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访亿万富豪李晓华的财富、网络观 - 网吧 - 独孤寻欢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251 次) 时间:2001-02-11 14:09:49 来源:独孤寻欢 (独孤寻欢) 原创-IT

财富这个东西,来源于社会,来源于消费者,其实是一种社会财富在你手里的短暂停留。财富还是属于社会,最终还要用于社会,我觉得一个人有多少财富并不重要。

李晓华抢滩生物金矿(初稿)

有一位中国民营企业家曾经被《时代》周刊评为最有成就的企业家,并将他那幅在法国巴黎国际机场、里昂国际广场高悬的巨幅照片:一个中国人在天安门广场前,倚着他那款大陆第一部火红色的法拉利“钻石”跑车,照片下方的说明是,“来自红色资本主义的挑战者”。以纸张的方式送到了每一位《时代》读者手中。
这个中国人便是曾几度被美国《财富》杂志誉为中国大陆首富、香港华达集团董事长李晓华。

我没钱没关系,想尽一切办法才由北大荒落户到河北当一个农民,虽然是当农民,但毕竟离北京的家近了,我还是心满意足。

“说实话,我还没看过福布斯排名,我觉得这个排名不一定准确。真正的商人都不注重这种排名游戏,我更注重实效。”
2000年末,《福布斯》对2000年中国50位富豪再一次排了座次,李晓华名列第十一。此前的两次《福布斯》排名中,李晓华都名列中国富豪榜第二人。无论是排名第二还是十一,崇尚“在商言商”的李晓华都很平静,对本刊记者笑言。
《福布斯》的排名游戏对那些刚刚晋身其中的网络新贵也许还有某种程度的炒作价值,但对李晓华而言,这只是他生命中若干桂冠中微不足道的一顶。
也许八十年代后出生的中国年青人对李晓华可能一无所知,但在知青一代以及其后的几代人中,李晓华几乎是一个典型的中国造“阿里巴巴”,从一贫如洗的锅炉工白手起家,几经创业风雨终成亿万富翁,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一个时代创富的代名词——
他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世界和平使者”荣誉称号,太空中国际标号为3556的行星被命名为“李晓华星”, 他聘请澳大利亚前总统霍克为自己的私人顾问,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对他说,“你的这种奋斗精神,是美国青年学习的榜样”……
让克林顿说这番话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实在是李晓华的创富故事跌 起伏,从草根界迈入亿万富豪阶层的故事颇具传奇色彩。
1951年1月18日,在这个粤语里称为“要发”的日子里,李晓华诞生在北京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排行老三。虽然住在钱粮胡同,但家里却是缺钱少粮。由于家境清贫,全家六口人挤住一间没有窗户、只有一道门的七平方米小平房里。
“那时候真的很穷。比如说吃米饭,父母都舍不得吃,中间划一个十字,认认真真地切好,让我们兄弟四人一人一块,即便这样我们还是吃不饱。逢年过节,别人家的孩子吃鱼吃肉,母亲从外面买回一串冰糖葫芦,兄弟四个一人两颗,便算是过年的大餐及礼物”。
李晓华从父母那里继承了勤劳朴素的品性,更明白了一个道理,改变命运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
17岁那年他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激情满怀地奔赴北大荒,成为一名骄傲的“兵团战士”,职司拖拉机手。尽管他15岁便辍学,但在北大荒时他闲下来便写一些“小说”来打发时间。“我当时的理想就是当个称职的拖拉机手。在兵团最难忘的一件事是,有一次去收麦子,摇拖拉机的发动机,谁知竟被摇把打坏了肚子,晕倒在麦秸上。后来一阵机器的轰鸣场将我惊醒,原来竟是一辆收麦子的卡车,差点将我碾死”。
“后来大家都想尽办法回城,而我没钱没关系,想尽一切办法才由北大荒落户到河北当一个农民,虽然是当农民,但毕竟离北京的家近了,我还是心满意足。”在河北的时候,他在当时涿县农村社办玻璃厂厂长曹学华的引导下,从推销玻璃仪器开始,逐步投身商海。

