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219 次) 时间:2001-01-07 18:06:27 来源:潘欣 (快乐分裂) 原创-IT
B2B和B2C终于没有兼容,谭智和老榕也终于不能Body To Body,分道扬镳,而珠穆朗玛在世纪交替之时也终于一分为二。分家后的他们会继续往日的辉煌吗?珠穆朗玛和时代珠峰会成为中国B2B和B2C的头羊吗?
遵从资本意志的珠穆朗玛立志重新演绎中国的B2B电子商务,其目光仍旧盯着大洋彼岸的NASDAQ,但无论如何,盈收已经成了他的当务之急。
想让资本跟在自己身后的时代珠峰能不能将B2C进行到底?相信中国B2C一定可以在中国成功的王峻涛依然要等待中国B2C曙光的到来,不知道他能不能等到这一天。
◊B2B的珠穆朗玛◊
B2B成功的案例在美国有很多,代表企业级的CISCO和DELL最先印证了企业级电子商务的成功应用;而代表DOTCOM经济的B2B公司则有CommerceOne和Ariba,二者在NASDAQ的跳水时期仍旧受到追捧缘于他们的盈收能力。
中国的B2B公司呢?以信息服务起家的Alibaba虽然受到VC的青睐,但缺乏赢利途径成为他的致命伤,让人看不出未来有什么光明的前景。致力于进出口贸易的美商网在风险投资大缩银根的2000年又成功融资数千万美圆只能让人们看到B2B的钱还是可以“骗”的,但仅仅作为交易中介的模式在将来终将面临实施电子商务的传统企业的严重冲击,其生存环境的恶化是不可避免的。此外如中国企业网、青鸟网等B2B公司虽也各具特色,但前景也着实难料。
在谭智领导下的珠穆朗玛的商业模式显然是美国CommerceOne的中国版本。目前的业务主要分为三块,E-Marketplace、E-Solution 和E-Distribution。其中E-Marketplace的原型出自约翰斯加利的“电子商务交易场”的模式,主要为中小企业服务;E-Solution则服务于大中型企业,向大企业提供技术解决方案,此业务深深的打上了CommerceOne的烙印;E-Distribution应是脱胎于原有的B2C业务一种网上分销业务。
以B2C起家的8848实行向B2B的转变、以及最终B2B和B2C的剥离显见是资本的意志决定的。而珠穆朗玛在美国的原型CommerceOne和Ariba受资本市场追捧的缘由都是其向客户提供解决方案而得到了盈收,可见受资本压力颇重的珠穆朗玛的B2B的核心必然是E-Solution这块业务。在E-Solution方面,珠穆朗玛在国内面临的竞争并非原自其他B2B公司,而是象你好万维网、中国万网和新网这样的向ASP转变的老牌ISP公司。E-Solution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能力,而同这些ASP公司相比,珠穆朗玛的技术并非出类拔萃,要想同这些老牌解决方案提供商竞争,并战而胜之,不是一朝一夕之功。E-Solution业务需要成熟的技术和高水平的技术人才的支撑,而近日传出其CTO易爱民离职的消息更是目前急需技术人才的珠穆朗玛的一大利空消息。看来珠穆朗玛的E-Solution道路还很漫长。
急于在NASDAQ上市的珠穆朗玛在短期内面临盈收的沉重压力,单纯靠E-Solution一条腿走路是不现实的,因而E-Marketplace成为了目前珠穆朗玛的一个最重要的业务。约翰斯加利的“电子商务交易场”理论让珠穆朗玛又一次走到了中国电子商务的最前沿,也为立志于成为中国第一B2B企业的珠穆朗玛轻而易举的成为了概念上的先行者。从目前来看E-Marketplace为珠穆朗玛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收入,最近与韩国Spacegroup签定的20万美元的单子也可看出E-Marketplace对于珠穆朗玛的重要性。急需盈收的珠穆朗玛将原本理论上是面向中小企业的E-Marketplace模型进行了扩展,将所有企业不分大小的一“网”打尽,一方面扩大了其E-Marketplace业务的收入,一方面对其原本薄弱的E-Solution业务又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当然这对于急于赢利的珠穆朗玛来说无可厚非,而且从积极的角度来看,用E-Marketplace业务可以扩大珠穆朗玛的影响、培育中国的B2B市场,可以为今后的E-Solution业务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E-Marketplace业务方面,珠穆朗玛的竞争主要是专注业各行业的垂直商业网站,与他们相比,珠穆朗玛的劣势主要是由于其业务面过大过宽而造成的在各行业内不够专业的问题。