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三重境界 - 女人香:电影香、书香、胡思乱想 - 吴阿仑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206 次) 时间:2001-02-01 15:24:09 来源:吴阿仑 (lippmann) 原创-IT

文字的第一重境界是沟通,文字的第二重境界是发挥影响力,文字的第三重境界是提供审美情趣。我觉得在未来时代,文字的第二、第三重境界仍将为文字印刷品提供长久的生命力

文字的三重境界
□吴阿仑/文

  文字的第一重境界也是它的基本使命是行使沟通功能。众所周知,人们依靠语言符号来互相沟通是人类沟通史的重要部分。在大众传播领域,长久以来文字是作为主要沟通方式的,电视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现在,从技术上讲,电视被看成是一种更即时更有效也更便捷的公共信息沟通方式。但以文字为主要载体的报纸仍没有消失,它仍将在相当长时期内继续行使它的功能,并继续成为为大众提供公共信息的重要工具。不管是人民日报的社论,还是北京青年报上关于名人明星的捧臭脚文章,都有相当广泛的受众。
  但随着技术的进步,文字作为沟通工具的功能正越来越被置于不利地位,在强大的电子即时传播工具面前,它逐渐沦为弱势工具,特别是以文字和印刷术为基本安身立命方式的报纸,更日渐陷入“危机”、“淘汰”之说。虽然我认为有些论调不免过于吹捧新技术的影响力和摧枯拉朽的能力,但我认为这种趋势即印刷文字作为信息传递工具日渐弱化是必然的。靠将文字印在纸张上邮递到读者手中的利润产生方式看来将逐渐,即使不是全然退出历史舞台,也要蜕变为次要地位。
  但这并不表示印刷文字的生命力将全然衰绝。
  因为文字还有第二重境界和第三重境界。
  文字的第二重境界是行使影响力功能。
  这其实是第一重境界的拓展、延伸与芜中取精。
  有人在分析象时代周刊这种大众传媒在电视时代来临后不仅没有缩减发行量而且还增大了发行量的原因时,认为是深度报道这种风格令它产生了生命力。
  所谓深刻报道其实就是提供更多的内幕、更多的前因后果分析和更多的个性化成分,使得这些报道文字与那些浅尝辄止、千篇一律的报道文字相比,具有了更多的影响力,更多的色彩,满足了受众更多的阅读需求。
  毕竟电视的平面镜头、即时而逝的特性——也是它的固有局限性,使得它不具备文字所可能产生的内在张力、想象空间。
  一篇新闻报道可以起到左右现实世界局势的影响力,这决不是什么天方夜谭。从这个角度讲,优秀的深度报道,即使不能盖过某些优秀电视新闻节目的光辉,至少也可以产生与它们平分秋色的影响力。
  与伯恩斯坦、伍德沃德两位记者颠覆了一位在职总统的震撼性效果相比,与美国新闻史上众多的揭发性报道改变了局势等实例相比,更多报道的影响力可能是“润物细无声”的。时代周刊的深度报道方式使它成为数百万人观察“舆论中的世界”的窗口。《财富》、《福布斯》、《华尔街日报》成为众多商业界人士的必读材料,还有《读者文摘》成为一两千万读者学习“生活艺术”的手册,这种影响力,虽然不能一下子被显著地观察到,但谁又能无视它们实实在在的影响力呢?
  我甚至认为,这种文字报道因为涉及事物甚深的特性,使它们具有了某种永恒的魅力,也许,只要当我们还在观察世界,当我们还力图去了解一个事物较实质性的真相,当我们还愿意思考时,这种文字就是必不可少的。
  深度的文字报道更是某些虚幻神话的解毒器。当我们被一些利益主体牵引着进入一种歪曲地有利于它们的胡同时,这时,的确需要作为社会公器的新闻来告诉我们更多的内幕消息,使我们改变作为“信息不对称”天平上被蒙蔽的一端的地位,甚至从一些优秀报道中获得一些我们所不擅长不了解的领域的逻辑和思考方法。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读者、或者并非一个读者在每次面对新闻报道时,都在充当一个绝对理性的受众角色,人都有感性的一面,他们也可能读一些与他们本身利益并无联系或联系并不紧密的东西,这时,如果报道文字很差劲,可能就给他们留不下什么印象,甚至他会认为这篇报道文字令他浪费了时间,但是,如果报道本身很棒,有很多可供咀嚼的成分,他可能就有一种得到意外收获的感觉,至少这篇报道无形之中令他受到了益处,增加了知性,不管他是否能意识到。这要比无意义的文字垃圾强。
  可以说,如果以后文字报道仍有生命力,一定主要是这第二重境界充当了它的维生素、水份、养料。
  文字的第三重境界是提供了审美情趣。
