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离我们有多远?(另一个侧面:银行卡:艰难联通路) - 超晨看点 - 超晨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72 次) 时间:2001-03-05 19:56:05 来源:超晨 (超晨) 转载

银行卡:艰难联通路

本刊记者 张旭东

—-去过国外的人大概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国外,信用卡的应用已到了无所不在、无孔不入的程度,在街边小店买一盒火柴都能刷卡。甚至,在很多场合,信用卡的必要性已经超过了真实的货币,成了人们须臾不得离开的消费工具,比如在订房、订票、租车等等的时候,可能你必须而且只能使用信用卡。

—-而在中国,提起信用卡,许多人就闹心。

—-闹心的原因,除了卡经常被吞掉之外,更多的来源于用卡的不方便。手里捏着一堆卡,却找不到可以提款的ATM机;想刷卡,很多商家却找不到POS机;找到了POS机,不一定能刷你的卡;能刷的卡,说不定银行碰巧休息了,也会让你刷不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说,银行们整天宣传的“一卡在手,走遍神州”,怎么听怎么透着一种说不清是幽默还是讽刺的味道。

—-用卡缺乏环境,怪谁呢?可以说,在银行卡业务方面,中国的每家银行都很用心。全球最大的银行花旗银行每年60%的交易额都来自于银行卡的事实,还有电子货币的趋势,都使中国的这些银行害怕在未来的竞争中落伍,甚至于某一天被扫地出门。没有哪家银行敢不紧盯着银行卡市场。紧盯着银行卡,某种意义上就相当于紧盯着自己的未来。

—-对银行卡业务,我们的政府也足够重视。1993年4月,国家主席江泽民亲自提出了全民使用银行卡的倡议;同年6月国务院启动了以发展我国电子货币为目的、以电子货币应用为重点的金卡工程。在此之后,中国的10多家商业银行无论是硬件、软件建设方面都投入巨大。除了银行卡发行数量飞速攀升,从1985年出现第一张卡开始,到现在已发行了2.5亿张银行卡之外,各家银行还开发了数十万商户,添置了24万台的POS机,2.7万台的ATM 机。单纯从数量上讲,这无疑是一份不错的成绩单。

—-“中国银行卡支付缺少环境,病根在于各家银行的银行卡业务封闭运作、互不兼容,没有实现互联互通。”这是金融专家找到的病根。找到病根就要医治,就要拆掉篱笆墙,打通银行卡。于是从1993年开始,中国的各家商业银行共同出资,成立了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先后选定了16个试点城市,开展了一场拆除“篱笆墙”的运动。

—-虽然专家们认为,银行卡互联互通的技术门槛并不高,但长达8年的时间过去后,银行卡的互联互通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成功。劲拧不到一起的各家银行,你弹你的曲,我唱我的调,由于各自打着小算盘,使银行卡的联通就此踏上一条疙里疙瘩、一点也不顺畅的黑色路径。

—-到了1999年前后,网上交易“热”起来,电子商务想借助互联互通的银行卡跑车。货到付款这种半吊子电子商务并非趋势,网上交易需要的是线上支付,线上支付又注定绕不开银行卡。电子商务给银行卡提出现实要求的同时,也使银行卡的互联互通变得更加紧迫。

—-回顾银行卡在中国艰难的联通之路,其意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银行卡的应用这一个领域。我们已经很清楚地看到,相似的一幕幕其实正在我们的很多经济领域重演,比如电信运营、网上结算涉及的认证等很多方面好像都与当年银行卡封闭运作、互不兼容的状况如出一辙。

—-难道我们非得要等到Visa、Master们来一统我们的应用市场吗?正虎视眈眈站在中国的大门之外的外资银行,他们期待着中国加入WTO的那一天的到来。据专家分析,由于外资银行在中国没有多少营业网点,他们可能凭借自己先进的技术、高效的管理以及娴熟的商业运作,首先在银行卡业务上和国内银行展开短兵相接。竞争的惨烈将到何种程度我们无法预测,但我们不得不为中国银行卡的生存表示隐隐的担心。

—-把小小的银行卡搁到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技术背后隐含着的体制、管理以及各个银行之间相互关联的问题。其实,行业分割、利益分割问题并不单单是银行才患的“病”。也许, 描绘出银行卡互联互通过程中如何拆除篱笆墙所走的路径,可以让未来的“一卡通”少走弯路。更深远的意义是:这一路径可以为如何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一种可借鉴的范本……

