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最对得起中国的互联网?(大致思路版,欢迎感兴趣的媒体和我联系) - 蓝眼睛看IT和网 - 蓝咖啡_旷强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60 次) 时间:2001-02-09 03:58:39 来源:蓝咖啡_旷强 (蓝咖啡) 原创-IT

以下文字是大致思路,考虑了很长时间了,才开始动笔的。包括题目、先后逻辑顺序以及内容充实和安排上等都需要改动,所以只能算是大致思路版本,感兴趣的媒体请和我联系。
蓝咖啡EMAIL:[email protected] QQ:1502172
另外,请密切关注itlook.yesky.com论坛直言近几日动态。关注集体思维。欢迎来信或QQ上或论坛发言探讨关于“集体思维”的话题。另外,收到我EM的同志们还没有回信的同志能回个信发表看法最好了,谢谢:)

谁最对得起中国的互联网?

曾几何时,有了一个IT评论界,参与者、建设者一个个激情澎湃,好比互联网产业的参与者、建设者,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方兴东。2000年评论界最尴尬的人物之一。使他尴尬的原因是,他此前关于中国互联网的预测和评论在2000年没有经受得了现实的考验。此前他对中国互联网的估计异常乐观,到达一个极点,而2000铁铮铮的事实却是将他的种种预测带领到了另一个极端……对一个评论者来说,这是非常尴尬的事情,这是“文字匠人”(也称写手)所不能想象和感受的。这一切,对于方兴东而言,应该是为之差不思饭不想的严重,反省、冷静、回顾、分析、交流等等活动都是正常的。对于一个真正的评论者而言,结论的错误,而且是全面的错误,那是需要深刻反思的。相信方兴东是这样真正的评论者。
真正的评论者和靠修理文字吃饭的文字匠人不一样。虽然从表面上看,他们似乎没有区别,都是在媒体上表述自己的观点,都是作为一个作者的身份出现在一个平面上,都有报酬,等等,但是,他们还是有本质的区别0。这就好象一个靠吹拉弹唱吃饭的吹鼓手和一个音乐家的区别一样。真正的评论者是把自己的评论当作事业看待,而不在乎文字或者其他的表达介质本身的现实意义,他们只是将自己的思想通过一定手段告诉更多的人们,这是他们的职责。他们拥有独立的思想,以及独立的人格,他们的结论是需要自己道德良心以及学识负责的,从某中程度上来讲,他们需要完全独立的人格,关于这一点,对此感兴趣的人可以多读余秋雨先生的文章,余秋雨先生的文章中关于人格的话题很多。真正的评论者应该是大智若愚的,他们才华横溢却又懂得思想的兼容。真正的评论者不会为名利奔波,当然也不会为此而付出过多他们宝贵的时间。他们不会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在聊天或者情绪化的论坛上,他们从来不会因为情绪化的东西而感动或者感慨。他们不会随便发表观点,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言语有深厚的感情,他们始终对自己的言语忠贞不二。但这一切并不能说成是这些人就是圣人一样,他们呢只是和行外人有所区别。这种区别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和接受的,当然,很多时候也不需要他们去理解或者接受(如果他们喜欢关注的话,就好象是没有人会责怪你浪费时间一样)。所以,对于真正的评论者这样一个群体,我们是陌生的,但这并不是说他们是异类,相反,我们需要更多的更深入的了解他们,从而来审视我们自身的一切。相信,我们犯错的机率会很大,虽然我们不一定会承认。
新经济各种理论不断出台的过程中,我们普遍认为“传统经济学家”(姑且这么称呼他们吧)失语或者高贵地矜持,而后我们又认为新经济学家们是乱语,一个失语一个乱语,似乎这些“家”们的话都是不正确的、不正常的,可是我们又无法找出、无法判断什么样的“语”是合理的或者是正确的。这些都是矛盾。但这些矛盾是怎么产生的呢?首先是部分学识欠佳的人耍小聪明,但因为这小聪明耍的实在高明,他们的表达方式是令人愉悦的,这样便有了市场基础,然后众多的媒体一起起哄。存在即合理,对于耍小聪明的人来讲,这些行为的不断深入对他们有好处,起码可以改变生存状态,对于媒体而言,也没有错,这种起哄是它们耐以生存的手段。一切都没错。那怎么会出现“木沉石浮”这样荒诞的情景呢?这应该是我们整天不离口的“网络时代”的错误了。但这又是怎么造成的呢?又回到问题的起点。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网络怪圈。
网络改变了人们的思维。网络使得一切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显得异常简单,一个观点的表述、传播,一种情绪的产生、蔓延,都显得那么容易。信息传播手段的先进并没有像预言家们所估计的那样,信息的泛滥使得文化系统紊乱,生活在这个文化圈内的人们一个个整天神经兮兮的,甚至到达了疯狂的程度。各种虚拟组织没有得到合理的控制,任其自然发展自然灭亡,这正应了无政府主义的疯狂。事实证明,这种情形是非常错误的。冷静的分析可以得到相对准确的答案,也有助于我们整理思绪。
