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350 次) 时间:2001-01-05 07:22:49 来源:吴阿仑 (lippmann) 原创-IT
英语文章何以生动
□吴阿仑/文
上篇:英语文章何以生动
为什么西方人写文章生动而耐读,西方人的纪实传记性文字让人感觉如浮雕,而中国人写的文章却多沉闷乏味,充满了空洞的描述和司空见惯的东西?
二者差别其实就在于:西方人的文章或书籍的行文,都是实实在在地描述,而中国人的文章或书却有很多虚言赘语,陈词滥调,结构无聊,往往好的东西被一些庸的东西所扼杀。
这其实体现着东西文化之差异。
西方人思想之精邃在于一种科学精神、求证思想及具象描述的倾向。“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一定要摆清楚,一定要体现出个体的神韵”。这是他们思想的根基与文化本能。而国人思想的根基却在于四书五经、孔孟之道、形而上学、道德文章。西方人讲求的是个性,注重的是差异性,国人注重的是同一性,是要消灭个性,与“圣贤”相齐一。与国人“文以载道”、“以文兴邦”相对,加之国人科学精神的自古缺席,缺少的正是一种科学实证的精神,与此相应,中国人不讲求具象,而讲求抽象概括。就象外国的古哲人,留下的著作都是一厚本一厚本的,对他们所认识的真理进行详细地论证,而中国古哲人呢,他们的特点是,以简练的文言格式,留下的多是一言半语式的哲学短句。里面据说蕴含着很深的含义,需要人们作一再地仔细地研究挖掘。先人所开之风当然不能算不正,只是到后来却走歪了。比如现在就政治而言,多少口号!简直就是做什么事情都要将其概括成一个口号。乃至治国纲领,也就五字一句、一共四句,共二十字的一个口号。在美国这是不可思议的,美国一定有一个厚厚的册子来阐述它们的治国纲领。
中西两种不同文化导致的思维还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绘画,西方的油画讲求工笔描述,每一个细节都与真实相仿,所以他们的油画看起来跟相片差不多,而中国所长的是国画,也就是写意山水画,大笔一勾,几个线条就表示很多东西,一个人物只是几根粗细不等的线条而已。因而据说中国画缺少立体感。我想这也可以被概括成中文文章与英语文章的不同之处。与英语文章相比,中文文章缺少的也是立体感。
我想,好莱坞是拍不出象《东邪西毒》、《卧虎藏龙》这样的电影的,因为那种虚而又虚的镜头感及意境,恐怕不是西方导演所长。就我看过的电影而言,西方不管多言情的影片,镜头感及意境都保持着一种实在的底线。也许,西方人就是低不过这个底线从而虚下来。就象不可指望一个膀大腰圆的大汉象赵飞燕那样跳舞。
我也认为,即使中国现代的科技水平再发达一些,甚至很发达,也不一定拍得出象《发现》这样的科普节目,这个节目在追溯一些历史遗迹时,对每一个细节细致有序的描述所体现出的科学精神、求证思维,诚非国人所及也。
这种求证精神还体现在,在表述事物时表现得不那么武断。同样在叙事,英文文章多了很多“转折儿”,同样是描绘你在前边空地上看到的一只兔子,国人可能会写道:前方空地上有一只白兔子,而西方人可能会写道:我看到前方空地上有一只兔子。它看起来是白色的。在很多时候,西方人的这种科学求证态度既使文章显得周密,同时其具象的描述也使文章显得多姿多采。
口号主义、概括主义大大损害了现代白话文的表现能力及表现美感。为什么中文书读起来多显得乏味?因为它有很多根本没有具体描述的地方,想当然地一笔概括而过。再有许多套话,或说“家常话”,就是已经被大众的阅读神经所认同了的,–也是一种概括哲学的产物,却显得面目可憎。“家常话”其实已经构成汉语言文学里面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当选择那些话来叙述事件时,这些文字所起到的描述作用往往会大打折扣,因为它对于读者来说,是那么缺乏新鲜性,生命力,但是可悲之处在于,它已经成为国人写文章时的一种无意识的选择,语言环境已经将大家塑造成倾向于这样叙事了。
因此,吸收英语文章叙事的长处,以弥补中文叙事的短处,使中文文章和书籍变得生动活泼有味道起来,是每一个致力于中文写作的人所必须做的。
下篇:为什么我不看中文书
看了这个题目别生气,我不是有意在贬损中文书,我也是一个中国人嘛,犯不着厚外薄中。
