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60 次) 时间:2001-04-06 17:34:03 来源:独孤寻欢 (独孤寻欢) 原创-IT
如果上帝睡着了,他妈的我就完蛋了。——题记
3月22日,从东莞驶往广州的高速公路上。林思明一边打着方向盘,一边对记者说,“在我去年最困难的时候,这辆中东版皇冠3.5差一点就被我以45万元的价格卖掉,如果不急卖,可以卖到50万。但在当时的困境下,我已经别无选择。”
林思明是卓博人才网(jobcn.com)的创始人、CEO。他很不愿意回忆去年所发生的一切,“简直是做了一场恶梦,互联网的泡沫泡一度颠覆了我所有的理想与信念。我经常半夜从梦魇中惊醒,心跳象乐队在打小鼓,坐在床上抽几支烟后,冲个凉水澡继续睡。因为明天还有工作要做,卓博只要存在一天,我就要打着领带准时上班。所有员工都在盯着我,我代表着卓博的信心。”
30岁的林思明身高只有一米六几,典型的广东人长相。也承袭了粤人的精明与敏锐,骨子里渗透着粤人顽强的拚搏精神,唯一特别的是,他不善于投机,没有赚快钱的欲望与心思。从这个角度而言,他并不适合互联网行业。
2000年,中国.com从大热疾转至寒冷的冬天,无数网站经历了烧钱-融资-烧钱-上市-倒闭的过程。大浪淘沙中,知识英雄们经历着资本市场无情的炼狱,有的仍然活着,但离死亡越来越近了;有的曾经死去,但蕴育着新一轮的崛起。
林思明属于后者。
毕业时赚了15万
1988年,林思明考上华南理工大学电子系,大学前两年他已经将大部分功课提前自学完。
这时他爱上了刚刚兴起的计算机。为了省钱,他将广州、深圳两地的电脑配件价格都摸了个遍。最终在深圳攒了自己的第一台计算机,并得出一个结论,在深圳攒机比广州便宜10个百分点。
林思明从中看到了商机。从家里借了8000元钱作为本钱,开始了人生路上的第一次创业。在广州林思明对客户说自己是某某配件的“总代理”,然后每星期五与深圳的总代理再讲价,权衡市场行情后最终决定进货,星期六在广州接货后再倒手出去,如此折腾的差价可以达到15个百分点。
一星期做一次,一次可以赚几百元钱。到林思明毕业那年,他存折里有了15万元存款。完成了其原始资本的积累,成为他创业的资本。
1992年,毕业后的林思明决定放弃工作机会,回到家乡的东莞小镇石龙,创建新里程电脑技术工程公司,专门从事系统集成、软件开发、电脑培训,当然还有其赖以发迹的攒机业务。命运跟他开了个玩笑,公司开张的第三个月,进货失误将他的15万元本金全部亏掉。所幸的是,公司的系统集成项目开始有了赢利。
而他的培训中心生意却越来越火,包括东莞市区的学生都慕名而来。不但获得了中国微软许可为“ATC特约培训中心”,还连续5年被当地教育部门评选为优秀教学培训中心。
到1998年底时,林思明的新里程电脑公司每年的利润已经达到70多万元,而培训中心的利润亦已达到30万元。
爱上互联网
“老婆跟我赌气,说我犯傻。身边也没什么人能够理解我。东莞这个地方,看起来挺富裕,但本地都是些赚快钱的小商人,文化高的还真不多,当时甚至有许多人根本不懂互联网为何物。”
1999年初,没有人想到林思明会突然作出一个决定,停掉新里程电脑公司的业务,只保留培训中心。创办东网计算机有限公司,正式开通卓博人才网。
家人在劝说无望的情况下,劝他保留电脑公司的业务。但林思明却明白,互联网一天一个新面孔,他没有时间来顾及电脑生意,而这行生意关系比什么都重要,换人管理显然不行。在鱼与熊掌不能兼得的情况下,他选择了互联网。
林思明爱上互联网,要追溯到1995年5月。当中国网络先锋张树新在北京发出“中国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的提问时,林思明正在为香港报纸上宣传的Internet概念所激动—— 通过一台电脑一根电话线居然能远程观察到外面的精彩世界,这个发明太神奇了。
