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95 次) 时间:2001-02-16 15:18:19 来源:俊良●季风 (wxm) 转载
编辑后期加工和编排
——————————————————————————–
边注
注释的一种。面未注的别称。因直接书自右向左,注加在本页左边,故称边法。
注音
书籍中某些字词注的读音。随着语言发展,汉字形体演变,语词和读音嬗变,有的字读 音与意义古今已不同。为了解决字的读音问题,古代曾先后采取过多种标音方法,如五音(宫商角徵羽)、韵部、反切、四声(平上去人),民国时期采用注音字母,新中国成立后于1958年推行拉丁化汉语拼音字母。常见有注音的书籍:一、古籍。现代以前没有专门的字典辞书,标出音读是古籍注释工作的一个方面。现在对某些古书中易生歧义的字词加注读音,是为了减少读者翻检字典之劳,也是普及古籍阅读及古籍整理工作的一项内容。二、语文类词典。特别是帮助阅读古籍的辞典,常在每个字头之后注有反切、声纽、直音、音韵;有的还加注近现代用的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三、专业性或百科性工具书。词条之后多附汉语拼音字母。四、普及性的通俗读物,多在非常用字后附以汉语拼音字母。五、供少数民族或外国人阅读的读物。
标音
指在汉语拼音字母上标出声调符号和隔音符号。标音在读物、辞典工具书中至关重要。汉语一字多音的极多,标音可以帮助读者正确掌握读法。
眉批
批注的一种。书籍中书页的天头为书眉。古籍的天头地脚一般都留得较大,有的天头甚至达60厘米之多,超过版心,供读者批点。眉批虽名为“眉”,其实也不完全批在天头。眉批的格式大致有三种:一、批在天头上(横排书批在靠切口的白边上)。二、批在某一章回段落之后。三、批在某一句、段之下。眉批内容大致有四类:一、评点思想内容。二、评点艺术技巧。三、借古喻今。四、校正、存疑。(参见“批注”条)
总批
把评论或注解性文字批注在一篇文章开头或结尾地方,叫总批。(参见“批注”条)
出处
说明书稿中的引文和资料出自何处。一般学术性、理论性、专业性书稿,多引用他人他书的立论、资料,以及某些文件或典故,以佐证自己的见解,增强可读性。立论多半撷摘经典著作,资料大多是统计资料或图表资料。对引用的文字或资料应注明出处。出处应注明引自何人何书第几卷第几面,或何种报刊何年何月第几期第几页(或版)。出处可注在正文内,但须加括号,也可放在边注、脚注、篇后注处。
批注
指古籍正文书页上非作者所加的评论性或注解性文字。批注分四种:一、批在一篇文章的开头或末尾的叫总批。二、用小号字批在天头的叫眉批。三、在文句下用小号字写(排)成两行的叫双批。四、用小号字写在两行正文之间靠右侧或以两行小字排在正文之间的叫夹批。研究推敲批注,可鉴别作品优劣,增强审稿能力。
夹注
指把注文用小号字夹排在正文中间。(参见“注释”条)
脚注
把注释排在横排书本页正文后版心靠地脚部分,叫脚注(参见“注释”条)
校勘记
根据校勘过程中对各种版本异同的发现及纠误、补缀、脱落、多余、颠倒的地方,写成文字,叫校勘记。校勘记一般都附在文后或书后。(参见“校勘”条)
附件
附件是正文的附加部,故仍属书籍内容。
附件的项目众多,包括序(或前言)、跋(后记)、题记、凡例、出版说明、内容简介、注文(注释、译注)、索引、年表(年谱)、大事记、对照表等等。一般书有序(或前言)或跋(后记)、内容简介,其次是注释(或译注)。大部头作品多有索引,人物传记有年表(年谱)。附件有的是作者所加,有的是出版者或编者加的。封面、内封、版权页不属附件。
勘误表
是检查样书发现差错后采取的弥补手段。印勘误表是对读者负责。勘误表一般按书的篇目章节顺序往下排,分误正两烂,注明某页某行某句,或某字,或某标点符号错印成什么,更正后应是个么,以及脱漏须补上什么,多余应删去什么。勘误表须单页另印,在送发行部门之前夹在书内。
加工整理
又叫编辑加工。“加工”是实质性的改动,“整理”是纯技术性的处理,因往往交织在一起进行,故名。作者写成的书稿,对于出版物来说,仅仅是个原稿,要成为精神物质产品,还有一系列的工作要做,加工整理就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工序。
加工整理是审稿的延续。在审稿过程中,已对书稿质量作了总的考察,作出了优缺点的评价,加工整理就是要有意识地对不足之处予以弥补,对缺点、错误一一改正。
