且这一想法从技术层面上讲也并没有多少难度。因此,南海就甩开膀子大干起来。
实验首先在里水镇开始。1997年3月,国家科委同意将“广东省南海市通信与有线电视综合业务实验网”列为国家科委“九五”攻关项目。虽然国家科委立项时,参与这一项目的几个部委中,科委与电子部全力支持,邮电部不做声,不反对,也不支持,广电部坚决反对,但在争取之后,项目还是上了马,顺利启动。
在里水的这一“三网合一”的实验中,除了骨干网之外,共选定了12000个个人用户终端,在网络铺好之后,在用户端可以初步实现三个功能,一是收看有线电视,二是浏览互联网的内容,三就是做了一套会议电视系统。虽然功能简单,但三网合一的网络基本架构已经形成,剩余的问题就是给这张网络上附加内容而已。
进行到这一步,作为科技攻关项目的这一通信与有线电视综合业务实验网就到了验收的时间。
封杀网络
实验网的验收时间定在1997年6月28日。但在这之前,南海广播局象回到了文化大革命,电梯里出现了停止实验网实验的公告。与此同时,南海的这一实验网的播送前端被广电的封条封住。理由就是:广播、电视是党的舆论宣传喉舌,这一实验违反了广播电视管理条例。
在随后的3天里,广东电视台在转播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之后的每天的广东新闻里,突然冒出了这样三条连续新闻评论:党的舆论工具能不能由公司经营?是超前还是盲目?党的基层干部能不能没有党令、政令?一评、二评、三评南海所谓的信息化。
在这些新闻中曾经有这样的镜头:
记者采访里水的一个老大娘,问:“搞网络这个事怎么样啊?”
老大娘说:“什么网络不网络,我不知道,那个东西没有用得了。”
问一些村民:“你觉得网络对你们有没有用?”
“我就知道看电视了。”
又问:“假如要向你收取200元钱的入网费,你愿不愿意?”
“我不愿意,钱我不给他了。”
其实,当时南海并没有向村民收取任何费用。经过周密策划的这一报道连续播出三天之后,社会反响非常大,甚至香港的本港台、亚洲电视都转播了这一新闻。这些电视台在转播新闻的同时还予以评论说:广东为了加强有线电视的管理,封杀了南海有线电视的信号。南海的群众议论纷纷,干部忧心重重,邓耀华等人感到压力很大。
据说,南海通信信号封杀事件中,广东省广电厅还只是操刀者,真正的后台是机构改革前的广电部。虽然这个通信与广播电视综合业务实验网只是借用了广电的接入网网络硬件系统,并不可能控制舆论宣传阵地,但广电部还是担心通过“三网合一”,邮电侵入广电传统的接入网领地,害怕从南海开了口子之后,这种“三网合一”的现象在全国蔓延开来,局面难以控制。
就这样,小小的南海由于谋求“三网合一”而进入了一种旋涡当中,成了广电部部分人眼中的一颗钉子。
“给我一个面子”
广东省省长卢瑞华是从电视上看到报道的。这使他很生气。
1997年6月24日,卢省长安排了一次考察高新技术的活动,点名要求广东省广电厅的厅长、副厅长等人随行。省长一行数人先去看了采用了ERP管理系统的南海树脂厂,又去看了南海花卉市场,这些地方因为使用了计算机,初步实现了生产指挥、企业管理以及流通领域的现代化。
参观完信息化对工业予以推动的这些示范项目后,大伙回到南海市委会议室坐下。
卢瑞华在开会之前,先与广电厅的厅长闲聊了几句。他问:“厅长,你家里有没有电脑?”
厅长说:“我工作那么忙,哪里有时间玩电脑。”
卢笑笑说:“我倒不是很忙,我家里就有两台。”言下之意是:你再忙有我忙吗?
就这样一边聊着天,省长要求将实验网中的远程会议系统打开。他与20公里之外的里水镇的干部打着招呼,问完好,然后开始请南海的同志就信息化的工作进行了汇报。
汇报很快结束后,卢瑞华说:“厅长,看了这么些地方,又听了汇报,我看,信息化并不只是看电视啊。你看看信息化怎么样?”
