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鼎鼎中关村 VS 一夜成名张江园 - 李涛 - litao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92 次) 时间:2001-04-10 14:58:32 来源:litao (chinatvfm) 转载

《数字时代》 (采访·撰文=李二钢·王佳)
一个大名鼎鼎,一个一夜成名;
一个家底丰厚,一个蓄势待发;
两个高科技园区,将自己实现发展目标的年限都定在了2010年。
如果10年后,中国如果真的出现两个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园区的话,那么很可能一个是北京的中关村,一个是上海的张江。
“到2010年,中关村科技园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00亿元,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这是北京为中关村设立了十年的发展目标。虽然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的知名度还远远不如中关村,但上海对张江提出的发展目标同样划定到了2010年。10年后,上海的张江高科技园区将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知名科技园区。
中关村大名鼎鼎张江一夜成名
单就名气来说,张江远远不及中关村。如果你在中关村问100个人,可能会有五、六十个不知道张江在哪里,是干什么的,但是在张江问100个人,会有99个人了解中关村。
从电子一条街起家的中关村,在人们心目中早已经成为“中国硅谷”的代名词。中关村在2001年要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000亿元、增速30%的目标。中关村管委会的负责人说,这个数字不是想当然而来,而是依托三大优势规划出来的。这三个优势被北京的媒体概括为:“一靠家底儿厚,二凭硬件新,三仗政策宽。”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公司总经理戴海波的办公桌上摆着一本《再造中关村》,对中关村的研究成了所有张江开发区员工的必修课。开发区的一位工作人员说:“中关村里企业的网站,99%我们都去过,而且会仔细研究。”戴海波并不愿意对两个园区做一些简单、直接的比较:“中关村很难模仿,也不能做简单的比较,但我很羡慕中关村的基础和条件。”
张江似乎是一夜之间成名的。1992年建立的张江开发区以前很少有人了解,就连久居的上海的本地人对张江还是感觉有些陌生。从一些数据上可以看出张江一夜成名的经历。1992~1999年的7年间,张江园区累计引进外资8.5亿美元,引进内资14.5亿元人民币,引进项目数89个;而2000年仅一年中,张江园区引进外资就达31.2亿美元,引进内资达24亿元人民币,而引进项目总数则达到140个。
去年时,一位经常往返于北京和上海之间的美国投资银行的朋友曾经以夸赞的口吻对戴海波说:“最近张江做得不错,中关村那里也非常关注张江的发展。”按照这位美国投资银行人士的观点,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上张江领先中关村半年,在孵化器建设上张江领先中关村4年时间。
与北京中关村的高楼大厦截然不同,张江开发公司的办公室还设在一幢简易的办公楼里,但这里却是不少海外知名企业经常拜会的地方。接待大厅里开发区的沙盘前总会有人在那里指指点点,为自己的企业规划着未来在张江的布局。
中关村有企业缺产业;张江有产业缺企业
正在逐渐形成的产业链条是张江的优势所在。
戴海波说:“半导体产业有一个规律,芯片代工厂在哪里,与芯片设计、制造、生产相关的上下游企业就会很快跟进。”中芯国际、宏力等重量级的芯片代工厂纷纷在张江开始投资后,进行芯片设计、封装的企业也纷纷加快了入驻张江的步伐。“在引进中芯和宏力两个项目之前,张江没有一家芯片设计公司,现在已经有超过10家的设计公司进驻张江。”戴海波介绍说。
600余家的注册企业、70到80亿的年收入,张江开发区2000年的数据与中关村有着明显的差距。按照北京专家的统计结果,中关村的高新技术企业保守估计也有6690家。对于这样的数据,北京的专家们却高兴不起来。他们经过历时半年的研究发现,中关村企业数量虽然众多,但产业链关系却尚未建立。中关村实际上只有企业没有龙头企业,也没有龙头产业,更缺乏龙头产品。北京社会院管理所副所长张耘称:“企业数量急剧扩张与企业间产业链关系进展较慢正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中关村,许多企业感受不到行业整体的力量,只是自己单兵作战,从事项目研究的企业研究结束后却找不到产品商品化的下家。
贸、工、技是中关村里大多数企业的发展思路。80年代,当研究所、大学里那些难耐寂寞的研究人员们开始下海从商时,中关村里做生意的氛围似乎一直比学术研究的氛围要足。于是,中关村给很多人留下了“大卖场”的印象。与自发形成的中关村相比,张江显示出了更强的规划意识。
“5年内把张江建设成为具有创新、创业功能的一流园区。”张江开发公司为自己订立了这样的目标。如果说中关村里缺的是产业的话,目前张江缺的则是企业。中关村繁华而喧闹的街道因为人满为患、车满为患被一次次地拓宽,而进入张江开发区的第一个印象则是空旷。虽然上海的地铁二号线已经修到了张江,但在园区里想随便打辆出租车还不是件太容易的事情。方圆25平方公里的科技园区只开发了4平方公里。
