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5 次) 时间:2001-02-24 10:56:37 来源:方军 (方军) 转载
孙玮芒:折翼的云雀──回首《明日报》
文/孙玮芒
现在,我的浏览器书签「明日报tTimes.com.tw」是显示屏上一个伤口。今天打开计算机,我还是依照一年来的习惯,激活浏览器后首先选取书签上的「明日报tTimes.com.tw」。我昨晚还幻想了一个情节:「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宣布挹注十亿元资金,《明日报》声明即日起恢复营运」。浏览器与《明日报》网址接通,出现在眼前的首页却是关站声明〈谢谢网友,明日报再见!〉,好似一篇墓志铭。
一个媒体生命的殒落
一个媒体是一群志同道合者集体意识的呈现,像是一个有生命的个体。尤其是《明日报》这种实时性强、更新率高的网络原生媒体,动感充盈,生机流溢,是我在显示屏长期交往的亲密友人。而今《明日报》员工构成的集体生命已经消亡,这个大生命的肢体、器官四散,即使将它们另外组合,恐怕将换上来自香港的「八卦皇帝」黎智英的大脑。
伤逝的情绪纠缠着我。打电话慰问暂时失业的《明日报》友人的次日,我独上阳明山赏樱。仰德大道两旁院墙内,粉紫的山樱花像串串爆竹在枝头爆炸,老樱树的繁花盛开成为一座彩色喷泉。走在湖山路一处樱花园的步道,头顶上奔流着樱花瀑布。停歇在一处花圃中的茶座喝洛神花茶,望着远山,我又想起一群朋友理想破灭了。忧思掩盖了我的闲情。
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纯真之预言〉一诗,表现世间万事万物息息相关,有一句说:
一只云雀翅膀受伤,
使一名六翼天使中断歌唱。
《明日报》是折翼的云雀,我再也看不到它竖起冠羽在网络的自由天空翱翔鸣唱。何况,《明日报》员工是我的同业,《明日报》有我许多朋友,物伤其类。
《明日报》创报之初,在詹宏志、王健壮、李宏麟、陈裕鑫等人号召下,许多新闻人员离开安稳的职位,以探险家精神投入网络原生报这个未知领域。如果说这些新闻人员是纯粹为了图一份优渥的待遇,那就是不了解新闻人员。金钱可以粘合一群科技人员组成高科技公司,要粘合一群新闻人员组成优质媒体,「理念」是粘剂中最主要的成分。
我所忧伤的,还有台湾少了一个强势媒体来平衡媒体生态。在现代社会,媒体塑造着人民的意识形态,导引人民对事件的认知、对议题的态度,从而在人民身上攫取政治及经济利益。强势媒体的对立并存,能产生相互制衡的力量,防止媒体堕落,促进良性竞争。对于像续建核能四厂这种重大议题,如果媒体态度一面倒,选择性地报导核能发电利弊,对我们的社会相当危险。
《明日报》呈现了什么理念
我像众多《明日报》读者一样,会不满《明日报》偶尔出现的小错误,会不满《明日报》为求生动而不时失准的新闻标题,却已阅读成瘾,一直离不开它。创报一年来,《明日报》呈现的理念非常清楚,这些理念影响了其它大型新闻网站,网友有目共睹。
《明日报》的定位是「网络综合性原生报」,实时性是台湾新闻网站中最强的。它不是以走马灯新闻区的齐头方式向网友交代最新消息,而是随着最新的重大新闻上线,将整个首页的页面重组。唯有这种方式,才能导引读者认知瞬息万变的世界。一般主流媒体的衍生网站,所谓的实时性,不过是随着母媒体的新闻播报时间或出报时间更新首页页面。
《明日报》发挥了网络的超级链接特性,每则新闻都有相关新闻或相关网站的连结。编辑人员除了用手工把文章贴到网页上,还要用搜寻引擎做基本的检索动作、运用头脑回想曾经看过的相关资料,扮演了真正的文编,而非贴文章的作业员。
《明日报》重视网络互动,每则新闻都有「我有话要说」的连结锚,让读者针对新闻内容发表意见。新闻内容如果有错误或不足,编采人员会响应网友留言,更正补充,虽然有时网友嫌响应的速度太慢。〈个人新闻台〉更在《明日报关站之后》,由台长发起自救行动,网络的互动性扩展成动员能力。
台湾读者纷纷怀疑各个媒体依附某个政治势力,在这种大环境下,《明日报》的新闻取舍,大体上并没有成为某个政治流派的传声筒。《明日报》设置的讨论区机制,借着网友留言的监督,防止报导偏颇。《明日报》筹办阶段,发行人王健壮就强调:《明日报》物色的新闻人员,一定要正派。
《明日报》重视顾客价值导向。一个网站什么地方为读者设想周到,什么设计是编辑人员图自己的作业方便,不顾读者需要,通晓HTML语言的人一看就知。《明日报》的「新闻小帮手」为读者解释新闻名词,「电子剪报室」得到网友称便,「有错必认」专区放下媒体的身段,向读者认错。
我可以举一小例子来证明《明日报》对读者的体贴。二○○○年三月九日,《明日报》成立后不久,我以电子邮件向《明日报》总编辑陈裕鑫建议:请程序设计师修改HTML样本文件及发稿程序,以方便读者,在储存新闻网页文件时,浏览器能自动抓取新闻标题做档名;这个修改措施,也可使读者转寄新闻网页时,电子邮件应用程序能自动抓取新闻标题为信件标题。大约一个星期左右,《明日报》就实现了这个建议。