厅长讲:“信息化哪有那么快,再过15年也不晚。人家美国也还是刚刚开始。”
卢瑞华问旁边的专家出身的副省长:“你怎么看这一问题。”
副省长说:“厅长同志,你这样下去,再过15个月我们都落后了。”
卢瑞华当场表示:“再过15年,我们都要当亡国奴了。”
临走,要上车了,卢瑞华拍着厅长的肩膀说:“这个事就这样了,你们要支持他们,有些事情他们工作中有缺点,应该批评,但是应该鼓励他们从事科技方面的进步,主流要肯定。这个事情就不要再纠缠下去了。给我一个面子,支持一下南海,南海是省政府的试点,别封信号了。”
后来,广东省委、省政府组织召开了一个专门协调会,形成一个会议纪要,要求各方面支持南海的实验。就这样,虽然南海被封的信号拆除工作一拖再拖,但还是在8个月后被拆除。
在南海三网合一过程中闹出的这场风波,虽然没有象长沙、深圳一样达到最后动刀动枪的地步,只是靠高层领导出面将一切问题摆平,但在风波之中,蕴涵着的是另外一种惊险、压力与苦痛。
在此之后,南海利用电信和广电的网络资源,并以此为根基构筑着信息化的主平台,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形成了一个全市覆盖的有线电视网、铺设到每个村委会的宽带光纤网、4000多条数字线路组成的各种专业网络和计算机综合信息互联网连接的大型网络,南海信息化建设的地基基本建设完成。
电子政府
铺设了光纤网络,只是相当于把一个人的经脉打通。打通经脉,如果不勤练武功又有什么用处?
南海在修建完信息高速公路之后,就开始思考:除了能看电视、浏览网页,这条路上到底还能跑些什么?
南海走出的第一步棋是实现政府电子化,通过建设政府信息网络系统,构筑市、镇区、村三级行政联网体系,使政府内部业务流程实现电子化和网络化,将政府管理的环节搁到网上跑。
目前,南海除了公文、请示、会议通知可以在这张网络上运行之外,社会保险、计划生育、劳动就业、村务管理、社会管理、国土资源管理等8个系列的机构都先后上了南海的城域网,在这一网络上的用户可以根据权限,从不同的系列中获取办公档案数据,同时能办理一定的业务。
除了完成以上工作之外,现在,南海正在两个区进行行政开支结算中心的建设与试点。未来的南海,每一个镇区都将只有一个结算中心,所有的行政开支的申请、报销都从这里走;另外,这一计算中心还将承担公开招标和集中采购的任务。这种改革完成之后,原先存在于每一个部门的财务系统都将撤消。附载在一张大网络的财政将能变得更加有效,也能有效规避资金浪费和腐败的出现。
从2001年3月开始,南海市准备开始兴建市民信息卡工程。这一信息卡中将分出不同的区域,将每一个人的身份证、居住情况、劳动保险、医疗保险、计划生育、服兵役、救济情况等都要放在上面,这张卡上还将有个人的手模、眼角膜的扫描图形出现。由于这种市民信息卡是一种IC卡,每个人的情况有所变化,卡上的内容也将随之更改,这样就将对人的管理也将实现网络化。
政府对社会的管理,一是管人,二是管钱。毋庸置疑的是,假如南海的行政开支结算中心和市民信息卡工程建设完成,那么政府对社会的管理方式将发生彻底改变。
当然,电子政府并不仅仅由于网络的连接和硬件的添置就能完成。有了机器和网络,没有人来操作也不行。为了提高干部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南海市先后组织了三次从市官到村官的培训。第一次培训是3个小时,干部们学会了电脑如何开机,如何上网发邮件,如何在网上浏览;第二次培训用了1天,学习的是如何运用计算机进行文档处理;第三次培训耗费了三天时间,是结合每个人的工作岗位和职责进行办公自动化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培训。在南海组织的这三次培训中,每次都有上万人参加,大家都非常热心。这是为了工作、为了未来的饭碗进行的一种提升。虽然这些提升看上去都是计算机知识的扫盲,但南海的基础就是这样。在普通群众对互联网和计算机知识掌握方面,南海人并不比其他地方领先多少。其他地方推广政府电子化要在“人”身上下的工夫、花的心血,南海一点也少不了。
电子政府的内涵是运用信息技术,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构建一个电子化的虚拟机关,使得人们可以多渠道获取政府的信息和服务。电子政府建设一般在分成三个步骤的前提下达到三个目标,一是政府机构成员可以从网上获取机构内部以及外部的工作和业务信息;二是“政务公开”,政府机构将信息放在网上,供社会了解和使用;三是“电子政务”,政府和公众之间的事务通过网络互动处理。考察南海电子政府的进程可以发现,他们现在初步达到的还只是前两个目标,至于电子政务,由于要在政府和公众之间出现一种网络互动,信息和服务需要实现双向流动,无论从南海的技术还是普通老百姓的网络操作能力来讲,这一目标的实现尚且相差甚远。
