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62 次) 时间:2001-02-06 11:36:12 来源:方军 (方军) 转载
我看IT评论家
(作者:蔡臻欣 2001年02月06日 08:58)
IT风云涌动,互联网的大潮扑面而来,一瞬间,我发觉自己的身边多了一大群可以称之为“IT评论家”的人物:写亚马逊、雅虎传奇的,写中国著名网站发家史的、挑战微软霸权的、描绘数字化生存的,探讨NASDAQ上市的、海外融资的、倡议风险投资和孵化的、介绍二板市场的……似乎写网络的人也并不比靠网络打天下的人少。
有时候我们自己的文笔也有意无意间被诱使着朝这个方向努力,当然回过神来之后才发觉自己离IT评论家还远得很。互联网理念得以在中国迅速生根发芽并逐渐壮大,与IT评论家启蒙教育关系极为密切,一切资深的网络创业者都坦言自己是受到硅谷故事的激发和鼓励才步入正途的,因此在我们评论IT评论家之前,首先要向他们三鞠躬以示谢意。
与网络文学家相类似,IT评论的发端大抵也是在BBS和聊天室的大小贴子中,某个网民不知道亚马逊干些什么,就有热心者详细解答,某个人不了解什么是风险投资,也会有人倾囊以授,时间久了大家对IT的认识都提高到一定水准,就有人开始在网上就某些事件提出或尖锐或和缓的评论,并羸得大家的附合、反对乃至纠正,这时一个网上评论社区才初见雏型。与网络文学家相异的是,IT评论家并不专注于网络,他们的眼光比较宽,认为自己思想体系成型了,文风成熟了,马上就会寻求纸质媒体的合作,例如相当多著名的IT评论家,大多是从《南方周末》上打响其知名度的,有的还是率先在国内大报上介绍美国信息产业的详细情况并提出意见的(印象中仿佛是田溯宁在《新华日报》)上一篇文章引起轰动,堪称始作俑者)。而IT评论家出书也远早于网络文学的纸体化,别的不说,一本《数字化生存》就在风靡大江南北之余,造就了一个IT人物——胡泳。
时值今日,IT评论家声势随互联网革命的深入而蒸蒸日上,给人以气吞山河之感。当然,就在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放眼互联网风云并从中总结一个个重要理论的同时,我也在一旁偷偷地看着他们,或许不经意间,能让我揪到他们露出来的小尾巴。
作家、经济学家分为三六九等,兼具二者特质的IT评论家也不例其外,仔细加以归纳,我把他们大体分成四类:
其一:高手。
与作家不同,IT评论家中的高手倒不一定需要词藻如何华丽,如何大发惊人之高论,如何抛出一个又一个的新理念吸引注意力,但有一点,必须要具有前瞻性、预见性和洞察力。惜乎网络的快节奏似乎影响了人们的思考周期,经得起时间考虑并反复推敲的言谈实在是少之又少。说到高手,笔者春节期间登录某证券网站倒看见过一个,他从李嘉诚卖出“橘子”谈起,以一个客户值2万美元来证明客户资源对于公司的重要性,然后话锋一转,说到上海梅林——“你别看梅林正广和靠一些外地人拉着车到处送货就认为它没出息,要知道他们手中的几十万客户就是本钱,哪家大公司相中了,利用这点资源什么商务不能做?”果不其然,节后梅林的表现就印证了他的观点,这绝对是一种巴菲特式的眼光啊。假如这还不算厉害,还有更绝的,某股民(不是股评家)结合他对美国宽带网以及视频点播(即VOD)前景的分析评论,认为这将是互联网新时代的开始,而符合此类条件的上市公司,他坦言东方明珠还不错。诸如此类发人所未发,理论联系实际,洞察力惊人者,当属高手之列,他们并不要完善的构架和庞大的篇幅来服人,但寥寥数语间却有着“一击必杀”的力量。假如你还保存着半年一年以前的IT刊物,不妨去翻翻,的确是有那么几篇文章时至今日已得到惊人的验证,或者即将在不久的将来得到验证。
其二:中手。
恕我直言,此类IT评论家所占比例甚多,抛头露面的也大多是他们,中手的评论特点是包罗万象、头绪众多,凡是与IT有关的事无巨细都要插一杠,是典型的杂家。他们胃口都很大,今天就新经济问题与著名经济学家“商榷 ”,明天又去参加网络文学或网络选美的活动并发表高见,真让局外人有“日理万机”之感。但从心底里说我对“中手”是十分钦佩的,他们文章很长但不失论文的工整性,其构架和脉络均可圈可点,信息量大,旁征博引,对于互联网这个新兴领域而言,学问做到这地步就令人敬仰了。中手的文章中常穿插数据表格,偶而也有数学模型和公式,绝对镇得住一般的大学生,但由于他们自视甚高,从“互联网相对论”到“信息时代的资本论”到“IT经济学原理”,甚至于“中国的命运”无所不包,惊人之语、全新理念一个接一个抛出来,因此只需细心品味,还是有很大几率揪尾巴,或者说“硬伤”的。中手热衷于市场化运作,有的人开起了实验室以高价出售“调研报告”,虽与传统经济学家的严谨治学有些差异,但毕竟是于IT业有贡献的。