二角钱一杯的饮料,人们排着长队来买。这个夏天我赚了十多万元。当时我想,今年我的生意这么好,明年这里至少会出现100台冷饮机,生意肯定不好做。

两年之后,李晓华回到阔别8年的北京。
“我先在北京一家银行的科研处烧锅炉,但这是个季节性工作,冬天一过就面临失业之忧。后来谋到了一个正式工作,在经贸部出口大楼的食堂里当炊事员。能找到这份铁饭碗,当时可真够乐的。”
但有了在河北从商的经历,李晓华不安份的心日益活跃起来,在私底下倒腾一些小买卖。当时是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初露端倪,“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使李晓华兴奋不已,正式加盟中国第一代个体户的行列。
李晓华南下广州广交会寻找商业机会时,看上了一台美国产的样品冷饮机,掏出身边仅有的3000元人民币,将这台冷饮机运回了北京。“盛夏时分,我将这台冷饮机运到游人如炽的北戴河海滨浴场, 二角钱一杯的饮料,人们排着长队来买。这个夏天我赚了十多万元。当时我想,今年我的生意这么好,明年这里至少会出现100台冷饮机,生意肯定不好做。尽管没有人相信我的判断,但我还是毅然将冷饮机出手,转行做录相放映的生意。”
事实证明李晓华的判断是正确的,第二年北戴河发生冷饮大战,而他在秦皇岛的录像生意却是河北省独此一家,一元钱的门票被炒到十元钱一张,仍然是门庭若市。
冷饮机、录相厅以及兼做的小电器生意,使李晓华赚到了100万元。而在当时,中国的万元户还是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概念。
事业发展到八十年代中期,李晓华开着奔驰280,成了北京城里知名的“大款”。但由于起步门槛低度,李晓华的心里暗暗着急,如何才能有更大的发展?
原北京市一商局副局长宋学进是他的忘年交,对他的一席话使李晓华茅塞顿开,“要做大生意,应该出国去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虚心地向外国人学习经商之道。要有志气成为中国的大商人,爱国的商人,才能为国效劳”。
1985年底,“百万大款”李晓华东渡扶桑潜心学习,踏实打工,日本人务实自强的精神给了他极大的启示。但一些日本人的种族歧视观念,也一再刺痛了他的心。
一年后李晓华在日本注册了一间公司。“当时不仅仅是想赚钱,更多的是想证明中国人也有经商才能,中国人的素质并不比日本人差”。
当时正逢赵章光101毛发再生精在日本火爆,价格一路上扬,李晓华心机一动,立即返身国内,通过各种渠道争取到101在日本的代理权。5美元成本的101,在日本炒得最高时达到100美元左右。由于利润巨高,一时间不少假货充斥市场,在其它代理商忙着搞防伪打假的时候,李晓华直觉地认为,假货一多,101品牌的信誉度便会受影响,于是以低廉的价格将手中的101全部低价抛售。
李晓华的直觉再次帮了他,在他离开日本不久,101在日本市场一落千丈。但代理101那一役,使李晓华赚取了上亿元资产,为他进军国际商战奠定了基础。

这个背水一战的风险实在是太大了,如果这段公路无法脱手,李晓华只有跳楼了

1988年,李晓华在香港注册成立香港华达国际投资集团公司并出任董事局主席。
当时正值北京政治风波,香港房地产市场大跌,“跳楼价”成了房地产商人最贴切的表达。李晓华决定逆市操作,力排众议,倾囊收购,被本港多家媒体以“李晓华坐到定时炸弹上决定不等明天不睹今天”为题,报道其收购楼花的壮举。
半年后,中国政局稳定,香港房地产市场直线攀升,李晓华及时抛售,顿时赚了个满钵。
如果这算是李晓华经典的创富个案,他其后投标东南亚高速公路的开发权,却让他几乎尝到了满盘皆输的苦果。
1991年,李晓华获悉东南亚有一条高速公路的开发权在对外招标,条件相当优惠却无人应标。而他无意中捕捉到的一条重要信息是,在这条公路不远处发现了一个大油田,但政府还没有最后确认。
李晓华因此迅速作出反应,拿出全部积蓄,又以房产抵押从银行贷款,以3800多万美元买下了这条公路的开发权。而银行的还款期从半年后开始,一旦油田的消息届时不发布,便意味着李晓华将“一失足成千古恨”,不但公路开发将困难重重,其离倾家荡产的日子也不远了。
5个多月过去后,消息还没有发布,他几乎陷入了近乎绝望的境地,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由于手里没有闲钱,每天只吃方便面和盒饭,而住处则是向朋友借来的。
“到了5月初。我每天什么事都不干,盯着电视上的消息。我现在仍清楚地记得5月16日,突然有人敲我的门,告诉我油田的消息公布了,而我偏偏就是那天没有看电视。现在想来,倒象是命运在故意弄人”。
他妻子在事后亦不胜唏嘘,“这个背水一战的风险实在是太大了,如果这段公路无法脱手,李晓华只有跳楼了”。油田消息发布后,李晓华的投标项目身价翻了几个跟斗,再次成为最后的大赢家。对于李晓华而言,这笔生意可以看作是他告别冒险经商时代的最后终结者。
其后他稳打稳扎,先后在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称为“人类未来的粮食”绿A螺旋藻产品上做文章,在云南西部的程海湖中建立一座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纯天然螺旋藻生产基地。并涉足高科技产业,与以色列合作生产世界上第一台光扫描快速英译汉电子翻译器“译神”,一夜之间风靡了西方。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访问中国时,特地将这款英译汉的“译神”送给朱容基总理作为礼物。与此同时,李晓华还与俄国联合开发农业联合收割机项目。
在李晓华的打造下,华达集团现在已成为一个多元化跨国公司,形成拥有40余个下属企业,近万名员工,横跨欧、美、澳洲大陆,涉及能源、房地产、机械制造、日用工业品、食品加工以及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等七大领域的多元化国际企业集团。

