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83 次) 时间:2001-02-21 12:07:56 来源:丁志锋 (gzding) 转载
尽管世纪龙公司下定决心,在做信息服务的同时向在线商业服务转型,总裁陆德的心里还是直犯嘀咕。
转型是无法逃避的选择。作为典型的综合门户网站,去年世纪龙公司(21CN.COM)收入的百分之九十几来自网络广告,这样撑下去肯定没有前途。对于这一点,陆德比谁都清楚:“去年全国的网络广告总共也就3亿元,占整个广告量的3%左右,显然不足以让网站赢利。”但除了广告,又该从哪里开辟赢利渠道呢?
做网上电子身份证书、推个人用户在线数据库、发行全国漫游的上网卡、开设高性能的个人商务邮箱……想法非常多,也非常好,可一提到收钱,问题就出来了。
凭什么收费?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本是人人都懂的道理,每一家网络公司的商业计划书里,赢利模式———也就是怎样从用户口袋里掏钱———都写得清清楚楚,但有那么一段时间,到了具体的市场拓展过程中,“赢利计划”就不得不向“上市计划”让路。
在20世纪的最后一年多时间里,到纳斯达克上市是几乎所有网络公司的最高目标。要上市,按照风险投资家的说法,先把用户的眼球吸引过来是最最要紧的,哪怕是赔本赚吆喝。
就这样,本来就不算富裕的中国网民在购买上网设备和上网线路花了大价钱之后,终于从大度的网络公司那里尝到了免费午餐的甜头———
信息浏览,免费;MP3音乐下载,免费;工具软件提供,免费;电子邮箱就更好了,不仅免费,而且越送越大,甲网站提供6兆空间,乙网站提供50兆,丙网站空间不限……那情形真让人欢欣鼓舞,虽然邮件的传递速度有快有慢,虽然邮箱经常打不开,可它毕竟是免费的啊!
用户喜爱“价廉物美”的消费习惯几乎不用培养。很快,“互联网即免费”的观念便已深入人心,而且不以纳斯达克的崩盘为转移。不像操作系统、CPU和电信服务,用户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在互联网上,“用脚投票”是每个人最起码的自由。反正后起的公司多得是,它们要吸引顾客,会提供大量的免费资源。你敢收费,我就甩你没商量。
怎么收费?
当然,要说压根儿没有人愿意向网络公司付钱,那也不符合实际。
世纪龙公司从今年1月8日至2月8日开展个人商务邮箱试营业务,在数据安全和访问速度上提供高档次的服务,据说没有作任何宣传,就有1万多人尝试,其中有近80人真的向公司付了半年以上的服务费。
然而,这每月20元的服务费也不是那么好收。免费邮箱丢失信件、服务器拥堵,服务提供商是否“免责”,至今还存在诸多争议,而收费邮箱万一出现类似的问题,恐怕就不那么好“免责”了。到时候,是发送服务器的问题、接收服务器的问题、域名解析的问题,还是电信线路的毛病,里面的麻烦肯定少不了。
何况有很多网络公司是承诺过向用户提供终身免费邮箱服务的,收费邮箱做起来之后,免费邮箱服务的质量是否会受到影响,每个用户的眼睛都盯得很紧。一旦落下个“歧视免费邮箱用户”的名声,网络公司的信誉就会大打折扣。前不久163邮局表示要推收费邮箱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而那些靠撮合网上交易收取服务费的B2B、C2C网站,收费就更加艰难了:在以网上撮合、网下成交为主的交易方式下,你用什么去监督网下的交易情况呢?“这是商业模式的缺陷。”时代珠峰董事长王俊涛认为这种模式几乎无法收到钱。
什么时候收费?
一方面,谁都明白免费的午餐不可能永远吃下去,如果网络公司无法赢利,服务再好也得破产;另一方面,谁都不敢轻易向自己好不容易请来的“上帝”提钱的事。这种局面早晚有一天总会打破,关键在于时机的选择。
改变一种消费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第一个出来吃螃蟹的人必须面对两方面的风险:一是那些在接受调查的过程中表示愿意付款的30%的用户,到时候是否真的会掏钱;二是社会舆论的导向。
事实上,许多个人邮箱的用户在提高数据安全性和访问速度方面已经摸索出一套规律:选择两个以上的邮箱,最好是一个国内、一个国外,一个知名度高、一个知名度低,所以光从这方面提高服务质量,吸引力恐怕有限。此外,一旦出现偶发性的事件,如信件丢失、网路故障,舆论很可能对网络公司不利。
从这种意义上,《北京青年报》网站负责人贺帜生说,收费的名目最好远离原来的服务内容,而且离得越远越好。让大家觉得是一项全新的业务,收起费来也许会容易许多。 《人民日报》(2001年02月17日第五版)本报记者 杨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