加工整理有积极加工与消极加工之分。消极加工仅仅是防止和消灭错误。这是不够的。积极加工不仅解决技术上、形式上的问题,还要解决内容上的问题,经过雕琢润色,使章节分明、首尾呼应、文理通顺、文笔流畅,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加工整理要把好政治、学术、逻辑、文字、体例几首关。政治问题在审稿时是相当重视的,比较明显的问题在审稿时都已注意到并已指出,但有的不一定就能发现,需要做更细的工作。加工整理不能全依审稿时的判断,因为政治问题随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必须根据新形势来考虑。
整个编辑工作需要认真细致,而加工整理更要认真细致,要从内容到形式,从论点到每一个标点符号都照顾到,稍一疏忽,就会出纰漏。有的大部头稿子,想要在一遍中把加工整理的各项工作都做完做好是有困难的。可以采取几个步骤。如第一步,抓全面性问题和政治性问题,同时注意逻辑和文字方面的问题,包括思想观点、事实材料、章节结构、文字技巧;第二步是处理技术问题,包括核对事实材料,对附件的检查,阿拉伯字母的用法,注释、公式、符号的规格统一等。这第一步就是加工,第二步就是整理。
在加工整理过程中,如果编辑认为对书稿中的某些论点或提法应该删削或补充,就要提出具体而有说服力的意见,与作者商量,取得作者的合作,切不可主观片面,粗枝大叶,曲解原意,轻下判断,乱删乱改,或画蛇添足,影响书稿的质量。
加工准备
是对书稿开始加工整理前应做的预备性工作。编辑人员的知识和理解直接影响到稿件加工质量。充分准备可以弥补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准备工作大致有三方面:
一、对专业知识了解的准备。编辑经常会遇到专业不熟悉的书稿要自己处理。编辑虽有自己的专业知识,但面对的书稿常常与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接近,甚至与自己的专业无关;有的虽然属自己所学的专业,也不可能样样精通,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爆炸,理论更新,自己现有的一点专业知识可能已经不适应。这就要求在加工之前,作一些理论、知识上的补齐全,多翻阅一些同类书籍,阅读有关专业的论文,了解以前的研究成果,向专家学者请教新问题。
二、工具书准备。包括专业辞书和常用语文工具书。如果稿中有提到的参考书名或引用书名,最好提前准备,以便查对。书稿中涉及学术性叙述或引用资料性数据而没有注明出处的,应提前或尽早向作者查询,因有些资料性的东西,由于出处(数据编制部门)不同而各异。还要对引用的这些资料或数据是否权威可信加以判断。只有事先有所了解,才不致在加工过程中大费周章。
三、翻阅书稿档案,尤其是审读意见,了解以前的情况。往往接受加工书稿的编辑不是当初提出选题和组稿、审稿的人。通过翻阅档案,了解以前提过哪些意见,再核查作者修改的地方,对书稿质量和加工量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加工原则
是编辑加工稿件应遵循的原则。加工整理的手段是改。各出版社出书性质不同,对如何加工都有各自的规定。总起来说,加工的原则是,在尊重原作基础上,可改可不改的不改,不可改的不改,非改不可的才改。
凡属下列情况都是非改不可的:一、在政治思想、方针政策等方面有不确切、不合时宜的提法。常见的情况,一是文字推敲不够,容易产生歧义,造成不良影响;二是形势已发生变化,而旧的、过时的提法仍在稿中出现。二、学术上、技术上出现有科学性、知识性的失误,造成的原因,一是作者疏忽,犯了常识性错误,另一是沿用旧说或讹传。三、引文、数据、人物及其事迹、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与地点,与来源不符,或引用的材料不权威、不可靠,以及事迹、事件的情节前后矛盾,数据不准确,年代、人物、地区弄错。四、名词术语、计量单位、符号数字、层次序号等前后不统一。五、拉丁字、斯拉夫字、希腊字,大小写、正斜体混淆错用。六、章节段落层次凌乱,语句文理不合逻辑,不合语法修辞,语词搭配不当。七、不合现代汉语规范的文体,晦涩难懂或只有少数人能懂的方言土语,大肚子句,欧化的特长句子。八、不提供知识,与正文叙述无关的套话、空话,可有可无的字、句、段。九、错别字,自造的简体字、复合字,废止使用的简体字、异体字。十、用错的标点符号。十一、图表中的材料(栏目、数据、百分比)有不必要的重复,图表中的数据或注记与正文叙述的不合(两者必有一借)。十二、翻译书稿中原书的错误(如属印错,可在译稿正文中改;如属观点错,不可改译稿正文,须另加注说明)。
