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兴东“遭遇”互联网(此文写于2000年10月) - 人物星空 - 杨光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44 次) 时间:2001-01-15 19:58:07 来源:杨光 (北方狼) 原创-IT

方兴东个人资料

1969年:出生于浙江省义乌市;
1991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
1994年:在北京某电线电缆公司工作;
1996年:考入清华大学,同年开始IT评论生涯;
1997-1998年:先后在《电脑报》、《南方周末》、《计算机世界》等多家媒体上发表文章数百篇,个人品牌也由此开始形成;
1999年3月:在《南方周末》上发表《“维纳斯”计划福兮祸兮》一文,引起巨大轰动;
1999年5月:《起来,挑战微软霸权》一书出版;
1999年7月13日-8月27日:开始计划创办国内首家互联网咨询公司;
1999年8月-11月:因特雷博互联网咨询有限公司(即iClub)成立,并正式完成工商注册手续,网站也顺利开通;
1999年12月22日:iClub首届沙龙在国际饭店俱乐部成功举行;
2000年2月28日: iClub迁入新址。

同其他互联网弄潮者一样,接受采访时,方兴东的谈话也是不时地被电话打断;同其他互联网弄潮者不一样,方兴东的成名直到成型,全都围绕着一个词——“偶然”。但是,这种“偶然”并不只代表一种机遇,也许更代表一种精神,一种对机遇把握的能力。

都是“偶然”惹的祸
1996年夏天,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刚刚考入清华大学的方兴东,由于帮一位朋友写一篇关于戴尔公司的文章而“陷”入IT圈。
“这种文章还真有点儿意思,于其帮别人写,我为什么不可以自己主动写呢?”几年后的今天,方兴东如此回答记者的提问。
当时正巧赶上暑假来临,他便抱了一大堆公司及产品资料,没日没夜泡进清华图书馆,将近一两年的《计算机世界》、《中国计算机报》狠狠浏览一遍。 酷爱写诗的方兴东虽然当时他并不具备IT方面的基础知识,甚至从来都不读这方面的报刊和图书,但他还是像写诗一样认真去写,凡是出现不明白的地方他总是不耻下问,边学边写。就这样,到1997年5月,他已经正式用自己在《计算机世界》等媒体上发表自己的作品了。
此后,他又先后在《电脑报》、《南方周末》、《计算机世界》开设专栏或任特约记者。再后来,他的得意作品《同床异梦的Wintel联盟》、《BO一出,Windows后门洞开》等文也先后刊出,并形成一个“微软系列”。但是,虽然此时的方兴东已经对微软问题颇有研究,却从未产生过出书的愿望。
两年后,又是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方兴东“陷”得更深了。
1999年3月,就连方兴东本人也没有想到,他的那篇《“维纳斯”计划福兮祸兮》会在一夜之间扭转“维纳斯计划”在中国的命运,从而成为目前为止中国IT史上最有影响的文章,并使IT成为一个大众话题。更为有趣的是因为种种原因,方兴东不得不于两个月后,将他两年来的研究所得和一些后期作品以及部分别人的作品组织成《起来,挑战微软霸权》一书,公开发行。
也许,文人出生的方兴东之所以能在IT圈如此快如此猛烈的发展起来,应当得益于他的生身。
方兴东于1969年出生在浙江省义乌市,邻里们都说“属鸡的人一生劳苦”,这一切都在他身上得到了应验。从记事起他总是在鸡鸣之前就已经开始起床,读书之前他最先学会的是干农活,虽然田园的生活并不允许他拥有太多的学习时间,但他一见到书就感到从未有过的饥渴,尽管当时家里没有书,但他一有空就到村里的图书馆读书。
由于他勤奋好学、天资过人,读高中时已经能写非常好的诗了。不久后,他考入了西安交通大学,学高电压废水处理专业。紧张的大学生活并没有削减他对文学的热爱,他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组织诗社、文学社、影视协会等文化传播活动,几年后他已是校园出名的诗人。由于他不喜欢娱乐和社交,读书便成了他的个人专利,以至于图书馆里的哪类书放在哪个位置,他全都一清二楚。
1994年,方兴东分配到北京某电信电线公司,公司位于远邻,他只能忍痛割爱,每周进城一次。每逢周末,他总是带着大捆大捆的书挤长途车,据说还有几次被别人当作书贩子呢。
但是,工作上的累累硕果,思想上的奔飞猛进都没有使他安于现状,又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考入清华大学。

