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钟,敲响在中国门户网站的上空(下)(首发天虎评论) - 冷眼看IT - 静仁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51 次) 时间:2001-01-10 17:54:14 来源:静仁 (静仁) 原创-IT

缺钱:寻主卖身求生存

缺钱是网站当前的普遍现象。虽然也有象孙正义这样的大把投资互联网的人,虽然也有相信互联网春天就快来的人,但风险投资家们大都去冬了眠。上市NASDQ的,几乎成了垃圾股,从外难以筹到大笔的资金;原有的投资者,也在想尽办法套现;国内的二板市场虽然吵得很猛,业界也寄以厚望,但它要求的条件很多网站难以在短期达到;网民和企业和以前相比,对于互联网态度要冷静得多了,瞬然暴富的想法不在,钱不会随便投向看不到近期盈利的网站;而现有的网站能够盈利、自己养活自己的却是凤毛麟角。这些因素揭示出这样一个结果:网站缺钱!对外圈钱已不可能,对内集资难上加难,本身无法盈利,仅有的钱迅速地流失殆尽,网易怎么办?只有寻主卖身求存这条路!而这种想法网易并非今天才有,12月21号记者问及网易公司的首席运营官陈素贞女士如何看待被收购时的回答,已经表明了网易已经进入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境界。

抗争:中国门户网站凭什么?

网易这次是否真的被收购,都给中国的门户网站敲响了警钟。因为其它三家的情况并不比网易好多少。

其一,全军进入垃圾股。12月21日,4只中国概念股已全部位列5美元以下,中华网收盘于4.5625美元,网易收于3.75美元,新浪收于3.6875美元,搜狐跌至1.875美元。新年仍然跳不出垃圾股,2001年1月3日中华网4.8750美元,新浪3.1250美元,网易3.0313美元,搜狐1.9688美元。这就意味着四兄弟都无法从外国得到投资,国内目前政府没有相关的辅助政策出台。

其二,走的都是外延式发展而非内涵式发展。在网络业不景气时,有实力的大网站开始了购并,借及扩大自己的势力,这原本就是经济中常见的现象,但这种购并必须能够在实质上扩大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也是经济规律。我们的门户网站具备这个实力吗?中华网现在手中的钱可能多了一些,所以才会在12月19日抛出打造中国门户网站航母的想法,但手中有钱,如果不能自己赚钱终究是坚持不住的。搜狐并购Chianren风光一时,然而从实质上看,得了什么好处?目前它的股价最低,成为中国概念股的领落者。购并耗费掉了原本已经不宽裕的钱,如果不能很快地自己找食,自己造血,能撑得多久?

其三,外压内斗,无法形成合力。中国的网民增长很快,每年以100%以上的速度递增着,虽然目前初级网民多,但不久的将来,高级网民必然量大,中国互联网前景看好。所以有实力的外国网站在瞪眼瞧着。门户网站在“异国他乡”已面临被收购的危险;但在此背后将是中国网络业面临的更大危机——国际大资本已在眼馋中国本土的网络企业。在中国加入WTO后的不长时间里,这些国际资本就会对中国内地的网络企业“下手”,以抢夺市场份额。雅虎最近购并了台湾最大的门户网站奇摩,坐在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厅,美国雅虎的大股东孙正义扬言要在中国投资至少二百家互联网公司,资金在十亿美金之上;莱科斯则在互联网的软腹地带上海强行抢滩……而这次谁来收购网易?恐怕中国的网站没有这个力量。这意味着什么?强敌环伺,中国网站能做什么?在拥有强大资金、技术实力和丰富的市场运营经验的国际巨头面前,中国的网络公司的确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国际巨头们谈的是宽带、无线,及基于宽带之上的互动电视、多媒体等领先技术,而我们大多数公司还停留在市场炒作、内容复制的层面上,甚至纠缠于无为之争。于是有的人提出走合纵连横这条路。

