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作品:好莱坞制片的资本运作·《南方周末》 - 起跑线 - 信海光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09 次) 时间:2001-04-13 16:06:37 来源:信海光 (信海光) 原创-IT

信海光 张亮

制片已经不好做了,何况女制片人。在好莱坞,屈指可数的几个女制片人如朱迪·福斯特、芭芭拉·史翠珊身兼导演、制片、演员许多身份,但在此之前她们都获得过奥斯卡与票房的双重认可,年轻一代的如索非亚·科波拉的父亲是因导演《教父》系列而声名远播的弗朗西斯·科波拉,德鲁·巴里摩尔则是从几岁的时候就出演斯皮尔博格的巨片《E.T》并在好莱坞摸爬滚打起起浮浮十几年才在2000年获得了《霹雳天使》这样一次成功的。偌大的好莱坞,制片人不计其数,有了一席之地的女制片人也只有这3、4个,很难就此说好莱坞的性别歧视,这纯粹是好莱坞环环相扣的巨大流水线机制决定的。
罗燕是在好莱坞到制片的第一个华人。
15年前,因主演《女大学生宿舍》、《红衣少女》等影片而在国内观众内心留下淡淡痕迹的罗燕赴美获波士顿大学艺术硕士学位。
“到美国之初,我曾想做一个好演员,希望能够有一些机会演出好的角色,这是我当时的全部目标。”一段时间之后罗燕这样与自己对话:“每个人都是会死掉的,所有有钱人和有名望的人也都是会死掉的。人也是会有梦想的。如果我明天就要死掉了,或者明天我就要60岁了,就要退休了,我会怎么样来决定这个事情,我会不会后悔?如果我不会后悔,我知道我该怎样做。”
在好莱坞待了一阵子,罗燕得出了一些结论:“从宏观的角度来讲,做演员实在是在电影这样一盘大棋之下的一个小棋子。在电影厂,在一个电影的制作过程中,演员实在是很渺小,但是观众看到的他们很大。如果你是一个制片公司、制片人,如果你有钱,你就会有好导演、好演员,你会雇来的。当然你如果不能雇好的,也可以雇差的,但是你总是会让这件事情发生,这不是一件难事。而演员就很难让这件事情发生,他们的位置太低了。因为这个原因我愿意站在一个主动的位置上,我可以做演员,也可以不做。”
就这样,罗燕开始了她的制片之路。对于许多试图进入美国主流电影层面的中国人来说,当制片是一个艰难但前途无量的选择,很多人都曾经象罗燕一样热血沸腾过,很多人都会谈到这类的构想,谈时,大家都被说得兴奋莫名,激动得整晚不睡。但是,过后又都只字不提了。”罗燕如是说,温润的脸上映出一丝坚毅。

·“真正主管好莱坞的人”

