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还是意识及政策问题--不是缺好记者,而是缺培养好记者的土壤 - 起跑线 - 信海光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467 次) 时间:2001-02-12 18:35:24 来源:信海光 (信海光) 原创-IT

中国最优秀的记者还是集中在一些传统的新闻单位
比如,
不是在南方周末而是中国青年报
前段时间,
南方周末到中国青年挖人,刹羽而归。
体制是最主要的,迟宇宙在南方周末写了很多东西,谁知道他在北京某青年杂志实习完没能留下呢?
同样是人民日报的人,为什么能有环球时报呢?
同样是南方日报,为什么能有南方周末的?
实际上做出不同成绩的都还是同一帮人。只不过他们的机会、舞台不同了而已。
主编能做什么?记者能做什么?
有了宽松的政策与环境,自然有好的主编与记者脱颖而出。
同时我也亲眼在看着好多在大单位的优秀同学、朋友因为机制问题而逐渐淹没。
大报主编们说: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此中又有多少无奈?
亲身参与过权威新闻媒体工作的朋友会有体会,他们的领导意识先进的往往会令你吃惊。而在没有接触以前,你会想,凭他现在做的东西,该是多么陈腐的一个人?亲身参与过权威媒体的选题会也是一样,优秀的想法创意不仅仅是财经、南方周末才有!
关键是,好的想法能够有多少被实现出来,好的想法有多少被淹没在旧的体制里?
中国的矛盾就在这里,太多的优秀人才不得不在那里绕弯子,一个主编改革要绕弯子,政策、经济、人事的弯子有得绕;一个年轻记者为了户口、编制这东西也要绕弯子,去一个国家权威新闻单位要签五年约。
而优秀的新闻媒体的突破也肯定不是在记者、主编方面的突破,而是在体制、运作方式的突破!!!
我最渴望的是希望中国新闻界有一个规范的市场,有一片肥沃的土壤。
土壤在的话,自然会有无数的优秀主遍涌现出来。
土壤在的话,自然会有无数优秀的记者涌现出来。
不是不存在,你知道有多少优秀的人隐藏在体制下面?

离开本质问题,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关键还是意识及政策问题--不是缺好记者,而是缺培养好记者的土壤 - 布衣挽歌 - 2001-02-12 19:32:15

果然是理越辨越明。

海光兄谈的是外因吧? - 百步穿杨 - 2001-02-12 19:53:37

很想听听海光兄对内因的高论。

Re:关键还是意识及政策问题--不是缺好记者,而是缺培养好记者的土壤 - 信海光 - 2001-02-12 19:58:09

高见说不上。 你的意思是指我在做记者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或者这些问题对媒体的影响吧。也就还是说主编与记者的问题吧。 等我想想。

Re:关键还是意识及政策问题--不是缺好记者,而是缺培养好记者的土壤 - 信海光 - 2001-02-12 20:10:53

想来想去觉得我说的大环境还是总纠缠在里头。 这才是关键的。 很多想法的实现都和那东西有关 都受制约。 记者需要勤奋但需要激励,这就需要机制问题, 记者需要灵活但需要良知,这也是一个机制问题。 写作风格可以西化但办刊风格更需要现代化,这也要看机制容忍不容忍。 主编改刊需要钱,找钱需要机制。 投资者需要投资,投资也需要机制。 在现有机制下,善于突破的媒体最容易成为好媒体, 善于突破的记者最容易成为好记者。 善于突破的主编最容易成为好主编。 这都有事例可以举出, 然而,好的首先都是生存下来的, 君不见每年在突破中淹没的媒体和记者有多少? 好在记者比媒体幸运。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主编就不一定了---事例数不胜数。 机制的本质就是保障和约束。 媒体和记者最需要的也是保障和约束。

Re:关键还是意识及政策问题--不是缺好记者,而是缺培养好记者的土壤 - 潘燕辉 - 2001-02-12 20:15:45

实际上我认为是一个职能转换的问题,记者写的好一些就当了主任,国内大部分媒体都是这样。但是当记者作了主任或是主编的时候,他的工作职能发生了变化,已经不是以前当记者时候的工作了,这时候大部分人都没有适应,所以没有完成自己的工作,仍旧把自己当成记者来工作,当然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