—-种植试验田

—-在金钱的周围,总是会发生一些血腥的、温馨的或者是有趣的故事。19世纪末,当时大红大紫的歌星马德姆·泽丽(Mademoiselle Zelie)跑到社会群岛大展歌喉。在演出获得掌声、欢呼声以及大量口哨声之后,她还获得相当丰厚的报酬,其中包括3头猪、23只火鸡、44只家鸡、5000只可可果子,另外还有大量的香蕉、柠檬和橘子。这么多的东西使马德姆·泽丽在高兴的同时也大伤脑筋——她不得不雇佣轮船来运输。

—-没有办法,由于社会群岛货币十分稀缺,所以只能用实物为嘹亮的歌曲买单。这不是马德姆·泽丽自己一个人可以改变的。最后的结果是,马德姆·泽丽吃不掉这么多的东西,于是只能用获得的水果来喂养获得的牲畜和家禽。这使歌星的收获大打折扣。

—-100多年前发生的这一故事,对马德姆·泽丽来说有些无奈,我们听起来多少有些可笑。也许很多人都会想,在今天,这种缺“钱”的事情注定将永远不会出现。其实不然。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科技研究所的陈跃东就对1993年前后,中国曾经出现的一段“缺钱”的历史记忆犹新。当时由于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高达20%,现金缺口很大。表现在生活中,就是到银行取钱必须提前申请,另一表现是市场上没有零钱,买东西搭酱油、火柴的事情随处可见。

—-这时,中国的银行系统开始研究如何改革自己的支付体系。研究的一个重要结果是:大力发展非现金的银行卡交易,同时让银行卡实现互联互通。让钱在电脑网络上奔跑,当然可以不必再为没有现金担忧。另外,通过银行卡还可以揽储,增加各家银行的储蓄保有量。很显然,发展银行卡有百利而无一害。

—-其实,大力发展银行卡并不是1993年才看到的一个方向。早在1985年,中国银行就自发推出了中国的第一张银行卡。当时,有许多外国人涌入大门敞开的中国,他们在酒店、旅游景点、机场等处消费后,有不少老外问道,可否用卡消费?问得多了,对中国银行来讲就形成了一种发展自己的银行卡的现实需求。另外,全球最大银行美国花旗银行有60%的收入都来自于银行卡的事实,也刺激着中国银行试图在银行卡业务方面下大功夫。

—-中国银行就这样种出了第一块试验田。他们开始实验银行卡的生存环境,并慢慢摸索银行卡的经营之道。之后,其他银行迅速跟进。到1993年时,差不多每一个银行都有了自己的卡。虽然当时全国发卡总量只有350万张左右,但他们已经沿着中国式的路径,次第踏进了银行卡业务的大门。

—-政府考虑的是改革中国的支付体系,银行看中的是提高自己的经营业绩,共同的需求使1993年之后的中国银行卡获得了大的发展。动作起来的各家银行,通过下指标、定任务、抢市场,大干快上,短短数年时间,各种各样的银行卡出笼,总量达到了2.5亿张。

—-变味银行卡

—-只用8年时间,中国的银行卡拥有量飞速攀升到2.5亿张,无论从哪个层面讲,这当然应该是中国的金融领域获得的一个巨大的成绩,对此毋庸置疑。但有关专家却指出,从国外拷贝来的银行卡“种子”,移植到中国土地上之后出现了严重的水土不服,原来是金色的种子,长出来后却变成了“秕谷”。

—-之所以说银行卡在中国长成了秕谷,必须先从银行卡的种类划分说起。银行卡主要分成借记卡、贷记卡和准贷记卡三种。先存钱、后花钱、不能透支的是借记卡,许多人手里拥有的工资卡就是其中的一种;不存钱或者存钱之后就可以在信用额度之内花钱的是贷记卡,贷记卡是标准的信用卡;而先存钱但可以在小额范围内透支的是准贷记卡。在中国现有的2.5亿张卡中,90%是借记卡,不到10%的是准贷记卡,标准意义上的信用卡只有几万张。据介绍,借记卡和准贷记卡由于利润率都比较低,只能聊以维持生计,国外一般发展得非常少。国外大力发展的是利润丰厚的赚钱的贷记卡。在美国,80%以上的卡产品都是贷记卡。

—-种下去的是信用卡的种子,长出来的却是借记卡这样的秕谷,北京金卡网络公司董事长张振铭认为,这与中国金融信用制度不完善直接挂钩。“假如放开都搞贷记卡,把钱交给用户,这人后来找不着怎么办?他们把钱卷走怎么办?银行岂不是增加了死账、呆账?”

