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东冷眼看微软 - e天下 - 翁宝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206 次) 时间:2000-06-10 17:14:09 来源:翁宝 (翁宝) 原创-IT

微软垄断案更多是一起“精神事件”,在人们已经习惯于微软给我们带来的方便和欣赏它无所不在的强大之后,微软案给新经济时代带来更多的是精神的震撼。被誉为“新经济发动机”的微软在商业模式、技术创新等方面受到越来越多的怀疑。
一直以来,“冷面微软”向各行业扩张的步伐就没有停止过,对它的非议也一直没有停止过。这场战争已经不仅是司法部和微软之间的战争,它已经是在考验美国现有的法律体系,甚至就是考验人们对技术力量的心理承受力――技术霸权的阴影几乎是不可避免地闪进我们的生活,我们没有理由不对此保持冷静判断和思考。
做为新经济在中国的领军人物,王志东以及其率领的新浪网已经是在展眼于中国在互联网上的未来。对于“比尔大帝”(王志东语),对于既竞争又合作的伙伴,网络时代的新人又会有怎样的视点?

王志东冷眼看微软

《南风窗》记者 翁宝 李颖

2000年5月5日夜,广州花园酒店,踌躇满志的王志东又多了一个新头衔:555创见俊杰。在这场以“创见”为主题的见面会上,王志东对于“创见”在新经济时代的意义侃侃而谈,其清晰的思维和旺盛的精力让人叹服。晚会之后,王志东先生愉快地接收了本刊记者的专访――话题是关于近期沸沸扬扬的微软垄断案。
打不倒的微软!?
记者:近期海外舆论在关注微软事件的时候,有这样的一种论点,即是认为,新经济的力量让旧经济以及所依赖力量感到惶惑不安。过去,由于国家权力通过控制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资金等经济要素,牢牢地掌控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速度,而新经济的出现,原来国家所牢牢控制的一些经济要素已经逐渐淡化,正由此,有人认为,微软事件正是反映行政权力、国家机器对新经济的恐惧。不知您对此如何理解?
王:(稍停顿)在你的意思中,微软代表的是新经济还是旧经济?
记者:从整个立论基础上来看,微软应该理解成是新经济的发动机才是。
王:(笑)我觉得在微软案中,第一,当时微软所在的时代,也就是PC软件的时代,它并没有意识到一个新经济的概念,但是,微软在PC软件这个领域,率先用工业化、职业化、专业化的方式,进入PC软件市场。在微软成功以前,个人软件并不象硬件那样需要一种职业的、专业的态度,那个时候大家觉得一个人只要有一台机器就可以作个软件,觉得软件是个很简单的事情,但是微软用工业化的方式来去做,包括她的品牌策略,市场策略,人才策略等等,这一系列动作好像是一支正规军进入了一帮乌合之众中间,并迅速地在这个领域建立起自己的霸主地位。在PC软件时代,微软就形成了一种“横走横大”的效应,这种效应使得她能够迅速地扩充自己的市场,迅速地吸引财富。在联邦政府对微软实行制裁之前,其实在业界,在财经界,也就是在金融界,都实行了好多年的对微软的围剿,但是这些围剿和竞争都失败了,因为微软有一个很强的基本面,就是不断地出来新产品,并不断地受到市场的追捧。由于这个基本面是绝对的强壮,金融界的一些投资人去挤压它的股票,也根本拿它没办法。所有的软件界、硬件界都对微软进行过封杀,最后都是徒劳无功。在这种情况下,微软最终在产业界就形成了一种垄断的地位。这种垄断地位,按照美国的反垄断法,认为它已经阻碍了整个行业的自由竞争。在这种情况下,联邦政府就启动了反垄断法来对微软进行诉讼。结果认定微软“已经达到了垄断的效果”。它并不是说微软以前做的哪些事情哪些行为违反了普通法律,而是说微软已经达到了垄断,达到了垄断就要被拆分,而且,在美国,这个拆分也不是说现在才开始。以前的AT&T,摩根等都已经受到法律的拆分。IBM也差点被判为垄断。我觉得这件事跟你上面所说的论点相联系有些牵强。我们学的那种政治经济学一直在讲,资本主义最后会走向垄断,整个原有的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会消失,但是,美国居然来采取了一种反垄断的方式来去化解这个矛盾。所以,我觉得资本主义本身也在不断地改良,不断地进步。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问题。

两个盖茨男爵更可怕?

