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53 次) 时间:2001-02-08 11:16:12 来源:arshioul (arshioul) 原创-IT
年轻黑客是怎样炼成的?(首发上网杂志)(张三李四系列)
魏,是一个普通的年轻黑客。他的成长经历令人充满好奇,浮想联翩。
老人们常说,年轻人不能太顺,少来得志,今后一定会吃苦头。魏打小就没信过这话。他是在省城里长大,小学、中学都是读的重点,次次第一名,还在物理、化学的竞赛上得了不少奖。高考时,他被保送进了中国科技大学。
人们说,中科大是专门培养“神童”的,魏也是自信满满,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天才”——天造之才,因为在强手如林的中科大,体现自信是需要实力的。魏是有实力的人,导师、同学就是这么评价,尽管这样的评价很简洁。
说归说,做归做。实力至上的大学象牙塔对于似是而非的评价,更多地只是归因于人际间的“客气”,或者是尊重。魏自己听多这样的评价,一点表情也没有。但是他的心是热的,年轻的、悸动的心灵,就在他第一次从网络上收到别人讯息的一瞬间,他的黑客生涯悄悄地开始了……
中科大有个电子系,以前是全国电子系的强系,很多国家级别的电子科研项目就是从这里诞生的。电子系里不但汇集了众多年轻学子,而且他们中的很多人还有机会接触到海外最新的科研成果。
很多科研成果对于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年轻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新东西,更是一种挡不住的诱惑,其中包括了互联网的前身——ARPA网,美国国家安全防御网络,还有早期的BBS系统的雏形。
魏是物理系的,对于电子系的一些事情平时也有所耳闻。但是使他真正动心,还要算有一次,在食堂听到几个电子系的师兄在兴致勃勃地谈论电子网络,也就是后来的INTERNET。当时几个年轻人的谈论几乎已经概括出互联网今天的许多发展方向:电子格式发送信息;计算机联网;人与人无距离通讯。
不过,较为现实的,他们还是比较关注那个叫“电话公告板”的东西——用电话拨号上网,从网上收下一些短讯息,也可以发一些自己的消息。这个东西是电子邮件和BBS功能的“混血儿”,以前AOL美国在线、YAHOO!都建设过类似的东西。后来电话公告分成电子邮件和BBS两大分支,并逐渐被此二者所取代。
一顿晚饭那些人吃了1个半小时,魏就坐在边上着迷地听了90分钟。他第一次这么羡慕别人拥有他没有的新奇东西,他也想试试,如果可能的话。当时对计算机网络的人感兴趣的学生在中科大有很多,包括很多工科领域成绩很好的女生。有一次,电子系的师兄扭不过几个小师弟、小师妹的央求,就偷偷把他们带入机房。魏跟在后面,也混了进去。
他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一个不到50平米的房间放了24台同时联网工作的终端,这给他很深的印象。
师兄给他们简要地演示了一遍整个收发信息的过程。先拨号,等候,成功上网,急急忙忙收下所有信息,下线,然后浏览所有信息。大家挤在一起,聚精会神,好像在偷看什么禁书似的,心里有一种神圣的感觉,因为人人都知道这是高科技。
师兄心情还特别好,甚至还为其中一位女生,用她的姓名拼音缩写建立了一个帐号,并上网发信息,向所有在网上的人问好。几经周折,总算收到一份回应,内容只有一个词“HELLO”,大家却是高兴得欢呼雀跃,好像过节一样。
那天晚上魏回到宿舍,一晚没有睡着。他兴奋得不得了,敏锐的直觉告诉他,这个东西日后有无限的发展潜力,研究新事物的本能使魏神魂颠倒,为了电子网络而茶不思,饭不想。
魏还想试试那个电话公告,他总得自己亲手做一遍。终于有一天,他壮着胆子,趁着电子系考试前学生分散上机,混入了电子系的机房。依稀记得全部的步骤,魏走一步试一步,自己摸索着开始使用网络。
中科大的电子系尽管领先一步,建立了一个小型的局域网,使用了电话公告,但是各方面条件今天看起来都不好。由于带宽有限,只能一个人一个人地拨号,往往是一个人光光成功拨号就花了20分钟,然后一边赶紧收了信息,一边把自己信息放上,马上就下线。因为你是上了网,可是起码还有二三十个人没有上来,他们还在那里拼命拨号。
