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260 次) 时间:2001-04-07 15:44:12 来源:徐远明 (xuyuanming) 原创-IT
QQ–腾讯的新生
近日,腾讯OICQ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一是软件名称的改变,OICQ2000一直是腾讯即时通讯软件的正式名称,而最新的0325版本却从安装文件开始就自称为QQ2000,其次是OICQ代表网友的头像有了很大的变化,很多网民熟悉的头像不翼而飞,换成了用户从没见过的新头像。究竟是哪些头像消失了?粗略统计了一下,消失的卡通形象有:大力水手、汤姆猫、蓝精灵、史诺比、刺猬索尼克、唐老鸭、加菲猫、Kitty猫、皮卡丘等一大堆世界著名的卡通形象! 腾讯的这个重大变化用意何在?让我们仔细地分析判断。
跟随ICQ的腾讯
提到OICQ,不能不提OICQ的样板ICQ。
ICQ是英文“I seek you”的连称简写,中文意思就是:我在找你。其功能就如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寻呼机。所以ICQ也日渐成为“网络寻呼机”的代名词。
1996年夏天,以色列的三个年轻人维斯格、瓦迪和高德芬格聚在一起上网冲浪,他们发现互联网的电子信箱总是被许多并不重要的信息充塞,而一些重要的信息却被淹没在信息海洋里。他们决定开发一种软件,充分利用互联网即时交流的特点,来实现人与人之间快速直接的交流,由此产生了ICQ的设计思想。由于ICQ的特色非常适合网民的需要,加上三个年轻人的努力,到了1998年,ICQ用户已经发展到1200万人,并以每月100万用户的速度增加。这时候,ICQ由于其潜在的巨大商业广告价值,已经成为许多大公司争相购买的对象,最终ICQ将自己开发的软件连同用户一起“卖”给了美国在线(AOL),一共卖了2.87亿美元,并因此而开辟了互联网世界里一个发展最快的领域:即时通讯领域。
1997年,马化腾接触到了ICQ并成为它的用户,他亲身感受到了ICQ的魅力,也看到了它的局限性:一是英文界面,二是在使用操作上有相当的难度,这使得ICQ在国内使用的虽然也比较广,但始终不是特别普及,大多限于“网虫”级的高手里。1998年11月11日,马化腾和他大学时的同班同学张志东正式注册成立“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当时公司的主要业务是拓展无线网络寻呼系统。1999年2月,腾讯在互联网上推出OICQ的第一个测试版本,两个月后注册用户已达20多万,此后用户数量呈指数型增长,到1999年底,OICQ的注册用户已经达到空前的130多万,平均在线用户15000多人,占整个大陆中文ICQ用户市场份额的80%以上,同时也成为大陆网站中在线人数最多的“热门”服务网站。仿照ICQ而做的OICQ也成为克隆ICQ最为成功的产品。
受挤压的腾讯
做大了的OICQ开始受到了ICQ老大–美国在线的关照。让我们一起来听听马化腾在去年的回顾:
马化腾告诉记者:“我们具体改域名的时间大概是今年4月份。其实ICQ很早就留意我们了,去年的八、九月份的时候发过两次律师函过来。第一次只是一个简单的声明,可能是他们那边的华人帮忙汉化的吧,发过来的律师函全是很大的汉字,然后还附带了几张图片,全是我们网站以前老版本的截屏图像。当时我们没有理他。后来又来了一封很厚的律师函,是属于正式起诉的那种。我们认为ICQ只是一个即时信息的代名词,何况如果说到注册专利,我们早已在国内注册了,而他们当时并没有注册,所以他们强行要求我们更改域名,是一种很霸道的行为。”当记者问道后来为什么腾讯公司还是改换了域名时,马总无奈地说道:最后出了判决结果,我们也没办法。其实也就是和金智塔公司处于相同的境地。不过AOl确实有点仗势欺人,他们在当时律师函上说,现在已经有一个smsicq的案例,是AOL赢得了这场官司。而这可以让法官作为案例比较。因此你们也注定要输的,劝你们早点撤换域名,不要再争了。”
从马化腾的感觉来说,ICQ有些霸道,OICQ有些冤枉。但从另外的角度来看,OICQ的发展的确是沾了不少ICQ的光。
树大招风的腾讯
树大招风,迅速发展的OICQ也必然地多多少少地感受到这种压力。
不说别人,就说微软吧,兴许是看中即时通讯的巨大市场,微软也大踏步地进入了即时通讯领域。《替OICQ担心的理由》中说出了作者高飞的担心:微软在操作系统的帮助系统中添加了这样一个功能:Interactive Support,其实说白了就是把微软的MSN Messenger即时传讯软件集成进了操作系统。根据其性质和用途,这个组件是一个与ICQ功能相同的软件,当然也等同于的红遍中国的OICQ,也就是我们的QQ。
联想到微软通过系统集成的方法打败网景,国人有必要担心:集成了即时传讯软件的微软操作系统能够将OICQ取而代之吗?