—-在国外,金融信用制度是由各家商业银行合力建设的。而中国的商业银行希望的是晴天也带着雨伞出行,他们不敢面对、也不愿意承担金融风险。这种风格导致的直接后果是贷记卡没有生存环境,中国的银行卡也就只能在低水平上重复建设。

—-对银行卡发展的低水平,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科技研究所的陈跃东从另外一个角度提出了旁证。他认为,作为一种个人零售支付服务业务的银行卡,衡量其是否成熟有两个最重要的指标,一是银行卡的交易强度,二是银行卡的交易频度。强度就是每一次交易花多少钱,交易的频度是指多长时间用一次卡。他认为,中国的银行卡在这两个指标上都非常低。“发了一大堆卡,但一张卡一年也用不了几次,每次交易都在几十元、上百元的水平,这怎么能算是一种成绩?”

—-对交易强度低的原因,有关专家的解释是:强度是和中国人的收入水平直接挂钩的,“中国人一个月收入几百元,你让他怎么去提高强度?”而交易的频度是和群众的消费支付习惯相联系。这些专家认为,一直有现金交易习惯的中国人,要让用卡成为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尚且需要时间培养。另外,在中国一直鼓励勤俭办事,不提倡超前消费,要让他们改变观念,不是一天两天可以解决的问题。

—-橘生南,北迁则枳。中国特殊的“土地”,使银行卡在中国出现之后发生了变异。再加上中国银行卡技术的落后,使变异后的银行卡出现了许多有意思的事情。据说,清华大学有一个刚入校的新生,报名要交费,把卡塞进ATM机中后,卡就杳无音信:卡被吞了。一下子报不了名,这学生当场就急得哭了。他抡起石头,一边砸ATM机,一边哭着喊:“不给钱,你把卡还给我行不行?”

—-在他身后,排着一条长长的等待取款的队伍。

—-中国的ATM机爱吞卡,卡被吞后束手无策,这并不是清华大学的这位学生一个人曾经遇到的问题。虽然被吞的卡在一天之后可以从银行手中领回来,但卡经常被吞过来、吞过去,想一想就有些无奈。

—-另外,长长的队伍也旁证着用卡环境的不完善。没有ATM机,手里的银行卡岂不是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又让客户如何去交易?

—-只有依托众多的营业网点和大量的机具设备投入,才能适应并保证银行卡联线交易的成功。但每一台机具需要的投入都非常高,没有单独的某一家银行可以承受这一巨大投入。这时银行卡的互联互通、机具共享就有了非常现实的需求。在此情况下,改善用卡环境、实现银行卡互联互通就被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

—-谁将是中国的Visa和Master

—-Visa组织和Master组织除了发行自己的银行卡之外,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可以向其他的发卡银行与发卡公司提供自己遍布全球200多个国家的银行卡信息交换系统,同时向他们提供自己在全球建设的ATM机等存取款网络。某张银行卡假如被打上Visa或者是Master的标志,就象征着它已经拥有了一张可以在全球通用的通行证。

—-参考Visa和Master的样子我们可以发现,至少从目前来看,有两股力量可能长成未来中国式的Visa和Master组织。由于各家银行掌握着发卡的权利以及ATM机、POS机等互联互通的硬件系统,他们自然是不容忽视的一支队伍;但没有被注意的却是装备着银行卡信息交换软系统的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虽然这一交换中心目前是由各商业银行参股成立,属于非营利机构,但记者分析,在未来的某一天,交换中心将跳出来和银行们竞争。

—-也许正是因为银行们隐隐地将信息交换中心看做了竞争对手,因此现在便开始谁也不听谁的话,使二者的相互协调出现了不利落。

—-拆掉篱笆墙

—-1993年,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各大商业银行人员,转战大江南北开了半年会,讨论的只有一个问题:如何拆掉篱笆墙,打通银行卡。

—-要实现银行卡的互联互通,首先要解决的是技术上的问题。最后的结果是,决定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各大商业银行出资成立一个叫金卡网络公司的股份制机构,具体负责网络运营和银行卡互联互通问题。所有的银行卡交易信息,属于自己银行的,数据直接传回自己的网络中心,完成数据识别与交易;跨行的信息在金卡网络公司予以识别,之后传到相应的发卡银行,完成交易。