  虽然以文字为载体的文学主要的是为这第三重境界而存在的,但大多数从事新闻职业的人,似乎天生地就不愿承认这也是新闻报道应该力求达到的境界。
  应该说,在现在这个社会,新闻报道文字的受众面远远比文学作品文字受众面要广,新闻读者几乎是天天在读新闻,新闻读者也广泛分布在各个领域各个阶层,新闻传播渠道也分布广泛、传播快捷,就这一点而言,文学无法与之匹敌。
  虽然新闻力求客观、公正,但富有文学感染力、细节个性化、描写生动的新闻报道总是容易受到读者的喜爱及认可的。其实一般报纸之外的新闻杂志里,生动早已成为它们诉求于读者目光的有力武器了。现在国内一些日报的报道也力求软化,使你难以分辨它到底是什么东西了,我在读北京青年报时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只是庸俗的软化新闻的做法不一定就能产生真正的生命力。
  法拉奇的人物采访记都打上了浓浓的个人印记,她的报道曾经风靡全球。我们也许应该从一些成功的报道经验里得到启示,扭转一下我们的传统新闻观念。新闻除了它天生的客观性外,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被印刷成文字的新闻其实是一种产品,我很欣赏英语里将报道与故事这个词相统一起来,美国各大报刊的封面文章叫“Cover Story”而不叫“Cover Report”或“Cover News”,报刊从业者在内部也习惯于将他们写作编辑出版的东西叫“Story”。新闻说到底就是符合新闻原则的故事。
  既然是产品,是故事,自然就应该在它里面赋予趣味性,赋予各种可提供阅读乐趣的因素,比如优美的叙述,生动的细节,细腻真实的描绘等等。总之一句话,就象各种产品的终极境界是符合人们的需求做到人性化一样,新闻报道也必须力求人性化。
  我固执地以为,即使将来互联网传播方式非常普及了,某些人所宣称的书籍等印刷品会消失的观点也不会成立。因为就我的经验而言,除非迫不得已,我其实是很不愿意被板在电脑前去阅读大量资讯的,这样感觉很累。我从来没有看过一本电子书,即使它的阅读界面制作得很美,我也更愿意跑遍大中小书店去寻找一本网上已经有的书,我更愿意轻松地拿着一本印制的书籍,随意靠在那儿,或坐或躺,享受文字中的世界,我觉得这是一种放松的享乐。同样,阅读一些报纸或杂志也比阅读网上资讯更受我的欢迎。
  从我对未来文字的生命力将越来越寄寓在它的第二重和第三重境界的判断来看,我觉得在未来时代,文字印刷品仍将拥有长久的生命力。我相信,未来传统印刷报刊所提供的轻松阅读习惯和愉悦将使很多人战胜从网上获得更及时信息的诱惑,从而使阅读传统书籍报刊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被取代的一部分。除非终有一天,新技术可以提供一种继承了传统书籍的所有便利轻松长处而又发挥了新技术节约资源优势的“阅读器”,这样,传统的书籍,包括报刊,可能就要更新换代、鸟枪换炮了。在此之前,虽然电视、互联网可以因为即时传播信息的特性而抢走报刊的一部分受众,但前者无法使后者消亡,因为,有些信息是不以时间快慢来决定其价值的,它所提供的影响力和阅读情趣才是最关键的,哪怕它迟几天被传达到受众那时,它照样有生命力。
  作为文字第二重境界和第三重境界的具体表现,我觉得优秀的报道作品不仅要报道内容本身具有权威性,而且作为报道内容的载体——文字文本也要讲究、要出色。一本优秀书籍或一篇出色文章能打动我的不仅是它所讲述的那个故事本身,而且也包括讲故事的优秀文本。对于一个纪实的故事,故事内容本身的精彩绝伦,那主要不是作者的功劳,而是故事本身的功劳——作者顶多只是在发现题材、发现材料上有功劳,作者的大功劳主要体现在能不能以天才般的驾驭语言及故事结构的能力,为我们提供一个杰出的故事文本。
  只是,需要有一批为发扬文字的第二、三重境界而努力的人们。■
                         2001年2月1日

文字的三重境界 - 徐远明 - 2001-02-01 15:39:28

多引进一些老外的媒体研究结果如何呀? 感觉上,老外的媒体比我们领先的太多了,缩小这个差距就可以取得很大的成就。 另外,坛子里绝大多数的写手都不是科班出身,科班课程或许对大家有很大帮助呢。

Re:文字的三重境界 - 信海光 - 2001-02-01 15:51:59

太多太多了。 从何引进开始 20世纪初美国就有了市民黄色小报 世纪末中国才有商务早报。 差得太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