但合纵联横在中国当前行不通。首先是IT界大多数人并不赞成联合。对于中华网放言与其它三家门户网站合并之事,各大网站的BBS和记者、评价者、自由撰稿人的文章中可以看到,反对之声是占绝大多数的;另一个是,门户网站自己更不愿意联合。早在8月份,人们就猜测门户网站有可能合并,张朝阳明确地反对:“不会的,况且要合的话,你说谁是老大?谁也不会承认别家比自己大。市场巨大,还是先经过一番厮杀,拼个死活再说吧。”从后来的情形到现在的趋势都可以说明,张朝阳这话不虚。从理性的角度来说,如果四大门户网站能够统力合作,对于中国互联网的前期发展,对于中国加入WTO后的局势都是很有利的。然而国人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观念上形不成合力;业界人士认识到了这一点,但因受制于各自利益,无法从行动上产生合力。

其四,没有寻找到盈利的模式。网站现在常用的盈利模式是通过点击率和注册用户来吸引广告商,通过广告来赚取一定的钱。这在目前网站的收入中占大头,然而这不解决问题。以网易公司为例,据统计,网易网站2000年9月份的累计“页面浏览量”突破10亿,在国内首屈一指,但他仍然亏损严重。网站也想在电子商务方面有所突破,模式换来换去,效果却是雷声大雨点小。原因应该有两条:

一条是没有找到符合中国本土情况的经营模式。在中国网站的领导人中年轻人居多,绝大多数都是计算机专业毕业,在技术方面无可挑剔,从始至终他们都把精力放在了如何把网站搞得新颖些,网页做得精美些,缺乏商业意识和管理头脑,忽略市场分析研究、经营管理和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等等,网站缺乏市场定位,几乎完全靠聊天室、论坛、虚拟社区等吸引网民访问,靠一点微薄的广告费来获取收入。

另一条是中国的网络业生态环境不良。这主要体现在网民的结构不优化。第一,上网人数绝对数大相对数小。近2000万,好大的一个数字,同1个亿的国家比是大,但同12亿的中国自己比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互联网用户普及率、主机数、网络规模等方面均有差距。发达国家用户普及率在30%以上,而我国只有1.4%,互联网要真正形成产业规模,还有相当距离。这就意味着我们的互联网发展从国内来看,这个生态环境还不平衡,从观念的更新、思维方式的转换到具体的运行环节,都处于草创阶段。所以有时看起来气氛很激烈,但一到具体的操作阶段,很多在西方行得通的模式,克隆到我们这里就不行。根本性的问题是我们缺乏运行的社会基础,也就是互联网业务的生态环境不优化。第二,热衷上网的人口袋里缺银子。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资讯顾问公司今年9月至12月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武汉、西安、沈阳等城市互联网用户情况作了媒体问卷调查和入户调查,结果显示:人数今年将达到约2000万人,其中75%以上是18岁到30岁的青年人,男女网民比例为74∶26,80%多的网民是大专以上学历。参与网上购物的仍以高学历网民为主,学历在大专以上的占到被调查总数的86.33%。网民的年龄偏低,就使得现有的绝大多数网民,没有较大的支付能力,单是上网费用对他们来说,负担就很重。虽然他们接受了新的消费观念,但缺乏将这些新的观念付诸实施的经济条件。第三,网民怕网商骗自己没商量。现实中亲手将钱交出,亲眼将货物验过,仍然会拉回去假冒伪劣,仍然有着被坑蒙拐骗的伤心加无奈的往事,何况开机好象有,关机什么就没了的网络购物?由于企业信用、银行汇兑、物流配送等外部环境还不完善,电子商务一时还难以推广应用和形成规模。买还是要买,但大多数网上购物者主要买些图书、软件、电脑产品和CD光盘等针头线脑的东西,大宗的很少。因为,这类商品质量比较稳定,价格较低,购物风险相对较小。这就使得任何一种经营模式都难以展开。

抗争,中国门户网站靠什么?这不仅是门户网站要考虑的事,是业界人士要考虑的事、新闻界关注的事,也应该是政府关注考虑的事。每一关注中国互联网事业的人,都应该认真地考虑这个问题,是时候了!