—-金卡网络公司挂的另外一块牌子是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这一机构,在各银行间架起了一座数据通信的桥梁,也有效地解决了银行的ATM机和POS机等机具的共享问题。据说,中国的这一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的组织方式和网络架构非常先进,是中国银行卡专家跑遍欧洲、美国等地银行卡发达地区考察借鉴的结果。美国的情况是,银行信息交换系统的提供者除了有银行之外,还有像第一数据公司、电子数据系统等外部服务提供商,两者相加使各种各样的银行信息交换中心达到了200多家。多中心的结果是,跨行的银行卡交易信息交换起来非常烦杂,随之带来的就是信息在网络中奔跑时的速度降低。现在美国的这些银行信息交换机构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相互之间正在逐渐走向合并。

—-任何与经济利益挂起钩的商业行为都会不容易运作。可以想象的是,美国的银行卡信息交换系统在寻求合并过程中也不会一帆风顺。而在中国,由于只有一个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美国的上述难题并不用解决,所有的问题都变得简单化起来。

—-后发的总会具有一些天生的优势。另外,据说中国的银行业务清算和计算能力远远过剩。业内人士透露,就连某家县级银行都来购买著名IT公司的大型网络系统产品,该产品的数据处理能力大到可供央行处理清算业务使用。中国的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同样存在计算能力过剩问题。专家们认为,其实中国根本用不了在每个地区、每个城市都建立一个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全国只要在经济发达的南方成立三个、欠发达的北方建立两个中心就足够了。

—-银行清算能力过剩,在浪费了不少资金的同时,换个角度来讲,也可以被看作中国发展银行卡业务中的另外一个优势。

—-优势这么多,按道理中国的互联互通问题解决起来会容易得多。但事实却并非如此。让出国取经的银行卡专家想不到的是,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刚刚搭起个架子,有的银行就出来说话:我的ATM机多、POS机多,实现共享,岂不是让那些机具少的银行免费搭车?这样做,大银行的市场不是被小银行挤掉了吗?必须给大银行一种说法。

—-这种声音叫得非常响,也叫得无可厚非。最近统计的一组数字可以证明大银行与小银行之间的实力差距。到2000年10月左右,中国农业银行的银行卡受理网点有42000多个,POS机有64000多台,ATM机有4320多台;中国建设银行的POS机有45000多台,ATM机有6500多台。由于机器多,他们进入了大银行行列;而与此相对比的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比如中信银行,全行同期只有ATM机170多台,POS机也只有1900多台;福建兴业银行只有ATM机165台,POS机的安装更是少得可怜。这些银行因为机具少,很自然地被纳入小银行的阵列。

—-小银行机具少,他们当然欢迎POS机、ATM机共享,借助其他银行的力量开展自己的业务。然而大银行的人对机具共享却一点也不热心。他们认为自己在引进银行卡过程中,除了网点以及机具设备建设投入巨大之外,另外在银行卡的市场宣传、营销宣传以及概念宣传等方面也是投入不菲。大、小银行间不进行利益划分,卡就没有办法打通。

—-由于利益方面的纠葛,银行卡的互联互通暂时搁了浅。直到1999年3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参考国外银行处理同类情况时的办法(小银行一般会给大银行在每笔交易中支付50美分左右的机具使用费)后,将修订后的《银行卡管理办法》出台,互联互通才算是正式启动。在该管理办法第26条中明确规定:“持卡人在ATM机上跨行取款的费用由其本人承担,并执行如下收费标准:持卡人在其领卡城市之内取款,每笔收费不得超过2元;持卡人在其领卡城市以外取款,每笔收费不得低于8元人民币。从ATM机跨行所得的手续费,按机具所有行70%、信息交换中心30%的比例进行分配。”

—-在新的游戏规则中,从持卡人手里拿到的这2到8元钱,就成了小银行给大银行的回报。

—-然而,中国的银行卡生存的土壤和国外不同。目前中国发行量最大的银行卡品种是工资卡,这些卡现在主要集中在普通老百姓手中。“你想用老百姓手里的钱平衡大银行与小银行之间的利益,当时谁也没有去问老百姓:你们愿意掏这笔钱吗?你们能掏得起这笔钱吗?”有关专家说:“全国现在有不少中老年职工的收入很低,每个月也就四五百元的工资,现在每次取款都要收手续费,他们就会问:改回去行不行?”

