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41 次) 时间:2001-04-12 18:06:04 来源:王宏亮 (乐天) 原创-IT
中国人好像什么事都喜欢赶潮流。今年初,很多公司还是言必称dot-com,好像不跟网络沾点边就不足以言商似的,于是门户热、商务热,一拨接一拨,热得让人眼晕;形形色色的CXO更是满天飞,招得众人艳羡不已。可惜热得快,冷得也快。一转眼,dot-com又似乎不灵了,大家又言必称“泡沫”,连一些dot-com们都感到有点羞于见人。中国互联网界由此集体进入了所谓“.com的冬天”。
在这样一个冬天怎么把基于中国道路的新经济继续下去?11月18日晚,业界精英聚集在e-salon,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中国道路怎么走?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中国互联网企业在操作模式上都是以西方模式为参照的,从技术上、操作模式上,与后者均有一个滞后期,少则一年,多则两年三年。以如此差距,想追是不可能追上的,于是需要像王志东曾经鼓吹过的那样走“中国道路”。
很多把美国商务模式硬搬到中国来的网络公司大部分都不怎么成功。比如医学网站。道理很简单,国外医生和医院都是最有钱的,拿着6位数的工资, 不管上不上市,不管深度服务做得怎么样,支持网络运营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国内网站就不行。另一个例子是在线教育,国外的在线教育在收钱方面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的,而国内真正做业务时,一个人交一份钱,就有十几个来看,如此网站焉能赚钱?
七彩谷执行总裁李邦星列举了中国与美国在电子商务环境上的诸多不同,其一是网民上网习惯,“美国人上网有很多人去找东西买。像亚马逊虽然没盈利,但营业额很大,ebay已经开始盈利。但中国的网民上网基本上是看内容的。我们七彩谷就创造了一个内容驱动电子商务商务的概念,希望以内容的独特性激起网民一瞬间的购买欲,促发其购买行为。”
中国电子商务发展到今天,下面怎么做得更好,怎么做出中国特色来,而不是跟在美国人的屁股后面跑,确实是一个问题中的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特色决不是一成不变的,电子商务作为一个新的商业模式,无创新则无出路。例如从电子消费模式来看,中国的彩电、冰箱、汽车、住房都以平台消费为主,电子商务就应迎合这一趋势。
这样看来,中国道路也自有其优胜之处。比如配送,国外如果搞配送,小规模的网站几乎是不可能成功的,因为人工成本非常高。国内就不同,“e国1小时”可算是中国版B2C模式的一个可贵尝试。另一个具有清晰市场定位的例子是中国医网。该网站总经理高鹏告诉记者,中国440万医生中的上网人数约在80万至90万左右,是仅次于学生的第二大上网群体,以营建医生社区的方式,构造一个针对病人、医生和医药企业的循环式互动交流平台,其市场潜力是不容小视的,即使暂时还难以盈利。
中国道路的扬弃
目前网络业的不自律,尤其是谎报收入的现象已是众所周知。一些网络公司为求国外VC听得舒服,谎话越编越离谱,都快赶上大跃进时期的劲头了。他们想的不是如何做大,而是VC看了之后是否满意。换句话讲,只要VC高兴,他就什么都敢说。难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邓寿鹏老先生要以“诚、信、廉、速”四个字来规劝网站的CEO了。
囿于电子商务环境的不成熟,我国涉网企业的供需链、决策链都不是在网上进行的。本次论坛上,微软(中国)的一位女士就尖锐地质问道:“我在网上常买东西,但每次送来的收据却都是手写的。既然电子商务搞的是电子化流程,它后面的配送、支付也应该是电子化的才对,但现在却很简陋,连基本的数据传输标准都没有。难道这也算中国道路吗?”
的确不应该算。虽然政府在现行的电子商务条例中,并未规定发票要打印或是手写,但没有全国统一的标准或格式,却的确是“中国道路”的一个败笔。不过这样的标准需要时间,需要开发,也需要一些硬件、软件制造商来实施。
制度和技术的创新看来已刻不容缓。为什么不论国内,还是国外,互联网企业挣钱都这么难?可能有一个很技术的原因。互联网制造的是什么呢?就是制造了无穷无尽的人人都可能拥有的主页,制造了BBS,制造了搜索引擎,知识传播因而更为便捷。但是这样的互联网还缺一条腿,因为只有数据传输,没有语义传输。“语义传输的技术完全有可能出现,比如3721,可以让所有的中文用户自由访问英文的用户。其中有一项技术叫标注,也就是对英文网站做中文标注,你只要输入中文就是了。实际上这个技术还可以扩大,扩大到能够标注到全文。如果能标注到全文,就能用中文的符号搜索英语的全文,法语的全文。如果有了语音传输协议,人人都可能使用这个标准模块,就会沟通全球用户,所有的互联网公司也就有了自己增值的渠道。” 一位网站的CEO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