“百度现象”和中国互联网的六个教益 - 刘雪儿 - 2001-01-10 18:34:24

网络之路如何越走越宽 ——从“百度现象”反思中国的互联网经济 (一) 赔钱不是网络经济 对于全球的互联网经济来说,2000年的颜色恐怕是灰蒙蒙的。NASDAQ股票市场的起伏,网络公司无奈的并购与裁员,将无数淘金者的梦想与目光拉回到成熟与理智。 对于中国的互联网经济以及“经济家”来说,承受能力似乎显的更加脆弱了。确实,曾经那每天出现的新概念,铺天盖地的广告名词,让传统行业的企业家们几乎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干的太累了,太傻了。而到今天,这种瞬间繁华过去后而归于平静的场面,似乎又提醒着人们在巨大财富冲击下,需要的依然是冷静与审慎。 历史在继续,每个人依然努力的希望在历史中可以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今天的中国的网络新贵们依然会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究竟如何光明,道路是否正确,他们在心底给自己的答案是否可以让他们自己满足就无法知道了。而现在我们唯一可以做的是,就是从天空的云彩上落到地面上,脚踏实地的重新去了解市场,去了解消费者者,去为他们提供他们想要的产品和服务。为什么?原因很简单,我们要挣钱! 在“圈外人”的印象里,网络公司总能与这些印象联系起来:高档的五星级写字楼,装修豪华的办公室,满嘴英文的年轻白领以及风格迥异的企业文化,而这些后面都没有例外的隐藏着国外或者国内财大气粗的风险金融机构,而这样的公司究竟做了些什么,或者问的更深刻些,究竟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似乎就不那样让人明白了。 反思一下这些年中国互联网的成长,大部分遗留下来的印象都是让人汗颜的,不夸张的说,到今天,中国的网络经济除了概念,还遗留下什么值得我们回味的?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又怎么能到美国或者香港的股票市场上对投资人骄傲的说:我们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难道是因为我们懂得如何去炒作?难道是我们懂得如何去抄袭?还是因为我们把所有的创造力都用来制造概念上?说到底,生意就是生意,无论你贩卖的是什么,用什么样方式去贩卖,对于市场你要回答的问题是:我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对于用户要回答:我可以怎么样帮助你;而对于投资商要回答的是:我怎么可以挣钱;无论你是谁,无论你在从事哪个经济,这简单的三个问题是你永远无法逃避的,网络经济凭借什么又可以觉得自己是例外呢?今天,如果我们依然说自己没有时间去考虑这些问题,那我们唯一可能得到的就是被淘汰出局的命运。 (二) 百度走出成功之路 一个成立不到一年的公司,一个到今天员工不到30个人的公司,一个平均年龄不到26岁的公司,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开发出世界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用了四个月时间,把该产品成功推向市场,先后为新浪、搜狐、21CN、中国人、硅谷动力等国内顶级门户网站提供了风格特点不同的服务,申请了中国互联网领域第一个技术专利;然后又用了2个月的时间开发出了信息检索与传递领域三个顶尖的产品,包括国内目前根本没有的信息实时检索系统。 这家公司叫百度,是一家立足中国互联网领域提供网络核心技术的公司。 这样的公司算不算成功我不知道,这样的公司会不会成功我也不知道,他只是一个例子。但我知道的是,在这么短的时间,做出这样业绩的中国互联网领域内的公司确实是不多的,即使是在网络神话漫天飞的今天。 也许有人会说创业时期短期内取得的成功不能算什么,很大程度上要靠热情和运气,我并不反对,但这样的业绩如果单纯的归结到运气与热情,未免又显得幼稚而狭隘了。我们这里不是想去夸奖或者批评这个叫百度的公司,我们是要从他身上去看到些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东西,有用的东西,可以帮助我们自己。 熟悉这个行业的人可能已经发现,近期很多著名的大型门户网站开始更换自己的搜索平台,升级自己的搜索服务,有人说这是继广告后新一轮的比拼,也有人说是这些门户希望通过这样的手段改变目前的境况,究竟是什么促使现在的市场如此青睐信息的搜索与传递技术呢? 互联网的诞生本来就是依靠于信息的搜索与传递的,不夸张的说,互联网的灵魂就是信息的搜索与传递。