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08 次) 时间:2001-01-24 05:54:00 来源:玄伟剑 (xuanwj) 转载
《IT经理世界》:
经营成本与网络建设投资
● 项方伟
—- 网络建设投资具有成本的潜在增长性。要进行有效的投资成本管理,就必须彻底了解其基本构成:供应者成本和使用者成本。
—- 企业进行经营决策,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确定企业在营销方面的实际投入,这就涉及到企业各项成本的分摊问题。既要从营销计划中计算出相关的投入,还必须客观地分析可能得到的回报。
网络建设中的相关投入
—- 网络及其配套信息与技术的投资之所以值得企业主管的高度重视,是因为成本的潜在增长性。当企业决定投资100万美元用于新的网络系统开发时,该企业必须作好准备在未来的5年里至少再投入300万美元的巨资。一般而言,在软件开发上每1美元的花费,意味着今后每年将造成0.2美元的营运成本以及0.4美元的维护成本,因此100万美元的初始投入将造成每年60万美元的附加成本,将造成每年60万美元的额外开销。企业主管必须作好长期的投资预算。
—- 在信息技术的规划中,软件开发是最具弹性的投资项目之一,同时也是掌握企业活力的关键。再加上软件的生命周期较短,使得软件的成本相当昂贵。在过去的30年里,有关信息技术企业的成长速度,包括软件与设备,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远高于企业的成长速度。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一速度将无法继续维持,因为动辄数千万美元的预算使得企业主管不得不考虑再三。许多企业主管越来越担心信息技术预算是否会最终失控。
—- 虽然某些大公司把几乎一半的经费都花在信息技术上,却没有任何具体的迹象表明,该项投资已经得到了应有的回报。而且,目前还找不到一套可靠的方法,以衡量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利益。对于网络技术投资,企业主管可能会面临两难选择:竞争上的需要使得企业必须作出更加积极的努力,但未来难以控制的成本及难以预测的收益又会使其犹豫不前。如何管理网络及其他信息技术的投资计划,自然成为企业主管的当务之急。
—- 网络技术的投资主要涉及三个方面:成本、效益及风险。过去,企业往往把信息技术投资视为不可避免的支出,必须符合预算、成本分配及经营的需要,但是这种方法并不能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企业主管必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即没有一套简单的公式或方法可以计算出信息投入的经济效益。网络技术就像是研究与开发一样,应该被视为长期投资。此外,还要妥善处理因网络投资而产生的风险。
网络建设投资的成本管理
—- 成本管理方面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找出系统投资过程中的所有成本,包括许多隐藏成本在内。为了有效地控制投资,企业会设置项目会计报表,但是目前的会计体系却无法体现系统投资及使用过程中庞大的隐藏成本。这是在信息系统投资过程中的普遍问题。如一家大型银行的项目报表显示每年在信息系统上的投资为2亿美元,主要是花在硬件上的开支。但是,如果把每年的软件开发、系统资料的建立以及后勤人员的薪金等费用加入的话,整个支出将高达20亿美元。以往信息技术的成本就算无法控制,也至少可以辨别。但在建立起网络之后,几乎有一半的费用都投入到个人电脑、办公室自动化及改进会计业务等配套功能上。各部门负责编写各自的预算,但许多涉及整体组织及其衍生成本根本就未进行追踪。企业常常不知道钱到底花到哪里去了。据估计,约40%的信息技术费用未列入信息部门的预算中。
—- 1.成本的基本构成
—- 要进行有效的投资成本管理,必须彻底了解其基本构成。从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看,其成本包括两大部分:供应者成本和使用者成本。
—- ·供应者成本
—- 企业中的信息部门就像是内部供应商,掌握所有的资料中心及网络设施,并提供系统开发及信息管理等服务。他们的成本通常类似于制造过程中的成本转移方法,归算到业务部门头上,信息部门必须倾注大量的精力确保对业务部门的技术支持,保证网络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以及效益。