凡属下列情况一般不改:一、学术论著中,作者用以探讨的论点、论据、例证。二、作者特有的风格。三、作者习用的语词和表达方法(但在词典工具书中,因系集体编写,要服从共同遵守的编纂体例,用语、写法、风格要一致,不允许五花八门的表达方法)。四、现代汉语中保留在若干古代汉语语词。
加工要求
包含对加工稿子的要求,和对加工编辑自身的要求两人方面。
对所加工的稿子,应该做到:一、政治性错误坚持改正。二、学术问题,要尊重作者观点。编辑与作者在学术观点上不同时,可以商量,可以质疑,可以请作者补充论证,如果作者不愿改,只能适可而止。三、尊重作者风格,除特殊书稿外,一般不要改。四、文字以少改动为宜,非改不可的一定要改好,切不可把对的改错,更不能为了消灭这一歧义或不统一的矛盾而出现另一歧义或不统一的矛盾。
对加工编辑自身的要求,包括一、要有严肃认真,对作者、读者、人民、国家高度负责的工作作风。二、要勤于查考,切忌过分自信,主观片页,轻信自己的记忆力。三、要细心,切忌粗枝大叶,草率改稿,误解曲解作者原意,造成失误。
红笔
泛指编辑改稿,成为改稿的代名词。为了区别于原稿稿面所用的蓝色或黑色,编辑多用红色钢笔、毛笔或圆珠笔改稿,有时全稿修改完毕用红色毛笔覆盖删削处,故名。在三审制情况下,三个审次的改稿者并不全都用红色笔。通常责任编辑用红色笔,复审和终审用另外颜色的笔,以便区别。编辑改稿须用红色的笔而不能用黑色的笔,因黑色能把原稿上的字迹盖没,无法辨认,而红笔改动的地方仍能显现出原稿字迹。
抄稿
指根据原稿重新誊抄。抄稿原因一是原稿稿面改动过多,勾画过乱,影响排校;二是稿纸受浸,或置放不善,字迹漫漶,纸张破损,不易辨认,需要重抄。抄稿除应按书稿文字规格书写外(参见“书稿文字规格”条),还要求:一、重抄部分的稿纸规格应与原来的一致,不可有大有小,参差不齐,绝对不能在一张稿纸上两面书写。二、一定要用蓝色的圆珠笔或蓝色墨水的钢笔写,绝不可用红色的圆珠笔、红墨水钢笔或铅笔书写。三、整部书稿的书写格式必须统一,即使重新誊抄其中一部分,也应与前后一致。每篇每章要用另一页稿纸开始抄写。四、所用汉字的形体,须以1964年国家公布的《简化字总表》为标准,不能用异体字和复合字。五、全稿抄完,必须在右下角编上统一的页码。如果只抄其中一部分,誊抄结果有长出或短缺页码情况的话,必须将全稿页码重新统一编过。在尾页的页码旁应注“完”字,以示结束。重新誊抄的稿件,须检查一篇。(参见“抄稿检查”条)
抄稿检查
是对重新誊抄过的稿件的检查。稿件誊抄不外科作者自抄和委托他人代抄两种。作者本人抄,因对书稿内容了如指掌,除笔误外,出现的问题相对少些。由他人代抄的稿件,因抄稿人对书稿内容不熟悉、不了解,加上稿面改动过多,勾画过乱,字迹潦草维辨,很容易产生照猫画虎,以讹传讹现象。有人主观臆断,把本来对的地方也抄错;有的人粗枝大叶,有漏字、错字、别字、笔误、脱行、缺段、颠倒、抄重等隐患。有的隐患如不通过检查发现,将来印成出版物在社会上传播,严重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抄稿检查这一道工序,不可等闲视之。
检查抄稿,原则上应逐段、逐行、逐字检查。检查的方面有:一、敏感性的政治术语,特别是字形相似而意义相反的词汇,有没有抄错或脱漏字。二、人名、地名、国名、都市名、技术名称、工具名,有没有抄错、颠倒,或写成近似字。三、年月日、度量衡及数目字的写法,前后是否一致,有没有写颠倒、多字、漏字、小数点点错位。四、计算方式、化学元素名抄写是否正确。五、拉丁字、斯拉夫字、希腊字及其大小写有没有混淆。六、标点称号是否抄对。有时候一个标点符号抄错了,会把整个意思弄反,也须仔细检查。
定稿
指编辑部加工整理完毕,送出版部发排的书稿。因原稿页数较多,加工时间较长,在整部书稿的格式、体例、名词术语、计量、图表等方面,难免有疏忽遗漏、前后不一,页码翻拣时弄颠倒、中缺,稿面残缺模糊等等现象,在发稿前做一番整理、复查、统一工作,称为定稿。定稿的标准是:一、书稿经整理后,已达到发稿应有的水平。二、已经做到印刷厂要求的齐清定的程度。三、发排以后,除无特殊或突发的原因外,一般不会再作较大改动。