互联网的本质是信息的有序、快速、廉价、广泛的传递,所涉及的基础技术就是信息的检索和传递技术。检索技术能够保证信息的有序和快速传递,传递技术则是廉价和广泛的基础。早期的互联网公司都是从搜索引擎脱胎而来,就是因为它们代表了互联网时代的基础技术;而近年来兴起的网页加速技术、缓存技术、内容传递技术则被认为是互联网的基础设施,也是因为它们是信息传递技术的代表。互联网时代人们对信息传递速度的期望,就像在个人电脑时代人们对CPU运算速度的期望一样,是永远没有止境的。这是所有的网络终端用户所需要的,也是ICP厂商要面对和解决的。 我们再看看中国互联网市场。中国所拥有的最大资源就是市场,而最缺乏的是关键技术。中国互联网产业在牺牲市场资源的同时,成就的却是美国软件产业的世界战略,我们付出的市场资源越来越多,却距离关键技术越来越远。而对于跟人文文化有着极其密切关系的互联网产业来说,盲目的使用国外的技术,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用户的需求。这个游戏规则是由用户而绝非由ICP以及他们的投资人决定的;谁为用户解决问题,谁就会获得市场。中国互联网行进到今天,各互联网企业都开始苦练内功,开始意识到依靠单纯的抄袭以及简单的创意根本无法吸引中国日趋成熟的网络消费者,整个产业需要强大、实用,贴近市场的技术性产品来灌注新的生命力,这也是他们开始更换整个搜索以及传递系统的另一个原因吧。 我们需要承认,百度的成功有很大程度,是他先天站在了个很好的地方,找到了产品的源动力。而其它的互联网企业在继续创业的时候,也要从市场的角度进行深深的思考。 我们再来看看整个产业内部的分工以及循环问题。与其它产业一样,互联网经济的内部一样需要的是严谨而合理的分工组合,对于每个互联网企业来说,资源都是有限的,而面对却是中国如此庞大而充满潜力的市场,如果事必躬亲,肯定是无法做出优秀的产品给用户的。更需要去衡量的是,大量的人力成本,必然会成为公司赢利道路上的阻碍。也许是网络经济来的太快了,没有人有时间去考虑这些问题,每个公司都在拼命的扩张,都在大喊技术人才匮乏,而整个产业在某些方面根本就是空白。对于ICP来说,需要的是提供丰富的、特色不一的内容给网络消费者,然后制造强大的品牌;对于电子商务网站来说,需要解决供货、电子结算等等问题;而对于百度这样的技术提供商来说,就是知道网站的需求,提供最优秀的技术,这才是个优秀的产业应该具有的严谨的内部循环和分工。如果整个产业链条顺利的运转起来,每个企业专攻于自己的术业,我们又怎么会怕缺少竞争力? 技术不是万能的,没有技术是万万不能的,中国互联网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技术?坦白的说,需要可以帮助网络门户可以挣钱的技术,你的客户日子过的好,你的日子才可以过的好。对于网络门户来说,如果可以找到一种技能不但可以帮助自己的用户解决问题,更能帮助自己去赢得利润,那无疑是新具有吸引力的产品。 新浪、搜狐等著名网络门户选择百度,不是一种偶然,更跟百度的运气没有关系,他们不过是很清楚的看到了自己所需要的以及百度可以提供是一种东西,所以他们做出了明智的选择。在整个网络经济大调整的时期,我们更加需要的是冷静下来,用挑剔的眼光来看待产品与市场,先搞明白用户的需求,再搞明白自己的需求,这才是网络为王的制胜之道。无论你是什么商业模式,头上顶着什么样的概念,我们要面对的是一个规则:赢利,这样我们才可以到美国或者香港股票市场上挺直腰杆去说:也许我不知道自己的商业模式,我也没有什么新的概念,可是我今天可以挣钱了! 不管你是黑猫,还是白猫,抓住耗子的才是好猫呀。 (三) 百度现象值得深思 百度公司的迅速崛起构成了2000年中国互联网产业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从对“百度现象”的解读和反思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确实值得中国互联网产业界借鉴和分享的教益。 首先是所谓“核心技术”的问题。前面已经说过,技术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技术是万万不能的。百度之所以能够崛起,能够成功,拥有和掌握自主核心技术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百度的总裁李彦宏曾经多次提到,搜索引擎技术是互联网领域的一项基本的、关键的、核心的技术,而百度的搜索技术具备世界一流的水准。在今年互联网大势持续低迷的情况下,百度公司之所以能一再获得风险投资商的信赖和追捧,之所以能获得新浪、搜狐这样的顶级客户的青睐和认可,原因固然很多,但百度在自己的业务领域内毫不含糊地具备国际领先的核心技术,的确是其中最根本的原因。百度非常清楚,自己是一家互联网技术公司,是靠技术吃饭的;假如技不如人,在这个圈子里混可就被动和危险了。