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这本杂志的生命力 - 女人香:电影香、书香、胡思乱想 - 吴阿仑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86 次) 时间:2001-02-21 17:29:17 来源:吴阿仑 (lippmann) 原创-IT

我相信这本杂志的生命力
□吴阿仑/文

  感谢这么多朋友对我的这段空想感兴趣。
  关于广告客户定位问题,我是这样想的:一本杂志,即使它定位的领域非常新潮,看似对应着一大堆广告客户,但如果没有办好,没有办成一份很棒的杂志,那么,广告客户在最初的试探之后最终会失望而去的——广告商不是傻B。
  而关于我设想的这本杂志,在原文中忘了交代:我知道这种定位其实也有不少传统的成分,但有多少杂志在类似定位下办得十分出色呢?不在于新,而在于这是个空缺需要人填。我设想的这本杂志,我觉得成功的关键首先在于认清它的定位,然后在实现这种定位方面有没有强大的把关能力——这也许不是简单地了解一点媒介操作程序就能胜任的,它需要一种宗教般的开创精神和执行能力;能够真正推出有实力的稿件,源源不断地出好稿——其实这种好稿并不难找,现在的一些媒体上就有不少可以达标的稿件,只是因为它们的总体表现不行,或者经营上有问题甚至根本就没有经营思路,将个别的好稿所能发挥的效应淹掉了,比如我从《参考消息》上看到过大量的可以让人兴奋的好稿,但《参考消息》虽说发行量也大,但它的发行渠道、面对的读者对象、经营思路都成问题,因而并未见有多少好的广告。
  虽然我设想中的《阅读》有不少传统的成分,但我想它也有新颖出彩的东西——只是不知我在文中表达清楚了没有。一本试图贴近人贴近生活的杂志不可能太前卫,它们更多地是在稳中取胜。美国的《读者文摘》、《时代》有什么新颖的呢?一点也不新。但前者的全球发行量是2500万本、后者的发行量是500万本。有几本杂志能望其项背?
  我不知道《大视野》是一本怎样的杂志——唯一知道的是这本杂志的主编是一个刚刚从北大出来的书生气十足的青年,因而不敢跟它比。但我知道与我这种定位较近的《读者》,我觉得我有十足的理由超过它:一、我对人的关注更甚,甚至达到了一种痴迷的程度;二、我对新闻性看重所可能产生的轰动、强势效应非它能比;三、我的文章力求优美、注重个性化描写,要比《读者》做得更好;四、《读者》只是一本文摘,在关注领域的独特性方面差了一大截;五、它老了,二十岁了,看来很少有出新的可能了;六、它印刷纸张太差,针对的是中低层读者、在边远地区更爱欢迎,在都市里不那么叫座,而我设想的是一本针对中高层读者的杂志;七、我去除《读者》中矮情的成分,正是这个因素、并且风格缺少变化使它丧失了很多老读者,八、我对读者生活关注得更周到,没有理由不比它更加吸引读者。唯一的弱势是《阅读》是一本新杂志,需要到市场上闯知名度——事实上,它还没问世,尚不知何时能问世,也不知能不能问世,关于它的一切只是在我的空想之中,而我呢,也完全没有着手准备办这样一本杂志,它完全只是我的空想,现在要是谁拿我这想法去实施办起了一本新杂志,我一点也拿它没辙。
  事实上,现在的杂志,多半失败在只讲定位而缺少执行能力。谈到定位,振振有辞,仿佛他们的杂志真的在他们关注的那个领域独一无二,而看杂志,实在平庸无奇、甚至是垃圾。
  我觉得一本杂志的成功不是某个人一时的头脑发热或猛然自以为看到了商机就能办成功的,或者只要有资本意志在推动就能占领市场的,它更需要的是创办者对新杂志理念长期的酝酿和对执行能力长期的准备。在资本的一时兴趣之下或在某人一个新想法得到资本的促拥之下马上开办的杂志,很难摆脱昙花一现或落于流俗的命运。
  现在的新杂志或者商业杂志虽然多如牛毛,致使《阅读》这样的杂志可能很难出头,但我相信现在的媒体产业是处于一个泡沫经济阶段,不久之后,它会进入成熟的相持阶段,该关的关,该并的并,留下真正有生命力的,开始熠熠生辉。真金不怕火炼,在众多花里胡哨、摸不清定位及风格的杂志堆里,出现一个真正真诚地关注人的价值、致力于表现生活艺术、提供适量而有价值的资讯的杂志,它怎么就没有希望呢?它应该是大有希望的。■

我相信这本杂志的生命力 - 潘燕辉 - 2001-02-21 18:02:06

这是一本典型的概念型定位杂志,的确在国外很流行。 不过这类杂志通常都是选题为王,细节为王,既好做,又极难做好。在国内,呵呵,我不大相信有多少人能做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