“这一届金球奖颁布刚完毕,环球公司的一位副总裁是负责宣发的,我们在办公室里看见他那里有一束很漂亮的花,他说这是朱丽亚.罗伯茨送的,昨晚她得了奖,要谢谢他。大明星们也要拍制片人们的马屁。”
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好莱坞这样一个纯商业的地方是不能象法国一样追求艺术性或者象中国一样作坊式生产的。今天《黑客帝国》的中国功夫挣个盆满钵满,紧跟着《碟中谍Ⅱ》、《霹雳天使》都会请袁和平教演员几着;美国夏季电影档期永远是动画片、恐怖片、科幻片这几种电影的天下,根本没有什么改变的余地。每年大量形形色色但又类似的电影是怎么生产出来的?这其中,制片起了重要的作用。
罗燕这样形容自己的同行:“他就是个商人,至于艺术,这不是他的事,而是导演、其他人的事。对他来说,电影长什么样他根本不在乎,明星是他们的产品,是他们的卖的,其实他们才是真正主管好莱坞的人。”虽然这种形容多少有点“血淋淋的剥削”的味道,但作为好莱坞流水线上的关键一环,谁也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
“好莱坞的管理人员有四层,有总制片、执行制片——他们有一群,相当与一群副总裁,负责财务、法律、生产等等,这三个是主要的,因为电影的主创人员全都有个人合同,全都有细节的规定,一个演员的合同都至少达到上百页,而且每个演员的合同都不一样,执行制片都得看。第三层管理是现场制片,相当于生产厂长,负责把‘部门负责人’找来:道具组长、服装组长、照明组长等等,与他们谈判合同,组长再去谈他的组员,之后再合并合同,按周付钱。第四层管理按中国叫法叫制片主任。他们实际上就是工头,车间主任,监督大家生产。”
对于一个中国制片人来说,要操心的地方还要多:“简单说,所有的人都可以把工作撂下而你不能,人家干不到的事情你要去干,这就是感想。具体说就太多了,举个例子,好莱坞环球电影公司和保险公司要求的预算格式就给你压住了,中国人没有一个人能做,美国人对中国的价格又完全无知,你就得替他做,我是总制片人,我不应该做这工作的,专门有现场制片做这个,我只能替他打工。我替他打工的人太多了,差不多有20%吧,导演不熟悉好莱坞,我得替他选演员。那么多事情,你一样都不能少干。”
无论如何,相对于中国还没有形成一个生产流程的电影业,罗燕虽然做的累,还是觉得好莱坞的电影生产体系要合理:“美国做电影有一套流水线,中国连这个流水线上的工种都是缺乏的,也无从想象这些工种是干什么的。中国制片就是什么都包了,而且做的很滥,所以市场不好,产品也没做好,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有时候也做,但是因为工种划分不清晰,自己的责任范围也不明确,工作全凭急性创造,没有程序化的东西。美国的四层管理人员,在中国只有一层,四层合并成一层,你想这个工作量有多吓人,而且在好莱坞,最后交片子的时候,所有演员的合同、厂租合同等等全部要交货,这是交货清单的一个部分。而中国根本不具备这种东西。这么做是因为购买方买了你的电影就把你的债务也买了,所以你给他的东西他必须全部过目。环球电影公司有个律师楼审理每一个电影的每一张合同,合同是中文的,那必须全部翻译后再给我,不然你就别交货了,我也不给你钱。我说的这只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
“中国的电影业则是远远落后于国内其他所有的行业,因为电影的门槛很高,必须懂电影又懂操作,中国的制片主任由于不懂艺术不懂电影,只能听导演的,成了导演的跟班或者财务员什么的,没有自己的脑子。我们这次的制片是张艺谋的制片,他就说没有想到原来制片有这么大的权力。这种导演中心制的缺点在于,导演应该集中做艺术,如果他不集中精力做艺术的话是做不好的。”
一个生产模式,只要形成规模,上升为产业,就必定要接受“资本为王”这一现实,通俗而酸溜溜地说,就是“屁股决定脑袋”。这不是一道是非题,而是一道代数题,预算、票房、明星、贷款,一个环节算错了,这个制片人也就没法翻身了,即便大牌到占姆斯·卡梅隆这样的导演,他做《泰坦尼克号》也必须谨小慎微,虽然他投入了2000万美元是天文数字,但如果他不给影片加入足够的商业片要素,不能煽情煽到火候,他也不敢这样投入。当年弗朗西斯·科波拉拍完《教父》后一片喝彩之声,任由自己性子拍了一部大排场的探讨越战以及战争之下人性扭曲的电影《现代启示录》,虽然在欧洲得到了好评,但在好莱坞则是票房惨败,连奥斯卡也没有得到,科波拉为此拍了很多电影才把窄还上。“好莱坞有叫好不叫座的电影,但这种电影通常在奥斯卡是得不到奖的。而欧洲有这种情况,推崇艺术片,这么做是为了那些小的导演和制片,因为他们需要得到认知。所以电影实际上分两大类,一是商业和艺术结合的,一是纯粹艺术的。实际上没有什么纯粹艺术之说,就是预算低,我不承认世界上有什么纯粹艺术电影,就是预算低,预算低了,你就得想一个方案让别人认知,所以搞艺术、新风格什么的,别人还能注意到你。这只是个销售策略,根本不是什么艺术。”
“好莱坞是认大公司的,公司大,合同就是‘信用证’,就是产品已经预售出去了,等到生产完把产品一交,两家就抵了,买方等于拿他的财产给银行做抵押。银行认的只是合同,但是银行会派一家公司来管你,叫做‘保险公司’,但又与中国的保险公司的保什么摔断腿、烧了胶片不同,他是保你这个电影按环球合同规定来完成,如果完不成,那就是保险公司出钱。因为保险公司派人盯着你,你每天要给他出生产报告,到他那里是一个表格,这是现场制片做的事,现场制片负责每天的报告,拍了多少尺,在哪里拍的等等,非常详细。每个星期要出财务平衡表,因为有这么多的栏目在花钱,他是要控制的,不是控制总数,他要监督、指导你,哪个地方花的超了,需要平衡。通过这种方式他就可以监控你而不需要亲自来,直到你出现了问题,他就会来了。象《水世界》这样的片子超支了,保险公司也会付钱,还有一种可能是他得到了电影公司的认可,电影公司付钱。《泰坦尼克号》超一倍了,但是制片公司购买方继续涨价,保险公司的就不管了。如果是不可测的因素,那就是保险公司付。”
罗燕认为:“目前的世界已经不是十几年以前了,目前是商业性很强的电影也是艺术性很强的电影。就象那梵高与今天的画家比,梵高的结局只会是那个年代的产物,今天只要是个好画家,他出炉就会被大家认知。因为现在信息的传播很迅速广泛,不能得到传播的是因为它不流行,共鸣的人很少,要想指望过十几二十年再来传播,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制作《庭院中的女人》