一个公司如此,扩展到我们的整个IT和互联网产业,情况也是一样。从几年前一直到最近,人们不知感慨了多少次,我们的中关村如何才能变成另外一个硅谷。说一千道一万,倘若没有一批在核心技术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公司,中关村就永远成不了硅谷;如果有一天,中关村不是只有一个百度,而是有五十个、一百个甚至上千个像百度一样的拥有世界级技术的公司,中关村就真的成其为一个新的、中国的硅谷了。 其次是关于“产业分工”的问题。百度公司在成立伊始,就设定了自己明确的业务定位和商业模式,即:做一个为中文网络门户和内容提供商(ICP)提供最优秀的中文搜索引擎技术和服务的ASP(应用服务提供商)。百度有一个口号:Behind your e-success(在你e成功的背后)。在网络公司竞相比拼作秀工夫、百般吸引注意资源的时候,百度的这种定位、模式和形象风格显得十分的低调,颇有几分“俏也不争春”的味道。实际上,这里的“低调”与公司的宣传投入或领导人的个性毫无关系,关键之处在于对互联网产业价值链和专业分工的深刻理解:对于新浪、搜狐、21CN等ICP来说,核心业务是组织和提供最全面、最丰富、最新鲜、最快捷、最有序的内容服务,至于像搜索引擎、电子邮件等专门的网络技术,完全没有必要每样都自己从头开发,而是可以将它们外包给专业公司,从外部获取强大的支持和良好的服务,以保证将自身的主要精力和核心资源用于发展自己的主业,从而实现令客户和投资人满意的质量和回报;而对百度这样的以核心网络技术提供专业服务的ASP来说,重要的是以一流的技术和专业化、客户化的服务吸引和赢得近可能多的客户,同时为一批客户创造价值,与一批客户共同成长,而不是同面向广大网民的ICP客户抢风头、争名份。在这样一个产业价值链中,ASP和ICP、EC(电子商务)等新兴网络公司之间是一种分工协作、多方共赢的关系,当ASP提供的强大动力使ICP和EC们的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主要业务迅猛发展的时候,百度们自然因业务的稳定和扩展而大获其利,真的可以比作“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了。这些说起来似乎很直白、简单的道理,相当一段时间内,在中国互联网的商业实践中其实并没有被很多人(包括一些颇为“精英”的CEO、CTO们)真正理解和自觉接受。百度以ASP模式取得的成功向人们昭示: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的一些核心概念,如专业分工和规模经济效益,在当今的网络经济时代仍然是有效的和重要的。最近,亚信公司通过对ICP、EC、IDC、ASP等概念的演进和商业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检讨和深刻反思,提出了“互联网产业价值链应补上AIP(为各种应用提供管理服务的应用架构提供商)这一环”的创见,并率先进入ASP和IDC之间广阔的市场中间地带,此举立即得到了中国和美国互联网界的快速呼应和热烈反响。这似乎表明,国内的互联网产业已经开始走向成熟。 百度成功带给我们的第三个教益是对时机的把握。我们知道,伴随着中文网络门户大战和专业ICP竞争日趋激烈的进程,也正是百度搜索技术开始进入和逐步占领国内市场的过程。实际上,百度公司所依托和掌握的核心技术早在一年多以前就已经相对成熟,但是,那时国内网民的数量、网上中文信息(中文网页)的数量和网站对中文网页搜索技术的重视程度都明显不足,有效需求并不强烈,市场尚未发育成熟,如果百度不是今年而是去年或前年进入国内市场,其难度和效果显然大不同于今日。但是如果百度今年上半年还没有在中文网络世界出现,那么百度有可能失去这个稍纵即逝的商机,因为国外的强手、新星很快就看到了中国飞速成长的网络市场空间,并开始大举进入。就在百度先后与搜狐、新浪签约的同时,美国Google公司挟亚虎争夺战击败Inktomi的余勇,成为网易搜索服务的提供商,可见对于正在成熟的市场,竞争对手必将快速从四面八方涌入,抢夺时间成了市场竞争中最富于戏剧性、最为精彩也最为惨烈的一幕。由于百度选择了最有利的时机进入市场,百度搜索技术和服务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即占据了中文网页搜索60%以上的份额,成为中文搜索领域当之无愧的市场领袖。百度之所以能够选择并选对进入市场的时机,一方面是由于有先进、坚实的技术准备,另一方面,百度的创办人对中国的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具备敏锐、独到的判断力、洞察力。离开了技术准备和市场洞察,所谓“把握时机、蓄势待发”就成了一句空话。