对于此问题的解决之道,珠穆朗玛应率先全面进入部分对B2B业务需求程度大而网络化程度相对较低的行业如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以占据制高点。而对于热门的IT业、金融业,由于竞争激烈,珠穆朗玛可采取部分进入的模式,采取拾遗的策略,不要采用全面进入的策略,以避免发生全面竞争,而导致竞争成本的大幅上升,这样对于其IPO计划可能会造成危害。
同E-Marketplace业务一样,E-Distribution业务可以为目前的珠穆朗玛带来稳定的收入,为珠穆朗玛的IPO计划带来不小的益处。但这种代理、分销性质的业务的可持续性值得怀疑,当各企业自己的网上代理、分销体系的完善,将导致珠穆朗玛这块业务的逐步萎缩,甚而消亡。对于珠穆朗玛的E-Distribution而言,目前是块肥肉,日后只能成为鸡肋,不如将其早早转变为,或称并入其E-Marketplace或E-Solution业务中为佳。
立志成为中国NO.1的B2B公司的珠穆朗玛从其商业模式来看目前在国内并没有真正的可以与其全面竞争的竞争对手。值得注意的倒是国外的诸如CommerceOne和Ariba一样的B2B巨头对中国市场的进军,象CommerceOne在香港成立的其亚洲公司ASIA2B就是珠穆朗玛的潜在竞争对手。
其实,珠穆朗玛真正的竞争原自于其自身,是务实的开展业务获得盈收还是先在NASDAQ上市圈钱。二者间有共性的地方,也有矛盾的地方,关键看谭智如何解决好二者的矛盾,让二者融为一体。
◊B2C的时代珠峰◊
作为中国B2C的先行者和领导者,王峻涛的时代珠峰(或称MY8848)的走势如何对中国B2C电子商务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脱离了国外资本束缚的王峻涛在2001年又重新开始了对其B2C理想的实践。
高举B2C旗帜的时代珠峰从8848时代就是王峻涛一个人的公司,原来8848的崛起并不是因为中国多么需要电子商务,最主要的是缘自王峻涛的个人魅力。极善炒作的王峻涛一手将原来的8848炒成了中国第一的B2C电子商务公司,现在重起炉灶的时代珠峰也注定要打上王峻涛个人形象的深深烙印。
也许想当然的认为现在的时代珠峰会继续他的第一,但事实并不尽然。在2000年8848的内部斗争正酣之时,B2C市场出现了两个新军——亿国和卓越。被人戏称为“折磨亿国”和 “电话商务”的亿国的炒作手段无疑是新颖的,是绝对低成本的。在 “电话商务”的嘲笑中,亿国得到了大力的免费推广,使亿国的知名度扶摇直上;在“折磨亿国”的叫嚣中,亿国的销售量大幅激增。一举两得,显见比王峻涛单纯依靠个人魅力炒作要成功,更有实效,性价比更高。卓越的知名度出自其绝对低价战略,可以说其策略是仿效亿国的,依靠产品的低价销售造成轰动效应,让消费者为其做免费的市场推广,使其一夜窜红。
虽然时代珠峰仍然可以号称自己是中国B2C的老大,但其也不能不正视亿国和卓越这两个强大的竞争对手。时代珠峰的路不会再象以前一样的平坦。
与B2B相比,B2C的炒作成分更大,因此也更需要一个务实的管理者来平衡其中的炒作。出身于传统零售业的王峻涛理应具备这种素质,可令人不解的是踏入了互联网这虚拟世界的王峻涛似乎从一开始就陷入了炒作的怪圈而不能自拔。面对同样来自于DOTCOM的亿国和卓越的竞争,王峻涛需要务实的经营与管理,用实际的数据击退两个后起者,而不要再依靠自己的魅力去说话,毕竟在互联网这个世界中,注意力是难保持久的。
王峻涛对中国的B2C的发展始终是抱着乐观的态度的,这从其“B2C如果在世界上一个地方能成的话,那一定是中国”这句话中可得以证明。我也同样相信B2C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但问题在于最终的成功由谁获得?王峻涛的时代珠峰吗?把自己标榜成中国B2C的化身,老榕可能过于自信了吧?难道忘了沃尔玛和家乐福这些国际零售业巨头了吗?比资金、比渠道、比经验、比管理,他们都比时代珠峰更有理由成功。不要以为AMAZON在美国可以打败N&N,就认为时代珠峰一定比沃尔玛强,况且现在的AMAZON已开始陷入了泥潭。
