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79 次) 时间:2000-05-29 16:46:30 来源:莽哥 (莽哥) 原创-IT
网络:通道还是空间?
莽哥
在今日中国人眼中,互联网再也不是学院中计算机高手的玩物,也不是大洋彼岸的技术神话或异域文化景观。相反,它已如潮水一般拍打着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海岸。在技术、商业和媒体等诸多力量的塑造下,网络的面貌变化万端。它是股市上吸引万千资金的无底洞,它是经济学家百思不得其解的理论难题,它是新一代年轻人的时尚快餐,它是政府智囊团眼中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在它的诸多面貌中,有两种最根本的形态:一是空间,另外一个则是通道。前者是人类精神和灵魂逗留栖居的场所,而后者则不过是人们为了抵达别的目的地而匆匆经过的道路。
“信息高速公路”曾经是一个时髦的词语,那是当绝大多数中国人还不知道网络为何物时从美国输入的舶来品。把网络比作高速公路,自然有许多理由。比如网络上跑的是比特,而公路上跑的是货车;网络的带宽大小与公路的车道多寡也很相似;网络和公路一样也会发生交通堵塞。然而,在这个发挥了启蒙作用的词语背后,却有这样一层寓意:网络只是一个通道,它不是目的地。人们希望这条道路便捷、迅速,那是因为人们想要尽快地离开它。它只是一个工具,在目的面前越透明越好。道路只是一个过程,只有当它路况不好、太拥挤时,我们才意识到它的存在。要是公路畅通无阻,我们想的就只会是目的地,而不是路了。前一段时间的“72小时生存实验”,把网络的这一性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在肉体生存压力的逼迫下,实验者只能把网络当成求生的工具。与其说他们想体验网上生活,不如说他们想要极力摆脱网络。网络只是非常条件下的生存工具,只是现实生活的附属物,而不是最终的停泊之地。
而空间的比喻则不同。网络不仅是公路网络和公路周围供人匆匆一瞥而过的风景,它就是目的地。头脑精明的网络淘金者也看出了这一点,各门户站点推出的各类个人服务,特别是虚拟社区,其目的就是想让上网者在自己的地盘上停留更多时间,以赚取注意力,挣到更多的广告筹码。他们才不想成为用毕即弃的通道呢。
“赛博空间”(Cyberspace)一词,在美国媒体中颇为盛行,但由于翻译的原因,它却一直未能在中国人的言辞中找到足够多的市场份额。与通道相比,作为空间形象出现的网络,展现出许多迷人的魅力。赛博空间一词,是科幻小说家威廉·吉布森在《神经漫游者》中创造的。它存在于全世界联成一体的计算机中,它是人类精神的停泊之地,是一个人机共生的空间。在BBS上,在各种网络社区里,当人们以各种身份相互交往时,他们就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肉体,赤裸裸的精神在赛博空间中逡巡游弋。正如巴洛在其“赛博空间独立宣言”中所称:“你们有关财产、表达、身份、运动、背景的法律概念并不适用于我们。它们是基于物质的,但这里却没有物质。”赛博空间给人类关于灵与肉的分类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实验场,所以当那些通宵达旦在网上熬夜的灵魂相撞时,迸发出的是最为纯粹的智力和精神火焰。
美国学者在谈到赛博空间时,常常认为电话就是其初级形式。从这一点看来,赛博空间强调的是,以往被人们当成工具的通讯渠道,如今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虚拟的交往空间,拥有了独立的意义。以往的传播媒介,还没有资格成为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电话、书信,受制于参与人数和单调的信息形式;而报纸、广播和电视,则主要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递。在小说和电视剧创造的故事中,读者和观众的喜怒哀乐基本上挣脱不出作者的控制。只有网络,才真正提供了一个由无数人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的场所。在文字、声像交织的页面下,流动着人类精神的潜流。
对大多数中国网民来讲,网络仍然只是一个通道,它的路况太糟糕,我们无法忽视道路上的诸多烦恼。“上网”这个汉语词在无意中道出,网络处在另一个高度上,需要花费一些力气才能迈步跨上去。高昂的网费和漫长的等待在时刻提醒着我们,网络作为工具,还远远不是透明的。正如镜片上的污渍,让我们在观看外界的风景时常常被拉回来,重新意识到眼镜的存在。
水木清华BBS上一位叫Redwood的网友建议把赛博空间翻成“神际空间”,我想做点修改,就叫“神交空间”吧。这非常切合该词创造者的原意。虽然这样的翻译剔除了其中的技术含义,但却凸现了网络作为一种精神交流天地的特征,也代表着网络的发展趋势。
不好意思,这篇文章是几个月前的。大家凑合着看吧。
算是给写作社区的见面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