齐清定
” 齐、清、定”的涵义指原稿在加工整理后已做到各部分连贯齐全;字迹清楚,无不易辨认之处;经过复查,已完全定稿,无遗留问题。齐清定是为下一工序,即在印刷厂生产制作的各序创造顺利进行的条件。发排以后不会在校样上再作大的改动,以免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延缓出书。但齐清定的要求是相对的,也不是绝对的。
一、齐,指发稿时原稿各级忝部分要齐全,一次发齐。原则上,不论正文还是附件,文稿还是图稿,发稿时应该一样不缺地拢齐,并统一编好页码。但是,对个别部头特大的书稿,为了加快出书速度,预先商量好分期分批发稿,以便印刷厂提前开排,也是可以的。
二、清,指原稿缮写清楚,无论文字、标点、符号、图表、公式、代号,都要书写描绘端正,稿面整洁,涂改勾画处易于辨认。但“清”并不是稿面冰允许有涂改,只有涂改之处不影响辨认,也不是凡改动较多都必须重抄。因为全部重抄,清虽则清了,难免不发生新的错误。要求的只是特别乱的页面重抄。
三、定,指书稿中不留尾巴,将来在校样上一般不作较大修改或改动。但因发生特殊的或突发的情况而在校样上作相应的文字修改或版面改动,也是不可避免的。
发稿
指责任编辑加工整理完毕,经室主任检查复核审查,总编辑签字批准,可以送出版部交印刷厂发排的书稿。
发稿应做好两道工序:一、发稿前的检查。二、填好发稿单。
发稿前的检查,又称定稿,属于琐碎的技术性工作,但至关重要。内容包括:一、集中解决加工过程中遗留的问题。较常见的是政治性与科学性问题。如政策法令的改变、涉外问题、边界领土问题、宗教政策与民族政策问题、保密问题;新学科、新技术的评价,能否公开及保密程度等。二、复查附件(序、跋、出版说明、注释等)的排列顺序并注意其中政治性问题,包括对书中人物的评价、作者及作品评价、政策界限等。三、检查各类图表(插图、地图、表格)是否齐全,图本身有否疏漏、模糊、缺残,图的序列及插在什么地方是否已标示清楚。四、检查书稿页码是否连贯,凡有原文、译文、注释文及多人合集等各编的页码的书稿,要编上统一的页码,从扉页开始到最后一页,以免在排、校过程中发生错乱缺失。五、检查正文体例、标题层次是否统一。六、检查总目录与各章、节的标题是否一致。七、检查内封(书名页)、版权页、内容简介是否齐全,核对书名、署名书写是否正确无误,几者之间是否一致。多卷本还须检查卷与卷之间写法是否一致。八、检查稿面是否清楚,是否达到印刷厂对出版社要求做到的“齐、清、定”╳标准。
填好发稿单,关系到出版社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印刷厂的工作。根据发稿单,美编室设计封面装帧,设计科批划版样格式,印制科开单送印刷厂安排排字、制版、印刷、装订,发行科向新华书店发行主渠道征订印数。安排销售工作,宣传科印制宣传品,做广告,组织书评等。如果发稿单填写不对,将会贻误工作,给以后各职能部门带来意料不到的麻烦。
关于如何填发稿单(参见“发稿单”条)
发科单
指书稿加工整理完毕,并已完成发稿前的检查工作,填写可以交印刷排印的一种通知性(指令性)表格。这种表格通称发稿单。发稿单由责任编辑填定,室主任核发,正副总编辑签发。
发稿单因各出版社专业分工不同而内容项目稍有差异。但主要项目大致包括:
一、书名。书名有正题和副题,有原书名和中译本书名,有外文字母的书名、民族文字的书名、汉文字的书名和加注汉语拼音的书名。有的书名要注明是丛书的一种,或是多卷本中的某一卷。哪些书名须印在封面上,要注明。正副书名加起来字数太多的,应该简化。但简化的书名不能与内封上的正副书名发生不一致。书名的字数、笔画、简繁体,封面与内封上应吻合,填写时不能任意省略或改变。
二、著译著名。这关系到署名问题。封面上不可能罗列一长串著译者名,内封上可以。封面上应该署哪几个人,事先须商量好,然后填写,发稿后不宜更改(在生产过程中更改最容易出错)。要明确著、编、译、校订、注释、校勘、标点、绘制等不同性质,以及合著、合编、合译等情况,不要错填,致使封面与内封发生不一致。
三、发稿情况。包括全稿估计字数,本次发稿字数;文字稿部分共几页,其中内封、出版说明、内容简介、序、凡例、目录、正文、后记、索引各几页;图稿部分,包括地图、插图、表格、照片各几张,或附原文书几册;尚缺件或待发件估计字数,估计发稿日期。估计字数要力求准确,若估计过分悬殊,对书籍的装帧设计会产生负影响。