记者:4月17日的《新闻周刊》上,也对美国的反垄断法提出了质疑,比如它提到微软在市场份额不断增加的过程中,产品价格是不断下降的,这不同于通过垄断价格来攫取垄断利润的传统手法。在如今这种技术创新浪潮和新经济浪潮推动的背景下,美国的反垄断法是不是显得有些陈旧或不合理的地方?
王:反垄断法保护的是一种行业。而且,保护这个行业跟着也是保护它的相关行业,比如,它所对的一个厂家,这个厂家必须服从它。所以,联邦政府认为,如果没有反垄断法,最终会构成对消费者利益的损害。但是,合理不合理,好和坏,离咱们好像远了一点。(笑)
记者:您觉得现在肢解微软的可能性有多大?
王:很难判断它会还是不会,而且,我对美国的法律不懂(笑)。
记者:克鲁格曼提出这样一种观点:把微软分割成两个公司的设想,到头来可能都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打个比方说,从前有位盖茨男爵拥有两座城堡,各控制莱茵河畔的交通要道。拜这两座城堡之赐,男爵向过河者索取不少金钱,因而变得富裕,但也惹人讨厌。最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决定限制这名强盗贵族的权力。他把盖茨的领土分割,将其中一座城堡赐给男爵的外甥。可是分割的结果完全不如皇帝的法律官员所承诺的。事实上,过河者抱怨事情每况愈下,他们不仅要应付两名强盗贵族,每趟旅程还得支付更多的费用。利益的因素导致最后的结果是,两个盖茨男爵比一个盖茨男爵更不友好。
王:对,有这样一种看法。但最关键的是,这一次提到的高层管理人员只能拥有其中一家公司的股份。这样的话,对它的人员方面会有一个相当大的分开。比如一个很简单的问题,盖茨会在哪个公司,就是一个很大的悬念。第二个问题,两个微软和起来,大家估计它们的市值还会超过现有的微软。那他们之间还会有各种各样的配合,虽然有配合,但是,他们交易的界面会变得公开化。而且,其他厂家也有权去分享,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联邦政府认为对整个市场有保护作用。记住一点,美国所有的法律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美国本身的市场。它可能想通过拆分变成两个大微软加上十个小的其他公司,都很大,但最终还是要垄断整个全球的软件产业。
记者:联邦政府的这种行为是和整个国家的战略紧密相关?
王:我觉得是必然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会要想方设法保护它自身的产业。
记者:按照一般的理解,肢解微软是在削弱微软的龙头地位,这似乎同整个国家战略不符?
王:削弱是在内部削弱。如果在全球,无论在亚洲还是欧洲,如果有一家软件公司可以同微软对抗,我相信,美国政府不会自己把微软给拆掉。

新浪和微软:既合作又竞争

记者:微软案有没有第三条道路解决的可能?
王:第三条道路就是打败它(大笑)。
记者:但现在这条路好像走不通。
王:很多人尝试过,但跟微软的对抗上。只要没输就算很不错了。
记者:有数字显示,netscape至今仍然占有浏览器市场的30%左右,也不能算输了。
王:但是我觉得它已经是大势已去了,再翻身很难了。
记者:您觉得将来新浪网可不可能同微软抗衡?
王:我们一直有同微软打交道的经历,这个经历对我们是非常宝贵的,而且,我们认为也摸到了一些门道。第二,从目前从业务上来说,我们同微软抗衡冲突的并不是很大。因为微软在互联网方面其实下手是慢了,所以我想,短期之内,我们同微软可能是有更多的合作。在将来,我不排除跟微软有竞争的关系。跟企业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我觉得这一点最为重要。
记者:您说跟微软打交道摸到了一些门道,那么,这同一般PC厂家的同微软之间的讨价还价有什么区别呢?
王:我们跟它在市场和技术方面是一种较量。因为我们跟它并不是一种直接的需求的关系,那我们跟它在技术标准、市场动作方面,形成了一种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而且,通过这种竞争,我们能够锻炼自己的市场能力、技术能力等等,增加的是自己市场运作方面的一些经验,而不是纯粹的讨价还价。

