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95 次) 时间:2001-01-02 18:55:03 来源:王永飚 (王永飚) 原创-IT
以颠覆的名义想想明天
虽然资本的力量将更多地强调商业利益原则,但更应该提倡的,是越来越稀缺的理想主义激情
王永飚
——————————————————————————–
“你的企业中迟早会出现根本性的变化。”英特尔的总裁感叹。
现在,万科就站在这个战略转折点上。
颠覆的力量
跨过资本的门槛之后——
凭借资本的力量,万科从《福布斯》眼中“优秀的小企业”,向“优秀的大中型企业”坚定地迈进;资本与万科的职业经理、企业文化能否迅速融合乃至良性互动,也成为一个多方关注的话题。
从世界经济背景而言,更为颠覆性的变革,将是来自网络的摧毁力量。
旧规则不再适用,不但将淘汰一批落后的企业,而且将彻底地动摇所有我们曾经认为的“最佳的英特尔方式”、或“唯一可行的万科方法”。
以英特尔为例,受大市影响,股价自70多美元一路跌近30美元。最为本质的原因,在于企业自身出现了葛洛夫所说的“变化”。 英特尔不但在欧洲市场备受阻击,而且产品换代毫无“倍速”可言。奔4迟迟推出,却又匆忙回收,葛洛夫明显已经没有了写《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时的霸气和从容。
换言之,越是优秀的企业,潜伏其后的危险也许就越不容易发现:无懈可击的制度、堪属先进的文化、遥遥领先的优势,将成为企业创新最大的阻滞。
在更为本质的网络力量面前,万科目前所做的搭建网络平台等基础工作,一切都还只是Online——在路上。万科所有的应对,不会比当时的时代华纳更深入、更及时。正象周刊论坛一位朋友的提醒:万科拥有无数的第一,这是万科人赖以骄傲的,但也正是这无数的第一,使万科人逐渐失去了创新的动力。
相比而言,.com新兴不久,时代华纳已经迅速完成自身的.com战略,在对新生事物的认识和结合上,时代华纳表现出传统行当堪称优秀的品质,但最终仍然无法避免被新兴企业收购的命运。
人们对时代华纳不无冷嘲热讽,但最新的数据却表明,时代华纳接受新经济的收购是相当明智,也是顺应潮流的。时代华纳和AOL宣布并购近1年来,分别录得可观增长,体现了网络时代双赢甚至多赢的原则。
虽然反垄断的刀锋将无情地在微软身上划过,此起彼伏的世界并购大潮并未因此而稍稍喘息。如果说网络是兴风作浪的潜流暗涌,那么资本则是浮出海面的经济表象。
10月23日,通用电气花了450亿美元收购霍尼维尔,在2000年并购案中不过排在第五位,远在沃达丰收购曼内斯特(1850亿美元)、AOL收购时代华纳(1550亿美元)之后。
在涉及金额越来越巨大的并购活动的背后,是网络时代“只有第一,没有第二”、 合作共赢、以快吃慢的原则。它们与其他仍未被充分认识的颠覆原则一起,犹如一只巨大无形的手掌,操控着这个世界。
跨过资本的门槛之后,万科面临的最大挑战,不仅仅是在传统行业如何做大,而且如何充分利用和顺应时代大潮,迅速调整自己的应对。
企业的方向
在战略转折点时期,明确方向万分重要:我们追随什么,不追随什么。
谁是万科的导师?王石曾经在网上就这个问题进行过清晰的梳理。
以新鸿基为代表的香港几大房地产商,无疑曾经对万科的房地产开发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时至今日,它们在房地产开发、尤其是在寻求网络时代的企业方向上,对万科仍然不无启发。
首先必须提及的,是李嘉诚旗下的和黄和长实。根据商业周刊公布的2000年全球企业排行榜,和黄以142.5亿美元的利润收入,压倒通用电气位居榜首;而长实也同时以76.2亿美元的成绩,排入前10位。
李嘉诚在过去一年最大的成功,不是卖“橙”和3G竞拍方面的大手笔,而是将和黄、长实成功地转型为新兴企业的代表。
与此同时,其长子李泽钜成功推出TOM.COM,不但引发香港的多金浪潮,同时引发了一场关于网络的大讨论;其次子李泽楷成功推动盈动上市,一举吞下大东旗下的香港电讯,亦堪称新经济的代表之作。虽然目前股价低迷,但他创立崭新的企业模式,无异一次成功的颠覆行动。
其次,不能不提的是房地产开发精品路线的代表,新鸿基。
2000年以来,新鸿基紧随TOM.COM之后推出新意网,表现可圈可点。新意网所表现出来的务实渐进和精品意识,和新鸿基在地产方面的追求是相当一致的。
在股价方面,新鸿基的表现一直落后于大市:在新经济浪潮波涛汹涌之时,新鸿基因为表现相对保守,在热情滚涌的投资者面前,不免有些备受冷落;而科网股一落千丈,新意网也难于幸免。
新鸿基对新经济时代“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理解,恐怕比常人更深谙其中三味。但新鸿基向来有后发制人的特点,最近股价逆市回升,不知是否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作为一个传统行业的优秀企业,新鸿基最令人反思之处不是对新经济的拒斥,而是来自传统自身的牵绊,以及因为沉稳而相对迟缓的应对。
