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的互联网 - 他山之石 - 杨光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89 次) 时间:2000-05-27 22:16:36 来源:杨光 (北方狼) 原创-IT

如果现在的一部分网站创业者们能够看到他们的心血结晶最后的归宿的话,心里一定不是个滋味。那将是一个阴霾漫天的日子,董事会全体董事从早上9点,集聚在公司会议室里,表情木讷,等待着一个重要人物的到来。

10点45分,一个大腹便便,头满肠肥,身着西装满头是汗的中年人急匆匆的推门进来,自我介绍说:“各位,对不起,久等了。我是结算银行首席清算师xx,我来为贵公司破产事宜提供最后的帮助。我想我们现在就可以开始了,我希望我们双方都能抓紧一点时间,因为今天还有三家互联网企业等待着我的服务呢。”

这个场景也许很多网络英雄们会觉得似曾相识,一年前等待投资商的到来,那情形和开场白都和今天差不多,只是气氛和心情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千禧年成了倒闭年

回想今年年初,那斯达克突破5000点大关的时候,很多人断言今年那斯达克一定可以破万,2000年似乎祝定将是互联网的千禧年,然而时间仅仅过去了不到半年,5月24日,那斯达克已经差点跌破了3000点大关,许多国际知名的大网站老板的身价纷纷缩水,比率高到要以百倍计算,当初的狂热变成了恐惧,千禧年似乎又注定要成为埋葬互联网的倒闭年。

目前,流行于媒体之中的,和互联网络、IT、高科技、新经济等等新生的行业名词联系最紧密的一个经济术语,恐怕就是倒闭了。这股倒闭风和当初的建站风一样,从西方劲吹而来,再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如今业内人士无一不把倒闭挂在嘴边。据说到2001年,由于受到财力匮乏、竞争加剧和投资者撤资等三重因素的挤压,绝大多数网上零售店都将“关门歇业”。更有研究机构大呼xx%的互联网企业将倒闭,甚至有人预测:网上最大的零售商亚马逊网站倒闭的日子就在明年一月,口气和精通麻衣神相的老道差不了多少。而国内权威人士显得更加悲观,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网络系统部主任吕本富说,在中国的网络公司,今年可能有90%倒闭。

比这些口头上的恐吓更加不幸的是,现实也给这些后末世时代的诺查丹玛斯们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不久前刚刚倒闭的英国网上服装零售商boo.com,更是给业内人士带来了一种心惊肉跳的感觉。不仅仅是boo的知名度、雄厚的资金和强大的管理层,以及从建立到倒闭仅隔6个月的速度,更重要的是,boo.com在宣布破产后,连出售清算都遇到了困难,有报刊评论说,boo.com“除了它的品牌、知识产权和网站外,什么都没有。”话外音就是:这家曾经拥有1.2亿美元投资,辛苦经营了半年的网络公司,如今一文不值。这实在不能不让人感到心灰意冷。

boo.com的倒闭,多少给人留下了英雄生不逢时的的味道。1999年末boo.com初创时,正是网站狂潮一发不可收拾之际。yahoo、亚马逊虚幻的成功犹如一剂强劲的兴奋剂让全世界发狂,无数的资金在市场中游荡,几个年轻的瑞典小伙子几乎没费力气就为自己尚不成熟的网上销售体育服装的计划找到了高达1.2亿美元的投资。然而,事业并非向这几个小伙子想象的那么简单,相反,网站刚刚开始运作便遇到了困难,定货合同难以支持庞大的全球速递送货的开销,顾客购买的商品常因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能按时送到手上。广告宣传投入与产出比扭曲失调,最终,boo.com不得不用所剩不多的资金来建立自己的配送网络,并积极谋求继续融资,这时,网络神话破灭的时代开始了并最终导致5月份融资失败,被迫宣布倒闭。

已经尝到了不少甜头的国外网站如此,刚刚开始做互联网之梦的中国网站也没能逃脱厄运。曾经以为到达那斯达克就是赢利的中国网站,虽然迎来了新浪获准上市的消息,然而兴奋只可怜地保持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地球的那一边就传来了新浪狂泻的消息。不用几天,便破了面值,美国佬没有象许多人想象的那样,因为中国的眼球多就给中国的互联网企业留了一点面子,因为他明白,中国人多,可上网的人少,他们甚至还知道,中国的网络带宽不够,网速象蜗牛,网费和电话费奇高,平均消费水平低,平均受教育程度低,银行垄断,结算慢、电子化程度不高,信用消费水平低,电脑普及率还不如印度。美国人并不比谁傻五分钟,他们在媒体传出有一大部分互联网企业入不敷出的消息之后,立马就明白了:能吸引到眼球并不重要,关键要看那眼球后面有没有钞票。

2000年,互联网产业似乎注定流年不顺,从年初传出一半以上的互联网网站入不敷出的消息,到那斯达克的突然狂泻,到第一家国际知名的大投入网站的迅速倒闭,不过仅仅半年的时间,似乎网站倒闭已经成了无法改变的事实。有方家列出了时间表:互联网站倒闭的第一波首先将是2000年秋季以销售图书、软件等商品为主的网上零售企业的市场调整;第二波是销售消费类电子产品、玩具等商品的商家在圣诞节前夕出现倒闭潮;第三波是以销售家具等大宗商品为主的商家,它们目前较为稳定的经营只能维持到2002年。 末世出乎意料的提前来到,可诺亚方舟呢?

