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222 次) 时间:2001-02-02 10:57:54 来源:田辉 (田辉) 原创-IT
(这篇文章原载于去年的时代周刊,我把它编译过来并发表在1月8日和15日的上海计算机报上。此文原配有12张精美的图片,可惜Donews现在还不能粘贴图片。我是上海计算机报的编辑,欢迎大家批评指教并和我联系:[email protected])
未来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充满变数,难以预测。下面这12位人物在不同领域内最先触摸到未来的脉搏。他们不是权威,而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先锋。互联网早就把权威打翻在地,在无限的数字空间里,先锋才是真正的权威。
1.史蒂夫·斯坦福——网络娱乐终结者
史蒂夫·斯坦福和一些好莱坞的电影制片人共同发起了冰盒网络娱乐公司,并推出“冰盒”(www.icebox.com)网站,致力于创造全美一流的基于互联网的电脑动画娱乐节目。对于史蒂夫来说,互联网是实现梦想的绝好空间,他和他的伙伴们的稀奇古怪的想法可以在“冰盒”里得以实现,任何人都可以把仅仅存在脑子里的奇妙幻想交给“冰盒”去实现。
在好莱坞,一个节目从批准到播映往往要等上一、两年,而且会历尽周折,史蒂夫们所做的就是要打破这种常规墨俗,“冰盒”最多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完成一部电脑动画节目的制作,而费用只有常规的1/10。最重要的是,“冰盒”完全是一个发挥你自由想象的空间,那里堆满了世界上最优秀的动漫画家、Flash高手、剧情策划和古怪精灵,快去看看吧。
2.耶尔·盖特——用卫星上网
尽管各国的电信公司投了几十亿美元,大众化的宽带网络仍是可望不可及的东西,无论在中国、欧洲还是美国都是这样。现在,耶尔·盖特的Gilat卫星网络公司,一家与微软合作的以色列公司正在努力通过卫星把宽带网络接到家家户户。Gilat的卫星宽带网络提供400k/秒的双向网络服务,虽然没有608k/秒数字专线快,但是比起56k/秒的电话拨号那简直是飞毛腿。Gilat卫星宽带网络每月收费40至50美元,但是它最大的优势是没有地域和空间的限制,这一点对于偏远地区的散落用户极具吸引力。
耶尔·盖特的Gilat卫星网络公司仍需接受市场的考验:它是否是独立的网络服务提供商;卫星接受设备的安装是否便捷;服务内容是否丰富多彩,而仅有这些也许还不够,因为耶尔·盖特和Gilat卫星网络公司要面对的对手不仅众多,而且异常强大。
3. 日本年轻e代——数字生活急先锋
最新最酷的高科技“小玩意儿”往往最先在日本诞生,日本的年轻e代绝对是数字时代
的宠儿,他们会比美国的孩子提前半年用上最新的索尼PS游戏机,用信用卡大小的MP3播放器听音乐,最近松下新出的数字音频播放器甚至让你误认为是一块手表。
这些确实只是仅仅“小玩意儿”。日本年轻e代现在能用一只NTT DoCoMo的i-mode手机打理他们的生活。在日本,一个典型的i-mode手机使用者是一个25岁以下的女孩子,她用手机收发e-mail联络朋友,用手机寻找最新打折的店铺,预定餐厅,得到最新的美容指南等等。她会从网上down下最新最酷的开机动画(现在她们最爱布莱得·皮特),把铃声换成最热的流行乐。她甚至会通过手机找到一个特别的异性,开始一段美丽的故事。现在日本有1100万NTT DoCoMo的i-mode手机用户,他们已经借助无线网络,开始了丰富、新鲜的数字生活。
4. 基恩·肯——疯狂的网络搜索客
23岁的基恩·肯(Gene Kan)开发了世界上最强大、最可怕的搜索引擎——InfraSearch(www.infrasearch.com)。这种基于“等对运算”概念的搜索引擎会疯狂地搜索每一个和它联网的计算机的硬盘,直到找到目标。这和Napster 很相近,但是又不一样。Napster要求有一个中央服务器处理全球范围内的文件(现在这种文件类型已不仅仅是.MP3)交换请求,而这个中央服务器恰恰就是Napster官司缠身的“铁证”,InfraSearch不需要这样一个中央服务器,因此任何官司都不会落到基恩·肯头上。
基恩·肯已经推出更强大的“等对运算系统”——Guntella。你可以通过Guntella疯狂地搜索世界上任何一台同时在使用Guntella的计算机,并从它那里淘到你想要的东西。同样,Guntella不需要中央服务器。基恩·肯和Guntella使互联网回到了最初的对等连接状态,有人甚至预言,基恩·肯和Guntella将会革传统互联网的命。这个结论也许为时过早,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记住:不要到警察局的电脑里乱翻东西,因为你得到的可能不是MP3,而是一帮警察。
5. 德夫·马尔韦特、韦基·萨若瓦特——让咖啡机说话
实时信息传递?这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AOL的Instant Messenger和雅虎的Yahoo! Pager不都是实时信息传递工具吗?不错。可是,德夫·马尔韦特和韦基·萨若瓦特还有他们的“实时信息传递和统一标准工作组”(www.ietf.org)要做的是把所有这些不同标准、互不兼容的实时信息传递工具统一起来,并制定出统一的工业标准,塑造一个全球实时信息通讯网络(Global IM Network),把每一个人和每一台机器(不仅仅是每一台电脑)都联系起来。
听起来是不是天方夜谭?也许现在有点儿。不过,出身于著名的施乐PARC实验室的萨若瓦特对此充满信心:“将来肯定是IM的天下,每一部手机,每一台掌上电脑,每一台电视都会用上IM。” 马尔韦特更具幻想:“我们已经在咖啡机上装上IM系统,当咖啡做成时,咖啡机会自动发出实时信息,通知你咖啡好了。我打算在航天飞机上也装上IM,这样我就可以实时跟踪这个大家伙了。”
6. 坂口弘宣——实现“最终幻想”
作为最畅销游戏“最终幻想”的作者,坂口弘宣(Hirononu Sakaguchi)在游戏世界掀起了一场“最终幻想”冲击波,现在,他又要给我们带来一场新的冲击波——把“最终幻想”搬上银幕。
坂口弘宣和他的制作班底巨大的精力来制作这部数码电影。电影中的人物都是由电脑生成,每一张面孔都由电脑精雕细划,每一块皮肤和每一个毛孔都栩栩如生。为了尽善尽美,他们花了2年时间使人物头发的飘动和风向一致,使每一个嘴唇运动和配音相符,“这些虚拟人物是如此生动,你甚至可以感觉到他们的呼吸。”
和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一样,坂口弘宣靠电脑制作影片,但是他们最大的区别在于,坂口弘宣不用再和难对付的好莱坞大牌明星们纠缠不休,他靠数码技术实现所有游戏玩家的最终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