我从来都不是一个冒险家,冒险家更象一个赌徒。但不是冒险家不意味着不承担风险。每个商人都应该具备承担风险的能力。

几乎每位采访李晓华的中外记者都会与他探讨,为什么与他同期发迹的牟其中等富豪纷纷中箭落马,而他却是“东方不败”,几经风雨而屹立不倒。
他的助手、副总裁张曼琳小姐说,“李总长盛不衰,源于他自身的勤勉、上进、努力奋斗、不断接受新生事物,公司刚开始从贸易到房地产,现在又涉足高新技术产品,从行业变迁中可以看出他非常接受新的事物。跟他接触的人都知道,他关注慈善和教育事业,建了很多希望小学,积极为社会做一些工作。朋友特别多,因为待人真诚,他帮别人,别人也帮他。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对所从事的生意有着较为深刻的研究。公司整体的发展策略比较正确,往往有些老板一单生意亏了就倒下了。
李晓华则认为自己的成功是“理性分析+商业头脑”。 “我不好评论其它人为什么倒下,只能说说自己。我没有大起大落,没有倒下去,因为我很明白一个民营企业的走向与未来,不断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变化,在改革大潮中没有重大失误,不打擦边球,违法的生意不做,并依靠集体的智慧来决策公司重大事务。”
业界更多的分析家认为李晓华的发迹充盈着投机的痕迹,诸如进军香港房地产一役,但李晓华事后却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对我的祖国充满着信心”。事实上从1991年以后,李晓华便将业务重点从香港、东南亚转移至中国内地市场,因为他在中国看到了一个全新而巨大的商业机会。
但我们从李晓华的成功发迹史中还是可以找到一些轨迹,例如他所从事的经营大部分是短线操作,有些类似于在股市上炒短线的股民,一俟获利立即抛出,转购下一支潜力股,从而不断地完成了创业的原始积累,然后才开始逐步做一些长线投资。
这中间当然会有冒险的成份,“在别人看来我许多项目都是在冒险,但从我的角度而言,并不完全是,其实我已经将各项利弊、细节分析得淋漓尽致。我从来都不是一个冒险家,冒险家更象一个赌徒。但不是冒险家不意味着不承担风险。每个商人都应该具备承担风险的能力。其实我即使真的输光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我记得一位伟人说过,如果我在沙漠上哪怕只有一滴水,我也能走出沙漠”。
“如果说我经商初期时的冒险还处于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那么现在成熟了就不能再象以前那样冒险了。”