这一点对即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国际竞争压力的国内互联网产业来说,该是一个有益的警示和启发。 第四个教益是所谓的“比较优势”。有人说,百度选的点好——中文搜索引擎,中国人当然能比老外做的好。客观地将,这么评价和期待自有其道理。我们也确实可以多从正面理解这一点。真正做产业、做实事的人都知道,在选择“做什么”和决定“怎么做”时,必须清楚自己到底有什么特长和优势,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将他们展现、发挥出来,从而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和最大利益。信息经济时代的基本要素是信息和知识;而在中国,绝大多数的信息和知识都是以中文形式记录、传播和交流的。如果说中国人最熟悉、最理解、最经常应用中文是天经地义的话,那么,发挥这一天然优势,把任何与中文信息处理和传播有关的技术和商业的领导权和控制权把握在中国人、中国公司手中,也该是顺理成章的。在这个意义上,一个公司选这个点发展,很正常;做好了,也应该。从这点出发,在PC时代,我们有过联想汉卡,有过方正出版,也有过中文之星。今天,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又有了百度。但是,如果我们把中文当成一个别人无法逾越的屏障和祖宗留给我们的自留地,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应当注意到,在中文领域和中国市场的竞争,早已经是国际化的竞争。在日益开放的环境下,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止最优秀的中国人进入国际公司,就像没有任何力量阻止国际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一样。在百度出现之前,所有的著名中文网站使用的都是海外提供的搜索引擎,百度反而是以一个后起之秀的姿态,逐一将它们击败从而捞区取自己的实地的。百度赢得竞争,完全靠的是以国际视野和国际标准铸造的最强大的技术实力和最贴近、到位的客户服务。正如百度总裁李彦宏所说:“在一般技术方面,我们正在同国外最优秀、最先进的搜索引擎并驾齐驱;在对中文信息的理解、把握和为客户提供服务方面,百度无疑更胜一筹。”今天,在低层次上一劳永逸地借用和发挥中文优势的时代早已过去了;对于创业者来说,中文(亦或其它特异之处)都只不过是一个切入点,所有的竞争优势都要靠自己去开发和塑造。 百度成功的最后一点也是最有普遍意义的教益,是对“硅谷文化”的认同和追求。李彦宏和徐勇回国的时候只带回了三样东西:世界级的创新技术、他们刚刚拿到的风险投资和硅谷的企业文化精神。如果说技术有生命周期,风险投资有数量限制,那么,他们所倡导和实践的硅谷文化精神将使百度受用无穷。有人问过李彦宏:百度的搜索引擎是不是你从美国带回来的。李彦宏说:百度搜索引擎的每一行源程序都是百度的那些放弃了去美国留学和工作机会、放弃了大牌公司高薪待遇、放弃了著名高校优越而稳定职位的优秀软件工程师在中关村写下的。那么,百度公司的员工都是冲着什么去的?副总裁徐勇回答说:是冲着百度公司大力倡导和坚持到底的硅谷文化来的。徐勇认为,硅谷文化的精髓是容忍失败、容忍岐见、保持开放、以人为本;是硅谷的创新文化造就了硅谷的奇迹。世界上的大学城、开发区多如牛毛,但硅谷只有一个。离开了硅谷文化,复制硅谷无异于痴人说梦。我们成天谈论硅谷的公司、技术、人才以及资本和服务环境,却无意中或故意地淡忘和抹杀产生这一切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土壤。在中关村,有那么多的所谓高科技公司,但有多少家公司真正做到了全体员工持股,而且是按硅谷的标准获得相应的比例?有多少家公司的员工一开始就知道公司在做什么,充分了解公司的商业模式和经营理念?有多少家公司的老板不是赐予而是享受员工获得的经济民主和思想自由?所有这些,百度都做到了。在中关村,在中国高科技产业界,包括一些大公司有头有脸的人物总是在呼吁政府给予它们更优惠的政策。但是,也许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加里-贝克尔所言,充满活力的产业带最需要的并不是政府的补贴和优惠的产业政策。他说,补贴制造的是官僚们感兴趣的“安全的”“创业公司”,而不是市场需求的公司;只有自由、创新、宽容而又残酷的环境和氛围,才能产生硅谷公司那样巨大的和持续不断的原创能力。生存和发展于中关村的百度,在企业文化和精神追求上是一家“硅谷公司”。我们期待并相信,百度携带的硅谷火种将燃遍中关村和中国互联网产业。

