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83 次) 时间:2001-04-18 18:43:11 来源:王宏亮 (乐天) 原创-IT
中国网络经济的发展史,应该说就是一部与海外风险资本水乳交融的历史。来自海外的大大小小的风险资金过去一直是,并且迄今仍然是部分.com公司最为主要的资本平台和推动力量。从浏览器之争、门户之争,直到电子商务之争,中国商业互联网都被海外资本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这样一种力量是历来以国有资本(或者叫红色资本)为主体和第一力量的中国社会所没有过的,不妨姑且称之为第二种力量。
而现在,当媒体互联网和商业互联网阶段即将过去,互联网服务业开始显山露水并不断出彩的时候,当整个经济的主体力量正在向产业互联网迁移、汇聚,整个网络产业群乃至产业域的轮廓已若隐若现的时候,一种新的力量应运而生了。说“应运而生”其实不太确切,因为这个区别于红色资本和风险资本概念的第三种资本形态至少在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社会闲散资金乃至上市公司中早就存在着,只不过随着网络产业横向整合与纵向延伸的进行,这种力量被再度激活了而已。这种资本,我们不妨称之为蓝色资本。蓝色象征着高科技,也与红色资本相对应。
可以预言,蓝色资本将会是下一代互联网资本平台的重要特征;网络作为产业的可应用方面愈是扩展,蓝色资本就愈会成为整个产业诸价值链的助推力量。这是一个侧面。另一个侧面是,新型网络服务企业向蓝色资本的靠拢或者不如说是回归,将是互联网经济的下一个重大事件,如果不是更为重大的话。毫不奇怪,这样一个自发的自然历史过程,其演进的机制应当是,也只能是市场化机制。在这个机制下,使网络成为一个产业的诸要素才得以汇聚到一起,新的产业发展生态才得以由“点”到“块”、由“块”到“面”、由边缘到主流地渐渐发育成型。
浮现中的互联网产业带
互联网产业生态系统中三个产业带的划分,最早是由IT评论人胡延平作出的。在他看来,目前整个网络兵团业已兵分三路,一路退回IT“为互联网做”,提供研发、硬件、软件;第二路处于IT与其他传统产业之间的互联网服务业领域,“做互联网”,为其他产业提供互联网应用服务、解决方案;第三路则进入各个传统或非传统的产业里“用互联网做”自己的业务。三个产业带的划分得到了以王峻涛、黎和生为代表的多数产业成员的认同。
在这个自成一体的产业链的上端,是形形色色提供互联网基础架构、操作系统、数据库、桌面应用软件和互联网应用软件的新老IT企业。其中互联网基础架构层是信息存储和传递的物理载体,负责为互联网产业提供各类主机、PC机、交换设备和通信线路网,其产业代表是计算机制造商、网络设备和数据通信设备制造商、电信运营商等等;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则是互联网应用的软件平台,其主流企业包括IBM、SUN、Microsoft等等。
在产业链的中间带,则是日益成型并不断扩充自身疆域的互联网服务业,无论是前些年甚嚣尘上的B2B、B2C、C2C、电子交易市场,基于技术特征划分的WAP 、PDA 、ICQ 、MP3 、P2P、 Linux 、宽带 、智能化数字电视,还是近来引领业界风范的 ERP、CRM、ASP、IDC等等,都可以归于其范畴之下。
与此同时,随着网络产业分化、组合的加速,为数众多的传统企业,包括传统IT企业正在向以应用、服务为号召的互联网产业迁移,并迅速演变为IDC、ASP、解决方案和系统集成提供商等各种服务提供商。例如,由于接入服务商服务对象由个人用户为主转向企业用户为主,服务层次逐渐升级和多元化,其角色一定程度上已经演变为企业应用服务提供商;而软件开发商由于将重点转向企业应用,已经蜕变为应用软件解决方案提供商。
显然,三个产业带之间不是泾渭分明、互不搭界,而是彼此传承、交叉、互动和转化的。其转化或者说是优化的机制就是市场化机制。
胡延平认为,在现阶段,中国互联网服务业已经成行成市;随着ASP、IDC、ESP、ITP、IAP等各就各位,产业分化与市场细分的格局已渐次清晰。与此同时,互联网的边际效应开始显现——由于把网络业务外包给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分工得以日益细化,“回归业务”和大规模产业化第一次有了可能。
蓝色资本:下一代互联网的引擎
2000年下半年,尽管国内整个风险资本市场低迷不振,但国外金融资本和国内产业的结合、国内高科技产业资本,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蓝色资本和网络业的结合并没有就此止步。以王志东、王峻涛、高红冰为代表的网络人更先后喊出了“以产业经营为主导”和“实业兴邦”的口号。
当然,要说迄今为止投入互联网产业中的蓝色资本已经形成了气候,是过于乐观了一点——在网络业的市场规模达到一定的临界点以前,在宽带互联网正式启动以前,现阶段的互联网服务是无法向价值链的高端延伸,也是无法真正做到盈利的。之所以如此,应该说资本要素的缺位是第一障碍性因素。因为互联网产业主要是一个应用型产业,重要的不是或者不主要是产品,因此,来自资本的推动力量对产业的发展方向影响甚巨。