上海证券之星的总裁高利民说:“中关村确实像个大卖场,但大卖场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能聚集人气。以国内现在的高科技产业发展水平来说,中关村似乎更符合现阶段高科技园区的发展需要。”
大学:中关村的强势,张江的原罪
“张江开发区里没有一所大学,这不是张江缺点,而是张江的原罪。”对于中关村大学和科研院所集中的先天优势戴海波很是羡慕。
北京的人才优势要比上海强,但戴海波认为:“这种差距绝不是数量级上的差距。北京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优势强于上海。清华、北大是国家队水平的,上海的复旦、交大虽然也不错,但与清华、北大相比还是有差距的。”
依托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高新技术的产业发展,在人们的印象中是高科技园区必备的硬件条件。天生没有大学的张江希望能通过园区内产业的发展把上海的高校引进来。吸引高校的注意力、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就得先解决交通问题。张江新开通的两条公交线路,一条从张江直通上海复旦大学,一条直达上海交通大学。在戴海波看来,与大学和科研院所保持密切地联系有时比地理位置更重要。张江需要大学,大学也同样需要张江。看好张江的上海中医药大学已经率先迁址张江开发区,复旦大学的微电子学院、上海交大的信息工程学院也将在张江开发区落户。复旦大学的一位博士生专门撰写了一篇论文,分析在张江创建一流大学的战略与策略。在分析中,这位博士生指出:“在园区建设一流大学,既有企业为大学提供研究资金,又有大学为企业提供人才和信息。北大方正、清华紫光、复旦的复星与金士达、交大昂立等企业孕育于大学,反过来又为这些大学增辉。”
而来自北京大学的一位学者针对中关村提出的建议则更为中肯,在他看来:“国际经验表明,在靠近大学的地方设立科技园区并不一定能取得成功。成功的关键在于大学与产业的密切结合,以及区内的创新环境。从对促进高新技术本身的发展来看,北京正在进行的规模空前的中关村建设的作用却是相当有限的。中关村的发展将受到体制的约束和地区文化等条件的限制。”
创业:中关村缺少软环境,张江园人气还不旺
28岁的郭建峰算得上是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里最年轻的成功创业者。这位年轻的CEO在办公室里摆了一盆辣椒,对辣椒的偏爱让我们误以为他是四川人,还很像个大男孩的郭建峰说:“买时只想在办公室里放一盆绿色植物,没想到买回来一盆辣椒。”
对花卉植物并不精通的郭建峰只用了二年时间,便把自己创办的上海华迈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拉上了年销售额6000万元人民币的台阶,在张江这类成功的创业者并不少。
张江园区里有几幢外形漂亮的公寓楼,是专门为那些来张江的创业者们提供的。每月400元左右的租金便宜得让很多北京人羡慕异常。“但现在张江的人气还不是很足,到了晚上还显得很空旷,整个园区的气氛还没能活跃起来。”张江创业服务中心经理王德宏说。营造创业的文化和创业的氛围正是总经理戴海波为2001年的张江高科技园区订立的工作目标之一。
在北京中关村的上空飘满了创业的气息。传奇的创业故事,在北京屡见不鲜,更不要说中关村里那些数不胜数,层出不穷的小“淘金者”。
“北京的蹊跷机会很多。”北京灵图软件公司总经理唐宁浙说。1997年在一个通讯科技展览会唐宁浙邂逅IDG公司的一位副总裁,正是那次偶遇让唐宁浙第一次知道什么是风险投资,更促使他以7000元创办了专营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销售的灵图软件公司。
1994年正式成立的清华科技园是一个“孵化清华学子梦想的地方”。清华科技园副主任罗茁介绍说:“建园至今,科技园已经培育了30多个企业,其中90%是清华校友创办的。成立于1999年5月的清华万博,公司中80%以上员工都毕业于清华大学。
有村长之称的段永基,对中关村的创业环境并不满意。他认为中关村缺乏的是创业的软环境。
鼓励冒险,允许失败的创业文化没有形成,中介服务机构不够完善,这些中关村欠缺的地方。
与硅谷的差距:篮球的NBA还是足球的世界杯?
杜民,一位在上海工作的北京人将中关村和张江与硅谷的差距形象地比喻为NBA与足球的世界杯。
“中国篮球与美国NBA的差距是一层窗户纸,而中国足球与世界杯的差距却是铁板一块。”杜民说,“看NBA的比赛,他们的战术套路,技术动作我们都能看懂,但一比赛,差距就出来了。这种差距是在素质上,如果NBA一场比赛里要有100次出手的话,国内的比赛只能做到6、70次。中国足球的差距更远,我们只能看到别人3:0、5:0的赢我们,但就是想不明白人家为什么能赢。因为连对手的战术我们都看不明白。”
杜民认为,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上,国内科技园区与硅谷的差距既像NBA,又像足球的世界杯。我们只看到了硅谷发展之后的结果,但没有认真地坐下来分析他们成功的主要因素。从中关村的发展历史来看,它是自发形成的,当时对科技园区的发展规律并不了解。要建设自己的硅谷就必须先看懂别人的战术套战路,把硅谷之所以成为硅谷的要素搞清楚。张江在科技园区的规划、设计思路方面都比当年中关村要清晰很多,产业链条也更完整,但就像中国篮球与NBA的差距一样,我们的实力、素质还和硅谷有着很大的差距。硅谷是每场比赛出手100次的高级阶段,而我们还处于出手6、70次的初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