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204 次) 时间:2001-01-08 16:53:31 来源:朱山涛 (leozhu) 转载
搜狐一“思考”大伙就发笑。尽管上个世纪的12月18日面对着台上张朝阳慷慨陈词关于赢利时间表的宣言,台下已满是“听起来就像保证书”之类的窃窃私语,但华尔街不这么看,他们也像所有的领导一样喜欢听“保证书”而且给了一份厚礼——搜狐的股价单日涨幅创出“新高”——52.46%(也有说是因为搜狐获新闻牌照),让人联想起早几天的中华网发表购并的“爱情宣言”,不久后其股价也享受了一次众人皆下我独上的成就感,我相信这并非巧合,说华尔街抛弃了中国概念股好象还有点妄自菲薄了。
不知是传媒的“误传”还是总裁张朝阳被频频的采访搞“昏”了头,竟对着媒体“冷酷的说,我不关心股价”,这好象也挺误会人家的,就张朝阳最近毅然决然的“减肥”举动来看,他是很在意股价的,对于一个上市公司而言,如果其公司的经营业绩优良,那么它的负责人可能会用某种方式来表达他对自己公司股票价格的独特看法。比如前些日子,海尔公司总裁张瑞敏在一个由投资者和金融证券人士组成的研讨会上第一句话就说“我不懂股票”,接着周围明白和不太明白意思的人士全都鼓掌,张瑞敏又说:“如果我把精力都用在股票方面的话海尔有可能现在已经被ST,PT了”周围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全都明白了。 戴尔电脑公司的股东年会上曾经有过经典的一刻,总裁戴尔身后的大屏幕上显示着可口可乐,英特尔,微软,思科,吉列以及老对手康柏等世界上最优秀的公司的股票价格走势图,相比之下戴尔的图形走势要陡峭两倍以上,戴尔说:“这样就可以结束我们的报告了”全场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掌声。同样的话只适合于类似海尔和戴尔这样的公司的管理者,如果换成张朝阳或者其他ST,PT的总裁的嘴里说出来的话,可能呼啸而来的就不会是热烈的掌声了……
自打利润这个企业的唯一任务被不得以提到桌面上来后,颇使一些互联网公司的首脑们费了一番心思“关照它”,把赢利的时间说早了,作茧自缚,说的太晚,可能有人拍案而起,网站对于利润成了“单相思”只好使上最“麻辣”的一招宣誓“我们将在2003年赢利,原因是届时中国网民人数将由两千万增至一亿……”。
搜狐的诺言还是老“俗套”——增收与节支,更没新意的是增收和节约开支的内容,相对于增加收入来说节约开支显得容易的多了,科技以人为本省钱也以人为本,“我们是在做企业……一个成功的上市企业必须有效的控制人工成本最大程度减少冗员”,于是一百多号精英选在年底被“下岗”据说是“最佳时间”,因为一月份出报表,提前裁人是“聪明的做法”,另一个节约开支的办法是为了应付“中国最大的网站访问量”,今后少买服务器和带宽而使用“更好的软件”,同样是省钱好象以前从来没被提起过的,听起来很“雾水”而且由硬变软不见得就能省钱,因为那是“更好”的软件肯定有着“更好”的价格,更快的更新升级的速度。
关键的问题是增加收入,老百姓过日子也讲究“会省钱不如会挣钱”,企业更是如此。搜狐的收入来源和其他门户网站的来源渠道差不多,依然是网络广告,互动商务,电子商务三个部分,帮助企业做电子商务的收入占了搜狐的3%,虽然据称“潜力很大”但几乎不值一提,因为在这方面搜狐并无明显优势可言,所谓“互动商务”即指搜狐利用现有的网络平台为企业提供网络功能服务,能够举出的例子就是被搜狐造了不少声势的澳柯玛上市路演由搜狐来帮助完成网上会议从而收取了几万块的“服务费”也属于“潜力待开发型”的,暂且不提。
除此之外没有什么新的赢利渠道,所以最大的“赢利块”还是网络广告,广告赢利的最大“卖点”是3年后中国将有一亿左右的网民“到那时”网络广告收入自然会滚滚而来,与Chinaren合并后的搜狐在品牌,浏览量,注册用户上都是“老大”,自然是广告收入的最大分享者,张朝阳称合并后的搜狐随着浏览量和注册用户的增加网上广告就已经增加了不少,“说3年后赢利主要取决于网民的增长而不是我们,到那时网络像电视一样普及”。
到那时?“到那时”像股票期权一样飘忽不定,再说网民的增长速度也像登山一样,越往后速度越慢,不可能总是保持最初的爆炸式增长。擅长并习惯于吸引公众眼球的张朝阳及他所执掌的搜狐在成功的完成了吸引网民注意力“一期工程”之后及时的意识到股东和投资者依然“存在的重要性”,很明显“二期”的裁员及赢利宣言是做给他们看的,这样做的确很有可能会再次和资本形成良好的“互动”为再次扩股融资打下基础形成双赢,但这只是一种假设,搜狐的举措显示出以上市互联网门户为代表网络公司的所处的尴尬境地,相信没有人真的希望搜狐不能按时赢利。
转自chinabyte
搜狐的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