1995年5月,他听人说可以通过拨打美国长途电话,再登录美国的英文网站。对林思明来说,这种1分钟要花20多元人民币的上网费用实在是太奢侈了,但他还是断断续续地通过这种方式上了5、6个小时的“国际互联网”。
尽管林思明的上网时间不长,当时的网络速度慢得惊人,信息资源也相当匮乏,但是仍然足以让林思明心动,“一台电脑可以控制另一台电脑,全世界所有的人都可以看到同样的信息。尽管当时还没有完整的国际互联网概念,但我知道这个产业有一天肯定可以热起来。”
1995年8月他辗转听说国务院研究中心一个叫国联的下属公司有端口可以联上网络,他便疯了似的专程跑到北京,想拉条专线来东莞搞网络。当时国家没有关于互联网的相关政策,他跑去当地政府申请,一个办公人员用怀疑的眼光审查了他半天,问他是不是想跟国外的特务挂上钩,又说他不掏一个子儿,能不能控股。这件事理所当然地黄了,林思明寻思自己又不是开赌场或者搞色情服务,凭什么如此冤枉地为他人作嫁衣。
专线上网没搞成,但他却在国联老板的办公室里免费在网上爬了个够。回来后他用NOVELL搞了个简单的网络系统,将一些商品信息放上去,还拉了不少会员,告诉人家“分公司可以看总公司的数据”等优势。每户每年收费300多元,一共收到了8000元的会员费。无论是本地或外地会员,先拨通他的电话,然后就可以通过电脑浏览页面信息。后来因为技术不成熟,而且也实在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没多久便宣告关张,将那8000多元会员费又退了。
此后他对网络心灰意冷,直到1998年张树新的瀛海威在中国热起来,他再度燃起了网络梦,连续爬了半年Internet,每个月都要赞助ISP电信局3000元左右。当时他上163,是因为觉得169没什么东西可以看。
林思明边看边兴奋,眼瞅着搜狐、新浪、网易一个个火了起来,觉得搞互联网的机会已经到了。
寻找风险投资
林思明最初搞互联网有一点点“玩票”的味道,看准了人才招聘的模式,心想投个五六十万元,找几个销售人员肯定够了。更好的想法是,这个月10个客户,下个月发展到15个,赚钱太容易了。他自己告诉自己。
卓博网1999年5月开通,7月1日已经有了第一笔收入。“那天从内蒙古打来一个长途电话,一家企业要求在卓博刊登招聘启事,询问要交多少钱。我当时高兴坏了,后来这家企业汇来了600元。我拿着汇票对老婆说,看,你老公说的不错吧,互联网当然能够赚钱”。
但他很快发现自已原来进行的是一场豪赌,陷入了一场网络阴谋的漩涡中央,挣了7年的钱在7个月内一个子儿不剩地砸了进去。一不小心,他已经在卓博投进了300万元——与那些海龟派不一样的是,他花的都是自己的血汗钱。因此他甚至不敢想象失败,如果失败将只剩下几台破电脑与一顶CEO掌门人帽子了。
到了2000年初,中国的Internet整体发烧,一下子成为最来钱的白金行业,最煽情的说法是,来自海外的VC们整天捧着钱在中关村附近转悠,一个在钵上写上.com的乞丐都拿到了上千万美元的风险投资。
“当时的MBA谁都说拿到3000万、5000万,有人说拿了一个亿的投资。这样的新闻每天都有。500万美元根本不是钱。拿到500万的都要说是5000万。”
林思明不相信这种传说,但卓博的高速发展,已经到了需要融资的时候。去了几趟北京,林思明接触了几位风险投资商,最后重点接触的是两家,一家来自美国,一家来自香港。后来林思明与来自美国的这家信中利“风险投资个体户”签了约,因为它出的价比香港的公司要高,以500万美元入股45%,签约时预付20万美元。