Re:“百度现象”和中国互联网的六个教益 - 快乐分裂 - 2001-01-10 19:08:07

怎么象公关稿啊?百度成功了吗?也不一定,互联网世界没有谁能说就可获得最后的胜利!!!

百度.....引擎确实不错,我也发现用百度的都很好用 - 中关村2000 - 2001-01-12 16:17:48

但是有一点很奇怪,似乎百度里负责技术的人是原来北大计算机系的,而计算机系的天网是一个也非常好的搜索引擎,开发了n年了,现在彻底消失了?

Re:“百度现象”和中国互联网的六个教益 - 高春辉 - 2001-01-12 17:11:57

天网的状况好像是不死不活。 开发人可能都走光了吧。。。

Re:“百度现象”和中国互联网的六个教益 - 高春辉 - 2001-01-12 17:20:29

我前几天接受了一家做搜索引擎公司作的匿名调查,他们不是在技术上下功夫,而且在易用性和使用习惯上下功夫,我觉得这个方向也不错,有的时候,不能太强调技术如何如何。

Re:“百度现象”和中国互联网的六个教益 - flcaoz - 2001-01-12 21:33:49

高春晖,你搞错了很重要的一点,易用性如果是体现在技术上,是一种不可复制的能力,如果仅仅体现在一个想法上,是一种可复制的能力,如果一个新产品通过可复制的能力妄图占领市场高点,有点痴心妄想。 并不是易用性不重要,而是技术的重要性远远大于这一点。 百度的引擎很好?那是,infoseek的原代码拿过来改改改,当然很好。不过能改成这样子,至少没有把人家好东西糟蹋了,就这一点,百度至少比很多垃圾公司强。 另外,有关赢利问题,百度现在有赢利,并不代表他已经成功,如果有赢利就等于成功,呵呵,成功就太容易了。我不否认百度目前作的还不错,但是是否最后能走向真正的成功,还要再看看才知道。

Re:“百度现象”和中国互联网的六个教益 - 高春辉 - 2001-01-13 03:00:16

flcaoz老兄,如果我理解你所说的技术,那么应该指的是专利,而不是编出来的什么东西。而专利,我所最俗的理解就是打官司的时候才有用处的东西:) 如果从你的角度来看,那么中国自己的软件有几个有自己独有的技术(专利)?用友?金山?东大?这话很伤人,但却是实话。那么他们靠什么来赢得市场?对于用户来说,他关心的不是你用的技术有多先进(技术这词,这只是在广告蒙人用的),而是如何帮他更快,更方便的解决问题。我觉得这才是编写软件所真正应该注重的地方,而不是一味强调技术有多好。这才是所谓的市场导向,而不是技术导向。 而且我不同意你的观点,就是有关什么占领市场制高点的话。大公司有大公司的活法,小公司有小公司的活法,你有1个亿,当然可以去研究个几年什么技术,专利的,再去打市场;十万元起家的公司肯定不会去这么干,他一定一边做一边卖,赚钱为先,但是做的好,也能活的有声有色。这就是我的想法。 对于目前普遍获得投资的技术型软件公司,我也报怀疑态度,也许明年就会青睐市场型软件公司了,呵呵。