同这些零售业巨头相比,时代珠峰的优势只在于先行一步。但先行的一步也只是对于网民而言的,而对于互联网发展如此迅速的时代而言,时代珠峰现在的先行优势是微弱的。衡量一下网民增长的速度和沃尔玛、家乐福现在的客户,再比较一下时代珠峰现在的受众,可以想象时代珠峰的先行优势面对未来的冲击是不足道的。
面对入世和国外零售业的进入,时代珠峰理应居安思危,踏踏实实的开展业务、完善管理,而不是再漫无目的的过度炒作。当然炒作是必须的,但炒作过后,应该是理性的经营。很高兴的听到王峻涛说电子商务是产业经营,而不是资本经营。希望看到时代珠峰也能够真正把B2C电子商务当作一个产业去经营,如果真能将“B2C产业”进行到底,也许时代珠峰真能笑到最后,也许B2C在中国的成功之日真的成为时代珠峰的成功之时。
脱离了国外资本的时代珠峰对资本的依赖并没有较之以前减少,如何更好的利用产业资本也是时代珠峰当前面临的一大问题,处理好资本意志与个人意志是王峻涛的难题,在的好合并不代表未来也能够一帆风顺的合作下去。无论是国内的产业资本还是国外的风险资本,其本性都是趋利的,号称以国情为导向的时代珠峰未必能在短期内让B2C成为中国的“国情”,国内的产业资本到时候也未必有现在的好心情等待B2C成为“国情”,况且国内的资本持有者的素质也成为问题,一种很大的可能是他会比风险投资的要求更多,对王峻涛的束缚更大,这样将令王峻涛又一次陷入两难境地。
综而观之,时代珠峰一方面将面临亿国、卓越这样的后起之秀的挑战;一方面还要有备无患的提防着象沃尔玛和家乐福这样国际零售业巨头的进入;更要面对资本对王峻涛个人意志的碰撞与冲突。时代珠峰的前路真是让人难辨啊!
两个8848的明天---最好老榕能指点一哈,呵呵! - 快乐分裂 - 2001-01-07 18:11:27
:)
不知所云,无从指点 - 老榕 - 2001-01-07 21:48:40
Re:两个8848的明天---最好老榕能指点一哈,呵呵! - 老榕 - 2001-01-07 22:00:34
B2B的困境 -------------------------------------------------------------------------------- 2001 01 06 白 板 【eNews专稿】当Amazon.com把亏损不断做大的时候,互联网业界开始热烈地拥抱B2B。直观看来,B2C需要搬箱子,而B2B只要点鼠标,更像是“新经济”。而网友们把B2B解释为“Beer to Beer”,这让人联想北京三里屯酒吧IT白领们对B2B未来的幸福憧憬。但泡沫渐渐褪去,我们看到的是一只空荡荡的杯子。 一只空荡荡的杯子 B2B怎么啦? 也许我们应该从“虚拟”回到“现实”中来,考察一个简单市场中买卖双方的交易行为,也许能得到一些答案。设想市场为商家提供交易席位,市场的管理者试图观察每一笔成交合同,从中提取交易费用。问题是,市场所有者的盈利模式能够实现吗? 显然不能。由于市场管理者无法观察交易中资金和商品的流动,交易双方可以合谋,隐瞒合同,把交易拿到市场之外,从而节省交易费用。作为市场管理者,他可以看到商家们彼此亲密接触,却得不到交易成功的报告。 当然,传统的证券市场与此不同,证券与资金在市场中封闭运行,任何一笔交易都在市场的控制之下,因此券商获得相应的交易费。但对一个普通商品的B2B网站,商品和资金游离于市场之外,交易者充分利用网站提供的信息和种种便利,最后隐瞒交易,逃掉应交纳的交易费用。 美国早期著名的垄断案“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案”中涉及到 “场外交易”的问题。在这个案件中,交易所会员之间达成协议,在交易所关闭后,所有的交易只能以收盘价成交。很显然,交易者可以观察交易所提供的价格信息,在交易所关闭后进行交易,逃掉交易费用。“只能以收盘价交易”的规定阻止了这种行为,因为供求的变化使均衡价格偏离收盘价,使交易不能进行。按照美国的反垄断法,禁止操纵价格的行为,但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规定阻止了利用交易所信息“搭便车”的场外交易行为,根据理性原则,并不违法。 那么,能不能有类似的办法阻止场外交易的发生呢?似乎不能。 在B2B交易中,主要涉及到两类合同:拍卖合同和采购招标合同。在拍卖合同中,成交是容易判断的,价高者得到拍品,网站可以收取相应的交易费。