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96 次) 时间:2001-02-01 07:30:15 来源:玄伟剑 (xuanwj) 转载
评论:IT业站在数字鸿沟的哪一端?
(科技日报)
2000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八次非正式首脑会议在文莱举行,这个会议无疑受到了人们的关注。而在去年12月初在北京召开的由天极网和《北京青年报》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数字经济与数字生态2000中国高层年会”也引起了很大的关注。之所以把这两个表面上看似毫无关系的会议相提并论,是因为这两个会议都涉及到了同一个话题———“数字鸿沟”。
历史或许会记住:在20世纪的最后关头,在中国,从国家高层到业界权威首次集体回应数字鸿沟的挑战!人们纷纷在问,面对数字鸿沟,有责任感的中国IT企业该做些什么?
由于地域、教育水平等诸多方面地原因,不同的群体在掌握和运用电脑、网络等数字化技术上存在巨大的差异,进而导致各群体在信息时代所面临的机遇差别很大,这种现象被称为“数字鸿沟”。在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在线新闻里,则把数字鸿沟称为“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尽管至今尚无法直观评测数字鸿沟,但它的存在与不断拉大的现状却是不容置疑的———
“数字鸿沟”愈演愈烈越来越大“数字鸿沟”首先存在于国家之间: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数字鸿沟正越拉越大,并使南北在经济发展上的差距逐渐扩大。据统计,到去年8月,在全世界已经上网的3.32亿人当中,在落后的非洲总数不足1%,在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中,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不到5%。信息时代产生的数字鸿沟开始成为国际发展差距的代名词。以中美之间的对比为例,截至2000年6月,中国有1600万台计算机,固定IP650万个,平均每88个人有1台电脑,而美国1.641亿台,占世界电脑总拥有量的28.32%,平均每两个美国人有一台电脑。美国的上网人数已经到达1.37亿。
数字鸿沟不仅体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在同一国家不同年龄、种族、性别的不同教育程度的群体之间也得以表现明显。美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互联网的国家,但数字鸿沟问题也同样存在。美国的非洲裔和拉美裔家庭使用互联网的比例只有白人家庭的40%,此外,年收入超过75000美元的家庭,使用互联网和拥有个人电脑的比例,分别是年收入低于15000美元家庭的20倍和9倍。
数字鸿沟在我国国内的情况也是如此,而且我们还面临着双重的落差:一方面是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数字化差距,另一方面是国内各群体间的数字化差距。不久前的一项调查显示,按照国际通用的计算方法,中国的信息化程度为25.87,其中北京最高,到达了89.13,西藏最低,只有13.87,由于不同的地域在经济发展和信息化程度上存在的差别,使得IT这个词越来越成为“信息富人”们的专用语,变得高深莫测起来。
那么,我们究竟该怎么办呢?
首先,需要让人们拥有更多的获取数字信息的途径。从数字化经济的角度来说,人们只有充分拥有了上网这个基本条件,才能“奢谈”数字化。
其次,要强化数据、多媒体、高品质的网络资讯使用的普及。使专业技术“平民化”,,让网络迅速进入企业和家庭。没有普及,信息技术就不可能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没有普及,不可能进入经济社会生活性层面。社会需求对于信息化的发展而言是永恒的动力,只有在人们对技术感兴趣的时候,一种技术的使用才可能深入人心,成为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如天极CO-CEO袁超在“IT之旅”的联欢会上所说:“我们不能奢求一个站在门外的人,抛开好奇后,还会对门内的陌生事物感兴趣。我们要打开门,请他们走进来,让他们亲手触摸数字经济。”
第三,加强信息化教育,特别是基于互联网的教育,培养数字时代人们所需要掌握的技术培训与技能。教育网站的喷薄而出,远程教育的方兴未艾,甚至是OICQ都在一点点的缩短着“数字鸿沟”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距离。
IT业,站在数字鸿沟的哪一端
IT业是中国信息化建设的旗舰,无论从数字鸿沟的出现还是信息化浪潮的普及来看,IT业已经在沟的高端站得太久太久,与等待面对着沟对面的普通大众已经有些看不清楚。这种现象在20世纪末的时候得到了充分的反思。
中国信息协会发起2000年数字经济年会的讨论,《北京青年报》、《互联网周刊》等媒体竞相报道数字鸿沟的来龙去脉,天极网提出的“打造IT平民化”推出“IT之旅”将IT业和平民百姓的结合到了一起。他们把目光放在了整个民族信息化的推广,数字经济的发展上,我们姑且不论这些事情对我们的未来究竟有多大的益处,也不论这些是否能在中国IT发展中留下辉煌一笔,他们毕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IT已经不再高高在上,他们已经在向着跨过数字鸿沟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