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32 次) 时间:2001-01-08 11:43:51 来源:陆新之 (luxin) 原创-IT
香港银行业世纪大洗牌
明年是海外中资机构的重组年,会引起国内大国企的连锁反应。刚刚由香港来到北京与金融界交流的的资深财经评论人士刘慧鸣女士预测。
她说,在今年中国移动和中国石油等等总量级的国字号企业纷纷海外上市之后,海外的中资机构纷纷受到触动。它重组的理由既现实也残酷。一方面是在非常市场化的香港,国有企业已经到了不剥离劣质资产就会影响到优质资产运营的境地,另一方面加入WTO在即,国有企业整装备战,希望可以把握住这一次契机。她特别提到华润的例子最有说服力,今年六月,华润集团就全面重组,确定四大产业发展路向。作为一家国家绝对控制的香港华润华润公司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表面上,香港华润还是百分之百的属中资公司,但华润控股的上市公司系华创、北京置地、立智国际、五丰行等已经国际资本化,这几家在香港证卷交易所挂牌上市的资本额已经占到整个华润集团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本质上,香港华润的主营体已经成为市场化的财团,同长江实业、新鸿基本质上没有多大的区别。如果说有区别,就是董事长会是北京选派的部长级别的人物,而CEO则已经是市场化的产物。
事实上,驻港的四大中资机构除了金融业的中银集团外,其他三家华润,中旅和招商局稍后也达成相互间内部产业进行优化重组的合作协议。
刘慧鸣认为,中银集团的重组,将是明年的重头戏,是中资机构大整合的全盘战略的一部分。
金融界有一种意见,不管进展如何,这一次酝酿已久的中银集团的重组,将会给只有过一次光大银行兼并中国投资银行案例的中国金融业带来很多实际的经验。
重组终于来了
服务了金城银行香港分行20多年,沙田新区一家支行的杨经理这个十二月心情很复杂,因为他每天见到的这个招牌金城银行很快就会变成中国银行了。同时,他也偶尔担心提前退休的问题。因为,金城银行以及其他的广东省银行香港分行、新华银行香港分行和盐业银行香港分行等等10家姊妹行其他的很多历史悠久的银行名字很快将真的成为历史。不过,杨经理的妻子所在的集友银行被虽然中银集团控股,但是名字还会保留下来。
12月14日,中国银行行长刘明康在香港公开表示,中银集团重组计划已经得到中国人民银行的批准,有关计划正式递交香港金融管理局,批准后就可以实行。
重组后只用一个招牌一套管理系统的新中银的总资产将超过八千亿港币。规模大大超过恒生银行的4,770亿港元稳居银行业的第二位。目前中银集团各成員行在港共有372家分行,分行数目上多于总资产规模最大的汇丰的208家及总资产第三位恒生的155家。
世纪末,中银重组这招组合拳份量十足,香港银行业世纪大洗牌已经是无可避免。
受这个消息影响的当然不会仅仅是杨经理夫妇和银行的招牌,香港银行业界对此迅速作出反应。
曾是发钞银行之一但是一度不看好香港市场的渣打集团态度也变化了。该行执行董事戴维对传媒表示,中银重组无疑对中小型银行构成压力,对渣打银行正在筹备的上市计划无疑会构成压力,但强调不会因此加速该行上市计划。
汇丰银行总经理柯清辉认为,中银重组后的确会令中小型银行的竞争力减弱。但是汇丰银行绝对欢迎这个整固潮,因为有大的参与者进入,对整个银行业务来讲是更为健康,而重组后的中银不会对汇丰构成威胁。确实,汇丰总资产为16,600亿港元,还是香港银行业难以动摇的第一。
香港最大的独立华资银行东亚银行主席李国宝也说中银重组是好事,并不担心中银合并使银行业竞争加剧。在态度毫不示弱的同时,东亚银行在业务整合节奏上还是反应很快,的12月19日,李国宝就宣布﹐计划把刚刚在11月21日收购的第一太平银行以及旗下另一家中国联合银行整合在东亚一块牌子之下。这家银行财团有130家分行,以分行数目计,将成为名列汇丰银行、中银集团和恒生银行之后的香港第四大银行财团。
