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32 次) 时间:2001-01-28 15:36:57 来源:sz1961sy (sz1961sy) 原创-IT
2001年正月初五(1.28)上“斗牛士”(www.donews.com)拜读记者潘燕辉《如何做好一个记者》(www.donews.com/main.cgi?read=7048&LANG=GB)一文及几篇评论贴子,很受启发。尽管我也有正式《采访证》,但不敢谈什么经验,倒是从《羊城晚报》记者梁磊用报社名义发mail来采访我、之后从BBS采集奇文妙句并用网名“令狐磊”发表的两篇文章:《网络今期流行:网骂》 、《网络骂战名人谈》 在Chinabyte周未版头条以及在《南方网》照登,引起我对“记者”与“写手”的界限反思,这些正是潘燕辉《如何做好一个记者》一文中没提及、实际上是在第四媒体中表达者(不论“记者”、“笔手”或者“匿名发表者”)的基本素质要求的二个重要方面:
第一,是“以事实为依据”:这是很关健的一点,不少网络文章被当作“新闻”源于外国小报风格,喜欢猎奇,假新闻不少便这样产生,例如,歌星毛宁母亲已去世几年,竞有人在“毛宁被刺事件”中活龙活现地写了采访毛宁母亲“专稿”,如此的假新闻在中文网中已不止一例。这也是网络新闻必须进行归口管理的重要依据之一,试想咱们的媒体记者都用这种过“愚人节”心态写新闻,任何媒体还有生存价值吗?!
第二,是“别以人民名义”:记者肩负报道事实责任一点不假,但记者仅是站在自己对某一事件的理解而提笔描述与报道甚至评论,因而可能受事件的背景、时间、发展阶段限制而可能带局限或片面,这时,如果乐于用“人民大众”观点评论事件,则最容易误导人民大众或网民,这一点,有些记者或笔手常忘了,例如,把“我”与“我们”的观点当一回事,把自已看法当作公众观点。其实这是最值得任何人注意的,它不仅仅是记者要高度重视。在历史的文化考察中,它是重要的方法学问题。
以上两点,仅作为潘燕辉《如何做好一个记者》一文的个人2点补充观点。
sz1961sy
2001.1.28
15:33写于深圳
(http://www.21dnn.com/community/forum/content.asp?fid=1122&bid=2&id=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