现在想起来林思明很后悔。当时如果与香港那家公司签约也许会好很多,虽然价格卖得低了点,但他们是办实事的,首期会带着50万美元来签约,而不是那些美国的“风险投机商”,见好就捞,见坏就跑。
到北京去
2000年初的时候,林思明对记者说,“现在的网络就象颗炸弹,谁都可以拿着这个炸弹去卖钱,最后一个拿到炸弹的人如果还没有卖出去便爆了,谁就是哭到最后的人。”
林思明没想到自己会是引爆炸弹的人。
按照VC的授意,林思明在广州花园酒店开了个简单的新闻发布会,宣布卓博北伐,将总部转移到中国.com的大本营嘉里中心一带。“虽然我觉得互联网在那都可以做,但当时的风气是,你不在北京说话就矮人一截,这也是丁磊当年将网易迁到北京的缘故吧。”
从到了北京开始,林思明一直不开心,因为与VC之间的发展理念有分歧。VC寻找的是快钱,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卓博包装上市,因此不关心卓博的商业模式、业务管理,他们关心的是对林思明的包装,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甚至吃饭的嘴唇动作……
按照林思明的想法,“网站是个产业,不可能一夜成名,媒体的炒作与爆光率只是一种手段,为客户提供最好的产品才是最重要的。那些通过炒作,使自己的价值从100万到1000万再到5000万的网站,最终只能是泡沫。你看那些海龟们,火的时候比谁说话都大声,冬天来了跑得比谁都快”。
进京一个月之后,纳斯达克股价急剧下跌,VC眼见前途无望,二期投资顿时成为一纸空言,林思明找他们商量一些管理上的事情都不愿意露脸,甚至连电话都不愿意听。对于VC而言,20万美元权当是买了次教训,但对林思明而言,已经砸进去的300万元几乎是他的全部积蓄。
林思明已经输不起。当时的卓博势头发展还算理想,已经跻身于《互联网周刊》专业网站评比的前几名,陆续有固定的收入开始进帐,“卓博的赢利模式已经很清楚,最多再亏一年半载,肯定可以赚钱。”
但VC不理这个茬,后来干脆扔下他那20万美元“风险试探金”消失得无影无踪。一切风险仍然得由林思明自己来扛。
回到东莞
2000年6月林思明又回到东莞继续搞技术开发,除了他裁掉的七、八名市场部人员之外,其它的人都非常稳定。这时手里的钱基本上已经花光。顺风顺水活了29年的林思明一下子老了很多。从来睡觉没有做恶梦,这时却是接踵而来。
“常常半夜从恶梦中惊醒,心跳象小鼓在敲,闷头抽几支烟,冲个凉水澡继续睡。因为第二天我要准时上班,我代表着卓博人的信心”。老婆存的3、4万元私房钱给了林思明,自己的几个月工资也投了进去,又从妹妹那里借了5万元,培训中心每月十一、二万元的收入也全部投进了卓博。
“即使这样,怎么算也算不出三个月后的钱来。我当时的念头是给我一元钱,我可以做十元钱的事。我想的就是多活一个月,再多活一个月。刚跑了3万多公里的皇冠轿车都与人谈妥了价,急卖45万元,不急卖50万。我很感谢我的老婆,她什么也说,只跟我说,最好房子不要卖掉,呀呀学语的女儿还要住。”
说这段话时林思明很低沉,人在江湖,身不由已也许便是这种感觉。“如果那两个月还感动不了上帝,或者上帝睡着了,我他妈的就真完蛋了。其实我不怕失败,如果互联网真的只是泡沫,我输了失败了活该。我痛苦的是互联网完全可以赚钱,但我却没有能力再撑几个月等到赢利的那一天。我在快熬到赚钱希望的时候,突然发现原来前面是没有希望”。
政府注资500万元
“那几个月我想到了失败以后,自己可以去打工。或者依靠培训中心的收入重头再来。没想到的是原来上帝还惦计着我。他只是在看我是不是诚心。结果上帝真的放我一马。”
林思明的上帝是东莞石龙镇政府,2000年底,在卓博网即将油枯灯灭的时候,石龙镇政府扶持注资500万元人民币,占卓博股份的15%。
记者:石龙镇政府为什么要投资卓博?