您慷慨地帮助那些贫困的人,令我非常钦佩。作为一个拥有如此成就的私人企业家,这真是高尚的善举。您的精神目标和联合国是一致的。

《福布斯》世纪末的评比数据是:以1996年集团资产计算,李晓华的个人财产为2.5亿美元。而4年来李晓华的生意一直在成长,其资产积累也在呈几何级增加。
记者问他现在拥有多少个人资产。李晓华微笑不答。倒是说了这样一句别有韵味的话,“财富源于社会,用之于社会,对我本人而言其实没有太大的意义”。
事实上世界上的亿万富翁很多,但象李晓华一般在国际上有较大声誉的民营企业家却是屈指可数。很多人觉得李晓华更象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因为诸多国外元首级领导都曾与他有过一定的交往。
1996年他曾应美国前总统布什的邀请到美国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友好访问,并参加观摩了当年的总统杯世界名人高尔夫球赛,与克林顿总统进行了长达半个多小时的交流,其中一段对话颇为精彩。
克林顿:“听说你过去很贫穷,通过努力变得很富裕了,你是中国很成功的商人。”
李晓华:“谢谢,其实我并不算成功,我的转变不仅是靠努力,更重要的是受惠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政策,在中国不仅是我,还有许许多多的人从贫穷走向了富裕。”
克林顿:“你的这种奋斗精神,是美国青年学习的榜样”。
克林顿:“听说天上有一颗星星是你?对吗?”
李晓华:“是,今年3月1日,由中国紫金山天文台提名、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国际编号为3556的小行星命名为‘李晓华星’”。
克林顿:“那你很了不起呀,我的名字还没有上太空呢(笑)”。
第二天美国几家颇有影响的报纸都发布了“克林顿总统和布什前总统会见华人企业家”的消息,在华人圈引起了较大的轰动,同时接受两任美国总统接见的华人民营企业家,李晓华是第一个。而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上任后唯一会见的中国企业家也是李晓华。聘请外国前总统担纲自己的顾问李晓华更是中国第一人。
1997年1月,克林顿总统连任的就职演说时,李晓华应邀在贵宾席就坐。并应邀成为第一位在美国前总统布什家中作客的中国人,在布什家中举行了他的46岁生日午宴,并由小布什(美国现任总统)带领李晓华游览了休斯敦市容。宴席间布什真诚地说,“李先生,你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你从一个苦孩子奋斗成为一个亿万富翁。我们敬佩的不是你的资产,而是你的奋斗精神。我祝愿你的事业不断发展。你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财富,又用财富造福于社会,上帝都会感谢你”。
布什这段话点睛地道出了李晓华与其它富豪之间的区别,他是一位热心于支持中国教育、体育、科技、社会公益事业的商人,1990年他还不算富裕时,为了赞助亚运会他便捐献巨款100万元,1996年他又向第26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捐款100万元。
他还先后在祖国各地为希望工程捐款,兴建希望小学,并设立了十多项教、奖学基金,为贫困地区的人民建工厂、建敬老院,为支持各类体充比赛和大型综合活动提供资金和车辆,几年来,他仅在国内的教育、科技和社会公益事业项目的捐款便高达1亿元人民币。
这种慷慨解囊为社会公益事业服务的态度并不是所有商人都能够拥有的。因此他同时荣获了联合国科学与和平组织颁发的“科学与和平奖”、“和平使者奖”。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给李晓华的信中这样写道,“您慷慨地帮助那些贫困的人,令我非常钦佩。作为一个拥有如此成就的私人企业家,这真是高尚的善举。您的精神目标和联合国是一致的。您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我鼓励您继续为减轻人类贫困与痛苦而奋斗”。

我买法拉利不止于满足儿时的梦想,也是要向世人展示,中国人也买得起法拉利。

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的李晓华从小就是个车迷。
尽管他的生意越来越好,但他爱车的嗜好却丝毫没有变过,各种车展、新车发布会经常能看到他的身影。他玩过的车也相当多,从最初的奔驰280、560、600,到中国第一辆被称为世界车坛“钻石”的法拉利跑车,直至今天的宝马、奔驰ML320SUV,每一辆都是他爱车最好的佐证。
李晓华在首部法拉利进入中国的发车现场时说,“以前,咱们中国人给人的印象是一穷二白,让世人看不起。人们对中国的了解就是贫穷。现在,中国已经开放了,物质生活正在得到改善。奔驰和法拉利都是我小时候最梦想的汽车,那时不敢想有一天会拥有这两种车,只能看着图片,或是看看街上的其它车辆解解馋。我买法拉利不止于满足儿时的梦想,也是要向世人展示,中国人也买得起法拉利”。
李晓华不仅玩车,更爱车,有时候看到别人洗车时操作不够规范,他会亲自下车动手擦洗,生怕车子受了委屈。
在生活中,李晓华也是一个有情有意的真男人。一次去参观北大荒图片展,他望着那些将年轻生命献给北大荒战友的战友遗像,悲壮的感觉油然而生,忍不住破了自己男儿有泪不轻弹的信条。
据说他曾经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初恋。知青时为了看女朋友从河北扒火车到北大荒,连夜踏着齐膝深的大雪,冒着零下40摄氏度的寒冷,而女友却早已不辞而别告别了北大荒,他又匆忙跑到北京,清晨敲开女友的门,但绝情的女友却连门都不肯让他进,使他遭受了当时一生中最大的打击。
李晓华说,“我一生中最反感不讲情的人,也最鄙视这种人。我非常看重真情,在我生命中情是不可替代的。”

