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81 次) 时间:2001-01-02 20:03:37 来源:董江 (明天2000) 转载
作者:王志纲
自去年《南风窗》刊出关于我的两篇访谈录后,不少人辗转找到我,有的是想让我们帮着搞策划,有的是想到我们这里搞策划。来者既多,无暇接待,谨借《南风窗》一角,谈谈我对策划人的一些看法。
系统与通才
一个策划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 我认为目前市场上有两个误区:一是把点子当作策划。这实际上是把聪明当成了智慧,把经验、灵感当成了科学。靠点子打天下说白了是短缺经济时代的产物,在竞争激烈的过剩市场上,每一场战役都必须是海陆空协同作战。所以我不看重以点子和聪明自诩的人。另一个误区是过份强调专业化。有问题找专家,这本来没有错,问题出在你以为找到专家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实际上专家只能解决某个方面的专业技术问题,这就是所谓“一技之长”。但是目前企业的生存发展、产品的开发推广所碰到的都是综合性问题。有了专家更要有能用专家一技之长,避免局限于专家一行之短,能够整合各种专业技术力量的人,这个人就是我们所说的策划人。从以上两个方面的意义来说,也许别人做事强调的是点子、点子、点子,我们则强调的是系统、系统、系统;别人用人讲究的是专业、专业、专业,我们则讲究的是通才、通才、通才。
五个“通”字 具体而言,要达到“通”,必须具备这样几个方面的能力: 首先是观察和分析判断能力。对企业和项目的准确诊断应是策划人的基本功。策划人要面对各行各业复杂纷繁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要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迅速找到总是的症结。形象一点说就好像巢丝女工在蚕茧中抓到线头理出头绪。
其次是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策划人一定是勤于思考并善于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的人。我常说我们是靠出卖思想吃饭的,这是头脑产业的性质所决定的。你不光能提出问题,还能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对一般策划人员的要求也不能太高,如果不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力,起码能提出有启发性、参考性的想法。同时,有了想法还要能用文字清晰、流畅地表达出来。文字表达能力远远不只是“笔头好”那么简单,表达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再思考、疏理和系统化的过程,能表达得清晰、流畅、准确,这就说明你把问题想通了。所谓“文以载道”,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还要有快速学习的能力。实践证明,当一名策划人,并不在乎你大学所学什么专业,关键是能否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即要有广博的知识又要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领会所涉及新领域、新学科的要点和实质。你不要指望通过快速充电成为专家,但这并不防碍你同专家的对话,你不仅应该听得懂,更应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实现超越和升华。关键在于你要有襟三江而带五湖的包容能力,能够从更广阔的哲学层面去把握问题,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我体会,在学习上,比书本更重要的是向企业学、向市场学、向专家学,在实战中动态地学习,才能把握鲜活的、内在的、关键的、管用的东西。学习能力是我们工作室对个人评价的重要指标。我开玩笑地讲,人的学习能力真是差别太大了,有的人就象“吸血僵尸”一样能迅速吸取别人的营养和精华。有的人却象书橱一样,阅读的书本都陈列在自己肚子里了。
除此之外,策划人还应具备较强的沟通和整合能力。一方面是与客户,与企业家沟通;另一方面是与各行各业的专家沟通。你不仅要善于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使对方接受你,同时提问也要有相当的功力。要能通过对话激活对方的思想,使其产生认同感、亲和感、信任感,自愿将所有问题合盘托出,所思所想一吐为快。只有在双方深层次了解并达成默契的基础上,才会有真正的合作。策划人不是比别人更高明,而在于能把各种资源要素整合在一炉,协调各方的力量形成合力,达到策划目的。
再者,策划人不仅要勤于思还要敏于行。策划人的实际操作能力也非常重要。策划不只是出策划方案,还要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操作流程和方式。必要时要指挥或监理甚至具体操作执行。尤其是基层的策划人员,如果说我解决的是定性和定位的问题,我要求他们更多地去考虑定量的问题,他们要参与许多实际操作的过程,如市场调查、广告的推广制作、媒体的组合,营销的组织、培训等等。光说不练做不好策划人。
以上五个方面都不是专业技术能力,但每个方面都是基本素质,都是综合能力,可以简单概括为五个“通”字:“看通”、“想通”、“学通”、“沟通”、“做通”。 强调这“五通”,并不是说我们排斥专业能力。在我们工作室涉及的业务中,房地产、市场营销、企业管理、投资分析、区域经济分析、宏观经济环境(包括国家经济政策)分析、大众传播,这一类问题几乎每项业务都会碰到。我希望助手们各专一项,兼及其它。工作室就能组织起一支知识结构和能力互补型的团队。这就是我常说的“一专多能”。就象盖一栋房子一样,“五通”是地基,“一专多能”是框架结构。
人才靠打靠磨
那么,怎样判断一个人具不具备成为优秀策划人的条件呢?我相信“慧眼识英雄”,但不大相信“一眼识英雄”。考察人有一个过程,我的方法是“入门老三篇、三月半年定取舍”。所谓“入门老三篇”,一是看经历而不重学历;大学四年所学能用上的不多,最主要的是掌握一种系统的学习方法,经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二是看对策划业的理解,我希望他有备而来,一般我们首先要求应聘者就这个议题写篇文字,同时体现文字表达能力,我相信“文如其人”。三是观其言行。和来人见面一聊会有个基本的判断。用三个月至半年的时间着重考察他的性格、思维方式和他与人合作以及处理问题的方法及能力。我相信两句话:“性格即命运、思路定成败”。有潜质的人,只要他勤奋,经过一段时间的打磨,我相信能培养成高素质的策划人。
“打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训。应该说,我们的人才培训是一种组合式的、多元的培养方法。首先强调的是思维方式的训练,是方法训练。倡导人用一种发散的、动态的、辩证的思维方式看问题,而不是用封闭的、静态的、单一的思维方式看问题。启发人跳出问题看问题,“拨出萝卜带出泥”,俯视全局抓要领,在空间上把握宏观、中观、微观,在时间上纵览过去、现在、未来。我常常跟助手们讲:如果说要成为专家,首先要做方法论专家。王志纲工作室是研究方法论的,条条大道通罗马,最近的路只有一条,策划就是要找到最近的这条路。同时,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学习。我们最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给人提供了一个最佳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你能接触到中国市场最具挑战性的问题,能与中国企业界最有代表性、搏杀在第一线的企业家们推心置腹地沟通,人家把全部底牌亮在你面前,把第一线作战的经验、感受、思考坦城相告,你既可以嗅到市场竞争的硝烟味,又能够冷静、客观地审时度势。你一方面接触大量活生生的、第一手信息,另一方面在每一个项目调研过程中你必须接触对相关问题深思熟虑的专家、学者、资深记者和有见地的行业管理者,领略最前卫的观点。
一个人所能达到的境界,是与他所接触的人,面对的问题直接相关的。策划业提供的是大学所无法替代的课堂,真正中国式的“哈佛学不到”。学院式教学搞的是“学”,在企业里做的是“术”。中国不缺“学”也不乏“术”,问题在于往往“学”、“术”分离,而王志纲工作室是一个“学”与“术”之间的超级变压器。我深信,经过这样一个特殊环境的培训,如果一个人有潜质、够勤奋的话,短则二、三年,长则三、五年,经过几十个项目的磨砺,即使从这里走出去放到企业或其它行业里也肯定会有很强的生命力。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策划人才 - 千秋思过崖 - 2001-01-03 00:09:43
此人说的不全都是废话。 策划人才 :)
Re: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策划人才 - 拿摩翁 - 2001-01-03 00:11:49
进qq240606,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