南海的电子政府建设也就走到了这一步。对任何国家来讲,想实现电子政府将要面对的是一种声势浩大的变革。这种变革并不仅仅是计算机和网络在政府中的大范围的使用,随之可能引发的是整个政府组织形态和运转方式的调整和变革。可以肯定的是,想用计算机中1与0的逻辑来从新建立一种社会运转的方式,至少从目前来看,尚且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但这并不要紧,南海敢于幻想并开始付注了实施,也许,只有迈出这样的一步又一步,所有的幻想才有实现的可能。我们可以确信的是:巨变将从一系列细微的改革中起步。
25%行动
1997年,新加坡政府提出:在5年内应该为公众通过电话呼叫中心、互联网、数码电视、智能卡等电子方式处理25%的政府事务,实现政府服务的电子化传输。
对一个弹丸之国的新加坡来讲,5年时间也只做25%的事情。新加坡的经验说明,电子政府的实现不是一日之功,应该是一项项新技术在政府中的逐渐应用。
要让数字接管城市,我们不能心急。俗话说得好:心急吃不得热豆腐。
朴素的电子商务
“如果说大城市中的电子商务是阳春白雪的话,那么我们这里就只能算下里巴人了。”对南海企业信息化的进展,张建华更愿意将所有企业的努力称做是商务电子化。
在南海,很难见到一个企业将生产管理、物流配送、电子支付等教科书中的这些电子商务诸多要素整合到一个平台上并真正做到位的。虽然在南海,你见不到高端的路由器和庞大的系统,“但新技术却在实实在在改变着企业的运营。”张建华这样认为。
南海有一个15名工人组成的小工厂,主业是盆景生产。该厂用仅有的一台电脑,只是在网上做了几个不算很难看的网页;另外花了3000多元,委托一个公司开发了一个自动邮件系统,该系统可以自动搜索国内、国外生产、经销盆景的公司邮件地址。以前,这家工厂不知道自己的客户在哪里,要打电话也不知道往哪里打。现在,可以把自己企业的生产信息直接传递到客户手中。只是这样简单的小打小闹,每个月,该厂可以增加50万元的定单。
另外,商务电子化也改变着南海企业的形象。南海有一个叫兴发铝型材的工厂,以前做推销的是厂长的小舅子和他的一个侄子。“每次出去谈生意,打电话就找不到人。找到人,不是说和对方厂长喝酒,就是说和客户在一起冲凉、泡澡。”厂长说:“我不知道生意的进展情况,也没有办法监控。”
后来,厂长把自己的小舅子和侄子炒了鱿鱼,招进了一批大学生。这些人出去谈客户,每个人都带着笔记本电脑,用电脑可以随时发会电子邮件,汇报进程。另外,假如客户提出要求,需要什么样式、型号的型材,他们马上可以组织技术人员设计并形成效果图,几个小时后,推销员的电子邮箱就能收到这一邮件,演示给客户看。厂长说:“虽然我们的定单没有增加多少,但非市场化的因素却减少了,企业形象也得到了改变。”
假如只是把兴发铝型材等企业使用电子邮件称做南海的企业信息化,肯定有人不服气。其实在南海,有更多的企业因为采用新技术或者实现了商务电子化而受益。南海市中医院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这家医院正在运用一套医疗信息网络系统,将医疗、护理、药事、管理办公自动化都搁在了网络上运行。首先是医生在电脑上写病历,开药方,直接传送到药房,药房的药剂师在电脑上监测到药方之后,迅速抓药,让护士直接将药物送到病人的床头。就这样,医生、护士从繁重的医疗文书书写中解放了出来。而在以前,从一个病人住进医院开始,医生要写病历、写处方、写医嘱,还要抄化验报告以及手术前的讨论、手术后的记录等内容,病历在万字以上。现在设计了电脑程序模块,以前医生忙着写的病历被电子病历所取代,医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患者交流、接触了。
实现了无纸化医疗、办公自动化和计算机管理的这家医院,新技术使医院以往管理系统中的漏洞也得到了有效堵塞。据说,这家医院里的某位医生,接连多天为病人开出了同样一种药。医院院长通过药品销售方面的自动排位系统发现问题后,将医生叫来。“给30个人看病,你怎么给28个人开了这种种同样的药?我想看看你的病历,看这么多的病人是否都需要这些药。出现这种情况,我分析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你的医术不行,水平不行,只会开一种药;第二种可能是:你和药厂的人有关系,勾结在一起吃回扣?到底是哪种可能?”