只是有一天我对堆积在我书架上的一两百本书籍作了一次深深的凝望,连我自己都感到吃惊的是,两百本书中少有中国作者写的书可言,有限的几本当中有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庄子译诂》,《三国演义》以及偶尔即兴购得的几本而已。其余皆洋人所著也。
不能不一提的是我的个人藏书偏好是不尚虚拟作品尚纪实。并不是说我不爱文学,只是文学书目前还未成为我购买的主要品种。“为什么我不看中文书”的前提是文学书例外。因为与异彩纷呈的外国文学相对应,中国的不少作家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比如余华的《活着》就令我留下很深的阅读印象,据说他的《许三观卖血记》也非常优秀。作家们当然在探索多样化、个性化语言方面是非常有一种自觉意识的。他们探索的成果也是不容否认的。
我最最喜欢的中国书是《三国演义》。这本书,我去年夏天一字一字地读完,强烈的感受真是持续了几个月,觉得这无疑是一本将影响我很长时间的书。在读《三国演义》时,与其说我是在读一本小说,勿宁说我是在读一本人物传记,追逐那些三国群雄喜怒哀乐、得意与失意的故事,正是从这个角度上感觉到的此书的魅力,令我对《三国演义》一书魂牵梦萦。《庄子》的玄秘世界也是令我神往的。但目前还没读透。
我读书的习惯是,不仅从书中去了解一个人——特别是伟大的人、成就卓著的人——他的心灵历程、他的生活轨迹、关于他的一切有趣的东西,或者直接地说,是从这些写人及事的书中寻找生命的乐趣;而且也希望从这些描述事物或人的文字中找到一些闪光的东西。它不是轻浮随意的,而是庄重严肃的,不是老生常谈的,而是新鲜而充满想象力的,不是一板一眼的,而是充满智慧与幽默的。总之,读一本书,就如一趟意想不到、充满快乐、充满智慧的旅行、并且让人对文字本身散发的光辉、以及一本书的总体结构不由得不羡慕万分。
在纪实、传记类作品中——注意,这是我读得最多、最留心也最感兴趣的一类作品——若要我举几个好到极致的例子,我真的举不出中国的例子来(所以只好以一本七分史三分虚的小说来填充位置),而西方的例子,倒是可以随手拈来。读大学时,我实在很“无耻”地从图书馆“偷”了两本书——一本《李普曼传》和一本《亨利·福特和他的汽车公司》,这是两本80年代初出版的、几乎可以肯定没谁会再去光顾、书页发黄、残破不堪的书。但自从我有缘结识了它们,我便完全被它们征服了,而从外界,可以肯定是得不到这两本书的,既然它们在图书馆的书架上一日日受冷落直到最后被淘汰,还不如让我来保管它们,让它们在我这儿继续实现它们的价值。我向图书馆“报失”了这两本书并且按图书馆的赔偿标准予以了赔偿,但它们带给我的快乐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这两本书真的是那么的精彩,真的,我觉得它们应该成为干记者这一行的人和写纪实性文字的人应该好好读一读的。学习学习那种大气磅礴、生动而美妙绝仑的写作手法。
但是现在中国的记者们有耐心去这样做吗?并且他们愿意去钻研这个问题吗?报纸上——即使那些堪称新派的报纸——所刊登的文章都显得那么浮夸和躁动不安。急于去告诉大家这个世界在发生着什么令人吃惊的事情,报道里所体现的那种吃惊程度,干过新闻的人都知道,往往是被报道文章拔高了不少的。
什么时候这种浮夸地制造新闻、人为造出一种势来吸引人的新闻写作者会转而平心静气、认认真真以事物的本来面目作为讲述故事的基调呢?他们不再追求一种表面的热闹,而是深挖事物的内在动力,揭示出真正属于人内心深处的东西呢?
与报道文章的浮躁相比,纪实类书籍则更显示出中国式思维里对宏大叙事的把握能力的先天缺失。要么写得假了,要么写得无趣了。好看但浅且假,深入却枯燥而沉闷,这是中国纪实作品类书籍往往容易走入的两极。
《追随智慧》据说是一本不错的纪实书籍,我也买了一本来见识一番。觉得这真是一本作者花了不少心血、用了心在写的一本书。它在纪实性书籍里相对算是优秀的书,但我觉得它的叙事还是缺少一些“经典”的因素,也显得比较沉闷一些。我倒是看过一本外国人写微软的书《微软之路》,虽然那本书的语言学究气浓了一点,而且翻译也不太顺畅,但从那本书的前几章里,我真正对微软的“静坐冥想”文化和无等级的E-MAIL文化有了一种神游的感觉,那写得真叫好,这两种微软文化在《追随智慧》里也有专门内容予以介绍,但给我的感觉是炒剩饭,而且炒得有点夹生,它只是说出了有些什么事,但根本没能做到用它的文字赋予这些事物以神韵。连这么有魅力的事物都无法生动表现,我还怎么信任那些对更平实的内容的描写会生动到哪里去呢?
