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55 次) 时间:2001-03-01 10:31:27 来源:张小丑 (张小丑) 转载
《明日报》关站与网络媒体的明天
【作者】闵大洪
2月21日,台湾首家网络原生报《明日报》正式宣布停刊。中午时分,网站原首页撤消,改为《谢谢网友,明日报再见!》的声明。
《明日报》关站无疑是2月网络媒体界最重大的事件。它成为台湾各类媒体报道评论的重点,甚至成为当天的头条新闻。“《明日报》落日”、“《明日报》走进昨天”、“《明日报》不再有明日”……诸如此类的标题撞击着人们的眼球。
中国大陆的一些媒体在2月20日晚即从台湾网站上获悉《明日报》第二天关站的报道,如上海文新报业集团当即向《明日报》求证(8月21日,上海《新民晚报》借助《明日报》的电子报发送平台ePost发行简、繁体电子报,成为首家以电子邮件形式通过台湾网络发行的祖国内地新闻媒体)。新华社在台北驻点记者范丽青、陈斌华于21日当天发回相关报道。赛迪网的编辑从21日早上起就对有关报道和资料进行整合,并对一些学者进行电话、电邮采访,除跟进动态报道外,还于22日、23日相继推出《悲情明日报》、《大陆传媒专家把脉〈明日报〉》综合评述。
《明日报》关站引起两岸乃至整个华文媒体界和网友的关切和思考集中在两点:《明日报》走进昨天的原因和网络媒体有无可以期待的明天。
《明日报》走进昨天
《明日报》由PC home集团与《新新闻》杂志投资1.4亿台币共同创办,于2000年2月15日正式开站。由于它没有传统媒体作为“母体”在背后支撑,因此开始了一场引人注目的“网络原生报”的实验。一大批传统新闻媒体的优秀人才,从总编辑到一般编辑记者,以极大的热忱投入其中。在网络新闻传播领域,它短时间内迅速形成了自己的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当之无愧地成为开路先锋。然而,未曾料到,“出师小捷”的《明日报》不到周年竟成“先烈”。
何以如此?以下三点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一、大环境
《明日报》开站后不久,让全球互联网业一再兴奋的“那斯达克”终于给出“脸色”,致使网站裁员乃至关站之风至今劲吹。其中包括世界著名媒体网站,若开列名单,可以排出长长的一列。有一句名言:形势比人强。当然需要不断大投入的《明日报》终难逃一劫。也就是说,网络市场环境毕竟还未成熟到能够支持网络原生媒体生存的程度。连《明日报》的骨干也发出“非战之罪,时不我予”之感叹。
二、烧钱快
《明日报》由于是网上内容原创者,因此它不可能靠从“母体”获得新闻,也不可能主要靠编辑“整合”其他信息源获得新闻,为了保证自己原创的数量可观的新闻,就必须维持人数可观的记者团队和规模采访活动(例如在内地也轮流派驻记者)。此外,为了体现和发挥网络媒体的特性,不断推出新的项目、新的服务,而每一项都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尽管他们在发展中一直清醒地控制着规模。
三、赢利难
免费获取信息的观念在网络世界大行其道,所有的网站都在寻找一种赢利的模式,但至今成效甚微。传统媒体赢利的主要方式——广告,对网络媒体的收支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据资料显示,《明日报》每月营收仅三四百万元台币,而每个月光是花在人事支出、租金、网络管理等营运成本的支出就将近两千万元台币。在激烈的竞争中,干得越快越多越好,赔得也就越快越多越惨。这是当今网站经营尚无法走出的怪圈。
网络媒体的明天
网上调查统计不具有严格统计学的意义,但可以快速大致了解到网友对一个事件的反映。《明日报》关站后,台湾著名门户网站奇摩(Kimo)开辟了网上调查栏。一个问题是“明日报宣布关闭,您认为会不会影响台湾网络的未来发展?”截止2月25日早上的统计结果为:会,104票,占42%;不会,134票,占54%;不知道,6票,占2%。可以看出这一事件对予网友的信心有不小负面的影响。然而另一个问题是:“以《明日报”关闭为例,您认为利用Internet谋利是否已经前途无亮?”统计结果为:是,44票,占18%;不是,194票,占80%;不知道,3票,占1%。依据调查从总体上把握,用得着比尔·盖茨的一句话“从短期看,不要太乐观;从长期看,不要太悲观”。
说到底,从20世纪90年代中快速发展起来的互联网,已经在全球成为了无处不在无时不发挥作用的最活跃的角色,而这个角色在新世纪只可能越来越重要。潮起潮落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成功失败亦是前进过程中的寻常事。PC home集团董事长、《明日报》发行人詹宏志在21日早上10点遣散员工大会上曾解释公司作出这一痛苦决定的原因时表示:“在新闻的表现上,在网络特性的探索上,《明日报》工作同仁的出色都让我感到骄傲,你们没有做错什么,错的是下决定并筹措资源并做这件事的人。”
网络媒体是全新的事物,对网络媒体发展多方面规律的认识和驾驭,需要时间和实践。詹宏志多次说过:“网络媒体是新兴媒体,没有人知道它的‘长相’如何,需要一段时间去实验。”尽管《明日报》的探索以关站告终,但这绝不意味着是整个网络媒体末日的到来。
《明日报》的贡献
首先,它将“网络原生报”的概念带给了媒体界,并且在探索中提出了要做“数字内容提供者”(Digital Content Provider,DCP)。这些对于网络媒体本质的认识,无疑是对网络新闻传播理论建设的一大贡献。
其次,在实践的层面,应该说,《明日报》已经把今天网络媒体所能够做到的基本上全做到了。它给网络新闻传播带来了一个新样本,它的分版结构、报道方式、分层写作、整点出报、邮件发送、加值处理(如名词解释、相关网站及新闻的链接、搜寻)等,完全依网络传播的特性而有了新的变化。
第三便是人才的培养,正如詹宏志给员工的信中所说:“《明日报》在网络报纸摸索的知识与成绩,将会是整个社会的资产,它藏在各位的身上;你们身上的经验与知识,将是下一阶段中文数字内容生产的关键资源。”最后,它以出色的表现促使传统新闻媒体网站如中时电子报、联合新闻网等不敢有丝毫懈怠并不断改进,提升了台湾省网络媒体的整体水平。
2月21日《明日报》宣布关站后,还发生了一场谁也没有料到的的风波。《明日报》于2000年4月推出了“个人新闻台”服务,即提供现成制作模板及存放个人主页空间的服务,以此吸引网友的参与,实现人人办报的理念。很快个人新闻台总数已达到上万,在此基础上,11月又进而发展成具有社区功能的《逗阵新闻网》。当《明日报》宣告停刊后,这一部分网友资源如何处理也成为突出问题。当晚,众多个人新闻台台长便在网上串联,发起了自救运动,经过几天的努力终于获得较圆满的解决。
《明日报》关站事件突然发生,社会及媒体都将焦点放在大企业的裁员、网络赢利的挑战失败、以及詹宏志个人事业的挫败等方面,但在闪光灯闪烁不到的地方,一股网络“原生”的力量,却因为遭遇危急存亡而陡然成形。他们发起网络“原生”的请愿行动,为保护个人在网络上的原创资产而战。发动起这样一场悲壮“网运”的高素质网友,说到底,不也是由《明日报》聚集并培养出来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