—-所谓的改回去,就是再不用银行代发工资,回到每个月排队到出纳哪儿领工资袋的老路。

—-一句改回去行不行,银行卡随之带来的可能就是市场萎缩。银行们开始害怕起来。于是,不少银行和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开始开会。会开过来开过去,最后研究的结果是:暂不向客户收取手续费。据说,除广东之外的全国绝大多数地区都络绎出现了这种“深思熟虑”之后的抵制。

—-想平衡大小银行之间利益的这招棋就这样泡了汤。业内人士说,即使真正按照这一规定执行了,有许多大银行也不见得愿意实现互联互通。主要的原因是:给的钱太少,和自己前期庞大的投入不成比例。

—-想用利益划分方式解决ATM机共享问题遇到了难以想象的阻力。那些想投入金卡网络怀抱中的新兴的小银行只能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小银行们非常恼火,他们在正式的、非正式的不同场合都批评大银行,说他们搞垄断经营,挤兑小银行。

—-在互相埋怨过程中,政府只能再次出来说话。重压之下,大银行只能妥协,其结果是,16个试点城市中的ATM机总算是在历经艰难之后实现了互联互通。但这种互联互通并不彻底,大银行还是留了一手,将这种互联互通局限在有限的范围内。据业内人士透露,大银行拿出来实现共享的是自己在城市比较偏远地区的ATM机,商业比较发达区域安装的ATM机,这些银行仍然留下来独立经营。

—-想靠市场调节的方法实现ATM机的共享目前就尴尬地走到了这一步。在中国银行卡的另外一个出口——POS机互联互通方面,考虑ATM机共享工程中遇到的阻力以及走过的漫长的5、6年的道路,最后决定用行政手段强力推行。但在这种推行中遇到问题更多,走过的路径更为艰辛。

—-一种新方向

—-对持卡人使用ATM机收费的问题,有专家提出了一种新的想法:持卡人在一个月里可以有几次免费使用ATM机,超过给定的次数后才开始收费。虽然这也算是一种方法,但解决的还并不彻底。从90年代开始,免费使用ATM机已经成了国外的一种潮流。比如,美国纽约民主银行就自己承担了银行卡信息交换系统和其他银行收取的所有费用,让其持卡人不受任何限制地免费使用所有银行的ATM机。

—-ATM的中文名字是自动提款机或者自动柜员机,使用此种机器,银行可以节约面对面交易时的营业员队伍。银行用节约下来的钱去支付ATM机的硬件建设投入才是正途。

—-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国外越来越多的银行对客户采取的”胡萝卜”政策,正使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得到大大的改良。

—-争夺POS机

—-“不用花钱,你先用,白用,对你有好处,试试吧!”

—-“不会用?我派人来给你们做培训,免费的。”

—-从1994年开始,不少商场、超市、酒店等用得上POS机的地方,都有银行的人用这种方式劝说商户们安装POS机。又不要花钱, POS机又不占多少地方,想安就安吧。在商户的这种心理下,POS机慢慢进入了零售服务需要支付的许多领域。发展到后来,一个商场是否有POS机甚至成了商场是否上档次的象征。“判断一家商场的档次问题,最初是看有没有空调,后来是看有没有滚梯,到现在,是要看有没有POS机。”一家大型商场的老板说,“抛开方便顾客不说,一家商场能否赶上潮流,是否现代化是竞争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想现代化,想赶上潮流,因此,有不少商场也开始找银行,请他们给自己安装POS机。当然,所有的费用都由银行出。

—-中国电信的初装费问题曾经闹得风风雨雨,但从来没有人提出过;中国电信在普及电话的过程中,应该给安装电话的人提供电话机。因为这种说法多少有些好笑。电话机和POS机又有什么不同?在这里,我们只能判断说,银行为商户安装POS机是开发、推广POS机使用环境时不得不使用的一种市场策略。但到后来,市场已经形成了一种惯性,这种惯性就像吸上了毒,想停止都不行。想让商户来安装自己的POS机?没有人愿意。

—-在国外,商户的POS机的来源虽然也有银行安装的,也有从一些中介公司租赁的,但这毕竟是少数。更多的POS机还是靠商户自己安装,这些POS机和营业执照的申请一起成为做生意必备的条件。而在中国,正是由于由银行花钱为商户免费安装POS机,就此种下了POS重复摆放的祸根。有关专家说:“就因为这些POS机都是白来的,因此一个柜台摆上10台也没有关系,顶多摆不下,我弄个多层柜,摆它几排。”