一本外国传记里说,记者应是,看上去既象国王又象哲学家又象专家的那种人。这些话我无法透彻理解,但总觉得这话是有道理的。当然在我看来,中国的记者还应具有的一种身份应是写作家——即文字的历练要超过一般的人。但不幸的是,在绝大多数记者身上,我并没有看到这一点。
好了,说得够多了,其实这些观点还只是我心中一种比较模糊的想法,当试图用文字去表达它时,就可能因无法表达得太明确而招至歧义理解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写这篇文章(和上一篇《英语文章何以生动》)也许更好,写了倒是一种麻烦。■
◆看更多吴阿仑的文章或给吴阿仑写信请到吴阿仑的主页:http://lippmann.donews.com ◆
英语文章何以生动&我为什么不看中文书 - 徐远明 - 2001-01-05 09:04:59
(麻烦真的来了) 典型的崇洋媚外!妄自菲薄! 古文的简洁明了,内容丰富不可比拟,现代中国落伍了,好东西也不值钱了. 要不了几年,中文又会热起来的,不信你等着瞧!
Re:英语文章何以生动&我为什么不看中文书 - Shelley - 2001-01-05 09:26:29
反对!! 中文才是真正值得回味的文章!!英文是一目了然的阐述一个问题! 为什么中国有红学研究专家,而美国没有呢?
Re:英语文章何以生动&我为什么不看中文书 - 石头的神经 - 2001-01-05 09:49:20
英国小孩何以生动&我为什么不生中国小孩 道理是:儿不嫌母丑。 实际情况是:一个书有没有意思,关键看读书的人。
Re:英语文章何以生动&我为什么不看中文书 - 牛角尖 - 2001-01-05 10:10:14
人家两个小资情调的说说,你们不要上纲上线
Re:英语文章何以生动&我为什么不看中文书 - 石头的神经 - 2001-01-05 10:15:38
我觉得DONEWS很有智慧,但开不得玩笑。
我从大学后就基本没有读过中国人写的书了 - Arden - 2001-01-05 10:34:52
这是个人原因. 我天生好象比较接受西方观点. 但我常读的是中国古籍. 博大精深.一生受用.
哈哈! - 庄稼 - 2001-01-05 12:17:54
“西方人的文章或书籍的行文,都是实实在在地描述,而中国人的文章或书却有很多虚言赘语,……” 再看下面的: “同样是描绘你在前边空地上看到的一只兔子,国人可能会写道:前方空地上有一只白兔子,而西方人可能会写道:我看到前方空地上有一只兔子。它看起来是白色的。” 你能相信这两段话出自同一篇文章吗?
Re:英语文章何以生动&我为什么不看中文书 - 牛角尖 - 2001-01-05 13:38:58
庄稼的这个好玩。应该是:不远的前方绿草中央一块没有草的空地上匍匐这一只可爱的闪动着小红眼睛的可亲可爱的小白兔。
西西,,作者用了这么多字节来证明东方人比西方人聪明,PFPF!! - 韩非子 - 2001-01-05 14:14:39
西方人要把文字写的那么细腻才有人看的懂,,而东方人甚至不用文字,,居然只要拈花一笑就够了,, 每次有争论的时候牛版总会出来打岔,,堪称斗牛士第一保守党,,不得也不PFPF一番,,
补充一下,, - 韩非子 - 2001-01-05 14:25:58
读书人的悟性决定了读书的乐趣,,当然最大的乐趣在于去读懂了一本无字天书,,
什么是真正的讲究? - 韩晓萍 - 2001-01-05 14:38:29
你讲的关于《追随智慧》一书我也看了,阅后觉得不爽。我觉得这本书不但文字不讲究,连逻辑都是混乱的。作者在讲到吴士宏时说,这个小护士出身的总经理有典型的中国卑贱者的逻辑--因为她相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觉得这样的述说是不讲究的。一个人是小护士出身,怎么就可以说是卑贱者呢?这个人相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怎么就可以说是卑贱者的逻辑呢?这种因果关系是粗鲁的。我无意于替吴士宏讲话,只是从一个阅读者的角度来讲,作者如此不负责任的述说,是对读者智力的侮辱。作为阅读者,我非常讨厌作者随意将我拉入一种不讲究的文字环境里。
Re:英语文章何以生动&我为什么不看中文书 - 黑色面具 - 2001-01-05 15:24:24
首先,要表个态,我绝对是热爱祖国,反对崇洋媚外。 但是中文书的确看得很少,特别是经济管理方面的书都是看英文的。 中文书也不是写得不好,写得是太好,文字功夫已经是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地步,看的时候也是让人热血沸腾,只是看完了后什么都记不得了,都不知道作者想说个啥,都说了个啥…………
Re:英语文章何以生动&我为什么不看中文书 - 方军 - 2001-01-05 15:29:58
埃,说实话我觉得现在问题不是中文与英文的优劣比较,我觉得是最近出版社出版的书质量越来越差了,好书的比例越来越小,以计算机技术类书为最严重,出版社惟利是图。现在读书如果十页没错误就可以说是好书了。
Re:英语文章何以生动&我为什么不看中文书 - 南宫昭仪 - 2001-01-05 22:27:36
狗叫为什么动听&我为什么不承认我是头猪
Re:英语文章何以生动&我为什么不看中文书 - 梁宇翀 - 2001-01-06 13:41:45
东西方各有长短。 方军也说得极是。
Re:英语文章何以生动&我为什么不看中文书 - 北方 - 2001-01-06 20:50:17
k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