封闭酿成大错

新浪网的王志东在反思这场轰轰烈烈的“网站运动”神话缘何迅速破灭时说:“(互联网)就象修建一条高速公路,修路的过程相当漫长,而且需要大量的投资,只有公路修好后,才能通车使用收取费用,不能在路还没有修好时就收通车费。”这话乍听有理,但还是在为自己不能创造利润开脱。事实上,互联网这条高速公路已经修完了,并且修的很高档,很豪华,只不过这条路被修成了“全封闭”,两端都忘了留进、出口,所有参与修葺这条路的人们无一不是驾着豪华的卡迪拉克、奔驰、法拉利在这条路上一圈圈狂奔,场面看起来煞是好看,但是,新鲜劲还没过去,有人低头看了一下油路表……

说的更直白一些,就是互联网产业的起步太高,高科技、新经济等等名词把他捧到了云里雾里,让人觉得遥不可及。和现实经济脱节、和传统企业绝缘,自成体系、自我封闭最终导致这个产业最终走入自我消耗的死循环,无力自拔。

其实,无论什么科技,对于他的受用者来说,规律都是一样的,科技含量越高,使用越简单。现在的电脑不比电视难伺候,网络也简单到八、九岁的孩童,只要大脑没受过什么伤害,几天之内就能搞定的地步,可惜,街上林立的培训班的招生说明里,还印着什么“掌握网络就是掌握未来的钥匙”云云,事实上几百元交上去,无非教你用鼠标学学如何在屏幕上粘贴、复制罢了。街头小贩如此骗钱糊口还有情可原,可惜互联网的大老板们也没高明到哪里去,我有幸参加过一个某大型网络公司的免费培训班,,“教授”打开幻灯,清清嗓子,大讲了一下午互联网历史、IP协议、服务端和客户端程序的关系以及网络安全,听的我一头雾水,比我5年前在DOS下用286拨号上BBS还麻烦,这些无一不是在人为地给互联网加高门槛,自设壁垒。我相信那天听过讲座,还没有接触过网络的朋友们回去后绝对不会上网,可惜了他们前去听课的一片热情。

许多互联网业外人士把互联网当作一个高不可攀的,需要特殊技能的行业,这本身就为互联网的普及设置了障碍,可叹的是互联网业内人士竟也做如此想,什么知识英雄的帽子一戴,马上就把脸仰高了45度角。“我是搞网络的。”话里话外透出一种高人一等的感觉。结果是,人们虽然远远的看着互联网热闹非凡,但就是不敢涉足一步,生怕自己的学识、能力跟不上。一步走错了,陷在网里无法自拔。于是,所有与网络外部经济连接的纽带都没有了,互联网走到今天,其实无非是自寻死路。试想,在一条新建的高速公路上,竟没有一条路通向加油站,后果如何,不说自明。

现在流行用美国作样板来比较自己的实力,虽然美国的互联网产业也存在着和其他国家同样的毛病(硅谷人那种目空一切,惟我独尊的态度就让人倒足了胃口),但作为互联网的龙头老大,也只有他们才有成为标志的资格。我一直希望找到中国网络发展情况和美国的比较数字,可惜没有找到,倒是看到了一组欧洲和美国的数字,我想也许比中国的数字更能说明问题:

欧美新经济差距(资料来源:北京青年报)

欧盟上网率为22%,美国上网率为50%;

欧盟电子商务收入170亿美圆,美国电子商务收入710亿美圆;

科研投入比例欧盟1.8%,美国达到2.5%;

欧盟有56个公司在EASDAQ(美国NASDAQ的翻版)上市,美国有5000多家企业在NASDAQ上市。

十分明显,上网率越高,电子商务的收入就越高,并且是递增的。可惜,现在没有几家互联网企业真正把精力和财力用在吸引更多的人上网,而是花在了无聊的自我吹嘘的炒做上,结果适得其反,不但没能留住眼球,反而给人凭添了恶心;他们关注的是自己在媒体上的暴光率,根本没有注意到网站内容已经日渐平庸,对网民失去了吸引力,他们就和那些在封闭的高速公路上飞奔的汽车一样,除了实验一下这条路的使用情况以外,毫无价值,直到油料耗尽,他的使命也就结束了。