他和互联网有个约会
也许是不甘于寂寞吧,虽然方兴东成名了,但他总觉得自己的实力和资格与业界分析家还存在一定距离。
“一位分析家要想完成他独立的思想传播,就意味着既不能从事媒体工作,又不能做自由撰稿人:一个分析家必须在思想和经济完全独立。媒体和自由撰稿人,前者扼杀了独立的思想,后者扼杀了独立的经济。从美国的成功经验可以证明,只有做咨询公司才是出路。在形形色色的咨询中,我毫不犹豫选择了互联网咨询业。”采访中,方兴东这样告诉记者。
由于方兴东等人共同创建的经济实体——因特雷博互联网咨询有限公司(但他们更喜欢将她称为“互联网实验室”,iClub:www.chinalabs.com)也已经于去年11月正式成功注册。
对于iClub的成功注册,方兴东兴致勃勃地谈到:“作为国内第一家专业的互联网研究与咨询机构,iClub立足于对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深入研究、对全球互联网发展的紧密跟踪、对中国互联网发展本地经验的深刻体会、以及与相关各界的广泛的良好沟通。”
虽然iClub一期融资的只有200万人民币,而且包括方兴东在内也只有三个人,但他们现在已经发展到60人,并先后为二十多家企业做过互联网企业和项目二十多个,成功组织互联网主题沙龙十次。
早在今年春节前的一次采访中,方兴东就曾非常自信地说:“2000年,我们最大的骄傲也许不是成功地为哪几家互联网公司做了咨询,而是成功为哪几家传统产业公司做了互联网转型!”
无独有偶,今年五月之前,iClub的主要咨询业务的确以“.com”公司为主,而五月之后,传统企业特别是北京以外的企业还真的多了起来。在这方面,还真叫方兴东说对了。

互联网进入了一个最糊涂的时期
虽然iClub有幸成为国内首家互联网咨询公司,但紧随iClub之后也涌现了Ccid等多家互联网咨询公司或互联网咨询机构。对于此种现象,记者首先想的当然是瓜分市场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方兴东似乎早有准备:“虽然iClub是国内首家互联网咨询公司,但它绝不应当也绝不允许成为行业的垄断者。况且,无论从业务份额、人员素质等方面,iClub依然优势可见。今天,我们的团队和经验成为最大的两个优势。首先,我们是国内最早的互联网咨询公司,拥有一年的咨询经验和市场基础。第二,iClub现在的20多名分析家全都是国内甚至是国际的资深分析人员,我本人只不过是其中一个普通的成员罢了。当然了,在大家的心目中,也许我个人的知名高于其他人罢了。”
另外,做为个人品牌和企业品牌同时并存的iClub,将如何处理这两种品牌?一直是记者非常关心的问题,但是,方兴东的回答虽然简单,却也有理:“在个人的文章中,我当然不可能淡化个人品牌,但一旦关系到研究分析报告等工作时,我就要强化公司形象和品牌了。其实,个人品牌和公司品牌丝毫都不影响,更不冲突,而是互补,甚至是共存的。“
对于近日来一直成为热点话题的资本市场,方兴东非常感慨:“股市有涨有跌,这一是正常的规律,仅仅以股市的涨跌来定义一种产业是片面的。半年前,大家都说互联网公司要倒闭一大半,现在看来这种说法并没有到证实。资本市场动荡之后,大家全都害怕做互联网,认为做互联网就等于送死。虽然一年前,大家把互联网想象得过于乐观,但现在仅因为资本市场动荡就武断地完全否认互联网,却是更加不理智。如此看来,现在做互联网并不比一年前明朗。相反,也许今天,互联网进入了一个最糊涂的时期!”

采访后记

没有时间做私事,甚至包括双休日,甚至包括”五、一”和“十、一”也都是连轴转,这大概是每位网络生存者全都经历的切身体验吧。虽然方兴东对于这种紧张的工作已经非常习惯了,但言谈中仍不时地流留出疲惫的痕迹。尽管不是故意的,记者仍不小心从两三米外的电话筒中听到他夫人来电话催他回家吃面条的讲话声。
对于“公司成立以来有什么有趣的花絮”一问,方兴东思考了许久才回答。谈起花絮,方兴东认为有一件事不能不提:直到六月份时,有一位老朋友居然还问他“你们公司是否还是只有三个人”,令他哭笑不得。
同写文章一样,生活中的方兴东也是颇具气氛。据一位朋友讲,方兴东在家里最喜欢看DVD,但他看DVD时只看动作,他对动作、能量有着特殊的偏爱,以至于根本不关心情节。对于那些熟悉的片子,只要不出现不打斗的场面,他总是毫不犹豫地跳过去。每逢打开《拯救大兵瑞恩》,他总是只看开始部分和“大坦克”这两段,因为他觉得只有这两段才够味。所以,虽然他经常叫朋友陪他看DVD,但朋友们总是无法适应他的这种习惯。
和方兴东结识一年多来,印象最深的便是他在寒风中骑自行车到“风入松”书店买书的情景,当记者问到“你现在是否还经常骑自行车”时,方兴东似乎有些感伤:“前一段时间经常骑车,但那天不小心把自行车钥匙丢了,自行车停在楼下好久了,我就再没有骑了。”
另外,方兴东还说,他已经不直接参与公司的具体管理了,估计明年会从公司中淡化出来。但愿那时候,他能够开开心心地同家人团聚,并且开心骑他的自行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