四、出版名义。现在不少出版社有正牌与副牌之分,还有受委托代印的,必须填写清楚,免出差错。
五、设计要求,包括版式、开本、繁简字体、横直排式、装帧方式、精平装订等。直排书与横排书在版面设计与封面设计、印刷、装订上都不一样;若为套书之一,还应注明参照某书设计,避免卷与卷之间不一致。
六、发行方式。发行方式包括公开发行、凭证发行、内部发行、限国内发行、某一地区发行、可以出口等几种。由于发行方式不同,在印数、装帧设计、宣传推广上也相应不同。
七、看不看校样,在第几校时要几份校样。
八、要求出书时间。若因配合某种需要而赶印的书,应填上日期要求。
九、计划印数。责任编辑根据图书市场信息,填写估计读者的需要量,供发行科参考。
十、内容提要。不同于书籍扉页上的“内容简介”,是向发行部门介绍本书性质、特点、著译者情况、出版意义、读者对象及其层次、发行范围(地区)等(这一项目有的发稿单不列,作另页处理)。
参见
又称“参看”,或“见”。指示读者看了此处后再看其他有关部分,或此处提到的问题在那里已作了详尽阐述。参见有本书参见和他书参见两种。本书参见可注参见╳章╳节或╳页码;他书参见应将被参见的书名、作者、版本、页码、出版年月及地点标出。若参见的是刊物,则还须将刊名、卷数标出,以便查找。
参见条
指辞典工具书在条目选收时,根据词条门类、级别、主从关系而设置的一种条目,用以分别释义,相互补充。辞典工具书由于大型多学科,词目按学科、门类、性质、概念、内容、名称的不同,分基本词与派生词,正名与俗名,主名与从名,全名与简名,现名与旧名等区别,一般以前都作正条、分条列为参见,以补充正条、主条的不足。但在总分关系(基本词与派生词)条目中,如分条内容丰富,一般总条不宜说得太详,总分条叙述各有侧重,分条例作参见。两个门类不同而叙述性质或基本内容同一的条目,可一个作正条,另一作参见条,这类参见条一般不作解释。
互见
相互参见的意思。多见于工具书。
词典工具书的词目选收,多从科学性、知识性、系统性着眼,词目有基本词和派生词,各学科的名词术语、人名地名,往往又有正名、俗名、主名、从名、全名、略各、现名、旧名;还有在不同学科、不同门类里的相关词目。工具书讲求实用性,既要注意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性,又要考虑到通用程度、习惯用法,同时还要照顾到释文的编写体例、释义的深浅详加重和字数限制,因此采用正条和副条办法,各有侧重点。一个正条可以有几个副条,分别释义,相互补充,相互参见。论著的互见,有本书互见、他书互见。他书互见主要是借以说明、佐证、补充本书中阐发的道理。
插图编排
指责任编辑就书稿中插图安排方式所作的考虑。
插图可分若干情况:一、图与正文关系,可分文内图、文后图、图版。二、图与版面关系,可分单面图、跨页图(又叫合页图)、插页图。三、图与版心关系,分版内图、超版心图、出血版图。四、图的方位,分横向图、竖向图、单侧向图、多侧向图。五、图位置,分串文图(又叫卧文图)、非串文图。六、图与栏的关系,多见于报刊杂志及某些分栏工具书,分短栏、通栏(又叫通堂式)、跨栏(又叫破栏)。七图的色彩,分黑白图与彩色图。视书籍性质及其内容选用。
文艺性读物的插图,是为了增加读者阅读兴趣,画面应选择书中有典型意义的人物或场景。科技、史地读物插图,是帮助读者加深理解书籍的内容。两种不同性质的书籍,在插图编排上有不同要求。
如果书中插图较多,编辑在原稿上空出几行,标出插图应放的位置,编上号码,需要加注说明的,在空出的地方加注说明文字。插图上标示的顺序号应与书稿上的顺序号一致。
表格编排
指责任编辑就书稿中表格安排方式所作的考虑。
书刊中表格可分文内表与插表两类。表格按其结构形式可分卡线表、无线表和套线表三种。按其所处地位又可分几种情况:一、从方位上,分横向表、竖向表、侧向表。二、从相对位置,分串文表和非串文表。三、从所占版面,分单面表、跨页表、插页表。四、从栏距,分短栏表、通栏表、跨栏表。
编辑在编排表格时,要尽量使表格的宽度适合籍开本、版面的宽度,尽量减少插表和折页表。因为插表和折页表多了,书籍就会“凸肚”,影响装帧设计的美观和书籍的使用寿命。文内表格与正文应紧密相连。如果有些珞胶格因受版面局限无法与正文紧挨时,编辑应在正文中作适当调整(如将“见下表”改成“见╳页表”)。如果书中插页表或须单排的表格较多,编辑应在原稿上空出几行,标出表格所处位置及其顺序号和表名。稿上的顺序号和表名与表格上所标的顺序号和表名应该一致。
