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C,最后的圣地? - 网内好文 - 子竹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52 次) 时间:2001-02-20 18:50:58 来源:子竹 (子竹) 转载

  IDC( 互联网数据中心)

  以前也被称为服务器外包,顾名思义就是客户租用IDC的服务器和带宽,并借用IDC提供的技术力量,根据自己的要求完成所有硬件、软件实现,在此基础上,客户可以更加专注于自己本身的业务,从而避免了传统企业由于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所带来的种种麻烦。

  世纪互联数据中心2500平方米的三号机房一期工程正在热卖当中,而全部建成后三号机房面积将达1万平方米……

  清华万博IDC的二期工程,近千平方米的数据中心,近日已经起动……

  263 数据中心的一期面积近2000平方米,而2001年第一季度启动的二期工程将比现在的规模大一倍以上……

  然而面对这种“大干快上”的局面,已经有专家不无忧虑地指出:现在国内对 IDC的需求数量还不到供给的一半。这个游戏并不像想象中的这么好玩,IDC也不是互联网最后的圣地。

从通铺到豪华宾馆

  如果借用宾馆的概念,就可以很清楚地解释“数据中心”的意义。简单地来说,每个公司的互联网业务部分,从最“简陋”的介绍页面,到最完备的电子商务系统,都少不了一些公共的技术服务,如维护、升级以及安全保障等。所差别的不过是规模大小和服务级别问题。

  比如说,某家企业在一家 B2B网站的电子交易市场里设立了一个“摊位”,即使它没和 IDC打交道,但实际上它也接受了某个数据中心的服务,因为这家B2B网站已经把自己的互联网技术业务托付给了某家IDC,自然,搭上了它B2B班车的公司也都同时成为了那家IDC的服务对象。

  由此可以把这些有需求的公司看作“房客”,无论是需要公寓,还是写字楼,他们都会选择租借而不是自己建造——经济上的原因是一目了然的。而数据中心的基本道理也是一样的,非专业公司独立对自己的网络业务进行维护,不但成本很高,事实上也没有必要。就像到异地出差的人肯定都会借住旅馆而不是就地搭个窝棚一样,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经济是IDC存在的理由。

  技术业务外包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事实上,自从中国电信开通了网络业务以后,也就同时开始了服务器托管的服务。只不过那时的托管只是企业网络接入的一个附属业务,服务器真的是被当作了一台“机器”,只要它还是在运转就行!

  如果说数据中心的星级宾馆的话,那托管就可称为是“通铺”。从发展的角度来看,随着网络业务的不断成熟,企业互联网应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以前是只要有个睡觉的地方就心满意足,现在呢?不只是休息,还要求宾馆保管好自己的财产,有事及时通知,并且不断开发出新的服务项目来。

前浪推后浪

  IDC 并非现在才崭露头角,事实上早在1999年互联网大潮方兴未艾之时,一些 ISP就推出过类似纵深服务的业务,也就是机房管理,服务器管理,甚至包括安全维护等,这些其实已经具备了IDC的雏形。

  对于这些服务,其实有互联网方面业务的企业都是需要的,但是当时除了虚拟主机托管以外类似的业务没有能如火如荼地展开,主要是需求方面的原因。

  一家电子商务公司的运营经理说:“假如我们公司的业务是聊天室,那中断一个小时问题不大,最多让‘侃友’们骂几句,发发牢骚。但是现在我手上每天好几万的单子,一旦出点故障,帐面上的金钱损失不说,弄得不好还会有法律纠纷,客户的索赔更是吃不消!”

  无论是经营B2C还是B2B类型的电子交易,客户资料和交易数据都是他们的“安身立命之本”,因此对于技术服务外包的要求已不仅是网络连接而更多转到了安全和稳定性上。而一般的虚拟空间管理是无法达到这些要求的。另外随着交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于系统扩容的要求也以集合级数增加,也要求技术升级能够专业化。从这个意义上说,电子商务可以说是数据中心的“催生剂”。

  很多人把ISPICP和电子商务称为互联网的前三次浪潮,现在已经有人把IDC视为第四次浪潮。假如这个说法成立的话,那也是“后浪推前浪”。

泡沫?还是金?