—-不同银行的各式各样的POS机就这样开始在商场中重复摆放。事实是,这些POS机是用一条线串起来的,网络本身互相连接,只用其中的一台POS机就可以解决所有的支付问题。但由于这些POS机分属不同银行,同样的一碗支付的“饭”被分成了许多小碗。银行卡之间的互不联通的状况也就此形成。

—-到了银行卡想实现互联互通时,就必须将多余的POS撤离。经过研究,有关机构给出最后解决POS机重复摆放的结果是:一个收银台只能留一台POS机。这时,问题就出现了:撤谁的,留谁的?

—-POS机代表着银行形象的同时,还代表着银行的利益。根据《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的规定,在商户的每一笔交易中都要收取2%的手续费,其中发卡行获取其中的60%,收单行(消费时划卡的POS机所属的银行)收取其中的40%。如果交易可以在自己的POS机机上划卡,就能将100%的手续费都收入囊中。由于这一原因,所有的银行都期望收银台留下的能是自己的POS机。于是,银行之间开始一边争吵,一边找负责解决POS重复摆放的金卡公司评理。

—-“这个商户是我开发的,你为什么把我的POS给摘了,把我轰出去?为什么不能撤别人的?我的服务并不差。你金卡公司总不能说砍谁就砍谁吧。”

—-按道理,应该是选择设备最新、服务最好的POS机予以保留。但POS机那么多,没有办法去调查。

—-北京市在解决POS机重复摆放的难题时,第一批先选定了9家商场做试点。到底用谁的POS机?北京市采用了互相抛绣球的方法解决问题。商户选择银行,银行也来选择商户,经过双向选择之后,银行和商场之间结成了对子。

—-在此过程中,北京金卡网络公司在各家银行之间进行了充分的利益平衡,最后用一种半行政命令的方式,强行摘除了多余的POS机。

—-从1999年11月开始,到2000年5月止,长达半年的时间,北京金卡网络公司艰难地完成了9家商户的第一批试点。第二批试点的大商场,金卡网络公司排出了65户,仍然按照双向选择、抛绣球的方式解决问题。到2001年年初,以上工程已基本完成,现在进入了检查、落实、完善的阶段。

—-解决POS机重复摆放、打通银行卡曾被列入北京市政府2000年要为老百姓做的50件实事之一。目前,北京市的大型商场里基本上已经看不到POS机成堆摆放的现象。行政命令也好,按市场方式运作也好,无论如何,北京市算是跑到了前头。

—-我们注意到,银行在大商场中争夺POS机时打得火药味十足。但这些银行在力拼大商场的同时却丢掉了中小客户的开发。毋庸置疑的是,真正与老百姓近的、比大商场更多的还是一些小零售点。只有向这些地方延伸自己的网络才能将自己的网络真正做大。在网络延伸过程中,可以采取向中小商户租赁、双方共同投资或者提供免息、低息贷款等方式为商户注入强心针。如果某一家银行真能把这个网络建立起来,它在市场竞争中将具有无可比拟的火力。

—-POS机闹罢工

—-据说,商场里的财务总监最害怕火暴的假日经济。业务量一攀升,银行的主机就可能出现宕机,随之带来的就是POS机闹罢工,其后果是:商场的支付体系出现彻底瘫痪。

—-由于以上原因,北京市在联通工程中一直执行的基本原则:一柜一机已被修改成了一主一备。这样,一个POS机闹罢工,另外一个POS机就能迅速顶上。

—-另外,北京的商场里现在都在某一楼层有一个综合服务台,在这里,每家银行的POS机仍然存在。这些POS执行的任务是:为尚且没有加入金卡网络的银行卡服务,另外还要接纳一些各银行曾经发的纪念卡等。在这里,不被其他银行POS机识别的浦发行的IC卡,也受到了特殊的照顾。

—-放大银行卡

—-就这样,在银行卡目前主要的两个交易出口:ATM机和POS机方面,由于每家银行的利益不同,这两个出口在银行卡的互联互通过程中都先后遇到了埋伏。有关专家评价说,银行卡互联互通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极富代表性的尴尬:行政命令开始不见效果,市场无形的手挥舞起来力量微弱。在此情况下,纠葛在利益中的各方谁的话都不听,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无序竞争。