边码
印在书籍正文版心左右侧外白边(切口)上的页码,叫边码。印有边码的书通常都是经典著作或重要学术著作的中译本,边码表示的数字是原文书权威版本的页码,便于读者和研究者通过中译本核查原文。
编校合一
“编校一”不是把编辑与校对工作集中于一身,不是不设专职校对,而是编辑对自己承担的书稿不仅承担责任编辑之责,而且也承担该书的校对工作。解放前,大部分出版社实行编校合一体制。解放后,随着出版事业的发展,编辑部机构扩大,编辑人员与校对人员分属两个部门领导,开始编校分离。但一些人员较少的出版社仍实行编校合一。有相当数量的报社、杂志社至今一直实行编校合一。编校合一通常是校对员就价值在编辑室里工作,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就近与编辑商量解决。实行编校合一的经验是,可以保证校次,消灭差错,缩短出版周期,加快出版物的进度。
编辑看样
又叫编辑读样。指编辑在成书前的最后一次审读。编辑人员在审读和加工整理时已通读过原稿两遍,为防止加工整理时的疏漏,在排版过程中出现的错讹,以及因国内外政治形势发生新的变化和科学技术有新突破而在书稿论述上有牾,设置这一环节,以保证出版物质量,消灭差错。
编辑看样原则上看一次,但重点书稿若时间上许可,可多看一次。编辑看样有两种做法。一是编辑看样与初二校同时进行,另一种是编辑看改回的三校样,在并样时解决校对人员提出的疑问。
编辑需要熟悉校对业务。要注意增删修改所引起的牵动与前后行段变更引起的移动。在处理校样时,要特别注意可能出毛病的地方,如政治性问题,特别是一些比较敏感、容易产生歧义或反义的地方。还要根据不同书稿的特点,注意可能出差错的地方,如技术性、常识性问题。对科技、理工、工具书中的专门名词、术语、符号、代号、数据、数量、公式、表格、插图、各种外文字母、注释、索引等,都要慎重对待,不能掉以轻心。有时候一个符号、一个小数点点错,都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如用药的剂弄错一个小数点,会致人于死地)。对古籍读物中的义同形异的异体字、繁体字、古体字、通假字、俗体字、避讳字及注释、通假字、俗体字、避讳字、冷僻字及注释、引文等;翻译书中的长句子,以及人名、地名、国名、书名、原注与译注等,都要给予注意。编辑要协助校对员解决在校对时提出的疑问,并在校样上处理干净,不留尾巴。
编辑看样不仅看正文,还要注意封面、扉页、版权页、目录、插图照片、前后记等,因为这些分别由美术设计、版面设计人员经手,容易出现不一致与差错之处。
作者看样
指把校样送请作者本人审阅。请作者看校样的书,一般在出版社编辑部门认为是比较重要的,或内容比较复杂的书籍,含有:一、尊重作者,请他对编辑加工整理后的文稿予以认可。二、对自从作者交稿以后到校样打出来这一段时间里,因新形势、新科技的发展而出现的问题里、新提法,请作者作不牵动版面的局部性订正。三、对校样中所排的复杂公式、图表、符号、数据、稀有文种及其各类字体、标记等,请作者协助审核校正,因为这些容易排错,而校对员限于专业的水平,不易发现。
签字付型
指清样校毕退印刷厂付型前编辑部的签字。一般清样在校对员校毕后,送编辑室核查认可。责任编辑对全书作最后一次全面检查,包括封面、环衬、内封、目录、前言、后记、内容提要、版权页、索引、附录等,确认已经没有未解决的问题后,在清样上签注“同意付型”字样。重要书稿由室主任或分管总编辑签字批准付型。
样书检查
指责任编辑对其所编书稿样书的检查。印刷厂通常在正式成排装订之前,先制出若于本样书送出版社核阅。出版社检查样书,要点在于防不合格品出厂。出版部检查着重在:一、无错字。二、清晰。三、规格准确。四、平整。而责任编辑的检查,除上述外,还应注意:一、书稿自签字付型到样书送来这段时间内,有无因新形势的发展而影响到书的内容的。二、印件序列是否准确,插页是否插在应插的地方。三、插图、照片的墨色或色彩是否均匀,有无丢角或糊版。四、与成套书中其他各书在装帧上(包括纸张、面料、封面色泽)是否一致。出版部应把检查结果登记在记录上。如检查合格,出版社以书面通知厂方,准许成批装订出厂。
批准发行
是样书检查许可发行的手续,也是出版社对书籍发行前必须履行的程序。