而凑巧的是,前不久,与腾讯有过过节的AOL多员高层大将来华洽谈业务,而迪士尼公司也与中公网达成合作经营协议,虽说未见这些公司与腾讯的直接联络,但在腾讯的心里,看到这些公司的消息,多少有些心病。
走出阴影的腾讯
对于腾讯来说,一种方法是对潜在的威胁置之不理,等到出了事再说,而另一种方法是走在前面,未雨绸缪,预做准备。腾讯的选择会是什么呢?
显然,腾讯的选择是防患于未然,将有可能引起争议的名称OICQ更换成QQ,彻底摆脱了与美国在线商标权属上的争议,而将世界著名的卡通形象更换也使自己从容地避开了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陷阱。
不仅仅是负面的意义,更重要的是积极的意义,如果说OICQ还有沿用他人品牌的嫌疑,则QQ的新名称标志着腾讯在真正地创造自己的品牌,更换卡通形象不仅标志着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意识,更是腾讯最近一段时间推销自己的QQ产品而对知识产权的崭新认识:知识产权是极有价值的产品,腾讯要在推广软件的同时,缔造一个全新的品牌。
因此,对腾讯来说,从OICQ到QQ不是简单的改头换面,而是一个新的突破!腾讯在塑造新的自我!
QQ--腾讯的新生 - 徐远明 - 2001-04-07 15:50:51
欢迎更同探讨。
不能把眼光停留在不侵犯他人的方面 - 韩子奇 - 2001-04-07 17:12:14
如果把眼光仅停留在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上,而不注意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也是于事无补的。
Re:QQ--腾讯的新生 - 笨笨熊 - 2001-04-07 19:07:49
我为QQ感动,想写篇东西呢!
但愿 - 蓝咖啡 - 2001-04-08 10:21:14
对腾讯的分析,老徐没有犯什么错误。 自主意识是非常重要的,自身价值的理解和实现,这一直是中国IT企业的弱项,腾讯有这样的意识和行为,可喜可贺。 但真正的自主,首先应该是清醒,这需要智慧,光靠聪明是不够的。 行业的领导者往往是行业创造者,而竞争者、追随者,往往是自己决定的。 我们的企业如何成为创造者,至关重要。
Re:QQ--腾讯的新生 - zompire - 2001-04-08 10:45:33
是一个不算太晚的明智举措。 “新生”倒未必--除非腾讯借此进行重大调整。
Re:QQ--腾讯的新生 - 浪儿 - 2001-04-08 11:00:52
腾讯已经再国内打好的资源基础,唯一缺少的就是网民的忠诚度问题,由于技术上的差强人意,,,
Re:QQ--腾讯的新生 - 高飞 - 2001-04-08 11:17:39
这个名字可真算的上是取之于民,腾讯这么做之前很久,oicq就已经被网民叫做qq了。从这个角度来说,腾讯的改名实在是双赢:顺应民意、避免重复犯错(之前的域名)。头像问题,尊重知识版权,这是没的说了。 (顺便胡思一下,如果腾讯自己设计的头像以后也成了卡通明星(除了企鹅之外),做成了玩偶,拍成了动画片。倒是生财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