—- 网络硬件设备必须依靠软件开发方能发挥作用。而系统维护则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与人力。新系统的开发费用或许可以削减,但现有系统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维护,则可能陷于瘫痪。据估计,信息部门花在软件开发上的时间只占到整个工作时间的10%,而花在旧系统维护与升级上的时间则占到50%以上。由于信息部门的工作已经从系统开发转移到业务支援上,因此技术支援成本快速上升。正如Gartner Group曾估计的那样,每年花在一部价值5000美元个人电脑上的支援设施,成本竟高达8000美元。
—- ·使用者成本
—- 使用者成本是指业务部门发生的成本。由信息部门支出,但可以归算到业务部门上的费用应该算作使用者成本。此外,还要加上硬件购置及使用费用。单纯的一部联网电脑的购置可能无须特别审批,而一旦成功运行后,则可能会导致快速扩充,从而使得一项经常性支出项目转变成长期投资项目。以往,信息部门包揽所有的技术问题,业务部门无须拥有技术及操作人员。在建立内部网络后,业务部门需要建立自己的内部网页,开发部门系统,因此不得不承担因此而产生的人事及技术费用。此外,组织过程中的成本,如管理和学习所花的时间,以及教育费用等,都很少列入到预算中,但事实上,这部分成本与系统开发费用相比却是十分可观的。真正的问题也许并不在庞大的开销本身,而在于整个企业各部门长期存在的严重分歧。业务部门从不重视信息基础架构的规模和价值,他们只注意本身为此所付出的费用。同样,信息部门中的网络及软件设计师、操作员、分析员等的薪金,也被他们视为人事费用,而并非不可缺少的服务性资产。高级主管此时却往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负面效果,虽然意识到网络及信息技术上的投资会成为固定成本中的必要部分,却往往迫于压力要求大规模削减经费,结果使得网络建设计划难以全面实施。
—- 2.成本管理
—- 然而,网络技术的成本却有其自身的增长模式。从总预算的使用角度,可以划分为开发费用与维修费用。根据一般规律,如果企业试图把每年的总预算控制为固定的金额,那么由于每年维修费用的不断上升,使得5年后信息部门的开发预算将变为零;如果企业试图保持每年的开发预算不变,那么总体预算增长将为15%左右,开发费用占整体费用的比例将逐年减少;如果打算使开发费用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那么总体预算的增长将为18%。可见,15%的增长率并不算高,它仅仅能够保证企业维持现有的开发能力罢了。许多研究表明,信息技术成本的自然增长率,即在保证旧系统良好运转并保证良好的开发能力这一前提下的增长率,业务部门将是难以承受的。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在于供应者成本该如何公平地在业务部门之间进行分配。信息部门的经理常常面对这样一些棘手的问题:最先使用的部门是否应该负担所有的费用?总资料库可以在各个部门重复使用,产生的价值难以计算,但开发成本该算在谁的头上?如果外界所提供的服务快速又低廉,业务部门是否可以转而向外界购买服务?如果为了做到公平而追踪成本的来源,则意味着另一项可观的费用。
—- 实际上,供应者成本可以通过”准利润中心”的方式得到有效的解决,而无须依赖传统的以成本核算为基础的分配方式。所谓”准利润中心”方式是指,信息部门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部门,负责网络基本线路、基本系统及配套信息技术的投资与开发,并制定价格,根据业务部门各自的使用情况收取费用。这样,哪些部门应该多负担成本便一目了然,而且比硬性摊派成本更有说服力,更重要的是能够使业务部门意识到网络对本部门的重要性。信息部门还可以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提供网络服务,以刺激需求,并确保早期的使用者无须负担初期沉重的建设与操作成本。
—- 当然,信息部门不能成为真正的利润中心,应该予以一定的控制,否则会造成业务上的矛盾。譬如,不能允许其对外服务,而是完全为本公司服务。若信息部门为了扩大本部门的利润而收取高额费用,则会损害业务部门的利益。因此,许多采取准利润中心制度的公司所应用的价格政策是所谓的”生活指数”价格,即信息部门经理可以用几家外界供应商的平均价格的八成作为收费标准。有些公司允许信息部门在建立内部网时寻求外部援助,但对于会影响公司整体成本或涉及安全及资源分享的项目则有较大的限制。除了基础系统外,应用系统的规划应由相应的业务部门负责。这是对以往由信息部门总揽全部规划的突破。这种组织安排的特点是由系统的使用者直接负责对未来效益的评估,将成本问题与效益评估问题连接在一起,减少了业务部门与信息部门之间的分歧。
网络技术的效益评诂