遗憾的是,在企业间的交易中,企业一般按照合同生产,或者按需生产,除非有特殊情形,库存产品进行拍卖的机会并不多。企业间交易更多的是采购合同。 采购合同中,无法阻止交易双方的“亲密接触”。由于投标商品的差异性,决定最后成交的不仅仅是价格。从买方角度看,他必须考虑对方的信用,履行合同的能力,产品各个技术指标如何权衡。比如,购买一批计算机,各个厂家的产品在内存,CPU速度,硬盘容量,扩展能力等诸方面不尽相同,是买性能稍高但价格稍高的产品,还是买性能适中价格偏低的产品?厂家长期的服务能力如何?总之,没有双方深入细致的谈判,买方是很难决断的。买卖双方的“亲密接触”为他们隐瞒合同提供了机会。 在我们现实的经济中,类似的例子并不少见。为什么电子配套市场按摊位的大小、位置收费而不按交易量收费?答案显而易见。消费者在电子市场买东西的时候不开发票可以拿到更低的价格,这里买卖双方的合谋偷逃了税款,在现金交易中,税务局无法控制,可行的办法是评估一个交易量,每月收取固定的税款。 B2B网站企图通过交易来收取费用是徒劳的,可行的是采用“摊位费”的办法收取会员费。但交易平台对所有的交易者的价值并不相同,有的商家可能频繁使用交易平台,有的商家可能偶一为之,一个固定的会员费可能导致一些商家过度使用交易平台,而另一些商家退出市场。 但现在大多数B2B网站还仅仅处在聚拢人气的阶段,这种状况不能长久;一旦考虑到交易费用的问题,它们将不得不面临这样的尴尬:交易双方在“亲密接触”之后,若无其事地告诉你:“我们可是什么都没做呀!”你信吗? 用牙咬自己的鼻子 “18mo”CEO猛小蛇把B2B解释为“Body to Body”,受此启发,特编制一份“婚姻介绍所”“盈利计划”: 1、会员费250元,女士八折,二婚半价; 2、会员初次约会收费50元;若情投意合,以后每约会一次,收费30元; 3、会员结婚,收费50元; 4、会员婚后每有夫妻生活,收费30元; …… 这是一份搞笑的盈利计划,一旦双方情投意合之后,似乎就再也没有“婚姻介绍所”什么事了。但我们的很多B2B网站还在作着类似的发财梦,它们免费吸收会员,聚集人气,期待以后的“交易费”。
B2B的困境 --别人的观点,未必代表本人看法 - 老榕 - 2001-01-07 22:02:18
2001 01 06 白 板 结婚是终身大事,人们总期望白头偕老而不是一夜风情,即使是像美国这种崇尚自由的资本主义社会也不例外。用婚姻类比B2B交易似乎唐突了经济学,但它说明了这样一个普遍的事实:经济中“长期契约”的存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个人的行为,乃至整个经济的行为。 一个员工进入一个企业要签订劳动合同,企业间交易也要相应的买卖合同。合同为交易双方提供了保险,这是双方都乐于签订合同的原因;从整个经济的角度看,大量的隐含合同使社会资源得到均匀、平滑地利用。 任何一家企业和周边其他上下游企业都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这种关系常常是长期的;在这种关系中,下游企业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得到保障,不会有断货之虞;上游企业按照需求进行设备和劳动力的投资,合理安排生产,达到最优成本。例如,几年前日本的半导体厂遭遇火灾,造成全球内存芯片严重短缺,中关村的现货市场上内存价格居高不下,靠攒机为生的小公司生意一落千丈。但像Compaq、Dell、联想这些大厂商基本上没受什么影响,由于与内存厂商的长期合约,它们仍然以很好的价格得到内存供应;就内存厂商来说,在现货市场上无疑会得到更高的利润,但为了未来的长期利益,它们还是乐于保持和这些大客户的长期良好关系。 我们回到正题。交易双方在B2B网站上进行“第一次亲密接触”之后,双方是继续维持一种长期的“亲密”关系,还是在一笔交易之后,采购方仍旧到B2B网站进行采购招标?显然,如果第一次合作愉快,双方更乐于维持长期的合作关系。因为,在第一次采购中,已经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采购成本,成本的节约在于卖方竞标揭示了卖方的成本信息,重复性的招标对进一步降低成本意义不大;而双方的长期契约有利于卖方从实质上降低生产成本,从而进一步降低买方的采购成本。因为长期契约使卖方更合理地配置生产资源,优化成本。 商家们在B2B网站“亲密接触”之后,它们“私订终生”了,预料这种关系是相当持久的。