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资费艰难的一大步 - 看网站 - 思平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85 次) 时间:2000-12-27 18:02:39 来源:思平 (思平) 原创-IT

  思平

  今年因工作关系,自己新装了两部私人电话、单位的一部ISDN、还在联通买了部新手机。电信工作作风的问题还是存在的,但电信和联通的服务都确实有了提升。12月25日,信息产业部等部门向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电信大用户及普通消费者代表通报了最终方案,并于同日向社会颁布。至此,我们感受到了朱总理说的“电信资费要成倍往下降”这句话的分量。中国电信改革又向前走了一大步。

  有关此次中国电信资费降价从3月开始拿方案,传了大半年之久。在用户和中国电信业发展之间求得平衡是此次电信资费调整的出发点。

  据了解,这个基本原则是要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能够反映技术进步和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资费形成机制,逐步实现以成本为基础定价,尽快取消业务间的交叉补贴,减少地区间的交叉补贴,理顺资费结构,使资费成为政府对电信行业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

  让我们来看看从建国到现在电信资费经历的过程:

一、低资费结构时期(49年-改革开放初)

  建国以来到改革开放初期,以交叉补贴为基础,形成基本电话业务的低资费结构。政府运用全国同一定价,对大多数居民用户经常使用的基本电信业务(市内电话)等采取了低资费政策,而对普通居民相对用量不大的国际电话、长途电话等业务实行了较高的资费标准。1980年以后,国家又先后6次提高了国际电话资费标准,利用地区成本差异和业务收入高低的不同,进行总体核算相互补贴,这个政策一直主导着我国电信资费的调整。

二、部分业务高资费时期( 改革开放初-1995年 )

  改革开放开始时,由于资金紧缺,邮电通信长期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需求压力。在电话紧缺及移动电话发展初期,国家及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一些特殊政策,允许一些业务提高资费标准,允许新业务采取较高的资费。

  而有些业务由于技术进步、成本下降,却没有及时调整资费标准。特别是90代初,国家采用了高初装费政策,大幅度提高了电话的初装费水平,并制定了较高标准的入网费水平。

  这些做法,使广大普通用户在短短几年内先后享受到最基本的电话服务,令世界瞩目。这一时期的资费政策主要以缓解供需矛盾、促进电信业的发展为前提。

三、结构性调整时期(1995年以后)

  1995年以后,政府运用价格引导通信资源配置,开始理顺业务间比价不合理的突出矛盾。

  这一时期资费开始做结构性调整,以解决资费比价不合理的突出矛盾。尽管资费总水平在下降,但国际和长途电话等资费下调,普通百姓却用量不多;出租电路等资费下降,普通用户又无直接得益。

  另外,我国电信资费的管理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政府定价项目过多,企业缺乏定价的自主权,影响了企业加强管理和实行专业核算、提高效益的积极性。

四、坚难的一大步

  从2000年3月起,信息产业部开始着手起草电信资费的结构性调整方案,在结合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意见的基础上,广泛征求了中国电信、移动、联通、吉通、网通和增值电信服务商的意见,经过多次修改和完善,在国家计委和财政部的参与下,形成了电信资费结构性调整的草案。

  7月至8月,信息产业部与国家计委、财政部共同主持召开了5次座谈会,听取了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国务院相关部门、部分专家学者、主要运营企业、电信大用户及普通消费者代表的意见。在综合各方意见后,对方案进行了修改。

  9月18日和19日,信息产业部会同国家计委在北京召开了电信资费调整听证会,两部委提供了资费调整草案和详细的制定依据及资料。听证会代表肯定了电信资费的总体原则和在资费形成过程中采取的开放方式,并对本地网营业区内电话资费的调整等问题发表了建设性的意见。

  听证会后,信息产业部根据听证会代表反映的意见和建议,会同国家计委、财政部对资费调整方案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并再次征求了中国电信等6大电信运营企业的意见,最后形成了电信资费结构性调整最终方案上报国务院。

  最终方案经国务院87次总理办公会议讨论通过。其影响将在即将来监的新世纪第一年渐渐展现出来。谁会在新世纪全球化的竞争中站住脚跟?六大电信企业都将面临着这个切身的问题。但最终受益的,无疑还是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