—- 成本的分配问题是导致企业内部观点不一的原因之一。然而更为重要的原因却是网络建成后的效益问题。要想计算出在营销及内部管理中运用网络技术究竟能够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是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过去十年来,对于美国企业在信息技术上的巨额投资所产生的直接效益至今还没有确切的数据证明。由于缺乏数据证明,业务部门对信息技术乃至未来的网络技术产生怀疑也就不足为奇了。传统上把信息技术的投入视为一项费用,而非资产。以这种态度来对待网络技术上的投资是不公平的。实际上,网络技术上的投资与其他长期投资一样,会有一段相当长的先期作业时间(Lead Time),而这段时间的长短又取决于企业的学习能力以及市场的接受速度。在这种情况下,试图把在网络技术上的投入与短期的效益联系在一起是毫无意义的。企业的管理人员必须认识到,他们也许难以看到网络上的投资立刻带来显而易见的效益。至少需要作好准备,在投资的过程中,企业的利润会发生下滑。
—- 也就是说,网络的建设是一项长期投资,因此应该从长远的角度来评估其经济效益。但这笔投资究竟要花多少时间才能显现出效益,目前尚无定论。毕竟,网络建设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没有人能够确切地预见其未来,但却可以感觉到其冲击力。这正如在发明蒸汽机后的50年,工业生产力才出现急剧增加。此外,网络的建设本身并非是产生效益的惟一来源。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对于美国经济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至今在经济学界仍有争论。人们只知道影响很大,却没有确切的数据来说明这一点。绝大部分直接的效益是来自铁路所推动与引发的一系列生产要素的增长。企业的网络建设就像是铁路,它最根本的作用在于促使企业以新的思考方法去重新规划企业的营销活动,并调整内部组织与管理,以适应这一新的营销理念。
—- 衡量网络及相关信息技术的效益,目前仍无一套可靠的方法,同样,要决定在这上面花费多少,也无定论。在网络营销逐渐推广的过程中,评估网络技术的商业价值将成为管理阶层的主要议题。现在所能见到的,是未来的成本可能不断上升,而效益却可能有限。是否继续在网络上投资的问题,其实很简单:把同样的资金投入到其他方面,是否会产生更高的报酬率?管理阶层应该从商业的角度,而不是从财务数字的角度去考察是否有必要进行网络建设,如果屈从于短期业绩的压力而缩减预算,将无疑使企业丧失长期的市场竞争机会。
—- 不过,企业还是需要一定的指标,以帮助其进行决策。有时,网络技术的效益可以在具体的应用方案上得到准确的评估,例如跟踪每次通讯的成本,可以准确地计算出电子邮件的价值。但在整体上的评估则要困难得多。管理阶层需要意识到以下几个方面:
—- 1. 网络技术所创造的效益,与研究与开发十分类似。研究开发方面的投资与效益之间存在时间差,使得两者很难直接联系在一起,网络技术开发同样如此。
—- 2. 同一技术上的投资,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组织与管理将会起到巨大的作用。
—- 3. 网络零售、服务等手段产生的效益可能无法独立体现在会计报表中。因为它并不能直接使企业的总体成本减少,而且它的目标在于提升服务,增强顾客满意度,这些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 为了能够较好地体现出网络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效益,企业需要为其单独设立一套”主锚指标(Anchor Measures)”。之所以要单独设立指标,是因为传统的会计报表中难以反映出信息技术的价值。信息技术所创造的价值往往被计入业务部门身上,而信息技术本身却成了一味耗费金钱的累赘。主锚指标的建立需要管理者判断出该项信息技术的最终作用点,并设计一项或一套指标来反映其效果。以传统的办公自动化及订单与会计处理系统为例,此类系统的投入势必要增加企业的固定资产,导致资产报酬率的下降。同时,它无法降低成本。如果从这两个指标来看,其投资是失败的。但是应该看到,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真正作用在于当企业的业务量增加时依然保持原来的人员数量,工作效率得到提高,其效益体现在对成本的控制上。因此,能正确反映其效益的主锚指标应是企业的人均利润额与人均销售额。采用主锚指标后,企业会发现其投资的确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 不同的信息系统应用不同的主锚指标。在建立指标方面,网络技术比其他信息技术会更为方便一些。因为网络技术直接运用于营销,因而与市场占有率、销售额等指标能够建立起直接的联系。网络技术的作用可以分为对内与对外两部分:对内可以降低通讯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信息的处理与传播速度;对外可以提升服务,增强顾客满意度。企业可以根据这些功能制定相应的主锚指标,以反映网络技术所产生的效益。
—- (读者可以通过[email protected]与本文作者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