现在,你如果储存一般新闻网站的网页,你会发现不同的新闻网页一律以新闻区甚至网站名称做标题。如果你不自行更改档名储存,你日后读取偌多档案时无从辨识文件内容。
《明日报》的经营者本身是文化人,文化人要求充分受到尊重的心理,经营者有深刻体认。他们不惜人事成本,对员工付出高薪。他们充分支持编采部门提出的构想。他们对编辑采访所需经费从不小器。他们邀请专家学者撰稿,付出的稿酬水准不低于一般平面媒体。对于作者群,《明日报》表现了「智能有价」的认知,从来不曾流露大媒体的倨傲心态:「能在我这里发表文章,是你的光荣、你的难得机会」。
至于网友用心经营的「个人新闻台」,《明日报》原先打算以网页浏览率付给台长稿费作为回馈,可惜未及实现就关站了。
《明日报》的读者是网络使用者,这家网络媒体可谓台湾菁英文化的重镇。它重视商业价值不高却有品牌价值的艺文新闻。〈阅读版〉充分显现主事者的文化品味,这个版的讨论区一度是海内外书迷聚谈的园地,「挑战翻译书」专栏一反台湾媒体以促销为主的书评取向,对粗制滥造的出版商形成莫大压力。
一个没有文化的媒体,永远得不到我的敬重。
黎智英计画接收《明日报》员工在台湾成立新媒体。如果黎智英杂志办出来的依然是类似香港《壹周刊》,以八卦新闻、致富经为诉求,在台湾的生存空间不大。台湾一些八开杂志,也就是那种让人在洗头、候诊时看的杂志,已经游走在法律边缘搞八卦。台湾的部分晚报,大走煽情路线。黎智英欲使台湾的八卦新闻升级,恐怕只有挑战台湾法律了。媒体若以毁损新闻当事人的名誉换取商业利益,要准备不时收到地方法院刑事庭的传票。台湾是以刑罚处罚诽谤行为,诽谤尚未除罪化。
关于《明日报》关站的迷思
《明日报》三百多人的规模太大了吗?
要把新闻做得多样化、有深度、细致,要以功能强大的网络程序服务读者,要迅速满足网友的需求,要结合写手形成笔阵,要整合政治资源形成「网络议会」,要时时想出新点子迅速落实,要形成强势品牌吸引一万五千多名网友成立「个人新闻台」,不投入大批人力做得到吗?
《明日报》的经营模式太浪费吗?
《明日报》公布的关站原因是「新增资金不顺利以及原经营模式负担太大」。以经理人的思维看《明日报》经营管理,不难想到这些措施来提高经营效率:适时取消某些浏览率过低的新闻区、节缩采访开支、遣散绩效不彰的员工、开发收费服务。
管理一群新闻人员不像管理一群业务员那么简单。新闻人员需要感受到长官的「知遇之恩」,需要经常受到鼓舞,才会经常夺得独家新闻、写出精采报导。新闻表现不能以计量来评估,员工绩效需要专业经理人亲自接触、深入了解,以免基层主管欺上瞒下。一旦大规模裁员,又无法服众,可能造成士气瓦解。
心肠软是文化人的弱点。《明日报》的经营者在经理人与文化人的角色冲突下,熬到弹尽援绝,以关站结束。
《明日报》成立的时机不对吗?
「先占先赢」是媒体经营不变的真理。网际网络较晚成立的入口网站,谁超越了雅虎?《中时电子报》是台湾最早成立的大型新闻网站,后来的同性质网站,在形成人气方面追赶得很辛苦。部分传统媒体衍生的新闻网站,页面丑陋、使用方式不便、心态老大、新闻呈现方式不脱传统媒体思维,年轻人为主的网络族忍受已久,《明日报》在新的千禧年应运而生,谁曰不宜?
《明日报》经营者错在哪里?
我认为,《明日报》经营者的致命伤是对历史进行的方式的认知错误。
他们认为历史是直线向前进行,人类的文明不断的进步,所以,网络使用者在台湾及其它华人社会不断增长,网络广告量必然随之会逐年扩增,新的网络商机会随着时间出现。他们成立《明日报》的愿景,放在不久的未来。殊不知,历史往往是呈螺旋形进行,有时进一步退三步,有时进三步退一步。商业网站的发展,正是如此。
《明日报》成立的时机并没有错,只是经营者一开始并没有筹足资金来支撑五年以上的赔累。比尔盖兹并购NBC成立MSNBC时,就表示准确亏损五年。《明日报》股东们在网络股热潮时进场,在低潮时裹足不前,是一般散户操作股票的观念:涨时看涨,跌时看跌。《明日报》经营者有责任超越「追涨杀跌」的股东投资眼光,未雨绸缪;《明日报》经营者也不能因为「投资网站就是要先忍受亏损」,忽略了各部门绩效的评估检讨、断然处置。
从《明日报》独立的言论立场来推断,《明日报》成立的首阶段没有接受单一股东巨额资金,应是经营者惟恐这个媒体被财团所掌控。如何兼顾财源筹措与媒体的独立性,如何兼顾员工士气与经营效率,是高难度的工作。
詹宏志带领一群人开创台湾首家网络综合性原生报,如果比喻做哥伦布航向新大陆的行动,詹宏志,以及任何一个上网淘金的探险家,需要的是吸取哥伦布留给世人的教益:崇高与坚定的信仰所表现出来的刚毅精神,同合乎情理的疑虑以及最冷酷的明智,是永远不可分开的。」(引自《哥伦布美洲发现记》,哥伦布等着,刘福文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五月第一版)
‧若有任何看法或欲转载文章等,欢迎跟作者联系沟通。
作者信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