看这位医生不讲话,院长停顿了一下又说:“如果是第一种可能的话,我要停止你的处方权;第二种可能的话,你写一个检查,把回扣退出来,下不为例。你认为是那一种原因,或者你还有第三种原因,都可以讲。”
这样一番话,问得医生鸦雀无声。后来,医生写了检查,南海中医院此类事情再很少发生了。
这就是新技术对一家传统医院痼疾的切除和革命。
南海有一家专门生产鞋类粘剂的南光树脂制品有限公司的集体企业,该公司采用了电脑管理实时监控系统,将原料购进、库存、生产操作、产品进出、收付款以及车辆人员进出等情况都通过电脑动态管理和监控。根据公司的生产管理、品质鉴定、市场营销、资金运作等情况,聘请专家进行科学分析,编写出了120多种的管理权限,设定进电脑,用机器开始管理人,管理事情。在这家工厂里,董事会赋予厂长8折的打折权,销售人员有9折的打折权力。董事会的这个决议输入电脑后,由电脑来执行。如果厂长超过自己的权限,为客户打了7折,电脑就会弹出“超过权限,不予受理”的文字,公司既出不了电子定单,仓库的门也打不开,没有人能将货物从仓库里搬出。电脑为企业把关,使企业的管理井然有序。科学管理也使工厂的指挥系统顺畅,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南光树脂只有100多人,2000年的产值达到了4个多亿元的水平。
假如说以上还只是单个企业上网的话,在南海,有更多行业上网的例子。比如设在西樵镇的南方纺织网,集中了上千家的纺织企业,为他们提供信息和布料工艺制版服务;位于狮山区的金农网,依托着广东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这一广东省的菜篮子工程,利用市场加公司(协会)加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连接起来,成了一个蔬菜、水果营销信息和电子商务的平台;还有设在南海大沥区的环球金属网,为南海的数千家铝型材公司承担着信息和其他技术服务,成了南海铝型材的一个贸易窗口;另外,南海还有内衣网、陶瓷网等网站,都通过.COM为所在行业提供着服务。
据统计,在南海7万多家企业中,有自己网页的企业上万家,通过局域网将有10多台计算机相连进行现代化管理的企业有5000多家,全厂铺设光纤并将企业的所有运作环节整合起来用计算机管理的有100多家。虽然南海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目前基本上已经遍地开花,但还停留在浅层次的运用,因此,我们只能将南海的企业信息化称做是朴素的电子商务。出现这种状况,大的原因在于中国电子商务大环境,包括电子支付、物流配送等环节的不完善和脱节。南海自身的原因在于,南海的政府铺设完光纤网之后,是企业自己掏钱购置设备并在上面跑车。虽然企业都有提高效益和开拓市场的内在动力,但无论是电子商务还是商务电子化,如果企业看不到定单和真正的效益,他们还是不会大举投入。
也许,正因为南海企业对回报的追逐和电子商务的朴素性,才使这里的泡沫少了许多。
信息化的南海“解”
什么叫信息化,在教科书中并没有一种标准的说法。广东南海给出的理解是:通过信息流升级传统产业,社会管理和保障系统高度智能化,电子商务成为流通领域的主流形式,信息消费成为社会生活的主要消费形式,探索一个由工业社会中期直接进入数字化社会的建设模式。
看上去,信息化的南海“解”是对社会的一种全面变革。邓耀华希望信息网络技术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规模渗透到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同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建设没有摩擦、没有腐败、清明廉洁的新社会的不可缺少的工具和动力。
如果真的能使原本边缘的网络和信息技术向社会深层实现延伸,那么社会中的一切将由于新技术的采纳而出现改变。然而,这种改变看上去很美,做起来却很难。
锻造环境
在南海,对市委书记邓耀华的说法很多。有夸他是勇于接受新技术的“网络书记”的,也有偷偷批评他在做着一项政绩工程,谋求着更高位置的。还有一些人认为,邓耀华是一个电脑和网络的发烧友,是他煽惑着一个政府全身投入信息化的建设。