“中银集团这次真的是三年梦圆了。”刘慧鸣指出,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中银集团就一直传出有重组的构想,但迟迟未能实施。三年来市场流传过多个中银重组版本,现在原先拟定结合内地整个中国银行重组的宏大计划已经改变,重组计划重新回到原先的只是将香港范围内的业务进行合并重组的阶段。这样的选择更有操作性。
重组为什么
80年代一度是香港银行业的黄金时代。香港是世界上除纽约、伦敦之外,外国银行最多的第三大银行中心。全世界资产排名表前50名的银行中有44家在香港开有分支机构。香港的外汇市场交易量在世界上居第6位;香港是亚洲最重要的财团贷款组织中心,其贷款额超过东京和新加坡。
溯本探源,1978年3月以来,香港取消限制,向外资银行打开大门,金融政策逐步自由,才吸引了大批外资银行蜂拥而至,香港金融业因此发展迅速,直追纽约、伦敦等国际金融中心,而成为世界上金融机构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
“那时候在英资银行做到部门经理,不仅待遇在白领阶层里面算前列,比起其他小银行的经理要高出一半,而且在社会上也会有相当的地位。不过在80年代起就不一样了。”刘慧鸣介绍,开放前是英资独霸市场,现在历经风雨后的的香港银行业是天下三分:
“其一是英资银行,它在香港银行体系中居于垄断地位,主要有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由于它资历深、有特权、善经营、信誉好的原因。英资银行的存款至少占了香港存款总额的一半以上,使其处于主导地位。
其二则是中银集团系的中资银行,它在香港已有70多年的历史,但是真正崛起也只是20年间的事情。其存款业务占整个市场的20%左右,仅次于汇丰银行而居于第二,它在这个弱肉强食的金融市场上与诸多世界级的同业对手进行激烈竞争占稳了脚跟,确实有其过人之处。
其三则是其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家外资银行,它们大多是实力雄厚的国际性大银行,在世界500家大银行中排在前100位。主要有美资银行、日英银行、加拿大银行和欧洲、亚洲、澳大利亚各国的银行,其中以美、日资银行为最强大。
剩下的一股力量就是当地银行也称华资银行,其居于香港银行业的第四梯队,它的黄金时代是很久以前的1946年至1964年,华资银行规模小、分支数量多,在香港华人特别是中下阶层和中小企业中独具竞争力。但是进入90年代后或被外资大银行及其它机构参股控股,或被被全面接管,真正独立的只剩下三五家,已难于和外资银行相抗衡。”
任职CDB投资银行的黄士藩博士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分析,“80年代拉美债务危机,90年代日本经济萧条,90年代末东南亚金融危机,这些危机伴随的结果一定是有银行倒闭和重组,今天香港银行业面对的挑战比任何时代都要多。”
“现代科技的进步使网络银行初现雏形,混业经营趋势明显,银行业巨头的目标是在全世界的大中城市提供所有的金融服务,包括传统的银行业服务,证券交易服务和保险服务。”他举例说,“美国的一些大银行已经推出一站式的金融百货业务,可以满足一个人几乎所有的生活里与钱有关的服务需求。现代科技的进步使得银行在信息技术上的投资越来越大,对信息共享的要求越来越高,规模经济的趋势越明显,”
黄士藩回忆起自己在香港长大的童年,“四五十年代时候,走几条街几条巷子都有一家街坊银行,由老板到柜台伙计都和客户很熟悉,大家存款贷款都很方便。也很好通融。”但是他也一针见血地归纳,“那种温馨但是效率不高的银行运作不可能再有了。在500家大银行中有120多家在香港开设分行的背景之下,香港银行未来的竞争,只会一年比一年激烈。作为银行业最新的发展趋势就是重组和购并。中银是这样,东亚也是这样,即使老牌的龙头银行汇丰,内部也有建议与旗下的恒生银行整合为一。其目的都是想在市场上占据更大的主动。”
黄士藩形容,“中银重组迎战是顺势而为,也是机不可失”。
重组减肥轻装上阵
刘明康在2000年2月18日起担任中国银行的董事长和行长之后,重组就很快重新启动,消除了外界以为重组可能因中行换帅而无期拖延的顾虑。传出重组即将正式开始消息之后,连日来刘明康更是成为传媒的热点人物。