—-记者注意到,即使在1993年设计的通过金卡中心实现互联互通的模式也正受到严重挑战。包括重庆、长春、西安、宁波等地现在都绕开金卡中心,通过无中心的方式实现共享。这些城市的POS机受卡后,POS机本身即对该卡是哪家银行发行的及如何处理等问题做出了判断,并将有关信息按照一定协议分流直接上送到该银行的计算机系统进行处理。虽然绕开银行卡信息处理中心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投入,而且速度也在城市区域内加快,但这种方法绝不是什么百花齐放,也不值得提倡。原因在于,所有跨行交易的信息,其中包括可接受的卡种、对方行信息包的格式、网络控制器的电话等都存储在POS机上,如果有一家新的银行加入,就必须把每一台POS机的程序都予以重写。无疑,要改写几十万、上百万台的POS机程序将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另外,由于POS机的存储空间一般都很小,不可能允许很多银行来共享。因此可以断定的是,这种做法在为互联互通制造新的障碍的同时,也将为未来全国市场的一体化造成麻烦。

—-但这种弊端并没有引起金融界足够的重视。无中心的互联互通模式仍然在无序的状态下扩展。

—-无序竞争还只是隐藏在水面之下的一个简单层面的问题。 “国外的银行卡进来之后,如果我们还是拿着大刀、长矛跟他们干,不用干,你自然死了。”中国银行信息科技处的陈小秋处长负责着该行的电子化业务,他用一种也许是过激的话表明了自己对中国银行卡的未来的担忧。

—-陈小秋说:“一个项目,首先必须靠政府驱动,在此之后,就需要走市场运作的道路。不踏上市场的道路,这一项目就会或者活不下去,或者给弄个半死不活。银行卡在中国的发展同样如此。”

—-现在中国的银行卡还在银行体制内运作,员工做不做业务,做多少业务,都没有一个目标、责任,做多了也没有一个个人效益的体现。有关专家认为,银行卡业务必须从银行总盘子中切分出来,采取公司化运作方式,将POS机、ATM机等设备的安装、持卡人信用的初步审定、发卡代理权等都交给专业的中介代理公司。除此之外,还应该逐步建立激励机制,提高自己银行卡的科技含量,从国外引进银行卡方面的高层管理人才,跟着老外学习银行卡的管理和市场运作手法。如果只靠师傅带徒弟,手艺一代代往下传,中国的银行卡业务的发展速度只能缓慢攀升。

—-如果真的把中国的银行卡摆到市场的海洋中去运作,随之带来的必然是银行、商户、中介代理公司、持卡人以及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五方利益的进一步纠葛。同处一个利益战壕,银行将在哪些点上赚取自己的利润?商户使用银行卡,除了为自己的消费者提供一种先进、便捷的支付服务之外,是否还可能在每一笔交易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银行卡中介代理公司的利益又从何处来?一直标榜自己为非营利机构的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又该如何定位?持卡人在得到服务的同时,会不会成为唯一一个被瓜分钱包的人?新的利益纠葛必须有新的配套的游戏规则。可以想象的是,这套游戏规则的建立和推行肯定比购买硬件、联通网络要难许多。

—-虽然很难,但中国的银行卡业务必须装上市场化运作的轮子。也只有这样,中国的银行卡才能变成一个可竞争的系统。而要走上市场化的道路,银行卡业务从银行业务的总盘子中的切分便成了必然。要切分,随之触及的就是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层次的问题。可以肯定的是,没有金融体制的改革,以上的问题都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无法从根本上予以解决。

—-这样看来,小小的银行卡互联互通,还不仅仅是技术改造和银行之间利益划分的简单问题,其周围还缠绕着金融体制改革、管理手段更新等等新的课题。

—-虽然目前被篱笆墙切割开的银行卡市场,通过一些并非真正市场手段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联合,但许多人还是担心,刚刚拆除的篱笆墙,还有重新树立起来的可能。这种担心并非杞人忧天。也许,只有银行认识到单干没有前途、没有竞争力时,他们才能积极地去寻求联合,主动去建设、维护一个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也只有将银行卡放到市场的海洋中去游泳,银行卡的周边才能形成一种良性的存活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市场会用自己无形的手推动银行卡的互联互通。

—-也许,用显微镜来观察并放大银行卡互联互通中的痛苦,其中折射出的可能是“一卡通”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立过程中的伤痕。但愿他们不要踏上同样的路径。

—-(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了IBM中国有限公司电子商务部经理黎江先生的帮助,特此说明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