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州卡充值难”事件看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 - 网络事件 - 商建刚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71 次) 时间:2001-04-07 15:24:18 来源:商建刚 (商建刚) 原创-IT

从“神州卡充值难”事件看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

据北京晚报消息:北京移动通信公司在去年农历年春节前(2001年1月18日)推出了将“神州行”卡作为礼品馈赠的促销活动,神州卡的销量一时大增。由于在同一时间内充值的用户过多,造成了1月19日15时前后“神州行”充值困难。据“神州行”卡较大的零售商“中复电讯”的工作人员说,神州行卡充值难的情况已经持续两天。记者为此拨打北京移动通信公司服务电话“1860”,但直至电话提示“限拨次数已到”,听筒里一直是“请等候”的占线声,记者不得不无功而返。后来,搞这次促销活动的北京移动通信公司告知出现充值困难的原因在于,临近年关,打电话的人特别多,导致网络系统繁忙;而充值卡充值也是通过手机拨号在电信网络上实现,所以很难进行话费充值。事后,该公司对给用户带来的不便深表歉意,并表示,今后将不断优化网络,提高网络质量,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类似的事件在身边举不胜举,而电信、邮电等垄断行业的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尤为严重。在中国即将加入WTO的今天,国内公司已经体会到来自国外同行的竞争压力,与此同时,我国的相关消费者立法将相对落后于国外。如何有效的保护消费者在电信、电子商务活动等高新技术环境下的合法权益,成为烝待立法解决的课题
首先,让我们站在世纪的门槛上,回顾一下我国的消费者立法进程。可以说,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是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不断发展起来的。1981年6月,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在应邀参加联合国亚洲太平洋经社理事会于泰国曼谷召开的“保护消费者权益磋商会”后,向国务院提出在我国建立消费者组织的建议。1983年5月,我国第一个消费者协会“河北省新乐县消费者协会”成立。1984年12月,中国消费者协会正式成立。
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制定了30余部与保护消费者权益相关的相关法律、法规,诸如《民法通则》、《食品卫生法》、《药品管理法》、《计量法》、《产品质量法》、《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这些法律根据自己的调整范围,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对于消费者权益保护往往限于原则性规定,规定缺乏有效的操作性。
1993年,我国第一部专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基本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颁布,并于1994年1月1日起施行。随后,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常委会也颁布了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地方性法规。我国已经建成了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牵头的,其他行政机关诸如质量技术监督、食品卫生监督、药品监管、商检等政府职能部门各负其责的消费者保护官方机构体系。
与此同时,一些配套规章相继出台,诸如《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工商行政管理所受理消费者申诉暂行办法》、《工商行政管理所处理消费者申诉实施办法》等3个行政规章,《部分商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农业机械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和《有关消费争议的商品送检规定》等规范性文件。
电信、电子商务过程等高科技领域中的消费者保护问题是个相对时新的法律课题。目前来看,存在对消费者威胁或潜在威胁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新技术本身在发展过程中,技术本身的不完善导致了消费者利益容易经常受到损害;第二,高新技术带来的损害缺乏前瞻性,消费者无法预料、无法预防;第三,使用高新技术的消费者人数众多,一旦出现故障,造成损害的面很广;第四,消费者在维权过程中,很难收集相关证据,维权工作显得异常困难。
针对这些现象,结合国际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相关经验,我认为,应当在如下几个方面作些工作。一、加强对消费者权益的事前性、过程中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现在对消费者权利的保护是被动型、事后型、请求救济型的,新的法律应当加强对消费者权益主动性、事前性的保护。在本案中,北京移动公司在实施促销活动前,应向相关政府部门申报,并对该活动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做出充分的估计,并提供相应的准备措施。在发现“充值难”这一现象的第一时间,应当尽可能通过一切手段让消费者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二、加强对公权力的法律制约,对那些有较明显的垄断性经营行为加强制约。这一点,在本案中体现得尤其明显。三、拓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调整范围。进一步拓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消费者”和“生活消费”概念,以保护更多的消费者权益。四、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司法解释。
让人欣喜的是,我国一些部门已经注意到这些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之处和滞后性,并采取一些立法措施。例如:二OOO年十月二十九日,浙江省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的浙江省实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办法,该办法第16条就规定:奖品、有奖销售,不免除更换、修理、重作的责任;为广告促销无条件提供的赠品、免费服务,因产品质量和服务缺陷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应承担民事责任。

更多网络法评论文章:ang.nets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