林思明:石龙镇是国家信息化办公室首个信息化试点镇,虽然有方正电脑这样的高科技企业落户,但作为本土诞生的高科技企业却只有卓博。卓博已经跻身于国内四大人才招聘网站,广东省省委书记李长春、东莞市市委书记李近维对卓博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而我在石龙的口碑一直甚佳,他们相信我,相信卓博可以有更好的发展。”
记者:现在还做恶梦吗?
林思明:现在我的恶梦少了。偶尔还会有。但我相信有很多CEO仍然在做恶梦。
继续狂奔
“互联网的守则就是拚命狂奔”。林思明的电脑上贴着这样一行字。他现在的工作规律是,晚上两点回家,早上十点钟准时到班。每天睡六个小时左右。
记者:摆脱了资金困惑后,你主要的工作是什么?
林思明:我们刚刚搬到了新的办公大楼,比原来的办公面积大了5倍。现在要做的工作是市场销售、内部管理、技术开发三位一体。我现在开始,每天会拜访一、两位在我们网站做招聘广告的大企业人事主管,与他们交流卓博的优、缺点,我的目标是拜访100家企业。
记者:现在你还注重Pageview吗?
林思明:我现在根本不看Pageview,非但不追求眼球,相反的是,原来看一个简历要打开一个页面,现在一个页面可以看几个简历,原来看一个工作职位要打开一次,现在打开一次可以看二十多个职位。我对开发人员的命令是,所有的功能就是方便人事主管及求职者,他们觉得方便就OK。现在我们三个月会出一次新版,迄今为止已经推出了第七版,不是我自夸,在所有人才网站中,我们的页面功能相当强大。
记者:你现在将卓博的发展定位于华南地区吗?
林思明:华南是我们的根据地,我们在华南的影响力也最强,我们现在的主要客户大部分在珠三角地区,而东莞本地的收入仅占8%。我们在上海、北京等重要城市现在仍设有分部,有一天我要拿着几千万重新杀到北京。
记者:如果现在有人愿意出很高的价格将卓博全盘收购,你愿意吗?
林思明:如果他出一个天价,我当然愿意。但我更希望有人投资进来,仍然由我来负责管理。我相信可以找到一个能力比我更强的人,但他对卓博的忠诚度肯定没我高。我不是特别聪明,但我对互联网的了解,却是一个中科院博士所不能具备的。
记者:除了搞人才招聘服务,有没有想过增加新的服务项目?
林思明:按照现在的情况而言,我会在核心竞争力不变的情况下,搞猎头、人才招聘会等,最近我们已经拿到了东莞市白领世界人才招聘会的执照。
记者:最后我想问的是,卓博什么时候能够收支平衡、赢利?
林思明:今年年底保本应该没问题。我们现在的各项费用控制得很严,每个月的总费月在四十万元左右,但收入也达到了这个数字。如果我们不继续增加市场推广费用,下个月就可以保本,但卓博要发展,所以近期我们还会投放一些广告,在广州火车东站你可以看到我们巨幅的“人才与共,企业繁荣”广告牌。这不是在烧钱,而是为了挣明天的钱。我最坏的打算是,明年初一定会赢利。
卓博重新站了起来。重新站起来的代价算得上壮烈。对于林思明来说也许是场炼狱,但让他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互联网。
林思明说自己开始慢慢找到了感觉。他没说是什么感觉。但应该是成功的感觉。
这篇文章非常有意思: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互联网 - 杨震霆 - 2001-04-07 00:30:10
泡沫经济真是害人不浅(当然也有不少人赚到了) 有空来看DVD来看看,指导
Re:这篇文章非常有意思: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互联网 - westnet - 2001-04-08 19:13:14
变相广告嘛?
Re:这篇文章非常有意思: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互联网 - 周速华 - 2001-04-08 19:13:21
变相广告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