历尽坎坷悟人生。这是我对前半生的总结,至于后半生的结语还没有想好。

进入21世纪,互联网、基因、生物等高科技产业将是最有“钱”途的行业,李晓华没有跟风地去炒作互联网,而是将目标对准生物领域,成立了北京脑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斥巨资购买了“脑力智宝”的全部知识产权,并准备在今年投入1亿元,意欲在中国的保健品市场再掀狂澜。
生物科技是21世纪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领域,而且无论从经济增长点或者民众的关注视角而言,这都是一个诱人的巨大金矿。正如李张曼琳小姐所言,“中国人民已经解决了温饱的问题,健康便成为很突出的一个问题,与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在保健上面的投入只相当发达国家的1/27。人们未来的追求将集中在健康生活品质方面,这项产业在中国才刚刚起步。生活好了,还需要质量的提高。”
事实上,无论是去岁掀起轩然大波的哈药钙片,还是史玉柱赖以东山再起的脑白金,都属于保健品的范畴,已过了冒险期的李晓华,将下一步的产业重点放在保健品上,在某些人眼里也许会觉得是件小儿科,但在成熟的李晓华眼里,何尝不是又一个巨大的商机。
让李晓华用一句话来总结自己的一生,他说,“历尽坎坷悟人生。这是我对前半生的总结,至于后半生的结语还没有想好”。
与李晓华对话(以下本刊记者简称“记”,李晓华简称“李”)
记:华达集团现在主要经营的业务种类是什么?
李:华达集团是个多元化的集团,去年、前年我们在高科技产品上做文章,与以色利合作的“光扫描快速英译汉电子辞典”在国际上销量非常好。而房地产由于受中央宏观调控的影响,我们主要涉足的是高档公寓和别墅,经济效益始终还不错。从去年开始,我们收购了一个高科技生物产品,叫脑力智宝,在国际上颇受欢迎。能提高人的智商,恢复并提高人的记忆力。临床实验证明可以预防老年痴呆。有一个弱智的指挥家叫周周,吃了这个东西智商有了明显提高。今年我们将大规模地推出。
记:当年三株的倒掉有很大原因是因为销售渠道的影响,你如何来构建脑力智宝的销售渠道?
李:一个是通过自己关系建立网点,另一个是利用别人的网点来做,大家分利。
记:这项产品与脑白金有什么区别吗?
李:与脑白金不一样,脑力智宝可以修复脑神经基因,是依靠最根本的医学理念研制而成的。
记:你如何评价史玉柱的东山再起?
李:仅仅打了一次败仗就来论诸候,我想这是不对的。史玉柱在改革开放初期,起到了一个改革先锋的作用,他的创业精神相当好。巨人大厦因为宏观调控政策性的变化,使他的资金陷入困境,使他受到一些影响,我非常理解他,觉得史玉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记:我觉得你早期的商业决策充满了冒险的影子,这几年的冒险决策好象少多了?
李:那时候是原始资金的积累阶段。我也年轻,需要这么去做。我想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比我还敢做,那时一股初生牛不怕虎的感觉。我想我的命运还不错,冒险都成功了,有的人也冒险但没有成功。刚才你提到跟我一起的人为什么会倒下去,他们也一样冒险,只是他们的冒险没有成功。
记:你如何看待目前最有泡沫也最具“钱”景的互联网?
李:互联网在生活中已变得必不可少,也造就了一大批亿万富翁。我觉得这是时事造英雄,我们那个时代没有互联网,涌现不出来这么多的知识英雄、亿万富翁。这就是你们杂志所讲的知识与命运所创造的财富。这与过去的概念不一样,原来资本家剥削工人,现在凭知识来赚钱,致富。我们暂时不会大规模涉足互联网产业,但会做自己公司的网页,利用其来实现产品的经营、管理、销售。
记:华达集团的主要业务都在内地,为什么会在香港注册?
李:投资方都是香港的。因为我从日本留学回来就在香港创业,1991年左右才将业务重点转移到大陆来。
记:你觉得在香港创业与内地创业有什么区别?
李:大陆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增长很快,尤其是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有很多挣钱的机会。香港主要跟国际接轨,法规、运作等都相当国际化。但大陆也正在进步。
记:你今年已经50岁,有没有想过提前退休享受生活,或者培养自己家族的接班人?
李:不会,董事会选举谁当董事长才有用。我不合格,我领导不了这个董事会,或者有比我更年轻、更有干劲、更敢闯的人、更优秀的人出现,也许就是我退休的时候。
记:当你手上聚敛了以亿计的财富后,生活有什么质的变化?
李:财富这个东西,来源于社会,来源于消费者,其实是一种社会财富在你手里的短短停留。财富还是属于社会,最终还要用于社会,我觉得一个人有多少财富并不重要。我过去很贫穷,但也生活得很不错,现在我有了亿万资产,生活也没觉得太大变化,物质上比过去也许好了很多,但思想上、事业上并没有多大变化。
记:你觉得为什么中国内地诞生亿万富翁的比例会少于香港、美国那么多?
李:我们改革开发才发展了二十年,小平同志讲话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才有人敢富,而美国发展了几百年,创造的财富、富翁肯定比中国多得多。
记:你那么热心于公益事业,为什么不考虑从政圆你服务于社会的梦?
李:我觉得我适合做商人,在商言商,多创造财富。我不适合从政,而且今后也永远不会从政。做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我觉得挺好。现在我是全国政协委员,多提一些好的提议、议案,加速我们国家经济改革的发展。
记:去年你在两会时提案将人民币称号改为中国元,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为什么你会产生这种想法?
李:这是我一个比较大胆的提议,因为人民币的称呼沿用了这么多年,要改变称号谈何容易。主要是我觉得人民币没有属性,哪个国家都不知道,港币、英镑、美元一听就知道是那国的钱,人民币它听不出来。而当时它出现的背景与现在又不一样了,它更适合叫中国元。
记:你能评论一下中国企业家的普遍弱点吗?
李:中国企业家的弱点?还真没法评论这个,现在都成优点了。

