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59 次) 时间:2000-05-28 19:08:54 来源:蒋艺 (xmjy) 原创-IT
都说网络上包罗万象、无所不有,可是在当前的网络,有一种东西仍然是属于稀缺资源,那就是:信用。
利用网络进行欺诈活动,这种事即使没有上网的 人也时常听闻,比如最近在台湾就发生了利用网络征婚诈骗钱财的事件。被广泛看好的电子商务更是受到信用欺诈的严重威胁,来自CyberSource的调查数据显示,在一般网络零售店的交易中,有5%至 6%是“被骗的”,与传统零售店不到0.5%的比例相比,是非常惊人的。而整个网络零售所面对的诈欺份额更是占总收入的将近一成。在这些违法犯罪行为的背后,还有更多的是属于“恶作剧”似的轻微的信用欺诈行为,比如说,你在某个ICP网站提供了包括邮箱地址在内的个人资料,该网站信誓旦旦地保证不会泄露你的资料,可是随后而来的无数的垃圾邮件便充斥着你的电子邮箱,直到你被迫放弃那个邮箱为止。
有关网络缺乏信用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网络甚至可以摧毁现实社会中的信用。去年四月,在郑州的网站上出现一条谣言:郑州交通银行行长携巨款出逃。在随后的几天里,郑州交行的所有营业部门都出现挤兑狂潮,最多的一天有10万人提走了10亿元。直到当地政府发出澄清通告,才逐渐平息下来。
现实生活中,信用是在交往中逐渐建立并且得到社会普遍认同的。这其中经过了包括“听其言观其行”、考察其社会声誉等多方面的判断。尽管如此,人们仍然常常说“知人知面不知心”,而在网络上,连“知人知面”都不可得,人们只有依靠一行行的字符来作出同样的判断。而这些由字符组成的“信用依据”又是由对方提供的。所以,网络这个虚拟空间基本上不具备信用检查和监督的机制。
因为网络不会被生活习惯、社会认同等实在的东西所紧紧束缚,所以很多人在网络与现实之间简直是判若两人,再加上网络上的匿名的跨地域的交流和迅速变化也让网虫们卸下了许多现实中的顾虑。不过,网络的这些特点利于自由交流信息却不利于建立网络信用。我们看惯了网络上一些真真假假的内容,自然会满怀疑虑,然后很自然地把这种不是很个别的现象推而广之,于是连网络整体形象也怀疑起来。
网络有着宝贵的言论自由、信息发布自由,其代价就是信用危机。网上有个笑话,把 “do you yahoo ”戏说成“你呀唬谁呢”,这虽然是一种幽默,但也也是网络人无可奈何的精明——不能轻信了网络。
网络信用危机也有技术上的原因,比如存在网络应用软件“后门”给人们带来的不信任感。不久前,有报导说在视窗操作系统中留有一个供美国国家安全局NSA进出的“后门”。也就是说,大多数的个人电脑都建立在一个不安全的平台之上。黑客技术助长了这种担忧,BO等黑客工具在网上随手可得,使三岁小孩都有了当黑客的可能。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这就相当于把军火随意散发,其结果当然是人人自危。例如,前年曾有一名绰号为“小丑”的中学生轻而易举就扰乱了美国的航空控制系统。
现实中恶意的商业欺诈行为也延伸到网络。毋庸置疑的是,网络使一些不法商家发现了新的冒险乐园。这更加剧了网络网络信用危机。
网络信用危机制约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如果网络仅仅是一个游戏娱乐的平台,信用问题便不必看得太重。不过当网络必须承担起新兴商务媒介的任务时,信用危机一下子成为一道障碍。它使网上交易陷入一个“卖者怕被偷,买者怕被骗”的怪圈之中。
尽管存在着这么严重的信用问题,网络商务仍然在飞速发展着。这首先要归功于信息安全技术的日渐完善。如今已有由维萨卡、万事达卡国际组织等多家金融科研机构共同制定了称为“安全电子交易SET”的网上信用卡付款的国际公认标准。但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信息安全技术和破解技术的斗法将长期进行下去。
在维护网络信用方面,政府机构可以起到信息技术无法替代的作用。美国联邦储备局作出规定,信用卡在网上遭到非法盗用的消费者,最多只需要付出50美元的赔偿。这样,上网掏出信用卡采购的美国人并没有太多人过度担心受骗。去年美国政府拨出14.6亿美元专用于对付网上恐怖活动,这项拨款比两年前的数额提高了40%。
有了以上几方面的努力,再加上网络用户必不可少的谨慎,网络也许会越来越值得相信。
蒋艺> 老兄请进来:) - 阿飞 - 2000-05-28 21:28:50
你的文章写的不错,我想转载你的文章,希望你能和我联系 我的OICQ是: 377100 ICQ是:50626184 EMAIL是:[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