方兴东可以算作是2000年比较尴尬的人了,作为评论者,他的思想几乎被残酷的现实全部消灭。由此,他成为了人们耻笑、讥讽的对象,并且这种耻笑、讥讽在网络怪圈的恶性循环所构建紊乱的文化系统中大量的发展、蔓延,最终几乎是异口同声地一起将方兴东打入人们思维的十八层地狱。难道作为评论者的方兴东就是真的那么的错误和可笑甚至幼稚到了不可理喻的程度吗?我们是不是应该先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2000年过去了,留下的是众多的遗憾和尴尬,以及种种需要处理的事物。整个业界处于紊乱的调整期,评论界也不例外。现在的情况是,哪怕一点点的风吹草动都会引起大风大浪,虽然更多的是文字的兴风作浪,但不管怎么说,浪是卷起来了,风是吹大了狂了,虽然短暂,但是带给人们的是同样深刻的浅薄。
在今天,有谁能够保持独立的思想?能够作到数十日如一地自信自己的思想?似乎很少,少之又少。但是我们有没有注意,尴尬的方兴东直到今天仍然如同往日一样坚持着乐观的想法?虽然比以前现实的多了,但是,中心思想并没有多少改变。他的现实,可以说是对自己的突破,作为一个评论者,能够作到这一点,应该感到兴奋。作为评论者,很多情况下并不是为了评论而评论,更多的是为了思想的传播而努力,这或许是人们感到很多评论现实意义不强的原因,就好比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如地狱”一样,他的意思并不是说自己真的要如地狱。所以,我们对方兴东这样的评论者很多要求是不和实际的,出发点是不正确的,我们从此出发点得出的结论也应该打上大大的问号。
今天的“IT评论家”似乎一下子多了起来,比起前两年的场面大了许多排场了许多,媒体进行综合的包装,“IT评论家”们自己也非常努力,整个市场空前繁荣。一两年以前,写IT的人不多,写的也比较严肃,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当时大都放不开,写的太死,但是到了今天,写的人多了,林子大了,情况大不一样了。一般人很难分辨什么样的评论有多大的价值。鱼目混珠的东西很大程度上阻碍、诱惑了人们的视线,人们的目光开始变的短浅、思想也跟着这些评论变的浮躁。媒体浮躁这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但评论的浮躁人们是不是非常明白?每天被发表的众多评论中,我们大多看到的是充满诱惑的字眼以及种种惊人之语,至于其中的常识与逻辑,就管不了那么许多了,一个编辑看一篇文章、一个作者,首先想到的是文笔以及肉麻程度。这种情况下,真正的评论者往往不屑或者不能大量参与到主流的行列。当然,主流是想当然的浮躁。这样,真正的评论者发表的有价值的评论就非常少了,即使发表,也会被大量的主流“评论”淹没。尤其是很多网络媒体,情况更是这样。所以真正的评论者在这两年根本没有起到多少作用,甚至有时候我们开始怀疑,还有多少真正的评论者呢?他们到那里去了?
在没有多少选择的情况下,我们就只能凑活着自己骗自己的看大量的用文本堆积起来的“评论”了。其中不乏名气大如方兴东、姜奇平等“婉”级人物的评论。著名记者刘韧曾经表述过这样的观点,说自己只是一个记者,虽然前几年写过不少“重量级”的被《计算机世界》发表在显赫位置的文章。但是刘韧说自己只是一个记者,所以现在他只采访,不评论。或许他是知道真正评论的难度以及对评论者自身的要求,自己作不到,而有不屑作现在大多数人都在作的评论,所以干脆说自己是一个记者。果然,刘韧作了著名的记者,追随者、排马者、崇拜者无数。无疑他是聪明的,聪明人往往都能获得成功。我们今天大多数还沉醉在评论快感中的人,是不是具备评论的素质?是不是有点愚蠢?当然,作为自由职业者的自由撰稿人,那是另外一回事情,他们本来就没有独立的思想也不允许他们有独立的思想。
如果说方兴东2000十足的尴尬的话,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大概是因为他此前放的大炮都放空了。但是众多的评论者(写手)对他的评价似乎也不是很到位,毕竟,在具备全面评论素质的评论家异常缺乏的今天,有方兴东这样的评论者的坚守岗位,贡献还是很大的。尤其是直到今天他仍然对互联网的发展充满信心,这是大多数评论者所不能作到的。但是有一点,作为一个评论者,体现他智慧的应该不是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不顾一切,应该是随着现实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思想、观点。适当的对自己观点的辩护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固执,尤其是不和实际的时候,一定要调整好心态。
总体来说,2000年的评论界本身是迷茫的,充满功利的,也是异常浮躁的。评论者建树不多,这个时候,我们非常有必要深刻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以坦然的心态面对这一切。如果继续迷茫继续为功利奔波的话,走上的将是一条歧途。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

- couple - 2001-02-09 04:36:51

http://www.donews.com/main.cgi?column=couple&LANG=gb

Re:我 - 蓝咖啡 - 2001-02-09 11:19:56

:)

Re:我 - 上海1号 - 2001-02-09 12:21:49

蓝咖啡的分析相当冷静,客观的以第三者角度剖析了目前国内的一些媒体弊病,事物总是曲线发展的,适时的泼点冷水可以会引起一些人的恶意,但对事物本身的发展是好的。

Re:我 - 蓝咖啡 - 2001-02-09 13:06:26

还有个更冷静的,没有发布。等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