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的中心与边陲 - 参与观察 - 宋斐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81 次) 时间:2001-02-22 11:28:33 来源:宋斐 (songxq) 原创-IT

.com的中心与边陲
宋斐

如何界定略显单薄的.com行业在我国的发展路径和可能的演变取向,以及它在经济体系中的位置,是一个让人相当头疼的难题。网络确是大势所趋,但纯粹的.com行业在网络经济中处于什么位置?在市场化和工业化尚未完成的发展中大国中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如何在不同要素所构成的“中心――边陲”体系中界定自己?又该到哪里去寻找参照坐标以设计自己的战略路径?这是所有试图扎根中国的复杂现实,试图构建一个成熟企业的.com公司都要面对的问题。
.com企业的确为整个社会带来了一种创业和创新的气氛,荡涤了过去那种不免有些乏味的社会整体精神氛围;它也的确不仅可以促进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而且自身就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更重要的是它还在制度创新方面为国人展示了全新的可能性,预示着一种全新经济机制和体制的出现,并具有着潜在的社会变革功能。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难注意到,它在国民经济规划中几乎还排不上号。如果说政策性资金的流向或优惠政策的多少可反映出政府对某一行业的重视程度,那它的确还远远没有进入战略性和全局性的规划之中。
但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却普遍有着一种自我中心倾向,前一段时间尤其如此。一直以来,IT业在面对其他行业时都有一种尽量克制的精英感,这已是圈内心照不宣的事实。而这种情绪在一夜暴富的财富效应的鼓舞下,又很自然地延伸到了与IT业具有直接联系的网络业。在网络刚进入国内的时候,这种优越感就尤为突出:它不仅认为自己可以改进社会经济整体运行的效率和质量,可以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财富,而且认为自己可以在短时间内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的福祉,这样就轻易地把一种技术上的潜力夸大到了对此前存在着的社会生活的漠视,这从它们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表述中可以很方便地找到痕迹。
然而,“现实”这一名词的固有含义之一似乎就是“让理想气馁”。
记者前段时间参与了某科研所的网络经济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会上有众多的知名经济学家出席,有的还担任着政府重要部门的领导职务。会议临近结束时,一位青年学者拿起话筒,很直接地表达了希望研究人员在讨论网络经济的时候,首先要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的愿望。要知道,在学术圈内,这应该是最严厉的指责了:它不是在怀疑观点的正确与否,而是在怀疑一些研究人员是否有对网络经济发言的资格。但事实是,能够直接影响政府政策导向的却还是那些在他之前已经发过言了的人们,而他们在发言中对网络经济要么表达了“无非如此”的轻视,要么展示了“要管起来”的威严,总之是难谈商业,遑论技术。这当然不独是我国才有的现象,但“市场在很大程度上要受政策左右”却还是我国目前的一个常态。因此,关注、熟悉政策动向,以积极的姿态去通过媒体、社会中间组织等渠道反映出商业实践的现状,争取政治参与,融入主流社会,对网络公司来说确是势在必行。
除了政策变量,中国.com公司在虑及企业周边环境的参考坐标时还应该有三个因素,这就是传统行业、资本市场与用户,这几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将帮助网络公司界定出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的距离,在“中心-边陲”体系中找到更完整的位置感。之所以要提到传统行业,主要是因为未来的竞争将不只限于目前还有着很强IT色彩的网络商业圈,它更将是网络公司之间,网络公司与传统厂商之间,以及传统厂商之间的竞争。而传统行业挟其人员、资金和经验优势,在一定的时点上完全可以占据主动地位。联想前段时间并购证券类网站,进而准备进军网上教育、娱乐等领域的成功部署足以说明这一点。
网络上的商业创新,相对于一家资源总是有限的具体企业来说也总是有限的,而网络很快还将成为整个社会的背景性知识而不只局限于一小部分人内部。在我国还有一个特殊情况是:由于市场化进程还未完全展开,因此传统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其实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对标榜具有无限市场拓展能力的.com企业来说,这恐怕也不能说是什么利好消息。
随时准备修改自身,以适应资本市场尤其是海外资本市场的偏好,在今天其实还应该算是有点志气的网络公司的一大追求。对于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来说,这没有什么好与不好之分。问题在于即使上市,价值几何?看看这样的数字――“1980年至1999年底,共有1501家高科技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40%跌破了发行价;在400家互联网公司中,50%的股票在发行价以下”――可见,上市并不必然等于成功。网络概念、中国概念不会支撑中国.com公司于永远,具有核心竞争能力才是最为根本的要素,即使最后被人收购,也还可以有相当的谈判筹码。时下面对资本市场上的低潮也大可不必悲观,只要网民数量还在增多,而不是忽然有很大比例的人决心不再上网了,就没有必要让情绪变化过于剧烈。当然,眼光能够放远的前提是尽量追求能有一个好的资本结构,真正以业务为中心。
.com企业面对上述几个周边因素,应该说如今都还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而尽管它一直推崇服务至上,但现实却往往是也正是在面向用户的时候,.com公司却才可以把腰杆挺直一些。比如就免费邮箱的使用来说,这是一个网民普遍要用到的功能。但对于很多提供这一服务的网站来说,却往往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去评判。邮箱出了问题当然会给使用者带来不便甚至是损失,但记者了解到的情况是,很多网站面对指责却往往觉得免费使用已经不错了,出点问题解决掉就是了。事实是“邮箱服务看似免费,但网站实际上却一直是在以注册用户的多少作为自身价值的基础。用户接受服务就是同网站之间建立了契约关系,用户自然就是消费者”。国外的调查也显示,用户满意度是影响电子商务网站的关键因素。看来,坐在高档办公室里,等着用户在网上进行自助式服务是远远不够的,传统行业如家电企业的那种上门服务的精神还得多学着点。
好在目前互联网已经逐渐度过了存在于技术和科研人员圈内的自娱阶段,度过了所谓先知人士的理想寄托和财富幻影阶段。随着越来越多的网络从业者以职业而不只是一种理想的方式去看待网络,服务这一概念也已越来越真正深入人心了。
以这种简单化的方式来拆析.com行业的周边,目的当然不会是提供完整的答案,它实际上更接近于一种相当随意的业内交流。真正能够切实地体会到其中曲折的,还是那些身处一线的网络商业从业者,而任何试图描构.com周边环境的努力,始终也只能是旁观者的旁观。记者宁愿相信随着整个社会网络化程度的提高,它将是一个越来越不值得讨论的常识性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