互联网最大限度地消除了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使买卖双方达到最佳匹配;而且为了长期的共同利益,双方会精心“呵护”这种关系。如此一来,B2B网站的功能对满足这种“长期关系”的需要就值得怀疑。 投资银行Goldman Sachs预计,到2005年亚洲B2B市场将达到4400亿美元,而全球的B2B交易将达到4.5万亿美元,这让B2B网站们眼热心跳,多大一块饼呀。但考虑到企业间长期契约形成的B2B交易,真正到B2B网站进行的采购合同恐怕是少之又少。有人说那不过是长期婚姻的一点“外遇”,有些夸张,但不无道理。 大家都以为点点鼠标就可以挣钱。这就像用牙咬自己的鼻子,是的,很近,但够得着吗? 猴子捞月 有人举出B2B成功的范例,如CISCO、DELL等等。但此B2B非彼B2B也。 CISCO有自己的B2B平台,处理的是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长期契约:代理商定购产品,CISCO根据定单向合作伙伴采购元件,组织合作企业生产,成品直接发往销售商。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涉及了许多合作厂商,而每一个合作者只是感觉在和CISCO的一个部门打交道。整个B2B平台实际是企业内部ERP的自然扩展,容纳了许多合作企业,形成了一个“虚拟”公司。显然,这与一些B2B网站提供交易平台,期待收取“交易费”有本质的不同。 早期的福特公司曾经有自己的炼钢厂,从原材料到成品,每一个环节都自己生产。现在这种企业很少见了,随着竞争的加剧,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产业的标准化、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随之产生了大量的B2B交易机会。IT产业是标准化程度最高,分工最细的一个产业。像CISCO这种巨型企业,除了保持核心的研发部门、销售和服务部门外,产品的生产相当部分是由合作伙伴来完成的。互联网的确为企业寻找最佳合作伙伴提供了条件,但从长远来看,企业需要的是如何在长期契约的履行中协调、利用合作伙伴的资源。 显然,目前B2B网站提供的简单的交易功能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CISCO的成功说明了B2B的真正价值在哪里。 过去在连环画中看过的“猴子捞月”的故事至今还记忆犹新:猴子看到水里的月亮又圆又亮,想把它捞上来,于是尾巴挂在高高的树枝上,三四个首尾相接去抓。结果只是把水搅乱了。 全中国人都在做B2B,但水里的月亮毕竟不是天上的月亮,只能看看而已;要真去捞,结果只能是“搅乱一池子水”。
Re:两个8848的明天---最好老榕能指点一哈,呵呵! - 快乐分裂 - 2001-01-08 09:44:13
老榕,你觉得B2C的成功范例是谁呢?Amazon现在来看算不上成功吧?你的中国版本是COPY谁家啊? 我承认CISCO的模式是成功的,但否认CommerceOne的成功也不对啊! 用不着引用那么多文章,各说各家的!只希望你能务实些比较好!你觉得自己务实吗?
坦率地说 - 老榕 - 2001-01-08 22:59:42
比你务实多了。根本不着边际的文章几乎不看,更不评论一个字,就是个例子。看你实在辛苦,格外破例,下不为例。
Re:两个8848的明天---最好老榕能指点一哈,呵呵! - 快乐分裂 - 2001-01-09 09:17:42
边际就是觉得你要务实些,别无他意!呵呵! 好象你的气量不象大侠一般的形象啊?呵呵!
Re:两个8848的明天---最好老榕能指点一哈,呵呵! - 黑色面具 - 2001-01-09 10:02:42
我一直看好8848的B2C,只是都是因为资本惹的祸,过去的一年8848不做正事了,忙着炒概念和上市圈钱,让人看起来似乎是无头的苍蝇。 现在终于分了,真诚地希望老榕能够继续扛起电子商务的大旗,一条道上走到底。 对于传统行业的B2B,独立的第三方电子商务运营商并无多少生存空间可言,Commerceone的成功,更多地在于它是一个电子商务应用提供商,是充当卖水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