其三:低手。
这个层次的IT评论家就失之平庸了,他们的观点有很大一部分是从中手那儿批发过来的,惟前者马首是瞻,主动性和创见性均无建树。例如写亚马逊,中手一般会仔细剖析亚马逊运作的整个流程,从而分析其亏损原因和盈利可能,低手则往往根据表面数据大发感慨,什么新经济的表率啊,传统商务的终结者啊等等流于泛泛之谈。但平心而论,即使是低手,文笔大都不错,整合资料为主题服务的能力也不差,至少说清楚了一个故事并表达某种观点。
其四:不入流者。
这也许是一批匆匆上马的量产型作家(包括许多报上常见的谈论B2B的股评家),他们往往会将资料和数据放在开头虚晃一枪,然后开始谈自己的一套玩意儿,缺乏上下文的有机联系让人读后有不知所云之感。其所发感慨有些着实俗不可耐,完全不脱传统经济领域的窠臼,论据苍白,视点落后,就像刚考取经济学系的学生写的经济论文。不入流者写的东西常见于综合类网站,我们大多取其新闻、弃其评论,也难怪,大者如新浪一天24小时连轴转,必然有些人睡眠不足难以为继嘛。然而,某些个中手级别的评论家可能是约稿量太大了,也时常会出一些“不入流”的昏招,有的以“A+B+C”模式撰写文章,其内容果真就是A、B、C,井水不犯河水,搞了半天原来就是评论汇总啊。有的将某个长篇的下半部分“复制、粘贴”,就从某一份某名周刊到了另一份某名报纸上,也不知算不算违反游戏规则。
IT评论家挥斥方遒十分痛快,旁人见之似乎是谈笑风生、指挥若定的,殊不知他们也会遇到尴尬之事。例如我十分欣赏的一句话:“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是:任何预测泡沫很快将破灭的言论总是先于泡沫破灭”。的确,那些曾慷慨激昂痛斥泡沫,并明白无误地向世人宣告,它将在新千年钟声敲响之前破灭的IT评论家实在有些汗颜,然而我也看见大肆赞扬亚马逊模式的许多IT评论家,面对着如今精神图腾濒临毁灭的现状,不知又当发何解释?IT界瞬息万变,强弱势转化极快,今天你还在为它作传,明天货架上可能卖的就是它的墓志铭了。写IT评论的,难免都会犯错误,关键是别死认着一个理儿不放。
如今第一阶段互联网运动接近尾声,第一阶段的IT评论也理应接近尾声了,我看见盘点IT评论的文章也渐渐开始出笼,例如许多人都对“注意力经济”开展反省,有的人还写了一篇“根本不存在二板市场”对某些不合经济学原理的提法进行质疑。社会在发展,观念在更新,单纯的资料加评论越来越难吸引人,深度的思考和咀嚼或许是IT评论家重塑自我的必由之途。
我看IT评论家 - sos - 2001-02-07 09:24:28
我觉得作者是起码没有超越一个低手的层面。我认为,凡是夸夸其谈的,喜欢分类并综合分析的,都是低手。博士和中学生的区别似乎在是这样。特别作者为了明确表明自己的认知,还要将方兴东明确归类,将其实验室提出,很幼稚。 难道怕别人理解不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连这个自信都没有,还有必要写这么多近似于废话的骇俗文章吗? 有时候看见这样的标题要看,看了后,如梗在喉。
Re:我看IT评论家 - 快乐分裂 - 2001-02-07 10:04:33
说实话,不如我原来写的那东东好! 呵呵,太不谦虚了!大家恕罪则个!
Re:我看IT评论家 - shugui - 2001-02-07 17:03:14
我想记者和IT评论家是截然不同的,受过系统经济学训练的人也许会成为讨论IT产业的人中的佼佼者,但是也会有少数特别特的人出现。这两类人都将存在,某些经济学家对全球股市的评论很有影响力,如克鲁格曼预言了亚洲金融危机;而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同样影响深远。看看影响华尔街股市的那些分析员,几乎各个都是博士,这些人,影响了每个美国人口袋中的钱,甚至是全球每个人口袋中的钱。 所以,我觉得“IT评论家”这个词本身就很不恰当,也许是IT产业分析员,IT产业观察员,讨论IT产业的人等更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