出版社收到印刷厂送来的样书后,除出版部检查样书的印刷质量外,编辑部主要检查书籍的内容与形式,以及自发稿到印出样书这段时间内新形势变化对发行有无影响问题。如果检查下来,文字、插图、装帧等内容与形式均无问题,却因形势变化而须变更发行方式(公开发行、内部发行、限制发行、可否出口等),或稍有问题须换页时,由责任编辑及时提出。如果都没有问题,由编辑室主任、总编辑在批准样检查的同时,签字批准发行。批准发行由出版社以书面形式通知发行部门。
版本记录
指正式出版物(图书、期刊)的历史性记录。版本记录的目的在于供图书馆、发行机构及读者查考。
版本记录是根据出版总署1953年颁发的文件,要求于当年5月1日起实施的。1954年又发出通报,就记录项目作了明确规定。当时记录项目规定为十项:一、书名。二、著作者(或绘制者)、编辑者、翻译者的姓名和笔名。三、出版者和印刷者的名称及所在地,发行者的名称。四、书刊出版社营业许可证号码(现已改为书号)。五、版次、印次、印数。六、出版年月。七、开本或开张。八、字数。九、定价。十、内容提要。以上第一至第九项一般应记载在一起。
翻译书籍的版本记录另加三项:一、原著作者的国籍。二、原书名,原著者及原出版者名称的原文。三、所据版本的出版年月及版次。转译的书则记所据译本的书名、著作者和翻译者的姓名、出版者名称的原文,及出版年月和版次。但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及文件性书籍,原著者国籍、翻译者、编辑者等项目可以不载。
除著作者、编辑者、翻译者姓名外,规定版本记录可以根据需要载明校订者、责任编辑、装帧设计者、插图者和校对者的姓名。
全书字数以正文计算,封面、扉页、空白页、目录、章题页、页码、大量插图、中缝、书眉不计字数。夹排在正文中不易剔除的零星插图可计字数。
向别地出版社租型造货的,要记载原出版者及重印者名称,版次依照原出版物,不可变更,印次和印数按租型重印的数量统计。在印次前加重印者所在地的地名。
出版社自己的几个地区造货的,版次、印次、印数都应该连续累计,并在印数后加括号,标明在何地造货。
从其他出版社转移过来的书籍,版次从第一版算起,改称“新一版”,印次和印数也重新算起。但在版本记录中,一般应注明原出版者的名称。
版本记录都印在书上,又叫版权页。有些出版社为了统计和查阅方便,另立专册的叫版权记录册,以卡片形式排列的叫版权卡。
初版
指第一次出版的图书。由单行本汇辑的选集、丛书,或从选集、丛书、全集中抽印的单行本,都称为初版。
新版
泛指新出版的图书。如甲出版社出过的书转入乙出版社再出,版次、印次即重新算起, 第一次印行时称新一版。
再版
一、又称海盗版。旧时称翻印。指末经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包括原出版社)同意或授,擅自复制的侵权行为。
翻版印出的书版式与字体与原书一样,几可乱真,因印制成本纸,既不付给作者版税稿酬,又不给原出版社以补偿,故旧社会不法书商趋之若干鹜。翻印是非法出版活动,翻版书是非法出版物,在我国和国际上都是不许可的,要受法律追究。
二、印刷制版术语。指根据已制成的原版(俗称底版)或透明原图复制印版的方法,称为翻版,俗称“考贝”。
绝版
图书因原版已毁,或因政治原因销毁不再重印,称为绝版。
翻印
一、又称翻版。指未得原出版者或原作者同意擅自依原书内容印行,一般不给作者版税或稿酬,也不注明原书出处,是一种盗印行为。翻印行为要受法律追究。
二、非出版单位按书刊原样重印。新中国成立后, 对翻印行为是不允许的。1953年,出版总署行文,纠正任意翻印图书的现象。但对个别单位因急需用某书,书店无货供应,原出版社又不能保证及时印出,在征得原出版社同意,并通过当地新闻出版行政机关,注明原出版社名称和原出版时间,并支付报酬的情况下,可以少量翻印。
影印
翻版的一种。翻版含有贬意,是非法的,而影印一般得到原书作者或出版社同意或授权,是合法的翻印。如50年代影印苏联教科书,上海书启80年代影印解放前出版的报刊及某些旧书。
古籍版本
指我国古代印本书籍的版本。古代称雕版印刷的书为版,手抄的为本。公元6世纪末隋代开始有雕版刻书。自雕版刻书出现后,才有“版本”一词。以后版本涵义范围扩大,不仅把抄本,还把石经摹拓装订成册的拓本,以及近代用新技术印的石印本和影印本,统称为版本。我国最初的刻书盛行在唐代的四川蜀中。刻书以宋代最多,而且刻工精美。古籍的刊印经历了手抄、雕版、烧土活字、木活字、铜活字等几个阶段,加上各个时代、各种用途的不同,古籍版本便有了许多名称。
一、写本、钞本、拓本