反观国内的资本市场,可与新经济实现无缝对接的资本平台却是付诸阙如。中国资本市场不仅规模逼仄,结构也有点畸形和失衡,其表现之一就是重视证券市场发展、轻视债券市场、场外交易市场、长期票据市场、长期信贷市场的发展,可为互联网企业融资的其它类型资本市场发育缓慢甚至根本就没有发育。由于将资本市场缩小化为股票交易所,其中又主要以A股市场为主,大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被排斥于资本市场之外。此外,股市的黑箱操作、“内部人控制”和内幕交易盛行,尤其是上市公司质量之低下,也使有效配置资源和通过股市完成经济结构转换流为空谈。好在以二板创立和基于本土私募市场的产业投资基金的即将出笼为标志,国内资本市场正在迅速构建旨在与新经济实现无缝对接的资本生态系统。这实在是网络产业的福音。
不过,也不能说国内股市一点像样的事也没干。自1999年以来,沪深股市触网上市公司之多及其股价上涨之高之快,都足以令人叹为观止。除了个别企业是光炒作不干实事外,不少上市公司还是一定程度地对互联网产业做了投入的。其投资方式大体有这样几种:
一是参股或合作:上市公司提供资金、渠道和市场经验,网络企业则提供技术和人才。例如巨化股份与中国电信上海信息产业公司、浦东工业研究所合资组建的上海好多信息网络技术公司;彩虹股份与华健电子有限责任公司、吉通通讯有限责任公司组建的金桥译港有限责任公司,就都是采取的这种模式。事实上这也是目前国内上市公司介入互联网产业最主要的模式。
二是自主发展:这主要集中在家电、百货、电脑和通信行业,这些行业的上市公司由于具有发展互联网业务的技术、资源优势,因而不光可以自主开发、推广各类网络终端产品以及网络应用软件,而且可以将既有渠道搬到网上,开展行业电子商务。实达电脑、粤美的、海星科技、大唐电信、西单商场等都属于这种类型。
三是收购互联网企业股权:收购网络企业股权的好处是可以迅速介入互联网产业,弥补自身在技术、人才、市场等方面的先天不足,典型的例子如厦华电子、大显股份等等。
四是网络公司收购上市公司,并进而改变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如北京同达志远网络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对冰熊股份的股权收购,科利华对阿城钢铁的股权收购等。
更重要的迹象来自于传统产业资本的觉醒。在互联网业务领域,目前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吉通公司、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卫星等电信巨头在获得了经营骨干网络业务的经营许可证之后,均已将网络产业作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来发展。与此同时,那些曾被目为传统企业的IT巨头,其最著者如联想、方正、紫光、四通、用友、金蝶等也纷纷开始涉足网络产业,有的还成立了自己的投资公司,专事风险投资业务。
国外产业巨人也没有闲着。微软携着MSN网站和.NET战略,就像当初携着维纳斯一样杀了进来;AOL、lycos、雅虎将收购对象瞄准了一大批行将倒闭的国内站点;IBM、思科、英特尔等计算机巨人在作出向第三代互联网转型的战略调整后,磨刀霍霍地走向了中国……总之,在WTO来临之前,消除了国界意识的海外资本向中国网络业的资金渗透不是削弱,而是增强了。而这一切绝对与全球网络股的下跌无关。
产业互联网:力量的转移
从全球范围看,网络经济经过媒体主导和商务主导的阶段,现在已经在向产业主导阶段演化,互联网已成为各类行业提升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2000年度全球信息技术公司百强排行榜中,属于网络产业的企业数目占到了25%,其中纯互联网公司占了14个,网络服务企业占到了11个,涉及电子商务软件、网络安全软件、供应链管理软件、智能商场、注册和广告等多个领域。这些网络服务业虽然在收入上还无法与电信和芯片类制造企业相提并论,但其销售额的增长幅度却比后者高得多。从入选企业的比例不难看出,网络核心产业还处于规划、架构阶段,互联网应用还没有形成规模优势,特别是基于零售市场的电子商务公司,例如Amazon和Ebay等,还没有一家入选;除了应用软件公司外,还没有一家网络服务公司形成气候。
专家认为,一个产业若要成为整个经济的主导产业,至少应当具备以下7个特点:1、有相当长时间的市场稳定需求;2、有成熟的技术保障体系;3、具有较强的拉动力和推动力;4、生产资源有可靠的保证;5、有规模效益存在;6、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7、能够吸纳较多的就业。由此不难判断,全球网络服务业已开始向主导产业演化。力量的转移已经发生,并且正在加速。
中国的情形要稍微滞后一些。由于电信资费居高不下,电信服务难有进展,中国网络接入市场一直上不了规模,而各类网络企业由于要付给电信大量的网络资费,也一直达不到盈利的临界点。随着电信市场引入竞争,特别是引入了民营资本和外资等新鲜血液,这种局面正在改观。据预测,到2005年,我国联网计算机将会达到4000万台,数据、多媒体和互联网用户将达到2亿户左右,上网人口普及率将达到15%左右。也许到那时,网络服务业才会成为真正的主导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