他透露,中银重组方案的具体内容包括:将中银集团所属的中银香港分行及在内地注册在香港经营的7家银行,以及在香港注册的宝生银行和华侨商业银行,还有中银所持南洋商业银行和集友银行的股权,合并为一个在香港注册的集团公司
他多次向传媒表示,中银重组后,中银集团在香港的产权进一步明晰化在香港的部份将在所有的单位推行良好的、统一的经营管理模式,同时由香港金融管理局根据国际标准进行监管,有助于推动中银的公司化改革和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刘金宝的多次发言更直接,他称,目前正在筹备中的重组,不是简单的机构合并、架构重组,而是整个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的全面改革。为了保证重组的顺利进行,中银将把不良贷款,主要是把中资企业借款出售给中国银行的资产管理公司,以换取资金,提高银行的资产素质及资本比率,为将来的上市做好准备。
渣打银行的投资顾问史提芬李说,这种做法其实是总行为中银集团解决坏帐,对于各家小银行都是好消息。
刘明康很有信心中银重组计划成功,并已聘用国际知名顾问公司协助重组,包括安达信为核数顾问、普华(PWC)作为管理顾问、英国的高伟昆则为法律顾问,而投资银行顾问将以选美形式甄选。
中银集团为了提高集团的效率及资源效益,将从管理、策略、技术及人事编制方面着手改革。消息人士说,日后中银的分行网络必须重新划配,可以预见的是会关闭不少分行或支行。
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位杨经理的心情最近也逐步平复了,因为他的很多同事估计,在密度太大竞争激烈的市区,重组后不少分行会迁到新市镇,另外开辟战场。这对于早就在新区的他影响不大。
事实上,几乎所有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都提到,在中银重组中,人员的调整和机构的调整比业务调整困难。人手方面,中银集团有集团的16500名员工,98%以上是香港本地员工,汇丰13,500人,恒生有7,400人。但是在现在的经济环境下,人多并不意味着好事,相反,还有可能说明效率不够高。有人推测,人员难以调整才是自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中银集团一直想要重组,却又一直没能重组的问题所在。
至于裁员,是这次重组里面最为敏感的一个话题。
一些报章刊出了关于集团的裁员数目。刘金宝称,事实上,重组没有完成的话,他自己也不知道确切的数字。
不过,又是认为几乎所有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都认为裁员是无可避免的,毕竟在任何一个银行购并的事例之中,精简人手降低成本都被看作是重组的一个配套措施。事实上,中银集团虽然也在削减人手,但是采用的方法是自然流失和提早提休并提供优厚退休金是比较慎重和有人情味的做法。
有分析认为,各银行及各阶层均会有员工离职,如果是自动离职,其条件将比较优厚。据香港媒体报道:“中银从1999年开始,已用自然流失的方法,至今已减少了千多员工,但仍在继续鼓励年纪较大员工们提早提休。因为这类员工多数不懂英语及电脑,亦因年纪较大,很难进行再培训。”
媒体还报道:“成员行换老总或副总的人事调动越来越多,还会陆续有,除了适龄退休外还会加快提早退休的发展,以配合12行争取在下半年合并重组的目标。”
中银集团内部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研究人员说,中银的这波“地狱式减肥”计划里面,一些盈利欠佳、呆坏帐多的成员行将会进行较为彻底的人事和业务改组。即使是部分资深员工,也因未具高等学历资格和管理手法未能适应市场发展,成为的劝退的焦点。这一点上,中银面对的问题和许许多多国内的国企是一样的,重组的每一个环节的得失,都将成为日后国企同类改革的绝佳参照。
沉睡的老虎将醒来
