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24 次) 时间:2001-02-22 12:22:41 来源:宋斐 (songxq) 原创-IT
因为复杂,所以真实
宋斐
正如民主这一概念一样,尽管不同的人群对民主有不同的理解,同时也有一些人其实并不希望跟他人分享权力和权利,而是内心期盼着“你为民,我为主”,但如今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哪个国家不自诩为民主国家了。所谓网络经济同样如此。
提到网络,似乎总是与“高速、高效、节省、自由、创业、梦想”等正面语词联系在一起。整个社会在谈论网络经济时的用语之热烈,信念之坚定,口气之一致,声音之响亮,也足可与IT业内新闻稿的惯用表达方式相媲美。圈子内的人不必说了,由于天天都挂在嘴上,张口闭口都是这个,所以到最后往往是真正懂的和未必懂的人都首先把自己给彻底说服了,觉得天底下最无可置疑的就是这件事,“网络经济怎么可能不是未来?难道我们所做的工作不是极有意义的吗?”而圈子外的人,即使是最不懂网络和最不喜欢网络的,也很难见到有谁站出来正面反对网络经济。在网络经济的发源地,一贯热情洋溢的美国人更是毫不吝啬他们的热情:美国“能源和气候解决办法中心”在一份报告中认为,互联网技术不仅大大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同时其奇妙之处还在于它有助于节约能源,从而减少了可引起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的排放,他们认为,互联网正在使美国的经济结构朝着减少能源消费的方向发生变化。真正是“懂也好,不懂也好,反正网络经济就是未来。跟不上的人当然是可怜虫,而哪怕稍微表示怀疑的人则一定就是白痴。”
可是落实到我们周围,落实到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之外,落实到具体的经营活动中,事情却似乎就没有这么确定而不容质疑了。“网络”不仅可以分为技术版、商业版,还可以分为城乡版、黑白版等。记者在下面讲述了最近直接接触和间接了解的几件事,有心的读者或可从中体会到,冠冕堂皇的网络在中国从一种技术、一套话语,演进为一种具有扎根性和可成长性的经济活动,大致会经历如何复杂的过程。
草根网络
近几个月以来,江苏徐州的一位张姓农村青年,也是本刊的忠实读者,多次就网络创业等想法跟记者进行了联系和探讨。他不仅打来电话,还寄来了厚达十几页,用钢笔写就的“商业计划书”。他的大概想法是希望可以创设一个社区类网站,同时他还多次表达了希望记者在资金和人员方面能够提供一些信息支持的愿望。其创业热情之充沛,用词之专业,远远超出了人们对于农村青年的一般期望。记者还了解到:他在逐步完善这一想法之前,曾来北京较为系统地学习了相关知识;他在家乡的上网条件很差;如很多农村青年一样,他要应付每天的生计;他对每一期的《互联网周刊》都认真阅读,并已具备了“提出疑问”的能力。记者给他的建议是,首先,生计是第一位的;其次,如果可能,鉴于网络创业首先是一种商业活动,所以最好能先到北京或上海的某家网站熟悉一些具体的运作程序,结识一些圈内的朋友,让计划逐步具有一些可操作性。不知道这位张姓朋友最近的情况如何,但这件事的前前后后的确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我们都知道,网络经济在中国是据点式发展的,是一个城市包围农村的过程,但我们在这里,却已经看到了来自农村的一点燎原之火,尽管它也仅仅是一点点。“草根”这一语词用到经济话题中,其含义大概有自发性、内生性、坚韧性、普遍性等,用在这里正称其义。网络经济要得以成立,人是很关键的因素,这个“人”要信任网络,要具有一定的技术背景,要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意愿,如果他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意愿,那就更好了。而这位张姓青年所展示的对网络经济的高度认同,大概很多城里人也不一定具备。如今多数网站所面向的群体主要还是城市青年,看来他们也得把视野再放远一些了:张姓青年或许是少数,但这一个案却为我们展示了另一幅广阔的场景——越来越多的农民将接触到“神奇的网络”,逐步把网络“用起来”,而一旦有足够多的人从中体会到知识的价值,甚至是创业和冒险的必要时,网络的社会变革功能将是巨大的。从这一案例出发,以网络经济为测量尺度,我国农村的突出特征事实上将是如下几点而不是别的什么:市场割裂,信息分散,网络的改进效果明显;知识缺乏,信息设施落后;由于从未纳入国有保障体系因而也从未缺乏风险自担和市场创新的意识;潜在网民数量巨大。
地下网络
地下网络不是在说地下埋着的线路,而是模糊地指一种“模糊”状态:“模糊”的含义可以是非法,可以是糊涂,也可以说是合法与非法之间。据说中国经济有红、黑、黄、灰四种,这里的“地下网络”的颜色大概可比喻为是“黑、灰”两色。
记者曾接触过一位来自中部某省的朋友的朋友。这位先生原是某乡镇的文职干部,后辞职到省城做起了传销,积聚了相当一定数量的财富。此后一段时间“做什么都赔钱”,原来的收入也所剩无多。从去年开始,电子商务热感染到这家省会城市后,他再自然不过地成为了某电子商务公司的合伙人之一,据说大股东投入资金的主要目的其实是要洗钱,但这不妨碍他们把公司目标定位于香港上市。
据传,京城某名气一般的网站的主要管理者,正面临着被起诉的可能,原因是主要管理人员在半年内,居然出人意料地在市场推广方面花掉了近5000万元——经过了遴选的经理人应该具备基本的经营素质,但这一花钱气概却远非经营素质就能解释。没有钱无所谓,有花钱的权力就够了,回扣、佣金都应该是题中之义——服务器本是2万,可我非要3万买怎么了。网络经济发展不发展也无所谓,至少个人在几年内赚了个盆满钵满。
前段时间,由于存在着“中文名称毫无规范,重名现象时有发生;网站经营主体不透明;;广告经营不合法”等问题,北京市工商局开始介入网站管理,“截止到7月上旬,有400多家网站在线注册登记了中文站名,有关部门已向新浪、8848等20多家网站颁发了网上广告经营许可证。”有的网站甚至在还未注册的情况下就开始了生产经营活动,不知道“对网络发展应持有宽容态度”是否正是他们的强烈主张。
一位在秀水街和浙江村做服装生意发家的小老板,前段时间找到记者,表达了他试图投资医药类网站的想法。记者劝他如果没有足够多的自有资金,或足够强的外来资金支持,最好不要做网站。他大致表示同意。前段时间联系,得知他正在做的事情是给IT公司做代理,应该是很实在的业务。看来网络不仅带动了海外资本的进入,也燃起了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而这正是国家一直在期望的事情。
权力网络
这方面的说法已经很多,这里不再多说。
在网络经济的启蒙阶段,跟它连在一起的概念多是光鲜而严肃的,比如“海外归来”、“商业计划书”、“国际化运营”、“艰苦创业”等,总之是一整套市场经济下start-up的运作体系,但当它真正铺开,试图向我国现有经济环境渗透的时候,或说试图由概念网络转为实体经济的时候,却出现了种种奇怪乃至于难以理解之处。其实,正因为其图景是班驳而不清晰的,所以才是真实而将长期存在下去的,经济“本来就是这个样”。或许网络经济只有经过这一混杂、沉淀的过程,才会找到适合自己的镜子,才会发现闪闪发光的地方原来也可以是伤疤。这样说有点丧气,但如果一切顺利进行,需要大量投入才制定出来,同样也需要大量成本才能执行的《公司法》、《经济法》之类又该到哪里寻找自己的位置呢?(宋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