Re:“百度现象”和中国互联网的六个教益 - WebHunter - 2001-01-13 07:48:58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要成功就一定要赚钱,不赚钱的企业成功太难了,一天不赚钱可以,时间长了,它需要说服自己的员工,自己的股东,自己的亲朋好友,自己的公司将来一定会连本代利都翻回来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的信心是在下降的,背水而战,一战成功只是极其少见的例子,大家显然对常胜将军更有信心一些 百度现在赚钱,就已经离成功近了许多 对于高科技企业来说,赚钱一般有两种赚法: 一种是搞出一个独门绝技(所谓短时间内不可复制的技术),一夜成名暴富,典型的例子是伟哥,这种成功显而易见 另一种例子是,有一点领先的东西(对于百度来说是本土市场),但不是不可复制的,而且在赚钱,就像长跑一样,领先了 一点点,但还是拚命跑下去,始终领先一点点(如改善易用性等),flcaoz和大多数人一样,不会认为这样也是成功,因为只 差一点点就被人追上了,而且随时可能被追上 但Microsoft就是这样成功的,他韧性太足,不仅后来居上,还把追他的对手累的托垮了,搞的现在和对手们的距离越来越大 希望百度能像BillGates那样有韧性,google不可怕,毕竟绝大多数老百姓还不知道Google为何物,可以说大家竞争的起点是差不多的

对正在开发的技术性产品获得风险投资我认为是应当的和必须的 - 中关村2000 - 2001-01-13 14:42:52

国内的人才很多,但是没有好的产品,很多人归为管理问题,其实很多公司的管理很有水平,最主要是我们这里的软件公司不允许失败,不能够搞研究性的产品.目前大量的人才都浪费在无穷无尽的系统集成里面了(中国的系统集成真的是够厉害的,但是没有任何真的作大的企业) 而国外,特别是美国,有完善的风险投资,可以让未来的产品提前得到支持,因而社会就会获得重大的发展.关键是风险投资是用来烧的还是用来赚钱的问题我们很多人没有搞清楚,各种各样的论调出现也就是必然了.

Re:“百度现象”和中国互联网的六个教益 - flcaoz - 2001-01-13 17:01:04

其实我的文章“对钞票说不的勇气”-- http://www.isme.net/whoami/view.php3?file=victory4.txt已经阐述了这个问题,建立拳头成就事业,而不是有什么赚什么,百度有风险资金在支撑,首要问题就不是中关村那些骗子公司一样想着拿多少钱,而是先确立领先优势,将品牌做响,将技术打实,将核心竞争力做死,这时候赢利将会达到最大化,就象微软那样,也是投资效率的最大体现。 百度就目前在国内而言算不错的,不过高春晖说的对,国内这些公司哪个靠技术,靠专利吃饭?所以这些公司全是二流,我不否认二流公司也能赢利,但是100个二流不如1个一流,特别是竞争无国界的网络行业。 至于市场和技术哪个重要,当然都重要,但是市场行为不能构筑门槛,而技术可以,有门槛的市场才有更多的油水可以赚,否则就和满街的菜贩子没什么区别,你卖一毛我卖8分。 技术以市场为导向很对,问题是市场以技术为基础这才是IT,市场不以技术为基础,中国出过不少皮包公司,贸易公司,结果怎么样,早就名气全烂了。

Re:“百度现象”和中国互联网的六个教益 - 高春辉 - 2001-01-13 21:29:32

我同意中关村2000的说法,我认为中国IT公司普遍最大的难处还是出在资金问题上,而不是管理问题。 flcaoz 老兄,你我之间应该不是本质的冲突,而只是语言表达的不同而已:-)

Re:“百度现象”和中国互联网的六个教益 - 汪洋大海 - 2001-01-13 22:29:16

我非常同意这点 中国技术公司都是是集成公司

Re:“百度现象”和中国互联网的六个教益 - 高春辉 - 2001-01-13 22:58:05

我在一下搜索引擎里以自己的名字搜索了一下,得出一下结果: 网易: 4620 个连接。 雅虎中国 619 个连接。 GOOGLE: 4620 个连接。 新浪: 1295 个连接。 搜狐: 2126 个连接。 21CN: 1271 个连接。 CHINAREN: 2126 个连接。 广州视窗: 1271 个连接 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