自由软件:光有旗帜是不够的

记者:您是搞软件出身的,您对linux的前景怎样看,它会构成对windows强有力的挑战吗?
王:windows一直都有一些强劲对手,比如IBM当年一开始并不认为PC软件是有多大的意思,而且当时它在资本、品牌、人才等方面都比微软强,在1995年的时候,IBM发动了一场OS2对WINDOWS的大战,耗资几十亿美元,但这场大战以IBM的失败为告终。IBM忽视了一点,就是PC软件有PC软件的规律,不论是技术上、市场上、品牌、服务方面等等都是如此。微软在这方面已经打下了一个很强的基础,而这个基础并不是IBM投下几十亿美金就可以摧毁的。结合现在的互联网,本身也有这个规律,这个需要用心去把握,
linux作为一个比较成熟的操作系统,尤其是在网络方面是相当出色的。但是,我觉得它要向windows挑战还有两个重要的问题。第一就是如何解决作为个人软件所要求的用户的友好性问题。其实在这些方面是很难的。OS2和windows较量,失败也是在这一点上。
第二是如何推广像linux这样的自由软件,linux这样的一种所谓源代码共享的模式,和软件要求的产业化,到底怎么配合起来,现在还是一个问题。具体而言,如何解决自由软件和产业化软件所要求的专业化和大投入,标准的强化等等矛盾,以及如何把这些关系协调起来,这些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自由软件的原则是非常地开放,这样的话,软件公司的利润回收是很弱的。另外,它的技术是完全开放的,技术标准开放出来,所以它的版本会非常的混乱。这在当时openunix和windowsNT抗衡的时候,就是一个特别大的问题。
记者:新浪现在开发的软件主要是在WINDOWS上开发的呢,还是在linux上开发的?
王:我们目前的情况是,在客户端比较集中的是在WINDOWS,在服务器端目前集中在linux和soloris,这两个平台为主,但是其他的也在做。

快速适应全球化才是当务之急

记者:无论是支持微软也好反对微软也好,但是微软这种商业霸权以及向各个领域的渗透已经是天怒人怨,这种建立在技术霸权之上的商业霸权是否应该长期存在?
王:我觉得其实目前对整个IT界,或者新兴的软件,我们失去主导权,或者说主导权控制在外国人手里,尤其是美国人手里的不仅仅是微软,比如说CPU的技术,或者很多东西都是在外面了,对我们来讲,这种霸权同传统的以暴力为基础的霸权有很大的区别,你要不要是你自己可以做决定的,没有人强迫你。你可以都不用微软的东西,但是,你也享受不到它给你带来的好处,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是怎样快速适应这种全球化的经济体系,而且在这个游戏规则上,怎样找到我们自己的地位,怎么利用它的好处,发展出我们自己的特色,而且,这种知识霸权不仅仅是我们中国所面对的,欧洲也在面对。日本也在面对,俄罗斯也在面对,所以关键是怎样搞出我们中国自己的“霸权”,不是军事上的霸权,而是在技术上或者商业模式上,我们什么时候能够超越他们,必须靠自己争气才行!
记者:国内这两年也在呼吁反垄断法的出台,但是同美国的国情不同,在全球市场日益开放的背景下,在中国,我们感受更深依然是行政垄断的盛行。您觉得我国反垄断的侧重点应该在哪里?微软案本身对我们,对我们的企业有怎样的启发?
王:中国的这种垄断是基于一种非公平竞争的情况下形成的。这种垄断同美国不同,无论是AT&T,摩根,还是微软,它都是由市场自由竞争,最后出来一个过强的对手。那我们现在呢,很多都是国家垄断,中间有很多行政力量等或者其他不公平竞争的因素,扼杀了很多竞争,对行业和消费者都带来了损害,我觉得,目前中国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全套体系,以适应全球化的游戏规则,在这过程中,消除一些行政垄断因素就变得极其重要。

上市只是重新开始

记者:新浪已经上市了,作为一个阶段性目标也已经实现,那么,您最近努力思考的核心问题又是什么呢?您提过加强内部的整顿,除了整顿之外,下一个阶段性目标又是什么?
王:上市对企业来讲是多了一个融资的渠道以及多了原有投资者和管理层的退出通道。但是,对企业来讲,最关键的一点是如何保持它在未来5年10年的长远的竞争力,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如何把新浪网这个网站做好,达到它预期的目的。比如说,它对用户的一个吸引力,或者说是对用户的一种价值,以及它自身盈利的能力,这些就是我们近期要努力做的。你可以看到,从今年以来,我们不断有新的产品、新的服务出来,比如说新闻频道和搜索频道都有一个很大的改版,有很多新的功能,另外,我们有很多主题俱乐部会出来,比如汽车、时尚、摄影等等。我们最近还开通了北京和上海两个都市生活指南,我们认为对于新浪网的用户来讲,他需要这种服务。而且,我们能够把这种服务做得最出色。另外,其他的像电子商务、在线的应用软件,再加上我们的桌面软件,我们还推出了一个“新浪网2000”的上网光盘,今后我们还会全方面地推出我们的多种服务。

(特别感谢广州创意公关公司为本次采访提供的种种方便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