采访手记
李晓华曾经是我少年时代的“偶像”之一。
还是在读书时代,我便从报章上知道北京有个叫李晓华的“个体户”,居然将法拉利的“钻石”跑车开到了北京天安门,当时我比较崇尚武侠演义,便在心底漫无边际地将李晓华想象成侠客,而法拉利便是其纵横商界的屠龙宝刀。
采访李晓华并非是心血来潮,而是世纪末的《福布斯》中国富豪榜排名让我产生了一种探寻的欲望,为什么李晓华的排名一下子从第二名掉到了第十一名?而最近几年李晓华的“曝光率”相对低调,慢慢地已经游离出人们的关注视点,更让我产生了一种怀疑,是否老将李晓华遇到了新问题,在新经济“知识英雄”们的夹击下已经掉队。
联系采访李晓华并不容易,他一会儿在美国,一会儿在香港,一会儿在北京,让他抽出时间心平气静地与记者对话,我所能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等待……
短发的李晓华很精神,正如他的助手张曼琳小姐所言,他的精力非常旺盛。50岁的年龄以及生命中特殊的奋斗史使他没有理由不成熟,回答记者每一个问题他都细勘慢思,缓缓道来,即便是回忆自己的过去,也象是位旁观者在讲别人的故事。
在我的记者生涯中,曾经与近百名中外企业家面对面作贴身交流,他们来自于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人生背景,但能够让我在寥寥数语便感到肃然起敬的却屈指可数,李晓算是其中一个。
他与我以前的采访对象海南航空公司董事长陈峰、青岛双星集团董事长汪海、电视湘军“领头人”魏文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是,都有着较为明显的中国传统文化情结,其性格受母亲信奉佛教的影响较大,多行善事成为李晓华一生中所追求的目标,因此财富于他而言,更象是他为社会造福的一项工具,这么多年下来,李晓华捐赠给社会的款项已经远远超过了亿元。因此,李晓华的财富观念便显得与众不同,“渴望事业上的成功已经超越了金钱本身。财富的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后,我就回馈给社会,捐助贫困地区建立希望学校,为社会做一些慈善事业,如果单纯为了钱,我完全可以不这么做”。
这两年新经济概念脱颖而出,“不触网即死”的概念甚嚣尘上,传媒对网络金矿的期许以及对王志东、张朝阳、丁磊之类“知识英雄”的热炒使人们淡忘了许多在传统经济领域的拓荒牛,这其中也包括一贯低调不事张扬的李晓华,尽管他将新世纪的目标对准了另一个金矿“生物产品”——脑力智宝。
听起来是个保健品的名字,其实质也是保健品大军中的一种。许多人也许会觉得不以为然,亿万富翁的出手也不过如此,混了这么多年连个.com标签都没混上。唯一合理的解释是,李晓华已经过了冒险的年龄,网络概念现在还只是年青冒险家的狂欢Party。
如果让我们回眸近几年中国的经营市场,会发现保健品始终是一项高赢利的市场,尽管曾经的王者三株已经倒下,但如果换位思考,三株不是销售渠道等出现问题,其搭建的大厦已经足以笑傲江湖。而最近史柱的东山再起,只不过是将早年的脑黄金置换成脑白金而已,因此李晓华继绿A产品之后再度投资亿元抢入保健品市场,并非是激情下诞生的无能力量。
李晓华递给记者的名片是北京脑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这符合他的一项管理原则,除了在公司的投资项目上管理严格,对每一个新项目他都会亲力亲为,扶之上马。