有意思的是,第三类的代表,正是我曾在周刊提及的信和置地。
在科网股鸡犬升天之时,信和置地临渊羡鱼,成立信和科技,并一度宣称筹集30亿元成立创业基金,希望从事网络时代卖水的行当;与此同时,在地产市场频频出手,显示非比寻常的强势。
这种首鼠两端的做法,最终导致了信置在新经济时代的犹疑和失落。今年6月,信和科技的负责人挂冠而去,其他人员就地散伙。迄今为止,信和科技仍然是信置心中永远的痛。
于万科而言,李氏家族强悍的手法自然追之莫及,而新鸿基原本就是万科在地产方面最好的老师,即使在新经济的理解方面,亦有诸多值得万科借鉴之处。其中要义是如何将传统观念彻底地颠覆。
否则,就惟有以信置为新时代的榜样——做一个昂贵的旧企业了。
摧毁你的边界
“几乎所有的人都为身为万科人而骄傲,但却始终感觉万科还缺了点什么?是不是因为企业大了的缘故,一切按王石先生说的那样,向国有大企业学习的管理方式?万科再也不是过去的万科,万科缺乏了一种创新的意识,万科人缺乏了创新的激情。”一位网友在周刊论坛写下这段激情洋溢的文字。
面对网络或者面向资本,最危险的莫过于我们知道拥有些什么,而不知道缺失些什么。
“你想去的地方早已有人去过了。”梭罗在《康科德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周》中写道。万科缺少些什么?最好的办法是向前看。
以刚刚选定接班人的GE总裁杰克·韦尔奇为例,韦尔奇上任伊始,在GE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摧毁这个企业的边界。
在他的词典中,“速度”、“精简”、“想法”几乎就是网络版的关键词;他所坚持的“你必须做到最好,否则就永远别去做”,也契合网络时代的精神。
尤其是99年1月,他通过开展一项名为“摧毁你的业务”的运动,给GE制造了不小的混乱。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具体、定量的分析,让所有部门关心未来将会有什么样的威胁;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变自身的建议。
万科目前不但面临房地产行业本身潮起潮落的淘洗,还必须直面来自网络颠覆性的企业革命。因此,这个改变自身的“摧毁”工作,同样紧迫而且必要。
以万科的企业观念为例。经过过去10多年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所谓成功的经验,万科确实越来越规范,越来越象一个成熟的大企业了。
在制度化、规范化的背后,万科开始更多地囿于细节、鼓励规范,但同时万科以往引以为傲的“想法”,也越来越稀缺,更遑论创新了。
再比如万科的组织架构。随着企业不断做大,开始听到越来越多关于总部和区域公司如何定位的问题,部门之间如何支援和沟通的问题。值得警醒的,正是这类隐藏在企业扩张背后的陷阱:人员的膨胀、低下的效率、疲劳的心态,以及韦尔奇所说的部门小王国的产生。
如果万科在向大企业目标迈进的同时,伴随的是企业的逐渐臃肿老化,失去原本的迅速、开放、灵敏,万科的做大就不是一次机遇,而是摆在我们所有人面前的一场噩梦。
万科是否也该象韦尔奇那样,开始给自己的企业做拆墙工作了?
换言之,就是充分利用网络工具带来的种种便利,将堵塞信息沟通、妨碍脑力激荡的组织壁垒彻底地打碎。
又或是万科的经营业务。是否所有现存的业务模式都合理、必要?是否所有的业务万科都可以做到最好?是否有更好的替代模式,比如引进社会专业资源?等等等等。
发现缺乏什么,还只是最基础的工作。关键在于能否以最快速度,将事情彻底改变。
这固然需要有清醒的意识,也考验我们是否能够保持有足够新鲜的想法和足够开放的心态——
以及,跨过资本的门槛之后,虽然资本的力量将更多地强调商业利益原则,但更应该提倡的,是越来越稀缺的理想主义激情。(欲知后续如何,请上网查阅:www.vankeweekly.com)
以颠覆的名义想想明天 - 石头的神经 - 2001-01-03 00:06:29
我曾经是万科的一员,元旦前和以前万科的同事聊天,说如果现在讲自己曾是万科职员,还是一个资本,如果再过两年,恐怕要以为耻了。 万科正变得平庸。 万科以专业性树立起房地产第一品牌,以前万科每推出一个楼盘,都会成为业界参观学习的对象,而现在,我们除了偶尔听听万科业余花絮,再难看到地产领域令人称羡之举。 房地产实在是一个门槛不高的行业,近十年,因为王石的文人特性与理想主义气质,一下子使万科在众多房地产中显得与众不同,而今天,抓不住理想的万科,看着这么多年轻的赶超者,拿什么来竞争。 最近看着北京万科的粗劣广告,作为曾经为之服务的一员,确实心绞痛。 王石爬山,我看不是挑战,而是躲避。
Re:以颠覆的名义想想明天 - 拿摩翁 - 2001-01-03 00:08:10
进来 qq:24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