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先变局TOM.COM(和海光兄呼应一下) - 中国IT报道 - 庞瑞锋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294 次) 时间:2001-01-11 16:37:07 来源:庞瑞锋 (庞瑞锋) 原创-IT

王先先变局TOM.COM

1月10日,残雪未消的北京还寒意重重,国内网络界也寒意不减,坊间正盛传着网易正寻求买主、8848上市无望等种种利空消息,TOM行政总裁兼执行董事王先先来到了京城。这位行事低调一度被称为“163神秘买家”的TOM掌门人,此行却心情快慰。
他给新闻界带来了最新消息:“我可以很负责任地透露,TOM 2000年第四财季的业绩,一定会给市场、股东一个很好的交待。”据了解,TOM去年第四财季收入大增,而亏损则估计剧减至4000万港币左右,其第三季的亏损还高达1.638亿港币。对于掌舵TOM才半年多的王先先,这是一个不错的答卷,他对TOM实施的变局也正趋向明朗。
和王先先一起出现在媒体面前的,还有TOM中国公司总经理王雷雷。凭着第四财季的成功,王雷雷进而宣称,2001年TOM的目标进入国内三大门户之列。
        (小 标题)Pageview上升:TOM的新招牌
除了搜狐并购ChinaRen曾经宣扬过一番其Pageview大增以外,近期国内网站已经很少再提其Pageview如何之高了。对于当前的互联网公司而言,赢利毕竟是头等大事。
TOM成了例外。王先先颇为自豪地表示,目前TOM的日访问量已经突破了4100万,注册用户也达到了1250万。为了增加这一数据的权威性,TOM还专门请出CNNIC负责流量认证的负责人前来压阵。
其实,别人都不太打Pageview的招牌,TOM却重点将其提出来,理由很简单。因为和国内几大门户网站相比,TOM一直被认为是擅长资本运营,但内容乏善可陈,人气不足。如果要想和其他国内著名门户网站争锋,足够的访问量是必不可少的。如今访问量大涨,TOM焉能不予以宣扬。
访问量增加,表明TOM进军内地市场、尤其是收购兼并策略的初步成功。在4700万Pageview中,其中2200万来自于TOM北京站(www.cn.tom.com),收购而来的163.net访问量也达到了1600万,鲨威体坛对流量增加也有所贡献。TOM香港主站流量只占到200万左右。也就是说,TOM目前的访问量95%左右来自于内地,而其35%的访问量来自于成功收购163.net。
不到一年时间,通过兼并收购将访问量做到4700万Pageview,对于TOM确实算得上不错的成绩。但凭此,TOM还不能做到笑傲网络江湖。毕竟Pageview在4700万以上的网站国内还为数甚众,何况这个流量还是TOM旗下几个网站叠加起来的数字。
(小标题)增收节支:王先先是高手?
虽然访问量的增加对TOM至关重要,但投行出身的王先先更值得骄傲的,是TOM第四财季的业绩突变,这也是他执掌TOM以后带来的最大变化。
在开始的致辞中,王先先就表示:“我可以很负责任地透露,TOM 2000年第四财季的业绩,一定会给市场、股东一个很好的交待。”但是他表示根据香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则,在财务报告没有正式公布之前,不便透露具体数字。
在记者穷追不舍的提问下,王先先作了一个比较:“象新浪第三财季收入700万美元,和他们相比,我们一点都不脸红。”据此推测,TOM第四财季应该在700万美元上下。而此前TOM收入最多的第三财季也只有1300万港币。
王先先表示,收入的增加来自于线上销售增长迅速,网上广告则占了其中主要部分。至于TOM自去年7月以来进行的一系列收购,王先先表示,虽然收购是在去年二、三季度宣布,但完成这些收购却是在去年第四季度、甚至今年的第一季度,收购兼并后产生的收入只能部分计入第四财季。
同收入大增相比,TOM的开支也得到控制。王先先表示,目前TOM每月支出已经控制在了3000万港币以内。这一数字说明,作风硬朗的王先先在就任TOM掌门人后,所进行的诸如裁员等压缩成本的措施开始见效。
如果按照王先先透露出来的数字推算,TOM去年第四财季收入将在5400万港币左右,三个月支出控制在9000万港币以内,总亏损应该在4000万港币左右。要知道TOM去年上半年亏损1.94亿港币,第三财季亏损又高达1.638亿。第四季亏损下降幅度之大,也难怪王先先愿意事先透露第四财季利好的消息。
当然这个信息来得正是时候。最高价位曾达到过15.35港币的TOM ,1月11日其收盘价已经跌至了1.94港币。如果再第四财季再没有一个很好的交待,按照TOM的股价走势,跌到1.68港币发行价以下极有可能。
     (小标题)2001年:TOM收购风准备怎么刮?
王先先在就任TOM.新掌门之后,曾在业界刮起了一阵引起广泛关注的收购风。从去年7月开始,TOM先后收购控股了上海美亚在线、鲨威体坛、羊城报业广告公司、163.net、昆明风驰广告、亚洲周刊,并与长城科技建立合营公司。
为了这一系列的收购,据王先先透露,TOM前后大约花了12亿港币。不过,擅长资本运作的王先先,前后却只支付了现金几万港币,绝大多数通过增发新股的方式完成。
当然,在为TOM的布局谋篇中,去年进行的一系列收购并不仅是为了增加访问量,虽然163.net对访问量的贡献至为明显。按照王先先给TOM设定的跨媒体经营思路,这些被收购进来的公司需要对TOM今后的业绩作出贡献--虽然其业绩可能会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网下的进项。据了解,163.net已经成为了TOM棋局中的一枚重要棋子。今年它将开始推出收费电子邮箱服务。
去年TOM进行一系列收购兼并时,增发新股的价格一般都在5、6港币甚至更高,从而谙熟资本动作的王先先顺风顺水地以增发新股的方式完成了收购。不过,目前TOM的股价不足2港币,如果再用增发新股方式进行收购,无论是对于王先先还是TOM都将是一个挑战。
不过,王先先表示,虽然目前TOM股价很低,但不会对今年收购产生大的影响。“我们是很灵活的,并没有说过只通过增发新股进行收购,也可以考虑现金形式。”
至于下一步收购方向,王先先表示,今年TOM将重点放在四个领域:跨媒体业务、电讯增值接入服务、传统企业应用互联网业务以及高科技领域投资,合作兼并也将围绕这四方面都会进行。