他们眼里的李晓华
西方分析家:李晓华的崛起,是中国经济腾飞的一个缩影。
美国《NEWS WEEK》杂志:来自红色资本主义的挑战者。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代表木卡拉:李晓华捐资助学的举动,旨在对世界实行人道主义援助,这份来自基层贡献对整个社会的意义比企业家自己想象的更为深远。
法国总统希拉克:欢迎像你这样成功的中国实业家来法国看一看。
澳大利亚前总统霍克:他是中国最成功最有前途的企业家之一,他是慈善事业的慷慨赞助者,并享有极高声誉。
美国前总统布什:老朋友,你是中国人的自豪,你是一个慷慨的好人,我和芭芭拉(布什么夫人)都祝福你,愿成功永远陪伴你。
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他是中国最优秀、最智慧的企业家之一。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你的奋斗精神是美国青年学习的榜样。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我非常钦佩您为失学儿童和消除贫困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努力。
商界对手:最难谈判的对手,最好相处的朋友。
父亲:晓华是最孝顺的一个孩子,他做事有热情,创造精神较为突出,认准了的事,谁也拦不住。
河北省曲周县“一个受惠的孩子”:因为家庭困难辍学一年的我,曾在心底无数次地呼唤;我要上学!是您对我无偿的援助,使我的梦想成为现实,我拿着您赠给我的钱交了学费、书费,买了笔、本重返校园。

李晓华个人档案
李晓华,香港华达国际投资集团董事局主席。
1951年1月出生于北京一个普通工人家庭。
1958年至1969年在北京读小学和中学。
1969年至1978年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17团垦边。
1979年至1980年在北京经贸部一下属单位食堂当炊事员。
1981年至1985年在北京从事个体经商。
1985年至1987年在日本东京国际语言学院、东京工商管理院留学。
1987年至1988年在日本及南美经商。
1988年在香港成立国际投资集团公司并出任董事局主席。
1994年被授予“全国百名优秀企业家”。
1995年被授予“中国十佳优秀民营企业家”称号;荣获联合国科学与和平周授予的“和平贡献奖”及“和平使者奖”。
1996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国际编号3556号的小行星命名为“李晓华星”;被评为“全国十大扶贫状元”。
1997年因扶贫济困成就突出而被授予“光彩事业奖”;作为世界杰出华人代表出席香港回归中国的交接仪式;被推举为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名誉会长。
1998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作为优秀民营企业家代表出现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高峰会,作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催生婆”的大会发言,得到与会的许多国家元首称赞与会见。
2000年成立北京脑康生物科技公司任董事长。

直访亿万富豪李晓华的财富、网络观 - 98 - 2001-02-12 12:09:45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