罗燕这次回国,带着她制片、编剧、主演的电影《庭院里的女人》,她个人作为美国环球电影公司、美国银梦电影公司及北京电影制片厂对影片的唯一法人代表。
作为自己影片的制片,罗燕同样丝毫不能含糊:“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考虑手里有多少东西的,有多少钱、多少材料,象斯皮尔博格都要考虑的,就别说我们了。艺术是跟钱成正比的,有了钱才能请来大艺术家,才能布更好的景。我们的资本运作也是好莱坞操作,我们钱是融资,不是私人的钱。在好莱坞,傻瓜才用私人的钱。我有一次跟《时尚》的好朋友吃饭,她的先生是好莱坞有名的大制片,我问他是不是拍了哪部片子私人挣了很多钱,他说,我们都是靠多赚钱,要想指望靠一部片子发财是不可能的。那时我刚开张,他说,你顶多出个启动资金,也就是做策划,剩下的就是等着投资人投钱了。他说你一定记住我的话,永远不要花自己口袋里的钱。业余制片才拿自己的钱,职业的不用,因为职业投资商、发行商他们都懂,他一看就知道你是不是干这行的。他反正是要买,因为手里没货就没法挣钱啊,所以只要是个正经玩意他就会买。象我总是推中国这个品牌,因为制作成本便宜嘛,就有一定的吸引力。”
好莱坞的游戏规则是:做合同时已经提供了整个制片的细节。电影公司掌握的细节给保险公司是一模一样的。买主跟保险公司是一样的,一切都是全线透明的。只有这样,才有人给投资。
作为学的本行,罗燕在剧本方面具备相当的自信,剧本完了就拿出来了,向四个买主都散发,等待愿者上钩。
“当时具体的商业操作方面的全部都有了,策划是很早就出笼的,你不出笼他怎么买呀。他拿到你的策划报告全世界咨询,因为你也有预算,他拿到你的详细预算就测定你,然后要问你一些问题,完了以后再开始跟你谈判。谈完了你拿着合同就可以进银行拿钱了。从散发资料到谈成到从银行拿出钱花的时间不是很长,谈完以后拿出钱就很快了,就只是一个操作问题了,贷款合同、贷款文件,那都是律师楼就可以干的事情,两个月就完成了。谈判的过程比较长,他做市场调研花了两个月,我们谈判谈了6个月。因为律师做合同也要花时间。我们97年完成剧本,98年6月把合同全签完了,实际上在我看来,这时候电影已经完成了,剩下的只是操作了。生产了1年多以后,去年我们交了货。”
罗燕说:“这部影片实际的投资是8000万人民币,但是我不希望在报纸上披露这个。电影实际上没有价的,有的只是市价。”她已经很好莱坞了。

娱乐作品:好莱坞制片的资本运作·《南方周末》 - 桃谷老仙 - 2001-04-13 18:04:55

贺信海光转型娱记初步成功。

Re:娱乐作品:好莱坞制片的资本运作·《南方周末》 - 信海光 - 2001-04-13 23:30:08

啥娱乐记者呀:( 我不当。

Re:娱乐作品:好莱坞制片的资本运作·《南方周末》 - 杨震霆 - 2001-04-14 00:00:27

这篇文章写得很好

Re:娱乐作品:好莱坞制片的资本运作·《南方周末》 - 贾双林 - 2001-04-14 03:18:32

据信海光亲自向本人透露,他策划的《IT娱乐》杂志,已经融到一比数额可观的资金,要准备开练。欲加盟着,请从速与他本人联系,待遇优厚,前途光明。

Re:娱乐作品:好莱坞制片的资本运作·《南方周末》 - 入云龙 - 2001-04-14 10:02:50

好样的,信海光!不过,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如果被采访人有些信息给你说了(一时兴起或者别的原因),但事后不希望你透露,而你却透露出去了,被采访人会怎么想?呵呵! 说实在的,我也不知道。但遇到这种情况,我一般会答应被采访者的要求的。因为我担心有一天成为名记,却没有采访对象了。

Re:娱乐作品:好莱坞制片的资本运作·《南方周末》 - 信海光 - 2001-04-14 13:19:11

是这样的。 8000万这个数字本来是不准备说的 后来发现摄制方已经在市场上说了很多遍 就说了。 后来明白:她的意思是,这部影片实际价值远远大于8000万:) 本意不是不让说。

Re:娱乐作品:好莱坞制片的资本运作·《南方周末》 - 入云龙 - 2001-04-14 18:00:52

谢谢!真佩服你!

Re:娱乐作品:好莱坞制片的资本运作·《南方周末》 - 信海光 - 2001-04-14 23:10:15

老贾 你放此等谣言 岂不是砸我现在的饭碗:((( 等我找你算帐。 555~~~~~~~`

Re:娱乐作品:好莱坞制片的资本运作·《南方周末》 - 拿摩翁 - 2001-04-15 00:09:09

恭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