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网初期 - IT杂谈 - 紫竹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26 次) 时间:2001-02-14 08:40:34 来源:紫竹 (紫竹) 原创-IT

我的第一次上网,大约在1996年8月,家里P100的机子里装的是14.4K的Modem,通过163拨号连接后,一直与世隔绝的windows(视窗),真的变成了通向世界的“窗口”。那感觉,岂止一个“cool”字了得!当年我已40岁了,在看到显示屏上不断变化的信息时,居然是“very excited”(很激动)。我一下子想起了20多年前在农村插队的日子——有一年秋天,我一人为生产队放管着几百只鸭子,日夜躺在一个池塘边的草棚里,鸭子在塘里悠哉戏水,我却百无聊耐,不知道去学点什么,不知道能学点什么,呆呆地看着水里倒映出的蓝天白云,连一个半导体也没有……那最美好年华中的许多日子,就以那“池塘边”的方式白白磨耗了。——我们这一代人,还能赶上“数字化生存”,幸耶!

96年上网的速度实在很慢,浏览一个新的页面常常要等上几分钟,却仍然乐此不疲,整晚整晚地泡在网上,头几个月的帐单每月都在500-600元,最高的一个月好超过了900元。其实,那时网上还真没有多少东西看,中文的信息更是少得可怜,什么“搜孤”、“雅虎”(中文)等门户站点还不见踪影,“新浪”、“8848”等“后起之秀”更是杳无声息。当时我光顾得最多的是《联合早报》电子版和《南洋商报》电子版,在办报思想上,前“左”后右。由于多年来无法获取境外的中文信息,这两份网上报纸已经使我觉得坐到一桌很丰盛的宴席上了。英文的网站,我也常去看看,看得较多的是USA TODAY电子版和露透社的新闻发布版面。

上网两个月后才学会了发E-mail,开始几次总发不出去,有些设置搞错了,发出去的又被退回来了,对发E-mail还有一点畏惧感。第一封E-mail是发给我哥哥的,他那时在澳大利亚读博士。亲身体验了一封信飞向全球任何一处只要十几秒种的神奇,我当时想,仅就电子信箱这一项功能也会使因特网在世界很快地“疯狂”起来。

那时的中文聊天室也很少,很少的聊天室里人气还不旺。在该浏览的地方都“逛”过之后,我开始迷上了“netmeeting”。这个软件名的意思就是“meeting in the net”(网上相会)。“netmeeting”有中、英文两种版本,在反复“install”(安装)和“uninstall”(缷载)之后,我还是选择了英文版的“netmeeting 2.0”。这个版本很好用,拨号上网后,启动“netmeeting”,再选定一个远程服务器,就可以与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中国正在网上并且也使用“netmeeting”者交流了。记得跟美国、加拿大、墨西哥、阿根廷、南非、埃及、土耳其、日本的许多网民都交谈过,每一次交谈从敲一个“hi”开始,很快就能得一个回应通常也是“hi”或“hello”。好在英语不错,英文打字也快,所以有一阵对“netmeeting”很痴迷。选择交谈对象很随机,一般总希望选一个“female”(女性),选错了就少谈一会儿,选对了自然就谈得时间长一些。遥想当年在农村放鸭子的时候,是最渴望接触异性的年龄,愚昧与贫穷却把一代人都给压抑了。现在人到中年,能在网上解解“馋”——也还算生逢其时。

“netmeeting”中有7—8个服务器好选,但不管选定哪一个,都是美国人最多,日本人次多,中国人很少,所以从中能明显地感受到国与国之间在电脑普及、网络运用方面的差别。“netmeeting”是微软的产品,是盖茨搞出来的。盖茨只比我大一岁,是同时代、同年龄层次人。当我辈——几千万知识青年正在农村“放鸭子”、修地球的时候,当所有中国人都在“三忠于,四无限”的时候,盖茨已开始了Microsoft(微软)的初期创业——信息产业在美国人已悄然起步——现在能没有差别吗?我想,上网最大的意义,就是使我们这个正在走向开放的民族,更彻底地认识到这种差别,更快地与世界沟通,彻底结束自我封闭。

1999.8.2

   

上网初期 - 徐远明 - 2001-02-14 09:38:50

都经常和老外谈些什么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