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通,中国电信入世前的最后一搏 - 冷言冷语 - 孙善清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89 次) 时间:2001-01-10 14:52:19 来源:孙善清 (卖柑者) 原创-IT

据新华网北京1月7日电,总资产136亿元的中国铁通公司日前已获准成立,独立经营,进入电信市场。主营业务为固定电话、互联网、数据通讯、IP电话等。
  无论从何种角度看,铁通的成立都是一件好事。
  据介绍,铁通公司拥有覆盖全国6.5万公里铁路沿线的通信网络和12万公里长途通信线路的资源,其中干线光缆4万多公里,数字微波4593公里。合理利用这笔资源,将极大缓解我国信息化过程中对通讯资源迅速膨涨的需求。
  当然,国务院决不是单从资源利用的角度考虑成立铁通的。中国政府在加入WTO前已经向西方作出了开放电信市场的承诺,这种承诺是必须兑现的。而一旦兑现这个承诺,无论是从生产效率还是从技术条件方面看,都必将给还未从计划经济的襁褓中爬出来的中国电信产业致以重创。要想适应马上就要打进来的外部竞争,唯一的途径就是自己先引入竞争机制,让自己先强壮起来。
回顾中国电信行业的改革之路,可以说是举步迟缓,一唱三叹。而铁通的成立,则是电信改革的一大步。这一步的迈出,某种程度上,虽然其动力来自于外部,其出发点是保护民族产业,保护国家利益,但消费者客观上也必然会得到某种实惠。
  铁通的成立,只是中国电信产业改革的第一步,这一步的主要任务是让中国铁通作为独立的公司运作起来,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并争取在三年内在中国和美国上市;第二步是三年后当劳动生产率与技术装备水平与联通接轨之时,再与联通合并。考虑到三年内联通的发展水平,三年后合并成的联通—铁通公司不仅拥有庞大的固定电话和互联网业务,而且还涵盖了无线通讯业务,这才真正具备了和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一决高低的能力。竞争,那时才将真正开始。
  第一步的三年,对中国的电信市场而言,只是竞争前的准备阶段,估计不会对消费市场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因为,一方面,具有竞争力的联通—铁通公司三年后才具有平等的竞争能力;另一方面,虽然信产部部长吴基传表示中国联通与中国铁通的合并是纯粹的“商业”行为,但这种市场化只是一个表面现象,真正控制电信市场的权力仍牢牢地掌握在政府手里。当年政府干预中国联通与中国移动通信价格大战和去年手机单向收费案的夭折都是很好的证明;再者,铁通和国信公司生产效率要提高到联通的水平,还需假以时日,成本的下降也需要一个过程。当然,因为国家已经允许新成立的铁通公司实行新的收费价,这也暗示着铁通日后在价格上可能比现在的国信要低,为了抵御这种未来的市场“侵略”, 巩固市场占有率,近两年内,国信公司会主动排出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日程表,消费者多多少少地会得到相应的好处。
  但也必须看到,一方面,现在描绘的这种未来竞争能否达到人们预期的目标,其关键不在于产生了几个竞争对手、规模如何,而在于政府在竞争中充当什么角色。如果这种竞争仍架构在政府的主导之上,那么这种竞争就仍是计划经济的翻版,不具有任何市场意义(就象当年中国电信公司虽然一分为三,但实际结果只相当于一个局分了三个处一样)。另一方面,真正竞争局面的形成还有很多阻力有待克服。这种阻力来自于传统体制中的既得利益层。竞争必然会损伤他们的既得利益(事实上中国体制改革的主要阻力也在于此)。想一想,去年铁通预定的挂牌成立时间是“力争8月份,最迟9月份”,结果却到了12月份。这三个月政府仅是在论证方案吗?恐怕更多的时间是花在了各方利益的平衡上。去年酝酿一时的手机单向收费方案被取消以及吵吵了好几年的费改税方案的搁浅,其理由好象也是难于平衡各方利益。那么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以后的竞争过程中,政府还要不断充当各方利益的调停人,也就是要不断地介入竞争。如此一来,这种竞争的公平性就要大打折扣。因而,三年后会不会在中国出现两大电信公司进行公平竞争的格局,中国信息产业能不能在两三年内具备同外资进行竞争的能力,其中的变数还很多,我们还要拭目以待。
  但不管如何,假如这三年我们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竞争机制,中国信息产业将失去最后一次自我发展的机会,因为WTO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铁通挂牌的一声锣响,又一次将一道难题摆在了计划体制面前。
(联系作者:[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