  IDC的竞争,至少是现在,就像是一场金钱的马拉松……   “ISP可以顺理成章地转型为IDC;电信运营商有实力提供IDC服务;IT统集成商也会建立IDC;地产商有资本做IDC;做商贸的有地产投资的企也在搞IDC……谁都想先圈下一片场地,再图发展……” 在一篇描写中国 IDC发展现状的文章中,我们又可以留意到“圈地”这个熟悉的字眼。这很有点2000年初全民上阵搞网络的味道。

  IDC 的优势和劣势是融合在一炉之中的。以1000平方的机房为例,假如有1000家企业入住(理论上考虑有此可能),费用和 1家企业入住差别不大——主要是维护人员和电力消耗。剥去其技术面纱,IDC 可以说是真正的酒店式经营,固定成本很高,因此空房的比例就成为了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成也规模,败也规模。

  也许是因为牵涉资金量太大,各公司都不愿透露投资数目,只有世纪互联很谨慎地表示,在严格控制下,他们每平方米的投入也达4000美元。更有媒体报道称,新鸿基的互联优势IDC投入了22亿港元。在日本,500平方米IDC需要600万到800万美元,而1000平方米IDC的经费则高达1500万美元,这些IDC背后都有富士通和索尼这样的大企业在撑腰。

  天文数字般的投入自然不是为了打水漂玩的,如果不能在耐心耗尽前获取真实的回报,那后果自然不会美妙。更何况整个互联网市场上的形势已经是人所共知,潮头未起时,苦心经营的 IDC们就感觉到了被挤泡沫的压力。

  很多业界人士已经开始担心,供需失调会让这个市场会成为互联网的“最后一次泡沫”而不是“最后一桶金”。

群雄鹊起,鹿死谁手?

  包括中国电信在内的 ISP们看来很放心,他们在接入服务的市场里已经摸爬滚打了近 5年,不但初步搭上了市场的脉搏,而且还拥有了一批同样艰苦闯荡过来的客户。他们所需要做的,可能就是“升级服务档次”。在原有 ISP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趋于微利化的大背景下,而早已完成了原始积累的新老ISP 们自然要把眼光投向更高层次的市场,而且同样是为企业提供技术整合服务,这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263 在2000年末成立集团,以ICP、ISP(IDC)和电子商务联动,最终的目标可能还是会放在IDC上,毕竟,这是它的老本行——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不过来自于传统产业的“空降部队”也一点都不退让。非技术出身的中关村科技则最早提出了“多层次 IDC”的概念,其观点是:尽管大家现在看起来像是一涌而上,但其实这是个很容易细分的市场,只要不是贪大求全,每个企业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市场定位,大家完全不必挖同一座金山。初听上去,这是句很“软”的话,但弦外之音中很有不甘心“一人一姓之天下”的味道。

  263网络集团IDC总裁张大庆就认为:“现在的竞争并不是深层次的竞争,还没有涉及到 IDC的全线服务,因为客户的要求还是比较基本的,浅层次的。所以,大家现在比的是谁的带宽更宽,谁的机房更大,甚至谁的玻璃更亮,这些都是物理资源上的竞争,进入门槛很低,只要有钱就能做IDC。”

  客观地说,现在中国的 IDC市场还没有充分形成,更不能说拥有了有序竞争的规则。而世纪互联内部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运营经理则表示,现在最怕的是“市场过分饥饿,以至于大家都饥不择食,最后落到一个价格竞争的地步”。由于IDC 的规模效应很明显,因此就存在一个“吃不饱就饿死”的问题。他相信竞争的最终结果一方面取决于拥有网络资源的质量,更重要的还取决于服务水平。最终有可能生存下来的是那些真正有独特技术的、能够提供增值服务的IDC。

  不久前,一家原本不是很出名的 IDC推出了一项服务,让客户选择收费方式。原本数据中心都是按照固定带宽收费——也就是我们经常听说的2M、5M或 10M的接入,随后一些公司推出了依照实际流量收费的策略。这家IDC 则允许客户在两种方法中选一,一般来说,使用流量大的企业会从稳定的角度考虑包下固定带宽,而相反小用户则多选择实际流量收费。灵活兼容的策略使这家IDC的机房出现了“爆棚”的景象。

  在一个成熟的市场中,胜利属于游戏规则的遵守者,但在一个不断发展的市场中呢?胜利属于规则的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