(一)旧钞本,誊抄叫“写”,因此钞本也叫写本,不详年代的钞本叫旧钞本或旧写本。(二)影写本,摹写宋元代的旧版书,点书行款完全按照原样式。(三)稿本,没有刻出来的叫稿本,作者自己抄写的稿本叫手稿本。(四)乌丝栏钞本、朱丝栏钞本,书页上印有界格叫栏,黑色的叫乌,红色的叫朱。
二、刻本
(一)以本子的性质区分:1.原刊本。2.旧刊本,指不详刊刻年代者。3.重刻本。4.精刻本。5.写刻本,乍看好像是钞本,实际上是请名人缮写后刻印的。始于元代,清初较普遍。6.翻刻本。影写原本以后上版翻刻,如翻刻宋版的叫复宋体。7.通行本。8.修补本,刊版存放年代久,在字迹模糊磨磨损地方有修补。9.邋遢本,指版刻不佳者。10.活字体,用胶泥刻字、木活字、铜活字印的本子,始见于北京。11.聚珍本,活字本的雅称。12.百衲本,将各种佚散不全的版本,连缀配齐,像和尚穿的百衲衣,故名。
(二)以刻版时代区分:1.唐卷子本、宋刑本、辽金刊本、元刊本、明刊本、清代刻本。2.元翻宋刻本,明翻宋刻本。3.初印本,雕版刻书的第一个印次,经过修订重梓,叫嗣印本。4.后印本,初印本以后的印次。
(三)以刻印单位区分:1.官刻本,由官署负责刊印。2.家刻本、家塾本、书塾本,由私人或书塾印行。3.经厂本,由明朝司礼监经厂库印行,因多出于宦官之手,校刊不精,但书阔大而美观。4.监本,国子监所刻。明朝分南北两国子监,故又有南监本与北监本之分。5.武英殿本,简称殿本,为清朝武英殿刊刻6.内府本.7.藩本,明朝王府所刊。8.局本,各省官书局所刻,官书局前常冠有刊刻者的姓名。9.坊刻本,书贾所刻,五代叫书肆,北宋叫书林、书堂,南宋叫书棚、书铺,近代叫书店、书堂,南宋叫书棚、书铺,近代叫书店、书局,统称书坊。10.闽本、建本、麻阳本,宋代福建省建阳府麻纱坊所刻,故名,校刊不精,行销较广。
(四)从印刷方法来区别:1.朱印本,系用朱色印刷。2.蓝印本,明末志书多用蓝色印刷。3.初印红本,按惯例,书版雕成后,最初印几部书用红色,故名。4.套印本、朱墨本。5.古印本,清末开始用石面制版印书。
(五)从发行情况区分:1.业务本,把多种书汇集在一起印行叫业书,印本便是业书本。2.单行本、别行本、零本,在一套书中因需要而另行单独印行的书。3.抽印本,将某书中的一部分,或多卷本中的一卷,抽出来单犯印行。4.附刻本,附刻在某书之后,但内容、性质与主书关系不大。
(六)从版本、字体、装订区分:1.大字本、小字本,宋元刻书尚大字,称大字本。2.仿宋本、聚珍仿宋本。3.巾箱本、巾厢本,版式或开本很小,可以用手巾裹起来。4.袖珍本,开本很小,可以藏于袖中。
三、版本情况
(一)从批注情况区分:1.校本,藏书家将他的善本与他人互助校勘,录其异用在所藏的本子上。2.过校本、录校本,指过录前人或他人的批校在自己的书上。3.善于本,校勘正确,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的本子。4.评点本,批评圈点的书。如记入评点的人,称某氏评点本。5.注释本。
(二)从流传情况区分:1.节本,原书卷帙浩繁,重刊时,删繁节要,故名。2.辑佚本,原书已佚散,从其他书中辑出编成书,使原书多少能保持本来面目。5.孤本,海内外除本书外没有第二本的。6.罕传本,又叫秘籍、珍本,海内外罕见。7.增订本。8.订正本。9.进呈本、经呈本,指前代刊刻的经过皇帝御览过的本子。10.书帕本,开本大小类似袖珍本或巾厢本,用锦帕包裹,一书一帕,故名。这类书始于明末,多用于馈送当权派,外表华丽,内容质量不高。
–摘自《中国出版百科全书》 主编:许力以
编辑后期加工和编排(编辑必读,特别是像我这样半路出家的编辑) - 一撇后生 - 2001-02-16 17:19:27
我正用的着呢,谢谢 我也是半路出家啊,要学的东西很多,还希望多多指教啊
Re:编辑后期加工和编排(编辑必读,特别是像我这样半路出家的编辑) - 潘燕辉 - 2001-02-16 17:37:17
好传统啊……
Re:编辑后期加工和编排(编辑必读,特别是像我这样半路出家的编辑) - 徐远明 - 2001-02-16 17:40:16
专家,专家,的确是专家!
Re:编辑后期加工和编排(编辑必读,特别是像我这样半路出家的编辑) - 曾丹 - 2001-02-16 21:06:37
看不出这对现在的编辑有多大现实意义 倒是对半路出家的所谓总编有些帮助 还是老潘说得好:好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