一个人在影响并改变着一个城市以及100多万人的命运。邓耀华说,假如他离开了南海,南海的信息化建设可能会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程度内退步。因为一个人的原因出现的这种退步,想一想就有些可怕。可以确定的是,邓耀华只能是一个推动者,他只能吹风,要形成信息化的气候,需要制度保证;另外,假如一个城市认定了一个方向,也只有依靠制度才能保证原有的行动轨迹不偏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南海曾经在2000年搞了一个政协一号提案,谋求着将南海信息化的方向用地方法规的方式确定下来。但一年前提出的这一地方法规现在还没有下文。具体原因可以初步判断为:方方面面遇到了阻力。
立法追求的是把握方向,立法却遇到了阻力。这是邓耀华等人不愿意看到的。也许他们更不愿意听到的是来自于老百姓的批评。虽然邓耀华说:“只靠一少部分人在前面为网络煽风点火推动不行,我们要让南海人尝到网络运用的甜头。只有尝到甜头,他们才能自己行动。”但目前来看,虽然一些企业通过上网,改变了生产、管理的流程,政府机关通过电子政府的建设,初步提高了政府的效能,但对老百姓来讲,得到的好处还不多。 “现场会频频召开,参观团络绎不绝,南海正在做一场高科技秀。”由于老百姓得不到切实好处,不少人这样批评政府。出现这种论调,使南海变得很着急。现在,他们正在基于宽带编写一种中小学的电子课本和辅导教材,也正在视频点播的基础上开发网络娱乐产品,也许在网络教育和网络娱乐方面获得突破之后,这种状况才能得以改良。
数字城市绝对不是脱离真实世界之外而构成的全新王国,他从现实世界脱胎换骨而来,他与现实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南海希望在未来远景目标和现实世界中寻找到一条通道。假如制度保证可以确定方向的话,他们还希望建立一种信息化建设的运作机体。目前,南海正在寻求建立三个平台。这三个平台分别是南海城市信息化的科学完善的决策平台、负责日常信息化工作协调的规划、管理平台以及执行运作平台。可以确定的是,决策平台必须借助外脑,聘请专家顾问班子,只是靠政府领导拍脑袋不行;管理平台要有资金支配权,只是一个空壳也不行;执行运作平台要实行市场化运作,政府大包大揽也同样不行。这三个不行将成为南海信息化的三条紧箍咒,违背了,随之而来的将或者是停滞不前,或者是长久的痛苦。
以上是南海信息化的制度与运作层面的环境锻造的问题。但南海现在最缺乏的还不是这些,人才和技术已经成了南海信息化发展中的瓶颈。为了占有自己的技术,南海曾经和清华大学合作,成立过一个叫做清华—南海技术研发中心的机构;南海也曾开出一块地,建设了一个南海信息产业基地,并吸引中望软件、东大阿尔派等公司进入,在希望为南海增加税收的同时,也能更方便地获取技术方面的支撑。但“技术外来化”只能是权益之计,只是靠一种环境的创造和资本的投入,还是不会有企业把最新的技术提供出来。据说东大阿尔派进入南海半年,就拿到了接近2000万的定单。可以初步判断的是,这些公司更看中的是南海的软件销售市场而不是其他。南海需要有自己的技术研发队伍,否则,未来的发展将缺乏动力。
在人才培养方面,南海四处出击,先后建立了清华大学远程教育南海分站、南京大学广东研究院以及华南师大南海学院,南海希望通过这些学校,为自己培养本土化的人才。但培养出的人才这样才能不流失,还需要在人才激励机制方面予以保障。
“南海的信息化现在正在竹子的上端,如果问题突破的好,未来的一切将势如破竹。”这是一位专家的评语。但处在“竹子上端”并谋求着建设数字城市的南海,现在却被搁在一个锅中,继续在一系列的新与旧、破与立的矛盾中煎熬。
可以肯定的是,南海势如破竹的一天不会很快来到,数字城市需要慢慢打造。虽然和北京、上海、深圳等大都市相比,南海太小;和北方城市相比,南海又太富,但中国所有城市的信息化路径却会在这样那样的地方与南海相同。从这种意义上讲,南海将成为中国信息化建设的一面镜子,从南海身上,能折射出更多城市信息化的影子。在南海以及它的身边,将有数字城市在苦与乐的煎熬中向前奔跑……
泥腿子与计算机
虽然现在南海在干部中进行计算机培训,虽然中小学、师范、职业学校中也在全面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 “学会浏览、学会下载、学会接发电子邮件、学会编制主页”,但这些还都或是基于工作,或是基于下一代的 网络运用环境建设的一些招数。
生活在南海的人大多是一些洗脚上田的农民。要让熟悉锄头并长满厚厚老茧的手去运用计算机,想起来也不简单。但愿现在南海所拥有的10多万台PC机不是富裕农民家中的新摆设。
让你抢去了 - 肖春江 - 2001-04-25 15:05:35
去年开全国市长信息化会议,我看到了南海市的东西。那时,我让晨报的李健去写。结果写到今年,让你给抡去了。 当时,南市长主要说了用网反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