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单向收费为何再次搁浅?(首发北京青年e周刊 ) - IT正根儿 - 曾丹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61 次) 时间:2001-02-16 22:17:45 来源:曾丹 (曾丹) 转载

手机单向收费为何再次搁浅?

  尽管此次电信价格调整方案尚未最后公布,但有关方面已明确表示,不同意手机收费由双向收费改成单向收费。

  据报道,早在1999年初,国家计委与信息产业部就曾举行了一次移动电话单向收费听证会,会上信息产业部提出的意见是:移动电话打出电话,每分钟由0.4元提高到0.5元,接电话不收费;固定电话打移动电话,在收取市话费的基础上,每分钟加收0.2元,这部分收入由市话拨付给“中国电信”的移动公司和联通公司,以补偿移动电话降价减少的收入。

  那么,手机单向收费迟迟不能执行,到底难在哪里?

  单向收费的实行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单向收费难以继续保持电信市场已经逐步形成的竞争格局,这主要是照顾联通的利益;二是站在资费政策偏向中低收入者的角度考虑“双改单”,就会面临消费分摊的问题。我们可以先来算一笔账:有甲乙两人,一般来讲,手机消费者的收入或者说目标群体的收入要较无手机者高。那么假设甲月收入800元,不用手机,乙月收入2000元,有手机一部。假定每月甲使用固定电话拨打乙手机通话60分钟,乙用手机拨打甲固定电话通话60分钟。双向收费时,甲花费3·6(0·18元×60分/3)元,乙花费48(0·40元×120分)元;单向收费时,甲花费15·6(3·6元+0·2元×60分)元,乙花费30(0·5元×60分)元。虽然这个例子过于简单化,但完全可以表明占大多数的没有手机、收入较少的人为较少数拥有手机的人承担了高档消费费用。这样的分摊结果是否合理的确值得好好研究。

  另外,手机的用户在通讯上消费能力较高,是移动通讯行业收益的主要来源。如果实行手机单向收费,就是让固定电话用户即普通家庭和企事业单位来分摊手机话费,而非手机用户的老百姓没钱打手机,到那时,增长点是在手机还是在固定电话,于量、于性上都难以界定。

  如果以这个角度来看,恐怕只有在经济发达了,每个人都买得起手机、也打得起手机的情况下,实行单向收费才是合理的。但“大力发展通信产业,增加移动通讯的用户,使更多的人都买得起手机”也正是国家不断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最终目的。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手机的单向收费。因为单向收费毫无疑问将使移动通讯的用户数量迅速增长。其实改革本身就具有矛盾性,搞得不好就会带来各种各样难以平衡的利益,搞得好就会使产业进入更快速的良性发展轨道。这其中时机也许至关重要。所以,国家计委在调价方案中并没有把手机单向收费这扇大门关死。在方案中,国家计委建议,“待‘中国电信’体制改革完成后再研究移动电话收费问题。”也许这不是一个让大家都很满意的明确时间表。国家在手机单向收费方面到底在等待着一个什么样的时机,我们拭目以待。
文/ 北京青年e周刊 曾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