王先先变局TOM.COM(和海光兄呼应一下) - 风中乱发 - 2001-01-12 04:12:05

老庞和海光的文风大不相同。庞瑞峰作为专业财经报纸的记者,写得严谨、整齐,条理性强。但我还是更喜欢海光的文字,现场感好,注意细节。两位可以彼此借鉴一下。向海光提个意见,你现在可能太想锻炼自己的文笔了,过于追求文章发表速度,有些新闻当然需要如此,但象TOM这样的似乎不一定要如此赶时间拼命写出来,本来时效性不是很强嘛,可以稍微缓一下,雕琢一下文字,脉络还能更清晰一点,而且你也不必显得那么辛苦。为TOM真不值得如此玩命。

Re:王先先变局TOM.COM(和海光兄呼应一下) - 信海光 - 2001-01-12 09:07:30

听老兄的话了。 关键是那头有网站呢,一早上就定好了位置。不写的话就算一次失信吧,在网站没有隔夜的新闻,除非我事先不告诉对方编辑。 我以后就不告诉他们啦。

Re:王先先变局TOM.COM(和海光兄呼应一下) - 徐远明 - 2001-01-12 09:58:26

有道理!要深入!并非大新闻、突发新闻,还是以深入为主。

Re:王先先变局TOM.COM(和海光兄呼应一下) - 庞瑞锋 - 2001-01-12 11:16:20

风中乱发、远明兄说得有理。不过我和海光是各为其主,各有难处。象财经时报,只能板起脸来说事,装得很严谨、很客观,恨不得上来就直奔主题。海光兄则又有时间的限制,“人在江湖,身不由已”。看来以后得注意了。

王先先变局TOM.COM - 杨震霆 - 2001-01-12 10:25:22

我对tom的老收购一些广告公司不敢怎样苟同。 为了财务报表好看,花一大笔钱收购一些有"盈利"的公司来填这个窟窿,等于是绕一个大弯花很多资金来赚点小钱,不是说这就是新经济吧?至于“超媒体”构想能否实现,还很玄

Re:王先先变局TOM.COM - 庞瑞锋 - 2001-01-12 11:06:17

其实,我也不是特别TOM所谓超媒体的经营思路,但是如果TOM一直这样亏下去,而不力图将财务报表做得好看一下,恐怕不太好向老板交待,也不好向广大股东交待。毕竟,TOM上市以后,股价一路阴跌,再不想点法子,跌到发行价以下,市场恐慌性的抛售就会出现。那样,和黄、长实未免太没有面子了。 另外,王先先与云南颇有渊源,去年收购昆明风驰,不知是否其中有什么值得玩味的地方,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测。

Re:王先先变局TOM.COM - 徐远明 - 2001-01-12 12:10:59

王先先是云南人。 我对超媒体的思路看好,网站本质上就是媒体,网上网下的互动,广告等等是核心,王先先抓住了核心。

Re:王先先变局TOM.COM - 北京的雨 - 2001-01-12 13:24:57

难说!难说!难说! 后面的事情太难说! 我还是看好tom的,主要是因为他有钱。有资源。不绕着弯收购广告公司挣面子不知道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再说做超媒体应该要有广告公司吧。 现在都在谈媒体集团。很多人都在运做。我们的媒体力量与国外的相比实在是太小了。有的是以纸媒体为核心,有的是以电视媒体做核心。还有的是以广告公司为核心。但都要整合、并购其他形式的媒体。tom不过是挂个网站的名罢了。最后就要看谁眼光准、谁钱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