魏不知道这一点,他出了一身汗,费了老大劲,占了电话线,拨号上了网,接着就愣了神了。他没有什么信息可收,也没有信息可送。他东逛逛,西看看,就是不下线。10分钟,20分钟,学生抱怨说上不了,掌管机房的老师耐不住,就急了。一台一台终端查,查到魏,知道是他。数落他了几句,强迫下线。
好在电子系的学生接触网络时间也不长,很多人也是半斤八两,在网上发呆是新手常有的事,魏的西洋镜没有被戳穿。那天晚上,魏反反复复试验网络,10点钟机房关门,他是最后一个离开机房的学生。
魏与网络的“恋情”迅速升温,他利用考试以前大量学生分散上机的好时机,多次混入网络机房,依葫芦画瓢,魏很快掌握了收发信息,邮件群组应用,他还发现了一个监看他人上网时间的功能,为此整整得意了好几天,睡觉做梦想起这件事来,也会大笑。
魏的所有心神都倾注到电子网络上面,物理系的功课被不可避免地拉下来的。那次考试魏的主课分数下跌,导师找他谈。他没敢说自己溜去上机,只是推说自己身体不适,状态不好,蒙混了过去。
考试结束了,假期开始了。大家都回家了,魏却留在了学校,图书馆、机房两头跑。他查阅了大量海外的文献资料,开始学习编程,不是单机编程,而是泛意义上的网络编程。也就是说,一个几乎没有任何单机编程经验的人,直接投身网络编程。这在程序员中是很少见的。
魏可能天生与网络有缘。他学习得很快,而且魏有一个特点:达到目的是首要标准。为了达到目的,他可以轻易地突破学科之间的隔阂,在通讯、计算机、物理,甚至数学之间穿行,顺畅自如。
他觉得大家拨号上网,反复失败反复等待的效率实在太低,他就自己研究了通讯带宽分配的自动适应功能。以学校原有静态分配为基础,加入动态的元素,整个拨号效率提高了30%;他还根据网上监控时间的功能,编写程序,计时自动下线,再也不用一台一台终端核对了。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
假期结束,新学期开始了。魏打了一份报告给物理系的领导,要求转系。那时候一个人要转系很麻烦,同学们劝他,老师们开导他,可是魏很倔,就是要转到电子系去。为了这事,魏跑学院脚都快跑断。他固执地认为,学校的官僚主义在耽搁他,他的时间不能等那么久。
拖了3个月,转系没有成功,不了了之。魏豁出去了,又打了一份报告,请求退学。学院领导看得他也烦了,好吧,走就走吧,一个月,退学倒是被批准了。众人很惋惜,但是魏还是离开了学校。
他在一家电脑公司干上了,负责上门维修电脑,每月800元,这是他仅能找到的一份与电脑网络相关的工作了。每天跑动跑西,风餐露宿,魏把能省的每一分钱都省了下来。一年之后,单位给他加了工资,升了职,担任客户服务总管,魏买了自己第一台电脑,当时花了1万2,一台286,黑白显示器。
打那以后,魏家里的电脑越来越多,从286到386,486,还有奔腾。据说“鼎盛”时期,魏家里有十几台电脑,相互连成网络,简直就是小型的机房。走到他家里,就像是走入网络的“长城”一般,稍不留神就会踩上一台PC。
有了自己的硬件支持,魏的黑客本领也是一日千里。据他说,他能够在网上看到一切他想看到的东西,只是时间长短而已。可是有个问题,这一身的黑客到底派什么用处?魏当然不满足于老是到别人电脑去偷窥,他想应该有什么更好的方向。
正巧魏的以前一个客户是当地银行的,有一次偶然和他谈起建设银行网络的事情,魏立刻意识到自己的机会来了。他自立门户,开起了一家公司,拉起一支网络工程队,先是替人铺线,安装网络系统。后来国内的企业大量上网,建设局域网的工程很多,2、3年之内魏挣了不少钱。
后来出现了一大批相同业务的网络安装公司,水平参差不齐,市场非常混乱。魏把公司关了,专心研究网络安全,他说自己要“金盆洗手”了。“洗手”了才没几天,就有人找上门来,要他出山掌管网络安全。魏去他们那里溜了一圈,说他们网络意识差到,连接受黑客挑战的资格都没有,婉言谢绝了。
最后一次与魏联系是去年年底,当时他在补习英语。他接到了美国马里兰州立大学计算机硕士的邀请,马上要出国读书。在电话里,他哽咽地说,当年混到学校机房里上机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自己很怀念那段美好的时光。
或许他自己还没有意识到,一个年轻的技术高手就这样炼成了。
年轻黑客是怎样炼成的?(首发上网杂志)(张三李四系列) - 徐远明 - 2001-02-08 11:33:28
是虚构的还是真实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