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中银集团的发言人表示重组具体的进展细节还无法透露,但是他们表示,重组后的中银实力一定会更加雄厚,基础更加稳固,经营更加有效率,管理更加规范,服务质量更好,盈利能力更强,仍将是植根香港、服务香港的银行。
重组虽然还难以在近期有具体消息,但是业内普遍认为在明年内就可以完成。对于重组后的局面,刘金宝信心十足地比喻说,目前集团好比一只沉睡的老虎,而合并后的两三年,将比谁跑的都快。
为了打破中银集团的大锅饭,提高管理层的水平,他新的人事政策将贯彻九字方针,即”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策略,有能力有贡献者将获重用,能力平平的要让位予贤者,表现不理想则要予以撤换。用刘金宝的话说”是猴子要给一棵树,是老虎就要给一座山”。目前已有相当一部分年轻职员在这种思路下开始得到提升任用。
杨经理和他的同事们今年接受的培训不断增多,他们感觉到,这一次重组,换掉的不仅是银行的名字,甚至他们过去一直实行的运作方式可能也会有大改变,他对记者说,“工作了这么多年,有一些新的变化总是好事,我们也都希望自己的业务可以做得更好,这次(重组)对于个人也可能是一个机会。”
刘慧鸣则分析,中银集团各分行在市场化运作方面是中资机构里面比较到位的,风险监管的能力也比较强,重组完成后,一年内,市场有望扩大一成左右,而且说不定可以接纳更多的银行入内。当然,其他中小银行乃至大银行的空间都会受到压力,但是要改变目前天下三分半的格局,起码还需要几年时间。
黄士藩提出,中银集团在零售业务方面相信可以因为整合网点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长期的好处不仅于此,成为统一银行后,就可以有专门的部门来研究业务创新以及其他高级业务,增多和外资银行争雄的筹码。
渣打银行的投资顾问史提芬李则认为,中银背靠亚洲重要的资本市场–香港股市,重组后,中银集团就可以考虑上市造血着一重要手段来充实资本金,实现规模扩张。他称,中银上市的想法已久,整个集团能上市的部分相当多。中银国际去年成立时,已有意在三至五年内完成上计划。旗下12家银行以及中银中国基金也可能单独上市,但是显然不如整体上市来得有效率。本来市场有一个说法就是,中国银行的香港及海外业务合并后只以”中国银行”的名字经营并上市,最快的计划是2001年第二季大度上市。
刘金宝在年中就称,中银上市可说是形势逼人,金融风暴后,银行的竞争愈来愈大,中银须多元化发展,不能坐着等。虽然现在未有具体时间表,但中银将尽快研究上市,壮大实力,聘请国际专家为上市出谋献策,从全球角度考虑未来发展。较早前美林及摩根士丹利曾为中银拟就上市建议方案。
最近被记者问及有关中银上市计划时,刘明康只是回应称,如有此打算或考虑,则会与联交所以及证监会方面作出商量。
原来最新的行内专家意见是,中银上市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利益,更要考虑如何支持及稳定香港金融业发展。上市必须根据本身业务发展的需要,其他银行的业务发展及上市模式,只能借鉴。
史提芬李认为,中银集团现时是倾全力先搞好重组,然后再考虑上市,这是很务实的做法。因为重组搞好了,上市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资讯:
2000年3月6日,芬兰-瑞士银行和丹麦第二大银行Unidanmark宣布合并,建立主要的北欧银行,累积资本达156亿欧元。
2000年3月9日,德国的德意志银行和德累斯顿银行宣布合并,德国这两家银行巨头合并后,总资产将达到1.2万亿美元,贷款余额5000亿美元,管理的基金总额为9500亿美元,股市价值(市值)850亿美元,共有员工14万人,在全球设有分行2500家,成为世界上第二大银行。
2000年3月14日,日本旭日银行、三和银行、东海银行宣布,将在2001年4月正式合并,合并后总资产将达103万亿日元,成为世界第三大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