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是谁的喉舌? - IT时评 - 枣庄张伟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89 次) 时间:2001-02-24 06:09:19 来源:枣庄张伟 (zwzyp) 原创-IT

互联网是谁的喉舌?
张伟

常从报纸上、电视上看关于外国的报导,非常羡慕外国的新闻自由。要不然的话,关于高层人物的腐败甚至总统的贪污、性丑闻就不可能在国外暴光。在我们中国,政府性的刊物我是不大看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些文章深深地具有政府的烙印,带上政府的面罩,这也是有些政治性比较强报纸刊物必须强迫订购才能维持的原因。我有一个朋友在报社工作,后来不知何故不愿在报社干了,问其原因,生性耿直的他透露,在报社成天哄老百姓,90%的数据都是假的。我有一个朋友在中学工作,有一天在当地的日报上看到朋友所在的中学建设了多媒体教室,对教学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等等。 后来电话与朋友落实,朋友气愤地说:我也看过这篇报导了,我们学校现在只有一台电脑,校长天天用之打扑克。什么多媒体教室,连影也没有,简直是放屁。想想也是,如果我们当地报纸报导属实的话,我所在的城市最起码应该是个经济强市。事实呢,市委门前天天聚集着吃不上饭、发不上工资的工人。报纸还可信吗?互联网的出现,可以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说真话的场所,因为在这上面“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所以才敢说真话。我在BBS上经常看到很多人对于国家大事大胆的讨论,有的话有点偏激,但大多是实话,真的感谢互联网。
前些年,朱容基总理视察中央电视台时,给《焦点访谈》留言时写下了“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四句话。引起我思考是“群众喉舌”四个字,很久以来都是说是“党的喉舌”,现在改成了“群众喉舌”,其中意义意味深长。《焦点访谈》是个好节目,因为敢于揭露社会的丑恶、不合法的现象,为民作主,替老百姓说话;山东电视台有个栏目《法制天地》也是深刻揭露山东省境内违法事件,为民伸张正义,在山东电视台中收视率一直最高;《南风窗》也是一个说话很大胆的刊物,敢于对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方针政策进行评价,揭露中国社会的不足之处,所以发行量也一直居高不下。以上的大众传媒都如果被称为“群众喉舌”,而不称为“党的喉舌”,这样做是否合适呢?
让我们分析一下。以上传媒的接受者的老百姓,而且掌握者却是老百姓中的精英,是知识分子,这些精英在思想一和知识上超越一般意义上的老百姓之上,所以说以上的大众传媒本质上是精英主义的。在大众传媒上发表言论,与现在的民主选举不同。选举时,每人一票,人人平等;而发表言论,精英优先,唯才是举。也就是说,选举首先着眼于任何个人的平等权利,其本质是人民参与,人民作主,最终是多者胜;而大众传媒,首先着眼于个人的思想能力和知识水平,其本质是精英主义的,最终是优者胜劣者败。也就是说大众传媒本质上不民主的,它不可能完全是大众的传声筒,这从电视节目制作流程也可看出。互联网的出现,使任何人不论老中青,人人平等,都可以发表评论,都可以对自己身边的事在互联网上进行发布,且在互联网上的发布时效性很强,从这方面来说,互联网和以前的大字报一样才真正具有民主的意味。以上的大众传媒充其量只能称作为“不彻底的群众喉舌”。
但是,前段时间中国政府出台了《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规定:只有政府部门的广播站才能发新闻,网站只能转载广播站的新闻,不准自己编造新闻,不能随便转载外国的新闻。这样做可能基于有可能在互联网上发布假新闻,但是这样做是不是“因噎废食”,“倒脏水时把孩子一块倒掉”,这样一来,互联网网站只能跟在广播站、传统报纸的屁股后面走,所登载的“新”闻只能是大众传媒上的新闻的电子版。从现在的状况来看,大众传媒的新闻的刊登必须要经过党性的过滤,报导时不能超过某个尺度,种种限制总要与真正的事实有所出入,从这个方面来说,互联网到底是“党的喉舌”,还是“群众喉舌”?

联系方法:
email:[email protected]
地址: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渴口中学常识组朱玉萍(转张伟收)277100
OICQ:15674105

  

互联网是打破极权和滥权的工具,你说它是谁的喉舌? - 韩非子 - 2001-02-24 07:34:25

不过也很难说,我已经看到了利用互联网是如何进行滥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